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英语 >

变态犯罪心理学 (1)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3-02 14:04
tags:

-

2021年3月2日发(作者:亮白)


变态犯罪心理



?



?



?



?




变态犯罪心理概述



人格障碍与犯罪行为



性变态与犯罪行为



精神病与犯罪行为



变态犯罪心理概述




变态心理概述



概念



变态心理与常态心理的区别标准



变态心理的常见类型



变态心理概念< /p>


:


广义:



指离开正常范围的心理及行为倾向。



是指人的认知、情绪情感、


意志活动和个性心理特征以及行为表现超出了正常范围,


表现为自我某种程度地丧失了辨别


能力或控制能力。



狭义:特指人格障碍



< /p>


变态心理和常态心理的区别标准:


常识性区分:离奇怪异的言谈、 思想和行为;过度的情


绪体验和表现;自身社会功能不完整;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



标准化区分:医学标准


:


这种标准是将心理变态当作躯体疾病一样看待。如果一个人身上


表现的某种心理 现象或行为可以找到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依据,则认为此人有精神


疾病。



统计学标准



经验标准



社会适应性标准





变态心理的常见类别:身心疾病;轻度的心理变态



;人格障碍与性变态



严重的心理变态 ;大脑疾患及躯体缺陷时的心理变态;各种特殊条件下的心理变态


身心疾病:


一种内在的心理异常,经过一段时间,


逐渐对人 身体的各器官、


各系统正常的生


理活动机能有所影响,最终导致 各生理器官、组织出现病变。



(例如,






心因性高血压、心脏病、甲亢、神经性皮炎、哮喘、荨麻疹、 胃溃疡)











个人的心理活动的某些方面受到影响而表现出异常,


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有


轻度的歪曲,人际关系不太协调


对自己的心理和行为的不正常有所认识,通常会主动就医,有所改善



各种神经症:恐怖症、抑郁症、强迫症等













各种人格障碍:偏执型、反社会型和情感型 人格障碍等



各种性变态:恋物癖、露阴癖、性施虐癖、恋童癖等



(狭义上犯罪心理中的心理变态主要是指这些内容)




严重的心理变态:



个体的正常的心理活动受到几乎完全的破坏,


心理活动各个方面不协调,


丧失了正常人的理


智和行为反应,


不能理解和 认识自身的现状及其与现实的关系,


丧失辨别能力,


不能控制自


己的言行,甚至给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



例如,精神分裂症



精神病人的责任能力



无责任能力




精神病患病期或未愈




中度、重度和极重度的精神发育迟滞



部分责任能力




精神病未愈、部分缓解与残余状态、中轻度弱智



完全责任能力




精神病已愈,或缓解处于间歇期,无病或诈病



幻灯片


12


2004


年8月4日发生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幼儿园的血案,导致15名儿童和3名教师被一

名患有精神病的歹徒砍伤,


其中1名儿童经抢救无效死亡。


警方在审查中了解到,


涉案犯罪


嫌疑人徐和平,



1999



5



11


日至


9



24


日,


因病在北京安定 医院住院治疗。


经与医院


核实,医生诊断徐和平患有精神分裂症 偏执型。



幻灯片


13





< br>及













由于大 脑器质性病变、先天性精神发育不全和盲、聋、


哑、肢残等躯体缺陷所导致的心理变态< /p>



大脑病变、躯体残缺往往会导致人性情大变,出现不同程度的人 格障碍以及一些智力低下、


冲动控制问题



聋哑人的急躁、低能者的冲动















< br>由于某些精神药物、


酒精中毒、


咖啡因、


致幻剂等作用下产生


的心理变态



变态心理的形成原因:



< p>
变态心理的生物基础:遗传、人的体质、大脑解剖结构、神经系统的生理化学活动

< br>



心理因素在变态心理产生中的作用:言语、情绪、心 理冲突、挫折和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变态的社会文化根源:



社会制度 、经济状况、生产水平、民族传统、风俗习惯、伦理


道德




1


、生物学因素



1


)遗传因素



躁狂抑郁与单基因显性遗传的因素有关



舌样痴呆则是染色体畸变造成的遗传病




2


)神经生化因素



躁狂症患者肾上腺素(


AD)


和去甲肾上腺素


(NE)


明显增多



5-HT


多羟色胺功能低下——忧郁症、亢进——躁狂症



脑内茶酚胺过多——抑郁症、不足导致躁狂症



多巴胺过多——精神分裂症相关,缺乏——老年痴呆症




3


)后天因素



主要是脑损伤和躯体疾病



2


、环境因素




1


)问题家庭




主要包括家庭生活不和谐、父母地位不平等、父母离异等




2


)不良的教育影响



3


)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的消 极影响




变态心理现象与犯罪行为



变态心理者的犯罪现象概况





2000


年全世界精神疾病患者总数接近两亿,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在


2009


年公布的数据,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


数在


1


亿人以上,重性精神病患人数已超过


1600


万。





变态心理现象与犯罪行为



变态心理现象与犯罪行为



感知觉障碍(感知觉过敏、迟钝、错觉、幻觉)



注意和记忆障碍(注意增强、注意减弱、注意涣散、记忆增强、记忆减弱、遗忘、健忘症、

< p>
记忆虚构、




思维障碍(思维过程异常、联想过程异常)



情绪情感障碍(过激性的、低落性的和情绪倒错)


< p>
意志、智能障碍(意志增强、被动服从与色情行为、智力落后、痴呆)



意识障碍(意识朦胧、自知力下降、神游症)
















感知觉过敏和感知觉迟钝



主要在精神病人、神经衰弱病人等身上




错觉:对现实事物的歪曲知觉



意志障碍患者



幻觉:幻视、幻听等







< br>碍









注 意增强:


在异常心理状态下,


人把注意力反常的集中在某一些事 物或某一些活动上,


如被


害妄想患者



还包括注意减轻、注意转移、随境转移,主要在精神衰弱和精神分裂症患者



记忆增强:


对已经遗忘很久、长时间不记起的事情 ,突然记忆犹新,通常在躁狂症病人身上


出现



还包括记忆减弱、遗忘、健忘症、记忆错构、记忆虚构等,多出现在器质性病患者和精神分


裂症患者




< p>









包括思维过程异常、联想过程异常和思维逻辑进程异常



思维障碍的主要表现是妄想:被害妄想;嫉妒妄想;关系妄想;钟情妄想;夸大妄想;疑 病


妄想;发明妄想;被制约妄想;非血统妄想;自罪妄想

















情绪情感变态:过激性、低落性、情绪情感倒错



A


过激性情绪情感:情绪高涨、欣快感、情绪焦虑、恐怖症情绪




B


低落性情绪情感:情绪低落和情感淡漠




C


情绪情感倒错:内心体验和外在表情动作不协调,如强制性哭笑
















意志行动变态者的自觉调节、控制下产生的能力丧失或减弱,涉及性犯罪、 暴力犯罪等




智能变态者:智力落后、痴呆,涉及偷窃、性犯罪和暴力犯罪等














意识障碍是指个体对客观环境和自身状态缺乏正确认识的状态



意识蒙眬状态、神游症、意识错乱、定向和自知力障碍



变态心理患者犯罪的基本特点:



变< /p>









< p>








1









犯< /p>







种动机:



无动机或动机不明—严重意识障碍如精神错乱状态下实施的犯罪



病理性动机—主要存在幻觉、妄想、逻辑倒错性思维障碍的变态心理者(动机明显)



现实动机—即使出于现实性动机也存在病理性的心理基础



混合动机—注意总有一种动机起主导作用





2














< br>:


病理性、情境性、离奇性、固定性、低保护性、残忍性、


反复性、自我肯定性、公开性、单独性(


92


起凶杀案的变态 心理者,只有


2


起是因病态暗


示互相配 合)


、冲动性强烈(犯罪不分场合、不择手段、不计后果)





3














< br>现



自我保护方面:大多数不会采取自我保护或者不能采


取比较有效的自我保护措施,案件容易侦破


< br>对犯罪的认识:


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行为的性质,


甚至不知 道自己做了什么;


或者知道自己的


行为,但是认为被害人的过错 更大等




人格障碍与犯罪行为







< br>概







人格障 碍:也称人格变态、人格异常、病态人格、变态人格。是一种在发展和结构上明显


偏离正 常,以致不能行之有效地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的心理行为表现。



具有人格障碍的人既不疯癫,也无智力缺陷,但他们都有不同程度地具有道德观念、理智、


情感、性格等方面的缺陷。



出现明显个人社会适应能力的障碍



给自己、他人造成一定的痛苦、危害




人格障碍的特征:



人格障碍是从儿童 、


少年时期开始,


在某种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下,


逐渐形成的一种反常表


现。




青春期开始明显,一般不迟于


15< /p>




人格结构某些成分过分或畸形发展, 人格严重偏离正常。


(顽固执拗、情感不稳定、易怒、


冷酷无情 )



人格障碍者对自己的人格缺陷一般无足够的自知之明。


(不能用正确的认识、观念来指导、


调节自己的行动)



人格障碍一经形成就有相对的稳定性,较顽固。


( 可能在成年中晚期


35


岁之后有所缓解)



幻灯片


34


< br>格















作案动机上,多是偶然性动机,情感冲动所驱使,作案前 较少预谋或没有预谋,作案情


节离奇怪诞,难以按照常理解释




作案目的上,作案目的不明显,对财物一般不在意(偷窃 狂只是为了从盗窃行为中获得


乐趣)




作案手段上,一般手段残忍,不计后果,而手段不隐蔽,易于暴露,自我保护性差(抓< /p>


获后一般不逃避罪行,供认不讳)




作案类型上,多为攻击性、爆发性犯罪,由于病理性猜疑,很容易进行报复性伤害、凶< /p>


杀、毁物、纵火等危害性较大的犯罪行为




犯罪活动上,一般单独进行,共同违法犯罪较少。行为倾 向一般极其顽固,常持续性犯


罪,行为难以改变




人格障碍类型与犯罪:


广义可分为原 发性人格障碍和继发性人格障碍



原发性人格障碍:

< p>
在某种消极的先天素质特点的基础上,


在不良社会文化环境因素的影响下< /p>


造成的人格障碍。



继发性人格障碍:在 某种神经疾病、精神疾病的情况下发生的人格障碍。



狭义专指原发性人格障碍



ICD-10


精神行为障碍



偏执型人格障碍



分裂样人格障碍



社会紊乱型人格障碍



DSM-




偏执型人格障碍



分裂样人格障碍



分裂型人格障碍



CCMD-3


偏执性人格障碍



分裂样人格障碍



反社会性人格障碍



情绪不稳型人格障碍



(冲动型、边缘型)



表演型人格障碍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冲动型人格障碍



(攻击性人格障碍)



边缘型人格障碍



表演型人格障碍



自恋型人格障碍



回避型人格障碍



依赖性人格障碍



强迫型人格障碍



未特定人格障碍



表演性(癔症性)人格障碍



强迫性人格障碍



焦虑性人格障碍



依赖性人格障碍



其他或待分类的人格 障碍


(抑


郁性人格障碍、



自恋型人格障碍)



强迫型人格障碍



焦虑(回避)型人格障碍



依赖型人格障碍



其他特异型人格障碍



未特定的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诊断标准:



症状学标准:个人的内心体验与行为特征在整体上与其文化所期望的所接受的范围明显偏


离,这种这种偏离是广泛、稳定和长期的,并至少有下列


1

< br>项:



1


认知的异常偏离;



2


情感的异常偏离;



3


控制冲到及对满足个人需要的异常偏离;



4


人际关系的异常偏离


< p>
严重标准:特殊行为模式的异常偏离,是病人或其家属感到痛苦或社会适应不良


病程标准:始于童年、青少年期,现年


18


岁以上至少已持续两年



排除标准:并非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的表现或后果





人格障碍





CCMD-3

的分类标准)



偏执性人格障碍:



主要特点:以猜疑和偏执为特点



(< /p>


1


)心胸十分狭窄,好嫉恨


< p>


2


)过于自负,将错推给他人,自己才是正确的




3


)极强 的不安全感,猜疑别人给他带来伤害,因此过于警惕和防卫




4


)脱离实际的好争辩,固执追求个人不合理的”权利”和利益




5


)好告 状或诉讼,不断纠缠某些部门或个人




6


)怀疑自己亲近的人(特别是配偶)不忠诚



起病特点:始于成年早期



男性多于女性



诊断标准:

< p>
1.


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2.


以猜疑和偏执为特点,并至少有 下列


3


项:



(1)


对挫折和遭遇过度敏感



(2)


对侮辱和伤害不能宽容,长期耿耿于怀



(3)


多疑,容易将别人的中性或友好行为误解为敌意或轻视



(4)


明显超过实际情况所需的好斗对个人权利执意追求



(5)


易有病理性嫉妒,过分怀疑恋人有新欢或伴侣不忠,但不是妄想



(6)


过分自负和自我中心的倾向,总感觉受压制、被迫害,甚 至上告、上访



(7)


过分警惕和抱有敌意



分裂样人格障碍:



主要特点:以观念 、行为和外貌装饰的奇特,情感冷漠及人际关系明显缺陷为特点




1


)某些奇怪的信念或与文化背景不相称的行为,如服饰奇 特,不修边幅等




2


)认知上存在不寻常的体验




3


)情感淡漠,对自己的亲人也不例外



4


)性格内向,被动退缩,多单独活动

< br>


起病特点:男性略多于女性




诊断标准:



1.


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2.


以观念、行为和外貌装饰的奇特,情感冷漠及人际关系明显缺陷为 特点并至少有以下


3


项:



(1)


性格明显内向,与家庭和社会疏远,基本不与他人主动 交往,回避社交;



(2)


表情呆板 ,情感冷漠,不通人情,不能表达对他人的关心、体贴等



(3)


对赞扬和批评反应差或无动于衷



(4)


缺乏愉快感



(5)


缺乏亲密、信任的人际关系



(6)


在遵循社会规范方面存在困难,导致行为怪异



(7)


对性活动不感兴趣



反社会人格障碍:



主要特点:以行为 不符合社会规范、经常违法乱纪、对人冷酷无情为特点




1


)缺乏责任感和社会良知,无视社会规范、规则与义务

< p>



2


)缺乏正常的人间 友情和骨肉亲情




3


)对挫折的耐受性极低




4


)缺乏罪恶感与内疚之心



起病特点: 男性多于女性,在


18


岁之前不能进行诊断。

< br>


诊断标准:



1.

< p>
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并至少有以下


3




(1)


严重和长期不负责任,无视社会 常规、准则、义务等;有违反社会规范行为



(2)


行动无计划或有冲动性



(3)


不尊重事实,经常说谎等



(4)


对他人漠不关心



(5)


不能维持与他人长久的关系



(6)


很容易责怪他人



(7)


对挫折的耐受性低,微小刺激引起冲动



(8)


易激惹,并有暴力行为



(9)


危害别人时缺乏内疚感



2.18


岁之前有品行障碍的证据,至少下列


3



:



1


)反复违反校规或家规




2


)反复说谎(不是为了躲避体罚)




3


)习惯性吸烟、喝酒




4


)虐待动物或弱小伙伴




5


)反复偷窃< /p>




6


)经常逃 学




7


)至 少


2


次未向家人说明外出过夜




8


)过早发生性活动




9


)反复挑起或参与斗殴




10


)多次参与 破坏公共财产活动




11

< p>
)被学校开出过




12


)被拘留或公安机关管教过



冲动性人格障碍:



主要特点:以情绪易激惹、情感爆发和明显的行为冲动为特点




1


)情绪反复无常,不可预测和不考 虑行为后果,有时随可意识到自己行为错误,但是行


为爆发难以控制,可有自伤




2


)情绪反应多指 向外部,易于他人争吵或冲突,常发生暴力行为,尤其受到批评或指责





3


)生活无目的,随意性 强,做事坚持性差




4


)人际关系不稳定,与他人好时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翻脸时又可置其于死地



起病特点:男性明显多于女性



诊断标准



1.


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2.


以情感爆发或明显冲动性行为作为主要表现,并至少有下列


3




(1)


易与他人发生争吵和冲突



(2)


有突发的愤怒和暴力倾向,不能自控



(3)


对事物的计划能力明显受损



(4)


不能坚持任何没有即刻奖惩的行为



(5)


不稳定的和反复无常的心境



(6)


自我形象、目的及内在偏好的紊乱和不确定



(7)


容易产生人际关系的紧张



(8)


经常出现自杀、自伤行为



表演性人格障碍:



主要特点:过分的感情用事或夸张言行吸引他人注意为特点


< /p>



1


)平素的行为夸张,具有很强的表演 色彩,越能引起他人的注意兴奋,装腔作势,哗众


取宠,但情感体验肤浅很容易受他人的 影响;




2


)自我中心,渴望得到表扬和同情,比较任性,爱撒娇,经不起批评,心胸狭窄;




3


)寻求刺激,情感反应强烈且易波动, 缺乏理性思维;




4


)富于幻想,往往凭借猜测或预感做出判断,有时用幻想或想象补充现实,言语常不太

< br>可靠,常有自欺欺人之谈。



起病特点:女性明显多于男性



诊断标准



1.


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3-02 14:04,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690214.html

变态犯罪心理学 (1)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