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02
乡下人家随堂练
习题
2
一、看拼音写词语。
zhu
ā
n
ɡ
sh
ì
d
ǎ
o
y
ī
ɡ
u
ī
ch
á
o
h
é
xi
é
shu
à
i
l
ǐ
ng
shu
ì
mi
á
n
m
ì
sh
í
b
ā
n
ji
ā
二、比一比,组成词语。
棚(
)
耸(
)
眠(
)
辛(
)
绷(
)
聋(
)
眼(
)
幸(
)
三、把恰当的词语填写在括号里。
(
)的藤
(
)的叶
(
)
笋
(
)的装饰
(
)的风景
(
)地进入梦乡
(
)地走来走去
四、选择正确的关联词语填空。
虽然……但是……
即使……也……
不论……都……
1
.(
)附近的石头上有妇女在捣衣,它们(
)从不吃惊。
2
.乡下人家,(
)住着小小的房屋,(
)总爱在房前屋后种些
东西。
3.
乡下人家,(
)什么季节,(
)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五、按要求写句子。
1.
成群的竹笋从土里探出头来。(仿写句子)
____
2.
这独特的农家风光怎能不让人陶醉?(换种说法,意思不变)
____
六、快乐阅读。
若
< br>是
在
夏
天
的
(
p>
)
出
去
散
步
,
常
常
会
瞧
见
乡
< br>下
人
家
吃
晚
饭
的
(
)。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天边的
(<
/p>
),向晚的(
),头上飞过的(
)
的鸟儿,都是
他们
的好友,它们
和乡下
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
)、(
)
..
..
的田园风景画。
1
.在(
)处填上合适的词语。
2
.写出加点词的含义:
“他们”指
________
“它们”指
________
3
.“向晚”的“向”的意思是(
)
A
.对着
B
.
将近
C
.
向来
4
.这段文字描写的就像幅图画,请给这幅图画命名为
________
乡间,是树的天地。公路两旁,是高大的梧桐树。梧
桐树枝连枝,叶盖着叶,
象绿色的长廊。小河两岸,是成行的垂柳。柳条儿细细的,柳叶
绿绿的。山坡
上,松树和柏树高大挺(拔
拨),枝繁叶茂。农家小院里种植着果树:有梅
子、李树、桃树、杏树……春(未<
/p>
末)夏初,各种果树舒展枝叶郁郁葱葱,一
座座农家小院就掩(映
印)在浓浓的绿阴之中。
1
.用“
___
”标出文中正确的字。
2
.短文是围绕“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句话来写的。
< br>
3
.作者依次对公路两旁、
_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的各
种树进行了具体的描写。
4
.找出文
中的一句比喻句,用波浪线画出,并试着仿写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2
.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登黄山记(节选)
季羡林
一线天真正是名副其实。在两个峭壁中,只存一条缝隙,仅容人体,抬眼一
看,只见
高处露出一线光明,上面是蓝蓝的天。这一团光明就召唤着我们,奋
勇前进,我们也就真
地一个个精神抖擞,鼓足了余勇,爬了上去。低头从我们
两条腿中间向后看去,还可以看
到悬挂在天都峰上的那一条白练似的蹬道。
过了一线天,再向右一拐就走上了玉屏楼,这里是从温泉到北海去的必由之
路。一般人都是在这里过夜的。徐霞客时代,这里叫玉屏风,他在《游记》里
写道:<
/p>
“
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真黄山绝胜处。
”
可见徐霞客对此处评价之
高。
这里有什么特点呢?这里是万山丛中一块比较平坦的地
方,好像天造地设,
就是一个理想的中途休息的地方。一转过山角、就能看到峭壁上长着
一棵松
树。提起此松,真是大大地有名。挂在人民大会堂里的那一幅叫做
“
迎客松
”
的
照片,就是它。这棵松树的大名就叫做
“
迎客松
”
。你看它伸出双臂,其实是不
知道多少臂,
仿佛想同来游的人握手、拥抱。它那青翠的枝头仿佛能说出欢迎
的语言。它仿佛就是黄山
好客的象征,不,它实际上成了中国人民好客的象
征。你若问它的高寿,那就很难说。它
干并不粗,也不特别高,看样子它至多
也不过几十年至百年,然而据人说,它挺立在这里
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这里山高风劲,夏有酷暑,冬有寒冰,然而它却至今巍然屹立
,俊秀挺拔,苍
翠欲滴,枝头笼烟,仿佛正当妙龄青春。
p>
(
1
)
“
名副其实
”
的意思是
_
_______
,说
“
一线天
”
名副其实的原因是
________
。
(
2
p>
)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
________
。
(
3
< br>)理解
“
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真黄山绝胜处。
p>
”
这句话的意思。
(
4
)给句子用上合适的关联词语,不改变句子意思
。
它仿佛就是黄山好客的象征,不,它实际上成了中国人
民好客的象征。
【答案】
(
1
)名实相符;在两个峭壁中,只存一条缝隙
,仅容人体,抬眼一
看,只见高处露出一线光明,上面是蓝蓝的天
(
2
)承上启下
< br>
(
3
)四望奇峰杂错排列,道
道壑谷,纵横交错,真是黄山景致最美的地方。
(
4
)不但
……
而且
……
;不仅
……
还<
/p>
……
【解析】
< br>【分析】(
1
)第一问词语理解的考查。认真阅读短文,
联系上下文,
正确理解词义。第二问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
课
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在第一自然段找到答案。
(
2
)考查
文段在文中的作用。解答此类题,一般要结合着具体语境,从内
容、结构等角度分析作答
。
(
3<
/p>
)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
< br>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
翻译
,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
p>
4
)考查关联词的运用。解答时要先理解分句前后表示的是何种关系
,再根
据句子的意思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写。此题分句前后是条件关系。故选
“
不
但
……
而且
……”
或
“
不仅
……
还
……”
p>
故答案为:(
1
)名实相符、在两个峭壁中
,只存一条缝隙,仅容人体,抬眼
一看,只见高处露出一线光明,上面是蓝蓝的天
(
2
)承上启下(
3
)四望奇峰杂错排列,道道壑谷,
纵横交错,真是黄山景致
最美的地方。
(
4
)不但
……
而且
……
;不仅
……
还
……
【点评】
(
1
)第一问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熟读课文,可
结合
语境、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词义。第二问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
信息的能力。
(
2
)本题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
(
3
)翻译
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
法,直译和意译,考时常
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
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最后根据上下疏
通句子。
(
4
)本题考查学生对关联词语的使用。理解句子,分清分句前后之间的关
系。然后再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使句子连贯。
3
.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感悟生命
在非洲
的戈壁滩上,有一种叫
“
依米
”
的小花。也许是神妒忌它的美丽,故意让
它默默无闻,不惹人注意,许
多游人以为它只是一株草而已。但是,它一直在
告诉自己:
“<
/p>
我不是草,我要开花!
”
于是它奋力把它
那一条瘦瘦的主根蜿蜓盘
曲着插入地层深处,固执地寻找着沙漠里如珍珠般稀有的水分,
然后,一点一
点地积蓄养分。经过了五年漫长时间的积累,它会在第二年的某个清晨突然
绽
放出美丽的花朵,无比绚丽的一朵花,似乎要占尽人世间所有色彩,呈莲叶状
的花瓣儿,每瓣自成一色:红色的瓣,如同熊熊燃烧的火焰般耀眼,白的花
瓣,像山涧清晨那晶莹剔透的雪,黄的灿烂似天使袒露在阳光的闪闪发光的金
发,蓝的
犹如那最美最美的天空,使其他任何花在它面前都相形见绌。可这最
美丽的时刻却只有短
短的
48
小时,然后它便随母株一起香消玉殒,开花就意味
p>
着生命的终结和凋零。
多情的诗人也许
会哀叹:
“
乱山深处水萦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
”
也许依米
花如果生长在江南,那么它的美丽便可
以永远地保持下去。可它偏偏生长在贫
瘠的荒漠,正如我们无法选择我们的成长的环境。
但世界上的每个生命都有灿
烂一回的时候,这是造物主赐予万物的权利。所以我相信,只
要像依米花奋力
拼搏,(
)是在泥潭里,你只有一次的生命(
)会像雨后彩虹般灿烂夺
目。
(
1
)给文中括号处选择合适的关联词语。<
/p>
即使
……
也<
/p>
……
只要
……
就
……
无论
……
都
……
答案为:
________
(
2
)解释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