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居高声自远
,
非是藉
秋风
”
的意思
篇一:唐诗名句赏析之五五:居高
声自远
,
非是藉秋风
唐诗名句赏析之五五: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
居高声
自远,非是藉秋风
”
出自虞世南的小诗《蝉》
< br>。全诗如下: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是一首托物寓意的小诗,<
/p>
“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
是全
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
这两句的意思是声音
传得远是因为我站得高,
而不是借助了秋风的力量。它是在前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议
论。
蝉叫的声音能够传的很远,很多人认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在
这首诗里却表达了别样的看法,他认为正是由于
“
居高
”
声音才传得远。
表面写蝉,实质上写
的是人: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借助权势的帮
助,自能声名远播。正如曹丕在《典论<
/p>
·
论文》中所讲的那样:
“
不假良
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
p>
两句中的
“
自
”<
/p>
、
“
非
”
,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诗人对内在
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
。之所以如此,和诗人自身的人生经历是
分不开的。
虞世南
,字伯施,和他的兄长虞世基同为陈朝知名才俊。隋灭陈
后,
两
人被征召到长安,
时人把他们比作
“
二
陆
”
。
但虞世基入隋后成为
隋炀帝的奸佞之臣,整日附和邀功,欺上瞒下,以此虞家贵宠无比。
唯独虞
世南一人谨慎刻苦,只知读书写诗,不与哥哥同流合污。宇文
化及杀掉隋炀帝后,虞家满
门被杀,之后虞世南因为平时为人和善得
免。
进入唐朝,虞世南与房玄龄一同掌
管文翰。由于虞世南是纯粹的
文人性格,又是书法大家,很得唐太宗李世民的看重,经常
与他谈论
经史。
虞世南也常常趁着和唐太宗谈论之际进行劝谏,
陈述帝王得失,
而且虞世南晚年志性刚烈,因为修陵、游猎等事
数度与唐太宗发生争
执,使得李世民更加礼敬于他。唐太宗多次称赞虞世南的五绝,即:
德行、
忠直、
博学、
< br>文词、
书翰。
贞观十二年,
虞世
南病死,
唐太宗
“
哭
< br>之甚恸
”
,
为之画像,
悬挂于凌烟阁上,
成为二十四勋臣之一。
可以说
,
《蝉》这首小诗诗人是夫子自道,作者品性高洁,一生谨慎。同时,
< br>他以一只毫不起眼的小蝉来自比,也能够看出他的老成持重,真正做
到了
“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
< br>。
篇二: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龙源期刊网
.cn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作者:高智红
刘晓
来源:
《江苏教育
< br>·
职业教育》
2015
年第
p>
02
期
【关键词】守望成长;价值领导;创新培育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D
【文章编号】
p>
1005-6009
(
2015
)
08-0050-02
钱金星:浙江省绍兴市职业教育中
心校长。该校是首批国家中等
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也是首批浙江省艺术特色学校
、省高技
能人才培养先进集体,浙江省中职德育教育基地和省级实习实训示范
基地。校长本身兼有领导者、教育者和管理者的多重角色,而优质的
管理往
往淡化
“
管
”
的色彩,
并不强调自己的
“
权
”
治,
注重的是教育者的
价值领导、人文领导,以自身对职业教育的真诚关切、悉心经营和创
意办学,实现师生
对管理者的悦纳诚服。管理的顺化实现不只来自学
校细化的管理制度,更在于校长的人文
之治,使学生欣然而来、悦意
成长,成就师生共同的
“
幸福校园
”
。
为幸福奠基:守望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在
< br>《和青年校长的谈话》
中说了一段非常精辟的话:
校长,
形象地说,是一个特殊乐队的指挥,这个乐队是用一些极精细
的
“
乐器
”——
人的心灵来演奏。
校长的任务就是会听,
而且会听到每个
演奏者
发出的音响,要看到并从心底感受到每个教育者在学生的心灵
里留下了什么。我们能在学
生的心灵里留下什么,这应该是校长思索
的问题。我认为教育的旋律应该是真善美的愉悦
和幸福,我们培育的
应该是具有独立人格、大爱情怀、丰富智慧、创造能力和能幸福生活
的学生。基于这些认识,我对学校的办学理念有了一些想法。
一是守
望成长。教育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为学生的人生和幸福奠
基的事业。教育应该让孩子们更
好地走向职场、走向社会,最终走向
幸福的人生。职业教育和其他教育一样,全都落脚于
此。在职业教育
中,更注重的是守望成长,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职业学校享受成长,在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