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孟二圣的惊世预言
孟子是上古圣人中的最後一位,历史上称之为亚圣,其地位仅次於孔子。
唐儒韩愈把孟
子作为尧舜之道的最後传人。他在《原道》中写道
:
“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
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
<
/p>
这里所说到的孟轲,就是孟子。这段话中所提到的其他几位圣哲,我们将
< br>在探讨孟子的奇妙预言时逐次说明。这里让我们先来看一看孟子本人的生活背
景。
有关他的生卒年代,史籍无明确记载。据推算,大约为公元前
373
到前
289
年。
孟子可能是早年丧父,因为有关孟子的故事中,大多只见其母不见其父。
有关孟
子的故事,流传最广的当数西汉未年的学者刘向在《列女传》中所记载
的
“
孟母三迁
”
的故事。话说孟
子的母亲仉(音
zhang
长)氏为了给孟子选择一个
好的学习环境,不惜三次搬迁。第一次所搬到的地方是一个商人区,那里的小
孩子们在一起玩耍时,也学着大人的样子彼此做生意。孟母不希望看到孟子长
大以後
心中重利轻义,就决定迁开。第二所迁到的地方不巧有一些做棺材生意
的人住在那里,孩
子们在一起便以做丧事为游戏。孟母认为这样会使孟子不重
生死,游戏人生。因此再次动
迁。第三次所迁到的地方,早上能听到学童们朗
朗的读书声。
孟母认为这里的人对学习看得重,故在那里住了下来。以孟母一孤单妇
< br>人,如此执意的三次搬迁,足见对孟子教育之重视。
可
是孟子早年贪玩,不爱读书。身为慈母,又要身兼严父之责。为了教育
孟子,孟母可以说
是费尽了苦心。在现代织机发明之前,古代的中国虽为纺织
之国,可是用来织布的织机却
完全是手工操作的。古诗《木兰辞》中的
“
唧唧复
唧唧,木兰当户织
”
,就是对古代妇女辛勤地织布的
生动写照。可是为了启发儿
子,孟母有一次不惜
“
断织投杼
”
,将自已辛辛苦苦日夜不停织出的布从中
剪
断,又将梭子重重的摔在地上。母亲的这一举动使孟子如梦初醒,认识到自已
的贪玩是如何伤透了与他相依为命的母亲的心。从此发奋读书,学效孔子,终
於成为一代圣贤。
1
/
14
<
/p>
孟子虽然为不能在孔子门下亲聆教诲而感到婉惜,可他却有幸做了孔子玄
< br>孙子思门下的的学生。孟子与孔子相距一百多年,不大可能直接师从子思,大
概师
从子思的学生,从他们那里得到孔子之道的真传。孟子一生也是设帐授
徒,门生济济。他
常与门生周游列国,所到之处虽倍受礼遇,可他的教诲与主
张却未得各国君王的重视与采
纳。
孟子一生享年八十三岁,给後人留下了宝贵的《孟子》一
书。《孟子》一
书凡七章,意深境远,其对传统的中国人的影响实非言语所能笔录。下面
我们
将与大家一起探究《孟子》书中的几段精彩的预言。
孟子的大预言
我们在《孟子》一书中
常可读到孟子论到从传说中的两位先王所传下来的
“
尧舜之道<
/p>
”
。
虽然现有
的历史对於这个大道的传承过程没有明确的记载,可是孟子却给
出了各个圣人之间传承的
大致年限。
《孟子尽心章句》最後一段,也是《孟子》全书最後一段
:
原文:
孟子曰
:
“
由尧舜至於汤,五百馀岁;若禹、皋陶、则见而知之;若汤,则闻而知
之。由汤至於文王
,五百有馀岁,若伊尹、莱朱、则见而知之;若文王,则闻
而知之。由文王至於孔子,五
百有馀岁,若太公望、散宜生,则见而知之;若
孔子,则闻而知之。
”
我们先来看第一句的前半句
:
“
由尧舜至於汤,五百馀岁
”
。舜在禹登帝王之位之前去世。
而禹是建国公
元前
2205
年前後中国第一朝夏朝的第一位帝王。根据历史年
代,殷商第一位帝王汤王卒於
1753
年。汤王去世之前五百年,则为公元前
2253
年。而这个年代
正与尧舜在中国历史上发挥影响的年代相吻合。考虑到《圣
经》所记载的巴别塔的年代,
大约是在公元前
2247
年这个因素。《圣经》上说
2
/
14
<
/p>
到耶和华上帝
“
使众人分散在全地上
p>
”
(创
11:9
)
;中国史书对此却无记载。我
们若相信《圣经》的话,就能看出,中国人也必从此而来。
公元前
2253
年前
後,应该正是中华
祖先从当时的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流域的巴别塔(今伊拉克境
内)所在地,由西向东大举迁
徙到中国境内的时候。对於这一迁徙,中国古经
并无记载。
再看後半句:
“
若禹、皋陶、则见而知之;若汤,则闻而知之。
”
这里所说
的禹就是民间
传说的大禹治水的那位治水英雄,中国夏朝的第一位帝王。皋陶是一位杰出
的
政治家,是辅佐舜和禹两位帝王的两朝重臣。说是大臣,其地位却又异常的特
殊,常常教导舜和禹。(见《尚书
·
皋陶谟》)
与《圣经》中的先知地位极为相
似。他们与舜和禹生活在同一时代,故得亲自见到并晓得
尧舜之道。我们在这
里看到了一幅孟子所描述的
“
圣道
”
薪火相传的美妙图景。汤是这个链环中的关<
/p>
键性的第一环。夏朝的最後一位帝王桀,亲女色,疑直臣,荒淫无度,滥杀忠
良。汤会合诸侯,起兵灭桀,取而代之,夏灭商立。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
“<
/p>
汤武
革命
”
。孔
子说
:
“
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
”
(《周易
·
革第四十九》)。汤王是一位圣
明的君王,尧舜之道在汤身上得以发扬光大,普照天下
。汤在位十三年崩,即
公元前
1753
年。到汤时尧舜早已作古,故汤之於圣道乃听人传说而得。这里同
时告诉我们,早期的圣
道是囗头相传的,并无文字记录。
第二句
:
“
由汤至於文王,五百有馀岁,若伊尹、莱朱、则见而知之;若文王,则闻
而知之。
”
中国帝王年谱上虽无文王之名,可他却是
周朝真正的开国元勋。《诗经》
上却充满了对文王的赞扬。例如《皇矣》
:
原文译文
皇矣上帝,伟大啊,上帝伟大!
临下有赫。面对下界,洞然明察。
3
/
14
临观四方,观察四方之国,
求民之莫。觅求安民之所。
维此文王,就是这位文王,
帝度其心,上帝审察其心,
貊其德音,巩固他的威信。
其德克明,他能明察曲直是非,
克明克君,他能分辨邪恶善美。
克长克君。赏罚分明,人人敬畏。
文
王名昌,乃商纣王时期的位於今陕西岐山县东北的一位诸侯,世称周。
世伯笃仁敬老,德
威显世,纣王因此对这位世伯昌甚为忌恨,曾将其囚於今河
南省汤阴县。文王被囚期间,
作易爻辞,成为现在流传的《周易》的作者之
一。
商纣王无道,文王之子起兵伐纣,灭商立周。据史书所载,文王生於
公元前
1229
年,卒於公元前
1132
年,终年
97
岁。
(注一)因此,从商汤(卒
前
1753
年)到文王出生共历
524
年。第三句
:
“
由文王至於孔子,五百有馀岁,若太公望、散宜生,则见
而知之;若孔
子,则闻而知之。
”
我们
看到,孟子在讲论圣道传承链环时是谨慎而恭敬的,旨
在向後世说明,
< br>“
孔子之道
”
就是最初中华祖先
承天所启的
“
尧舜之道
”
,或
“
圣人
之道
”
。
从文王去世的公元
前
1132
年,到孔子出生时的公元前
551
年,其间相距共
581
年。太公
望、散宜生都是归服文王的周朝开国大臣,他们乃亲受文王教诲,
故对
< br>“
圣人之道
”
是见而知之。而孔
子则是从古籍和向当时的人学习而得
“
先王之
< br>道
”
。可惜到了孔子时,先王之道中的
< br>“
大道
”
以及真正的祭天之礼已
经失传。
孟子看到上天所赐的
“
p>
圣人之道
”
,如此精妙地保存传世,深知上
天不绝此
道。虽然孔子已去,到他的年代未见其他的圣者兴起。然而他仍然充满信心地<
/p>
预言说
:
4
/
14
原文
:
“
彼
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在世者。
”
译文
:
“
那时有天时,现在也有天时。五
百年必有圣王兴起,而其间必有一些有德
之人出现。
”
《孟子
·
公孙丑章句下》
依孟子的看法,从尧舜到成汤,其间五百馀年;从成汤到文王其间又经过
了五百馀年;从文王到孔子也是五百馀年;那么在孔子之後五百馀年,世间必
有一位圣王兴起!而且这些圣人一位比一位更加贤明,对
“
圣
人之道
”
的领受一
位比一位更加光大。
在孔子的眼里,文王周公乃是集古圣之大成者;而在孟子
的眼里,孔子则又过於一切古圣
。《孟子
·
公孙丑章句》上说
:
p>
“
出於其类,拨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於孔子也。
”
天道的这种渐进
性,正如同《圣经》所说
:
“
义人的路,好像黎明的光,越照越明,
直到日午。
”
(箴
4:18
)上天所赐
的圣人之道,必不因日久而昏暗;恰恰相反,将以更明亮的光辉
照亮世界。那
么,孔子之後的将五百年将要兴起的这位
“
王者
”
,必如中天之日,光彩照世。
孔子卒於公元前
479
年。据太史公记载
“
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
年心丧毕,相诀而去,则哭,各复尽哀;或复复留。唯子贡庐於冢上,凡六年
< br>然後去。
”
(注二)依此推算,孔子丧礼终日应当往後推
六年,即公元前
474
年。五百年之後就是公元
27
年(没有公元
0
年,因此
加上一年),正是汉光武
帝刘秀在位期间。刘秀虽於公元
25<
/p>
年重建汉室江山,但以他的文治武功,不堪
称为孟子所仰望的圣王
。光武帝在位十五年,并非有惊人的建树。事实上,中
国历史上再没有出现任何功过三朝
圣王的帝王将相。
那么,孟子的这个预言是否落空了呢?如果
没有,那么,这位
“
王者
”
会是
谁呢?如果在中国的历史上找不到这样的一位
“
圣王
”
,又当从何处寻找呢?孔
p>
子似有所一段话指点迷津。
原文
:
商太宰见孔子曰
:
5
/
14
<
/p>
“
丘圣者欤?
”
孔子曰
:
“
圣则丘弗知,然则丘博学
多识者也。
”
商太宰曰
:
“
三王圣者欤?
”
孔子曰
:
“
三王善任智勇者,圣则丘弗知。
”
曰
:
“<
/p>
五帝圣者欤?
”
孔子曰
< br>:
“
五帝善任智勇也,圣则丘弗知。
< br>”“
三皇圣者欤?
”
孔子曰
p>
:
“
三皇善任因时者。圣者则丘弗知。<
/p>
”
商太宰大骇曰
:
“
然则孰者为圣?
”
孔子动容有闲
,曰
:
“
西方之人有圣者焉,不治而
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民无
能名。丘疑其为圣,弗知真为圣欤?真不圣
欤?
”
商太宰嘿然心计曰
:
“
孔丘欺我哉!
”
译文
:
商太宰来见孔子,问道
“
孔丘是圣人吗?
”
孔子问答说
:
“
圣人,孔丘不敢当,
不过孔丘博学而多识。
”
商太宰又问
:
“
古代的三王是圣人吗?
”
孔子说
:
“
三王是善智
勇的人,是不是圣人,孔丘不知道。
”
又问
:
“
五帝可谓圣人吗?
”
孔子说
:
“
五帝是
善用仁义的人,是不是圣人,孔丘不知。
”
又问
:
“
三皇是圣人吗?
”
p>
孔子说
:
“
三皇
是善用天时的人,是不是圣人,孔丘不知道。
”
商太宰大为吃惊
地问
:
“
那么,谁才是真正的圣人呢
?
”
孔子大为激动地答道
:
6
/
14
<
/p>
“
西方有一位圣人,不治而不乱,不言而有信,无需教化而自行(
天道)。
此人之伟大,百姓无法用合适的话来描述。孔丘认为他可能就是那位圣人,不<
/p>
知是否为真?
”
商太宰心中暗笑道
“
这孔丘是在欺骗我!
”
《列子
·
仲尼》列子书中与孔子
对话的这位商太宰,是当时宋国的官员。具
体姓是名谁,现已难以考证。他虽然求教於孔
子,可是对孔子所说的
“
西方之人
有圣
者焉
”
并不相信,以为孔子是在骗他。这位官员不敢相信,为何
中国人所津
津乐道,从古就一直向往的圣王竟然不是中国人,而将生在西方!列子所记的
这段经文,历来未受人的注意。其中的原因众多,很多人也以为,孔子所的
“
西
方之圣
”
乃为戏言。然而,孔子却是认真的。《列子》上说
“
孔子动容有闲
”
,足
见孔子论到这位圣
者时的激动与向往的神情。
孔子不仅指明了圣王的方位,而且
还题到了他施行王政的时间上的特点:
原文
:
“
如
有王者,必世後而仁。
”
译文
:
“
若
有真正的圣王兴起,他将等候三十年,然後将仁爱之道昭示於天下。
”
< br>《论语
·
子路第十三》
孔子所说的这位西方圣王,为何要等三十年才将仁爱之道广播於天下?孔
子所说的究竟是甚麽意思?孔子说的西方又是指哪一国呢?与孔子同时代的释
迦牟尼,
後来被一部分中国人奉为
“
西方圣者
”
,甚至有人不惜千辛万苦去
“
西方
p>
取经
”
。然而释迦却是一位否定天道的人物
,不大会是敬畏天道的孔子所说的
“
圣者
”
。相对於中国的地理位置来说,以色列乃是中国的西方。我们不妨将眼
光以色列,从中国先知的预言转向希伯来先知的预言,或许可以从中找到一些
线索。
古希伯来先知对圣王的预言
查世界各国之经典着作,只有古希伯来的《圣经》中才有一段跨度超过二
千年的关於一位至高的圣王预言。这段预言出自《旧约圣经》中的《但以理
书》
一书中。
7
/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