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氮及其化合物
【教学目标】
(
1
)掌握氮的重要性质,了解氮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用途。
(
2
)掌握氮的氧化物的性质,氮的重
要化合物的用途及硝酸的相关注意事
项。
(
3
)掌握氮族元素的性质,理解氮族元素原子结构与性质
递变规律。
【教学重点】
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及转化
【教学难点】
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及相关实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上节课学习了硫的相关
性质,
掌握非金属元素的学习方法,
那我们又知
道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为氮气,
这节课我们就带着已有的学习方法,
对氮及其
化合物知识展开学习!
二、知识讲解
使用建议说明:
《氮及其化合物》知识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是高考命题的
热点内容之
一。
试题常以氮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为载体,
考查基本概念、<
/p>
基本理
论、实验、计算等,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 br>
考点
1
氮气、氮的氧化物、硝酸
使用建议说
明:
考纲要求了解氮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
了解氮的氧化物及
其对环境的影响;了解硝酸的主要性质;通过浓硫酸、硝酸分别与不活泼金属、
非金属的反应,认识浓硫酸、硝酸的强氧化性;通过比较浓硫酸与稀硫酸,浓硝
< br>酸与稀硝酸性质的差异,认识浓度、反应条件对反应产物的影响。
一、氮气(
N
2
)
(
1
)
分子结构:电子式为
子结构稳定,化学性质不活泼。
1/22
,结构式为
N
?
N
,氮氮叁键键能大,
分
(
2
)物理性质:纯净的氮气是无色无
味的气体,难溶于水,空气中约占总
体积的
78%
。
(
3
< br>)化学性质:常温下性质稳定,可作保护气;但在高温、放电、点燃等
条件下能与
H
2
、
O
2
、
II
A
族的
Mg
、
Ca
等发生化学反应,即发生氮的固定(将
空气中的氮气转变为含氮化合
物的过程,有自然固氮和人工固氮两种形式)
。
N
2
中
N
元素
0
价,为
N
的中间价态,既有
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①与
H
2
反应:
N
2
?
3H
2
②与
O
2
反应:
N
2
?
O
2
高温、高压
催化剂
2NH
3
放电
2NO
点燃
③与活泼金属反应:
N
2
?
3Mg
Mg
3
N
2
(
4
)氮气的用途:化工原料;液氮是火箭燃烧的推
进剂;还可用作医疗、
保护气等。
二、氮的氧化物
(
< br>1
)氮的氧化物简介:
氮元素
有
?
1
、
?<
/p>
2
、
?
3
、
?
4
、
?
5
五种正价态,对应有六种氧化物
种类
N
2
O
色态
无色气体
无色气体
蓝色液体(
?
20
℃
)
红棕色气体
无色气体
无色固体
化学性质
较不活泼
活泼,不溶于水
常温极易分解为
NO
,
NO
2
NO
N
2
O
3
(亚硝酸酐)
NO
2
<
/p>
N
2
O
4
较活泼,与水反应
较活泼,受热易分解
气态时不稳定,易分解
N
2
O
5
(硝酸酸酐)
(
2
)
NO
和
NO
2
的重要性质和制法
①性质:
< br>2NO
?
O
2
< br>2NO
2
?
红棕色
?
;
2NO
2
(易被氧气氧化,无色气体转化为红棕色)
N
2
O
4
(
无色
)
(平衡体系)
;
2/22
3NO
< br>2
?
H
2
O
;
2HNO
3
?
NO
(工业制硝酸)
NO
?
NO
2
?
2NaOH
;
2NANO
2
?
H
2
O
(尾气吸收)
NO
2
有较强的氧化性,能使湿润的
KI
淀粉试纸变蓝。
②制法:
NO
:
3Cu
?<
/p>
8HNO
3
?
稀
?
?
3Cu
?
NO
3
?
2<
/p>
?
2NO
?
?<
/p>
4H
2
O
(必须
________
法
收集
NO
)
;
NO
2
:
Cu
?
4HNO
3
?
浓
?
?
Cu
?
NO
3
?
< br>2
?
2NO
2
< br>?
?
2H
2
O
(必须
___________
法收集
NO
2
)
(
3
)氮的氧化物溶于水的计算<
/p>
①
NO
2
或
NO
2
与
N
2
(
非
O
2
)
的
混
合
气
体
溶
于
水
可
依
据
3NO
2
?
H
2
O
2H
NO
3
?
NO
利用气体体积变化差值进行计算。
②
NO
2
和
O
2
的混合气体溶于水时由
4NO
2
?
O
2
?
2H
2
O
4HNO
3
进行计算,
当体积比
V
?
NO
2
?
:
V
?
O<
/p>
2
?
?
4
:1
时,
恰好反应;
剩余
NO
;
NO
2
过量,
>
4:
1
时,
<
4: 1
时,
O
2
过量,剩余
O
2
。
< br>③
NO
和
O
2
同时通入水中时,
由
4NO
2
?
O
2
?
2H
2
O
同②。
④
NO
、
NO
2
、
O
2
的混合气体通入水中,先按①求出
NO
的体积,再加上混
合气体中
< br>NO
的体积再按③方法进行计算。
三、硝酸(
HNO
3
)
(
1
)物理性质:
无色、刺激性气味、易挥发液体,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常用浓
硝酸的质
量分数大约为
69%
。
(
2
)化学性质<
/p>
3/22
原理
4HNO
3
进行计算,
硝酸为强酸,
具有以下性质:
①具有酸的通性;
②不稳定性:
4HNO
3
光或热
4NO
2
?
?
O
2
?
?
2H
2
O
;
③强氧化性:无论浓、稀硝酸均具有强氧化性,与
金属反应时不放出氢气。
A
、与金属
反应:
Cu
?
4HNO
3
?
浓
?
?
Cu
?
NO
3
?
2
?
2NO
2
?
?
2H
2
O
;
3Cu
?
8HNO
3
?
稀
?
?
3Cu
?
NO
3
?
2
?
2
NO
2
?
?
4
H
2
O
3
;<
/p>
3Ag
?
4H
NO
3
?
稀
?
3AgNO
3
?
NO
?
?
2H
2
O
;
常温下浓硝酸与铁、铝发生钝化。
B
.
与非金属反应:
C
< br>?
4HNO
3
?
浓
?
CO
2
< br>?
?
4NO
2
< br>?
?
2H
2
O
。
C
.
与其他还原剂反应,如
H
2
S
、
SO
2
、
Fe
2
+
等。
D
.
与有机物反应:硝化反应、酯化反应、与蛋白质发生颜色反应等。
(
3
)制法
①实验室制法:硝酸盐与浓硫酸微热,
NaNO
3
?
固
?
?
H
2
SO
4
?
浓
?
?
;
NAH
SO
4
?
HNO
3
?
(不能用强热和稀硫酸)
催化剂
?
②工业制法:氨的催化氧化法,
4N
H
3
?
5O
2
4NO
?
6H
2
O
;
2N
O
?
O
2
2N
O
2
;
3NO
2
?
H
2
O<
/p>
2HNO
3
?
N
O
;
尾气处理:
NO
2
?
NO
?
2NaOH
2NaNO
2
?
H
2
O
(
4
)用途:制硝酸盐
、氮肥、炸药、染料等
。
考点
2
氨气和铵盐
使用建议说明:
氨气与铵盐部分是常考内容,
考纲要求了解氨气的主要性质
及其应用,
了解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了解铵盐的主要
性质及其应用。
所以此处内
容大家再授课时务必要注重学生基础
知识掌握的把控。
4/22
1
、氨气(
NH
3
)
(
1
)分子
结构:由极性键形成的三角锥形的极性分子,
N
原子有一孤对电
子;
N
为
?<
/p>
3
价,为
N
元素
的最低价态;
(
2
< br>)物理性质:无色、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
常温常压下
1
体积水能溶解
700
体积的氨气,易液化(可作致冷剂)
;
(
3
)化学性质:
①与
H
2
O
反应:
NH
3
?
H
2
O
NH
3
?
H
2
O
?
,
< br>NH
?
4
?
OH
溶液呈弱碱性,
氨水的成份为:
NH
3
、
H
2
O
、
NH
3
?
H
2
O
、
NH
?
、
OH
?
、
H
+
,
4
氨水易挥发;<
/p>
②与酸反应:
NH
3
?
HCl
③还原性(催化氧化)
:
4NH
3
?
5O
2
催化
剂
?
NH
4
C
l
,
NH
3
?
HNO
3
;
NH
4
NO
3
(有白烟生成)
;
< br>4NO
?
6H
2
O
(
N
为
?
3
价,最低价态,具有还原性)
?
(
4
)实验室制法
< br>Ca
?
OH
?
< br>2
?
2NH
4
< br>ClCaCl
2
?
2NH
3
?
?
2H
2
O
;
工业上采取
N
2
与
H
2
在高温高压催化剂条件下合成氨气;
(
5
)
:化工原料,制硝酸、氮肥等,作致冷剂。
2
、铵盐
(
1
)物理性质:白色晶体,易溶于水;
(
2
)化学性质:
①
受
热
分
解
:
NH
4
HCO
3
?
,
NH
3
?
?<
/p>
H
2
O
?
CO
2
?
(
30
℃
以
上
可
分
解
)
NH
4
Cl
NH
3
?
?
HCl
?
;
?
②与碱反应:
Ca
?
OH
?
2
?
2NH
4
Cl
CaCl
2
?
2NH
3
?
?
2H
2
O<
/p>
,
?
铵盐与碱
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NH
?
4
?
OH
NH
3
?
?
H
2
O
(该性质可用
5/22
于氨气的制取和铵根离子的检验)
。
三、例题精析
使用建议说明:
此处内容主要用于教师课堂的精讲,
每个题目结合试题本身、
答案和解析部分,教师有的放矢的进行讲授或与学生互动练习。
例题
1
只用一种试剂就能将
< br>NH
4
Cl
、
< br>?
NH
4
?
2
SO
4
、
NaCl
、
Na
2
< br>SO
4
四种溶液
区分开,这种试
剂是(
)
< br>A
.
NaOH
溶液
C
.
Ba
?
OH
?
2
< br>溶液
【答案】
C
【解析】
分析四种盐溶液,两种铵盐,可以用碱液区分,两种硫酸盐都可用
Ba
2
?
区分,故选用
Ba
?
OH
?
2
即可区分。
例
题
2
下列关系图中,
A
是一种正盐,
B
是气态氢化物,
C
是单质,
F
是强
< br>酸。当
X
无论是强酸还是强碱时都有如下转化关系(其他
反应产物及反应所需
条件均已略去)
,当
X
是强碱时,过量的
B
跟
Cl
2
反应除生成
C
外,另一产物是
盐酸盐。
X
CL
2
O
< br>2
O
2
H
2
O
A
―
―
→
B
―
―
→
C
―
―
→
D
―
―
→
E
―
―
< br>→
F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
.
当<
/p>
X
是强酸时,
A
、
B
、
C
、<
/p>
D
、
E
、
F
中均含同一种元素,
F
可能是
H
2
SO
< br>4
B
.当
X
是强碱时,
A
、
B
、
C
、
D
、
E
、
F
中均含同一种元素,
F
是
HNO
3
C
.
B
和
Cl
2
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D
.当
X
是强酸时,
< br>C
在常温下是气态单质
【答案】
D
【
解析】
A
是正盐,既可以与强酸反应
又可以与强碱反应,并且生成产物
B
都是氢化物,
A
必须是铵盐,
B
如果是酸
根离子形成的氢化物能与
Cl
2
反应,
说明
其有还原性,有还原性的氢化物常见的是
< br>H
2
S
,故
A
是
?
NH
4
?
2
S
,
A
项,当
X
是
强酸时,
B
就是
H
2
S
,那么
C
是
S
,
D
是
SO
2
,<
/p>
E
是
SO
3
,
F
就是
H
2
SO
4
,
A
对;
B
项,当
X
是强碱时,
B
就是
NH
3
,
C<
/p>
就是
N
2
,
D
就是
NO
,
E
就是
NO
2
、
F
就
是
HNO
3
,故
B
对;
C
项,不管
B<
/p>
是
H
2
S
还是
NH
3
,与氯气
发生的都是氧化还原
反应,
C
对;
D
项,当
X
是强酸
时
C
是
S
,是
固态单质,
D
错。
< br>例题
3
物质的量之比为
2: 5
的锌与稀硝酸反应,
若硝酸被还原的产物为
N
2
O
,
反应结束后锌没有剩余,
则该反应中被还原的硝酸与未被还原的硝酸的物质的量
6/22
B
.
AgN
O
3
溶液
D
.
BaCl
2
溶液
之比是(
)
A
.
1: 4
C
.
2: 3
【答案】
A
【解析】
设
2 mol
Z
n
参与反应,
因
Zn
无剩余,
则最终生成了
2 mol
Z
n
?
NO
3
?
2
,
?
显然含有
4 mol N
O
3
,这部分是没有参与氧化还原反应的
HNO
3
;
HNO
< br>3
?
N
2
O
过
B
.
1
: 5
D
.
2: 5
2
?
n
?
Zn
?
?
n
?
HNO
3
?
?
4
,
程中
N
元素的化合价
+5
价
→
+1
价,
根据得失电子守恒有:
则
n
?
HNO
3
?
?
1 mol
,即有
1MOLHNO
3
被还原。
例题
4
用如图装置制取、提纯并收集表中的
4
种气体(
A
、
B
、
C
表示相应
仪器中加入的试剂)
,其中可行的是(
)
A
B
C
D
气体
NO
2
A
浓硝酸
浓硫酸
稀硫酸
浓氨水
B
铜片
铜片
Na
2
CO
3
固体
C
NaOH
溶液
酸性
KMNO
4
浓硫酸
浓硫酸
SO
2
CO
2
NH
3
生石灰
【答案】
C
【解析】
由装置图可知,
制取气体采用固体与液体常温下反应,
且采用向上
排空气法收集。
C
为净化提纯装置。
A
项不能用
< br>NaOH
溶液作干燥剂,
因为
N
aOH
不仅与挥发出的
HNO
3
反应,也与
NO
2
发
生反应;
B
项
Cu
与浓硫酸只能在加热
条件下才能发生反应,且
SO
2
不能用酸性
KMNO
4
干燥;
D
项不能用浓硫酸干燥
NH
3
,且收集
NH
3
应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例题
5
甲、
乙两个研究
性学习小组为测定氨分子中氮、
氢原子个数比,
设计
如下实验流程:
制取氮气→
装有足量干燥剂的干燥管→装有氧化铜的硬质玻管→装有足量
浓硫酸的洗气瓶→测定
生成氮气的体积
实验中,
先用制得的
氨气排尽洗气瓶前所有装置中的空气,
再连接洗气瓶和
气体收集
装置,立即加热氧化铜。反应完毕后,黑色的氧化铜转化为红色的铜
7/22
(
2NH
3
?
3CuO
?
。
下图
A
、
B
、
C
为甲、
乙两小组制取氨气时
< br>N
2
?
3Cu
< br>?
3H
2
O
)
可能用到的装置,
D
为盛有浓硫
酸的洗气瓶。
甲小组测得:
反应前氧化铜的质量
m
1
g
、
氧化铜反应后剩余固体的质量
m
2
g
、
生成
氮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
V
1
L
。乙小组测得:洗气前装置
D
的质量
m
3
g
、洗
气后装置
D
的质量
m
4
g
、生成氮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
V
2
L
。
请回答下列问题:
(
1
)写出仪器
A
的名称:
________
。
(
2
)甲、乙两小组选择了不同的方法制取
氨气,请将实验装置的字母编号
和制备原理填写在下表的空格中。
实验装置
实验药品
制备原理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甲小组
A
氢氧化钙、硫酸
铵
< br>为
①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氢氧化钠溶于氨水
乙小组
②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浓氨水、氢氧化
钠
< br>后放热,增加氢氧
根浓度,加快氨气
逸出
(
3
)
甲小组用所测得数据计算出氨分子中氮、
氢的原子个数之比为
________
。
(
4
)乙小组用所测得数据计算出氨分子中氮、氢的原子个数比明显小于理<
/p>
论值,
其原因是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
1
)圆底烧瓶
(
2
)①
?
NH
4
?
2
SO
4
?
Ca(OH)
2
②
B
(
3
)
5V
1
:7
?
m
1
?
m
2
?
?<
/p>
2NH
3
?
?<
/p>
2H
2
O
?
CaSO
4
8/22
(
4
)浓硫酸吸收了未反应的氨气,从而使计算的氢的含量偏高
【解析】
(
1
)
仪器
A
的名称为圆底烧瓶。
(
2
)①氢氧化钙与硫酸铵反应生成
硫
酸
钙
、
氨
气
和
水
,
< br>反
应
的
化
学
方
程
式
为
?
?
NH
4<
/p>
?
2
SO
4
?
Ca(OH)
2
2NH
3
?
?
2H
2
O
?
C
aSO
4
;②浓氨水是液体,氢氧化钠是
固体,为使氨气逸出,把氨水滴入固体氢氧化钠中,随着氢氧化钠溶解放热,氨
气挥发
放出气体,故选
B
装置。
(
3
)反应前氧化铜的质量为
m
1
g
、氧化铜反应后
转化成的铜的
质量为
m
2
g
,则氧化铜中氧元素的质量为
?
m
1<
/p>
?
m
2
?
g
,生成的水中
氧元素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氧
化铜中氧元素的质量,
则生成的水中氧原子的个数
?
?
m
1
?
m
2
?
?
?
N
A
;水中氢原子个数是氧原子
个数的两倍,因此氢原子个数为
16
?
?
?
?
m
1<
/p>
?
m
2
?
?
生成的氮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
V
1
L
,
则氮气中氮原
子的个
?
?
?
2
N
A
,
16
?
?
2V
1<
/p>
?
数
为
?
;
因
此
氮
、
氢
原
子
个
数
比
为
?
?
N
A
?
22.4
?
?
?
m
1
?
m
2
?
?
?
2V
1
?
(
4
)乙小组用所测数据计算出氨分
N
:
?
?
2
N
?
5V
1
:
7
?
m
1
?
m
2
?
。
?
?
A<
/p>
?
?
22.4
?
?
1
6
?
为
?
子中氮、氢的原子个数比小于理论值,
其原因是洗气瓶
D
中的浓硫酸不但吸收
了反应生成的水,还吸收了未反应的氨气,从而使计算的氢的量偏高。
四、课堂运用
使用建议说明:
在对课堂知识讲解完,
把握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以及练习精讲
了之后,再用练习马上进行课堂检测,根据学生情况建议分
3
个难度层次:易,
中,难。
基础
1
.<
/p>
氨水显弱碱性的主要原因是(
)
A
.
通常状况下,氨的溶解度不大
B
.
氨水中的
NH
3
?
H
2
O
少量电离
C
.
溶于水的氨分子只有少量发生电离
D
.
氨本身的碱性弱
2
.
物质氧化性、
还原性的强弱,
不仅与物质的结构有关,
还与物质的浓度和
反应温度有关。下列各组物质在反应中的产物与物质的浓度有关的是(
)
①
Cu<
/p>
与
HNO
3
溶液
②
Cu
与
FeCl
3
溶液③
Z
n
与
H
2
SO
4
溶液④
Fe
与
HCl
溶液
A
.
①③
9/22
B
.
③④
C
.
①②
D
.
①③④
3
.
下列关于浓硝酸和浓硫酸的叙述中
正确的是(
)
①常温下都可用铝制容器贮存
②露置在空气中,容器内酸液的质量都减轻
③常温下都能与铜较快反应
④露置在空气中,容器内酸液的浓度都降低
A
.
①②
C
.
②③
【答案】
1
.
B
2
.
A
3
.
D
【解析】
1
、
氨气极易溶于水,
溶于水的氨气大部分与水结合成一水合氨<
/p>
(
NH
3
?
H
2
O
)
,
和
OH
?
,因此氨水呈弱碱性。氨气本身不能电离,
NH
3
?
H
2
O
少部分电离成
NH
?
4
也不显碱性。
2
、本题考查物质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影响因素。铜与浓硝酸反应生成
NO
2
,
与稀硝酸反应生成
NO
,硝酸氧化性的强弱与浓度有关;铜与氯化铁溶液反应,
与
浓度和温度无关,产物唯一;锌与硫酸反应:稀硫酸生成氢气,浓硫酸则生成
二氧化硫,
硫酸氧化性的强弱与其浓度有关;
铁与盐酸反应只生成氯化亚铁
和氢
气。
3
、常温下,二者均能使铝钝化,①正确;露置在空气中,浓硫酸吸水质量
增加,②错误;
浓硫酸在常温下与铜没有明显的反应,③错误;在空气中,浓硝
酸挥发、浓硫酸吸水,二
者浓度都降低,④正确。
巩固
4
、在下列反应中,
HNO
3
既表现出氧化性,又表现出酸性的是(
)
A
.
H
2
S
?
2HNO
3
B
.
CuO
?
2HNO
3
C
.
4HNO
3
?
S
?
?<
/p>
2NO
2
?
?<
/p>
2H
2
O
Cu
?
NO
3
?
2
?
H
2
O
B
.
③④
D
.
①④
<
/p>
4NO
2
?
?<
/p>
O
2
?
?
2H
2
O
10/22
D
.
3Cu
?
8HNO
3
?
稀
?
?
< br>3Cu
?
NO
3
?
2
?
2NO
?
?
4H
2
< br>O
5
、下列关于氨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氨水显碱性,是因为氨水是一种弱碱
B<
/p>
.
氨水和液氨成分相同
C
.
氨水中物质的量浓度最大的粒子是
NH
3
(除水外)
D
.
1MOL
·
L
-
1
的氨水指在<
/p>
1L
溶液中含
NH
3
、
NH
3
?
H
2
O
、<
/p>
NH
?
物质的量之
4
和为
1MOL
< br>6
、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现象和解释或结论都正确的是(
)
选
项
实验操作
过量的
Fe
粉中加入稀
A
HNO
3
,
充
分
反
应
后
< br>,
滴
入
现
象
溶
液
呈
红
色
无
明
显
现
象
无
现象
试
纸
变
蓝
色
解释或结论
稀
HNO
3
将
Fe
氧化
为
Fe
3
?
Fe
、
Al
与浓
HNO
3
或
浓
H
2
SO
4
发生钝化
Al
箔表面被
HN
O
3
氧化,形成致密的氧化
膜
K
SCN
溶液
常温下,
Fe
、
Al
放入浓
HNO
3
或浓
H
2
SO
4
中
B
C
Al
箔插入稀
HNO
3
中
D
用玻璃棒蘸取浓
HNO
3
点
到红色石蕊试纸上
浓<
/p>
HNO
3
具有酸性
7
、下面是实验室制取氨气的装置和选用的试剂,其中错误
的是(
)
11/22
-
-
-
-
-
-
-
-
-
上一篇:北师大《无机化学》第四版习题答案
下一篇:2020年高考江苏卷化学试题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