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2
课时
浓硫酸的特性
基础巩固
1
向盐酸中加入浓硫酸时
,
会有白雾生成。下列叙述不属于导致产
生该现象的原因的是
(
)
A.
浓硫酸具有脱水性
B.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C.
盐酸具有挥发性
D.
气态溶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解析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
且溶于水时放出热量
p>
,
使盐酸挥发
,
和
浓硫酸的脱水性无关。
答案
A
p>
2
下列材料制成的容器既不能用来盛放盐酸
,
也不能用来盛放浓硫酸的是
(
)
解析
Al
遇
浓硫酸可以形成致密的氧化膜
,
可用来盛放浓硫酸
;Cu
、
Pt
均为较不活泼
的金属
,
不与盐酸反应
;
只有
Mg
既可与盐酸反应
,
又可与浓硫酸反应。
答案
B
3
浓硫酸和
2 mol·L
的稀硫酸
,
在实验室中敞口放置。它们的质量和放
置天数的关系如图。分析
a
、
b
曲
线变化的原因是
(
)
-1
A.a
升华、
b
冷凝
B.a
蒸发、
b
吸水
C.a
蒸发、
b
潮解
D.a
冷凝、
p>
b
吸水
解析在两
种溶液中都存在吸水与水分的挥发两个过程
,
只不过在浓硫酸中
以吸收水分为主
,
溶液质量增加
;
p>
而
2
mol·L
稀硫酸中以水分挥发为主
,
质量减小。
答案
B
-1
4
右图小试管中盛有几毫升水
,
与大试管连通的
U
形细玻璃管内放有少量水
(
已染成红色
)
。
如沿小试管壁小
心地慢慢注入数滴
浓硫酸
,
静置片刻后
,U
形细玻璃管中可观察到的液面现象是
(
)
A.
左高右低
C.
左右一样高
答案
B
5
下
列反应中硫酸既能表现出酸性又能表现出氧化性的是
(
)
A.
使石蕊溶液变红
B.
与铜反应放出
SO
2
p>
气体
,
生成
CuS
O
4
C.
与
Na
2
CO
3
反应放出
CO
2
气体
,
生成
Na
2
SO
4
D.
与
S
单质混合共热时生成
H
2
O
和
SO
2
解析在
A
、
C
项中硫酸表现出
酸性。在
B
、
D
项中硫酸中硫元素的化合价均降低
,
表现出氧化性
,
并且在
B
项中
又有
CuSO
4
和水生
成
,
说明此反应中硫酸还表现出酸性。
答案
B
6
下
列各实验相应操作、实验现象及原因解释或推论合理的是
(
)
选项
操作
A
B
C
D
体
解析常温下
,
铁在浓硫酸中钝化
,A
不正确
;
p>
浓硫酸使白纸变黑是由于浓硫酸的脱水性使纤维素炭化
,B
不正确
;
二氧化硫通入溴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使
溴水褪色
,
二氧化硫表现为还原性
,C
不正确
;
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p>
色的气体只有
NH
3
,D
正确。
答案
D
B.
左低右高
D.
来回振动
现象
解释或推论
铁片投入浓硫酸
将浓硫酸滴到白纸上
二氧化硫通入溴水
湿润红色石蕊试纸检验某气
无明显变化
常温下铁不与浓硫酸反应
浓硫酸强氧
化性导致纸张中的纤维素炭
白纸变黑
化
溴水褪色
说明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
试纸变蓝
该气体是氨气
7
在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中
,
从实
验开始到过一段时间后
,
对观察到的现象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①中苹果块会干瘪
B.
②中胆矾晶体表面有“白斑”
C.
③中小试管内有晶体析出
D.
④中
pH
试纸变
红
解析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脱水性和
强氧化性。
苹果块的水分被浓硫酸吸收变干瘪
;
胆矾晶体中的结晶水被浓硫
酸吸收
,
< br>表面出现“白斑”;饱和硝酸钾溶液中的溶剂部分被浓硫酸吸收
,
溶质呈晶体析出
;
由于浓硫酸具有脱
< br>水性
,
试纸会变黑。
答案
D
8
浓
硫酸具有
:A.
酸性
,B.
强氧化性
,C.
脱水性
,
D.
吸水性。
以下过程主要表现了浓
硫酸的哪些性质
?
请将对应的字母分别填入括号中。
(1)
热的浓硫酸与铜片反应。
(
)
(2)
热的浓硫酸与木炭反应。
(
)
(3)
浓硫酸干燥
H
2
、
O
2
、
Cl
2
、
HCl
和
SO
2
等气体。
(
)
(4)
常温下浓硫酸可用铁或铝制容器贮存。
(
)
(5)
浓硫酸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
纸先变红后变黑。
(
)
答案
(1)AB
(2)B
(3)D
(4)B
(5)AC <
/p>
9
某研究小组成员在讨论鉴别浓硫酸和稀硫酸的方案时
,
设计如下方案
:
甲
乙
丙
丁
戊
操作
分别用火柴梗蘸取少量液体
分别加入金属铝片
分别加入到盛水的试管中
用玻璃棒蘸浓氨水靠近盛酸的试剂瓶口
加到
CuSO
4
·5H
2
O
晶体中
(1)
其中可行的是
。
(2)
其中一个稍作改正就能成为可行的是
。
结论
变黑者为浓硫酸
产生刺激性气味者为稀硫酸
放热者为浓硫酸
冒白烟者为浓硫酸
使晶体变白者为浓硫酸
(3)
完全错误的是
。
解析根据浓硫酸和稀硫酸的性质区别判断
,
其中铝和稀硫酸产生的氢气没有刺激性气味
,
所以稍作改正就可以
进行鉴别。
答案
(1)
甲、丙、戊
(2)
乙
(3)
丁
1
0
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铜与浓硫酸的反应
,
< br>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有关实验。请回答
:
(1)
装置
A
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
装置
D
中试管口放置的棉花中应浸一种
液体
,
这种液体是
,
其作用是
。
p>
(3)
装置
B
的作
用是贮存多余的气体。当
D
处有明显的现象后
< br>,
关闭旋塞
K,
移去酒精灯
p>
,
但由于余热的作用
,A
< br>处仍有气体产生
,
此时
B
中现象是
。
B
p>
中应放置的液体是
(
填字母
)
。
a.
水
c.
浓溴水
b.
酸性
KMnO
4
< br>溶液
d.
饱和
NaHSO
3
溶液
-1
(4)
实验中
,<
/p>
取一定质量铜片和一定体积
18 mol·L
硫酸放在圆底烧瓶中共热
,
直到反应完毕
< br>,
发现烧瓶中还有
铜片剩余
,<
/p>
该小组学生根据所学的化学知识认为还有一定量的硫酸剩余。
<
/p>
①有一定量的余酸但未能使铜片完全溶解
,
你认为原因是
。
②下列药品中能用来证明反应结束后的烧瓶中确有余酸的是
(
p>
填字母
)
。
a.
铁粉
c.
银粉
2
溶液
p>
2
CO
3
溶液
解析
(2)D<
/p>
处的棉花应浸有能吸收
SO
2
的液体
,
如
NaOH
p>
溶液。
(3)B
中所放液体应不与
SO
2
反应
,
应为
NaHSO
3
饱和
溶液。
(4)
中要证明硫酸有剩余则应选用铁粉或
Na
2
< br>CO
3
溶液
,
< br>而不能用
BaCl
2
溶液
,
用
BaCl
2
p>
溶液只能证明有
S
2
。
p>
答案
(1)Cu+2H
2
< br>SO
4
(
浓
)
CuSO
4
+SO
2
↑+2H
2
O
(2)
碱液
(
其他合理
答案也可
)
吸收多余的
SO
2
(3)
长颈漏斗内
液面上升
,
集气瓶内液面下降
d
(4)
①随着反应的进行
,
浓硫酸变为稀硫酸
,
而铜不能与稀硫酸反应
②
ad
能力提升
-
-
-
-
-
-
-
-
-
上一篇:酒店房型
下一篇:高考化学第四节硫酸、硝酸和氨专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