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题:氨及铵盐的性质
一、
课标要求:
通过实
验了解
NH
3
及铵盐的主要性质,认识
其在生产中的应用,让学生了解氨循环对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
< br>、了解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掌握氨的化学性质、铵盐的性质及氨的实验室制法;学会
NH
4
+
的检验方法,能设计实验
、
验证氨及铵盐的化学性质。
2
、
运用对
比方法,区别
NH
3
和铵盐的组成、结
构、性质从而培养学生能力;通过对
比实验的观察、分析、<
/p>
,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应用化学实验发现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3
、
通
过氨的吸收实验培养学生环保意识,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不断引导学生发挥
主观能动性,自主归纳、整理知识线索、交流学习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1
、氨和铵盐的化学性质。
2
、实验室制
NH
3<
/p>
的原理。
四、教学设计思路:
氨的性质:通过
演示
P86
实验
4-9
,让学生观察并思考,明确产生喷泉的关键是烧瓶内外有一定的压强差,从而引出氨的
< br>相关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并设置新的情景让学生探究,从而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这样,培养了学生分析 问题,交流合作,
整理归纳知识的能力。
铵盐的性质和氨气的实验室制法:学生分组实验,对比、分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 惯。
自然界中氨的循环:让学生认识氨的循环对于生态平衡的
重要性。
五、教学设计:
教学进程
【准备】
< br>【引入新
课】
教师活动
在教室里洒一些氨水,使学生感受到氨的气味。
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到氮的氧化物。本节课
我们来一起探究氮的氢化物—
—氨的性质,首先
请大家观察一个实验,
(演示
P86
实验
4-9
边实验
p>
边引导学生观察
①这里是一烧瓶已集满的
氨气,烧瓶的双孔塞上
接带止水夹的玻璃管及一装有水的滴管。如图
观察
学生回答:看到红色喷泉。
产生喷泉
是因为烧瓶内压
强小于大气压强。
通过教师适时的
质疑,
培养学生分
p>
提出问题:
为什么会造成压强差?
提出问题:
哪儿去了?
学生回答:因为氨气变少。
析问题的能力。
回答:溶于水
②烧杯的水中滴有无色的酚酞。
<
/p>
③打开止水夹,挤压滴管,使滴管里的水流入烧
瓶。
提出问题:
①你看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有此现象?
体验氨气的刺激性气味
p>
培养学生观察能
力,
叙述能力和逻
辑思维能力。
学生活动
活动目标及说明
使学生对氨气产
生感性认识
教师总结:
滴管中的少量的水能溶解
很多
NH
3
分子,说明氨
板书:
气的溶解能力很大,得出氨的物理性质
三、氨和铵盐
1
、
氨的性质
a
、
物理性质:
(请同学在课本上画出)
性质?
教师:氨气能溶于水,而绝大
部分氨气能与水反
应生成一水合氨,—水合氨是一种常见的弱碱,
但不稳定,加热条件下易分解成氨气与水。
板书:氨的化学性质
①碱性:
NH
3
+
H
2
O
NH
3
·
H
2
O
NH
4
+OH
NH
3
↑
+
H
2
O
+
-
思考并回答:水溶液显碱
性。
思考并回答
激发兴
趣,
引出新
知识。
培养学生严谨求
实的科学态度。
提出问题:
从实验
< br>4-9
的实验现象还能说明
NH
3
有什么化学
②氨水的不稳定:
NH<
/p>
3
·
H
2
O
巩固:
把
4
—
9
的实验装置进行改进,如图所示,
你能引
发喷泉吗?
思考交流并口述后
,
由一位
同学上台演示
(可采用热毛<
/p>
巾敷在烧瓶上或在烧瓶顶
部放冰块)
。<
/p>
通过交流
使学生
在小组内积极思
维、
积极发言,
互
相启发,
达到思维
< br>共享。
讲述:
提出问题:
因氨水的成份比较复杂,
习惯上我们算氨水的浓
度时以通进来的氨气为溶质,例如:上述喷泉实
< br>(假设在标准下)
既然氨显碱性,那么它还应具备什么
化学性
质?
回答:与酸反应
< br>创设情境,
为讲解
另一化学性质作
铺垫。
验最终烧瓶中得到的溶液
C=n/v=
1/22.4
(
mol/L
)
思考交流
实验探究
利用桌面上已提供的浓氨水、浓盐酸、浓硫酸、
浓硝酸、玻璃棒
等,验证你的猜想?
验证、
对比,<
/p>
交流讨论
产生现象的原因?
(
浓盐酸
与浓硝酸分别和浓氨水有
白烟产生
)
培养学生动手能
力、对比分析能
力。
结合已有知识,
培
养学生全面分析
问题的能力。
提出问题:
为什么浓硫酸与氨水无上述现象?
思考回答并写化学方程式:
-
-
-
-
-
-
-
-
-
上一篇:前台术语解释
下一篇:SAP Webi - 快速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