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题库网(www.bjmy2z.cn)内容涵盖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各门学科;各类知识点/试卷/习题/视频应有尽有,作文,听力,阅读专项突破,集合了各地的高考题和模拟考试题,可以让你孩子对于即将到来的高考有更加充足的准备!
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英语 >

氯乙烯生产车间精制工段低沸塔设计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3-03 18:39
tags:

-

氯乙烯生产车间精制工段低沸塔设计2021年3月3日发(作者:交巡警)



氯乙烯生产车间精制工段低沸


塔设计





氯乙烯生产车间精制工段低沸塔设计



摘要



聚氯乙烯(

PVC


)作为重要的有机化工产品,它广泛用于工业、农


业 、建筑、等行业。


氯乙烯(


VC


)是制 备


PVC


的单体。在世界上氯乙


烯与乙 烯和氢氧化钠等是并列的最重要的化工产品之一。



它以其低廉 的


价格和非常突出的均衡性能而成为十分理想的材料。



本文对年产


12.5


万吨

VC


精制工段进行了工艺设计。


简单介绍了


VC


合成工段的生产方法、原理、工艺流程,对主要设备参数等进行了计


算及设计。通过对原料、中间产物、产品的各种性质的分析和氯乙烯单


体合成工段生产原理的了解和掌握,制定出了合理的生产方案及工艺流


程。同时以设计任 务以及计算机为辅助


,


对氯乙烯精制工段中的低沸塔进


行了物料衡算,热量衡算,塔及其附属设备的计算。最终完成了设备尺


寸 型号的确定及对设备材质的选择等工作,并绘制了相应的工艺流程图


和设备图。




关键词:氯乙烯;低沸塔;流程图;设备图





Abstract






摘要


......................... .................................................. .................................................. .....


1



Abstract


................... .................................................. .............................................. I







.


... .................................................. .................................................. .......................


1




1




文献综述



.


.................................................. ..........................................


2



1.1


氯乙烯在国民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


........................


2



1.2


氯乙烯工业的发展及前景



.


............................. ...............


2



1.3


氯乙烯的生产方法


< p>
.


................................ ................................


3



1.4


氯乙烯的性质


....... .................................................. .....................


7



1.4.2


化学性质


....... .................................................. ...............


8



1.5


电石乙炔法生产氯乙烯的工艺原理


..................


9



1.6


生产条件的选择



.


................................. ....................................


1


2



1.7


本设计任务


< br>.


................................... ...............................................


1


5




2



物料衡算与热量衡算

< br>


.


....................... ..................................


1


6



- I -



2.1


物料衡算


.


.................................... .................................................. ...


1


6



2.1.1


计算方法


....... .................................................. ............


1


6



2.1.2


计算机框图



.


................................. ..............................


1


7



2.2


热量衡算



............ .................................................. ..........................


1


8



2.2.1


温度计算


....... .................................................. ............


1


8



2.2.2



回流比的计算



.

................................................ ...


2


1



2.2.3



热量衡算


....................... ..........................................


2


3




3




塔的工艺计算及校核


.................. .......................................


2


7



3.1


塔的选择



............ .................................................. ..........................


2


7



3.2



浮阀塔的工艺计算



.


.................................. .......................


2


7



3.2.1



逐板计算


....................... ..........................................


2


7



3.2.2



塔径的计算与选择


.......................................


2


9



3.2.3


塔板布置及流体力学验算计算


.........


3


3




4




塔及其附属设备的计算与选型



.


..............................


5


1



- I -



4.1


塔顶冷凝器的设计与选型


.........................................


5


1



4.2


塔底再沸器的设计与选型


.........................................


5


1



4.3


泵的选型与计算



......... .................................................. .........


5


2



4.3.1


回流泵


< br>.


................................... .........................................


5


2



4.3.2


进料泵


< br>.


................................... .........................................


5


2



4.3.3


塔釜液泵


....... .................................................. ............


5


3



4.3.4


除沫器


....... .................................................. ..................


5


3



4.4


主要接管



............ .................................................. ..........................


5


4



4.4.1


塔顶蒸汽出口管


.... .............................................


5


4



4.4.2


回流管径


....... .................................................. ............


5


4



4.4.3


加料管径


....... .................................................. ............


5


4



4.4.4


塔釜出料管径


< p>
.


................................ ........................


5


5



4.4.5


塔釜进气管径


< p>
.


................................ ........................


5


5



4.5


塔体结构



............ .................................................. ..........................


5


5



- I -



符号说明


.


.................................... .................................................. ............................


5


7



参考文献



.


.................................................. .................................................. ..............


5


8








.......................... .................................................. ..........................................


5


9



- I -







氯乙烯是重要的有机化工产品,它 的主要用途是生产聚聚氯乙烯。



在我国聚氯乙烯树脂更是经历 了从无到有,


由少到多的历程。


聚氯乙


烯树脂是我国五大基础树脂之一,我国由于经济的持续高涨,树脂合成


技术和加工技术的 进步,使聚氯乙烯在工业、农业、建筑、汽车包装和


家电等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尤其是我国的建筑行业对聚氯乙烯


的需求强劲市场缺口较大。而氯乙烯作为聚氯乙烯的单 体,只有供应充


足才能满足它的后续产品有更大的发展。



市场经济的大蓬勃发展正在推动着我国聚氯乙烯工业的发展,


作为氯


碱工业的支柱产业聚氯乙烯工业正在推动着一些相关产业的发展。聚氯

< br>乙烯历史上曾经是使用量最大的塑料,


现在某些领域上以被聚乙烯、


PET


所代替,但仍然在大量使用,其消耗量仅次于聚乙烯和聚丙烯。



由于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


对聚氯乙烯的需 求量很大,


对原料的需求


也逐渐增加。因此氯乙烯的发展前景非 常良好。从世界形势看,中东、


南美和中国在未来


5-8


年内对全氯乙烯的需求仍将保持增长的势头。其


中中国的需求增长尤为 强劲,需求量的年均增长率将达到


8%-10%


。近

< p>
几年来,


国内


PVC


生产 装置规模水平虽在不断地提高,


但与国外的


PVC


平均装置规模为


15



20


万吨每年及最大装置规模在


100


万吨 每年以上


相比仍明显的落后。另外,国家一系列的政策的出台,针对高耗能和高


污染行业进行清理整顿,电石行业作为高耗能和高污染行业将被国家列


为 限制类行业,行业的发展将受到限制。从长远发展来看,我国高耗能


项目将逐步减少并被 加强控制;而且,电力的短缺使得成本较低的电石


行业面临成本增加状况。



- 28 -




1




文献综述



1.1


氯乙烯在国民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氯乙烯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气体,具有微甜,其分子内包含双键,工

业上氯乙烯以液态运输,不允许人体直接接触,属


OSHA


管制物质。氯


乙烯是重要的有机化工产品,它的主要用途是生产聚聚氯乙烯。在我国


聚氯乙烯树脂更是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少到多的历程。聚氯乙烯树脂是


我国五大基础树脂之一,我国由于经济的持续高涨,树脂合成技术和加


工技术的进步, 使聚氯乙烯在工业、农业、建筑、汽车包装和家电等各


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 我国的建筑行业对聚氯乙烯的需求强


劲市场缺口较大。而氯乙烯作为聚氯乙烯的单体,只 有供应充足才能满


足它的后续产品有更大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大蓬勃发展正在推动着我国


聚氯乙烯工业的发展,作为氯碱工业的支柱产业聚氯乙烯工业正在推动

< br>着一些相关产业的发展。由于聚氯乙烯优异的性能,成本低,在许多领


域代替了木 材和钢铁。我国由于建筑行业的活跃,聚氯乙烯的消费正在


蓬勃发展,而国内不能满足全 部的需求。在“十五”期间,我国国民经


济的发展西部大开发都给聚氯乙烯的发展带来了 新机遇,发展建筑业、


农业、信息业加、快快城市化进程和市政工程建设、保护生态环境 、改


善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都需要大量的乙烯制品。


聚氯乙烯历史上曾经是使用量最大的塑料,现在某些领域上以被聚乙烯、


PE T


所代替,但仍然在大量使用,其消耗量仅次于聚乙烯和聚丙烯。聚

氯乙烯制品形式十分丰富,可分为硬聚氯乙烯、软聚氯乙烯、聚氯乙烯


糊三大类。硬 聚氯乙烯主要用于管材、门窗型材、片材等挤出产品,以


及管接头、电气零件等注塑件和 挤出吹型的瓶类产品,它们约占聚氯乙



65%


以上的消耗。软聚氯乙烯主要用于压延片、汽车内饰品、手袋、


- 28 -



薄膜、标签、电线电缆、医用制品等。聚氯乙烯糊约占聚氯乙 烯制品的


10%


,主要用产品有搪塑制品等。

< br>


1.2


氯乙烯工业的发展及前景



1835



lt


首 先发现了氯乙烯,在实验室以二氯乙烷和乙


醇钾溶液制得氯乙烯。


1911



Klaett




Rollet


由乙炔和氯化氢合成


氯乙烯。


1913



G riesim-Elektron


使用氯化汞催化剂使这项合成得以

发展


.



1926


年,美国


B.F.


Goodrich


公司的


Waldo


Semon


合成了


PVC


并在美国申请了专利。


1931


年以氯化汞为催化剂


,


由乙炔和氯化氢


合成氯乙烯工艺首先 在德国实现工业化。


1933


年美国开发了乙烯法生产


氯乙烯工艺,乙烯直接氯化生成二氯乙烷,而后在碱作用下二氯乙烷分


子 脱氯化氢得到氯乙烯。


1950


年研究出二氯乙烷裂解得到氯乙 烯,


并和


电石乙炔生产氯乙烯组成联合法氯乙烯工艺

< p>
[4]


。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


1958



Dow


化学公司将电石乙炔工艺路线改换成石 油乙烯工艺路线,


建成了固定床乙烯氧氯化法氯乙烯装置。


19 64



ch


公司建

成了流化床乙烯氧氯化法氯乙烯装置。由于乙烯氧氯化法较其他氯乙烯


合成方法在技 术指标上更为合理,这种工艺的出现使氯乙烯的生产得到


了飞速的发展。


70


年代开始,国外的新建氯乙烯工厂均以乙烯氧氯化法


为基础,与此同时,对老厂进行技术改造。



我国的乙烯产量


1990


年为


77.7


万吨。当前仍以电石乙炔为主,使


用乙烯的厂家很少。


1977


年北京化工二厂引进


ch


技术 ,



成年产


8


万吨乙烯氧氯化法装置,随后有山东齐鲁石化公司和上海氯碱


总厂的氧氯化装置投产。化 学工业部北京化工厂研究院开展了空气法流


化床氧氯化技术及其催化剂的研究,中国科学 院兰州化学物理所对乙烯


氧氯化法工艺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锦西化工研究院对氧氯化固 定床催


- 28 -



化剂研究。与 此同时北京化工二厂、齐鲁石化公司等厂家对技术进行了


深入剖析,对装置提出改进方案 ,经实施后均得到了满意的效果。



由于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


对乙烯的需求量很大,


对原料的需求也逐


渐增加。因此氯乙烯的发展前景非常良好。从世界形势看,中东、南美


和中国在未来< /p>


5-8


年内对全氯乙烯的需求仍将保持增长的势头。其中中


国的需求增长尤为强劲,需求量的年均增长率将达到


8%-10%


,中东和


那南美地区对全氯乙烯的需求量的年均增长率将达到


5%


以上。



1.3


氯乙烯的生产方法



1.3.1


电石乙炔法



使用乙炔作原料生产氯乙烯单体的工艺过程是众所周知的,


是将乙炔


与氯化氢反应生成氯乙烯。乙炔转化为氯乙烯的选择性可达


99%


,副产


物是


1



1-


二氯乙烯、反式二氯乙烷和偏二氯乙烯。在氯化氢中微量的


水会导致产生乙醛。如果使用的乙炔含有丁二烯,反应后生成的单体中


也会含有丁二烯、氯丁二烯,较大量的乙炔等,在聚和时影响树脂的质


量。因此,使用 纯净的乙炔很重要。此反应可以是气相,也可以是液相


反应,工业上采用的是气相法,其 反应式为:














C


2


H


2


+HCl



C< /p>


2


H


3


Cl < /p>


反应式采用列管式,分成两组,催化剂是氯化高汞,载体是活性炭,


一般


HgCl


2


的含量是

< p>
10%



20%


。第一组 装入使用过的催化剂,第二


组装入新催化剂。催化剂


HgCl< /p>


2


是易挥发的物质,直接影响乙炔的转化


率和氯乙烯的收率。当温度达到


200


℃时,会有大量


HgCl


2


升华而使催


化活性下降;而温度太低时其反应速率太慢。也有使用氯化汞


-


氯化钡载


于活性炭的催化剂,据说该复合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较高,可以减少


HgCl


2


的升华,稳定性得到改善。乙炔生产 氯乙烯的技术比较成功,流


- 28 -


< br>程简单,


副产物少,


产品纯度高。


但因乙炔是有


CaC


2


< p>
H


2


O


反应生成,


而电石制取耗电大,成本高,存在污染,该法目前逐渐被新工艺取代。







目前,国外只有少数公司使用乙炔生产氯乙烯单体,而我国


70%< /p>



厂家则采用此种方法,因此它具有设备、工艺简单,投资低,能 小规模


经营的特点。以及我国的电石原料比较丰富,西部地区利用此种优势就

< p>
地取材来生产氯乙烯还是相对有利的。此外一些获取原料乙烯比较方便


的厂 家则已经采用更先进的乙烯氧氯化法来生产。



1.3.2


平衡氧氯化法


< p>
迄今,


平衡氧氯化工艺仍是工业化生产氯乙烯单体最先进的技术。



世界范围内,


93%


的聚氯乙烯树脂都采用平衡氧氯化法生产的氯乙烯单


体经聚合而成;具有反应器大、生产 效率高、生产成本低、单体杂志含


量少和可连续操作的特点。其主要反应为:

< p>

















4C


2


H


4


+2Cl


2


+O


2< /p>



4C


2


H


3


Cl+2H


2


O


在直接氯化反应中,


可使用低温或高温氯化工艺。


使用低温氯化工艺


的优点是副产品少,但必须使


1k g


二氯乙烷中的含量保持在


100mg



下,否则,如果中间体中氯化铁的浓度过高,会使生产的氯乙烯单体中


的杂志含量增高,所以,一般允许的铁含量仅是在生产过程中物料缓慢


腐蚀设备 和管道所产生的很少量的铁。







采用高温工艺时,所有与液体接触 的设备都需要使用合金材料,尤


其是反应器在强湍流条件下会造成设备腐蚀,在这里加入 的铁催化剂是


溶解在二氯乙烷中的无水氯化铁。与低温工艺相比,高温工艺也有其优


越性,生产出的二氯乙烷一般不需要水洗脱除铁和共沸物进行干燥。此


外,由于二氯乙烷形成的热是蒸发热的


6


倍,所以,沸腾发生 器借助本


- 28 -



身热量,靠 反应热产生的蒸汽操作分馏塔,净化直接氯化产品;干燥氧


氯化二氯乙烷并可以从裂解段 回收未转化的二氯乙烷。



1.3.3


乙烯氧氯化法







乙烯氧氯化法生产氯乙烯,包括三步反应:







⑴乙烯直接氯化










CH


2< /p>


=CH


2


+Cl


2



CH


2


C lCH


2


Cl






⑵二氯乙烷裂解










2CH


2


ClCH


2


Cl



2CH


2


=CHCl+2HCl






















CH


2


=CH


2< /p>


+2HCl+O


2


CH


2


ClCH


2


Cl+H


2


O


主、副反应







⑴乙烯直接氯化部分







主反应:





CH


2


=CH


2


+Cl


2



CH


2


ClCH


2

Cl






H=-201kJ/mol







该反应可以在气相中进行,也可以在溶剂中进行。气相反映由于放


热 大,散热困难而不易控制,因此工业上采用在极性溶液存在下的液相


反应,溶剂为二氯乙 烷。











副反应:






CH


2< /p>


ClCHCl+Cl


2



CH


2


ClCHCl


2


+HCl


















CH


2


Cl CHCl


2


+ Cl


2



CHCl


2


CHCl


2


+HCl






主要生成多氯乙烷。







乙烯中 的少量甲烷和微量丙烯亦可发生氯代和加成反应形成相应的


副产物。






⑵二氯乙烷裂解部分







主反应 :


CH


2


ClCH

2


Cl



CH

2


=CHCl+HCl




H=79.5kJ/mol


此反应是吸热可逆反应。







副反应 :


CH


2


=CHCl

< br>→


CH



CH+HCl














CH


2


=CHCl+HCl



CH


3


CHCl

< p>
2


- 28 -















CH< /p>


2


ClCH


2


C l



H


2


+2 HCl+2CnCH


2


=CHCl




聚氯乙烯







⑶乙烯氧氯化部分











CH


2


=CH


2


+2HC l+O


2



CH


2


ClCH


2


Cl+H2O





H=-251kJ/mol


这是个强放热反应。







副反应 :


CH


2


=CH


2


+2O


2



2CO+2H


2


O














CH< /p>


2


=CH


2


+3 O


2



2CO


2


+2H


2


O














CH


2


=CHCl+HCl



CH


3


CH


2


Cl






还有生成其它氯衍生物的副反应发 生。这些副产物的总量仅为二氯


乙烷生成量的


1%


以下。








乙烯液 相氯化反应的催化剂常用


FeCl


3



假如


FeCl


3


的主要作用是抑


制取代反应,促进乙烯和氯气的加成反应,减少副反应增加氯乙烯的收


率。







二氯乙烷裂解反应是在高温下进行,不需要催化剂。



乙烯氧氯化制二氯乙烷需要在催化剂存在下进行。


工业常用催化剂是以γ



Al2O3


为载体的


CuCl


2


催化剂。根据氯化铜催化剂的组成不同,可 分


为单组分催化剂、双组分催化剂、多组分催化剂。近年来,发展了非铜


催化剂。



1.3.4


乙烯乙炔法



按其生产方法,可分为:



1.


联合法:


联合法即二氯乙烷的脱氯化氢和乙炔的加成结合起来的方


法。二氯乙烷裂解的副产物氯化氢,直接用作乙炔加成的原料,这免去


了前者处理副产物的麻烦,又可以省去单独建立一套氯化氢合成系统,


在经济上比较有 利。在联合法中,氯乙烯的合成仍是在单独的设备中进


- 28 -



行的,所以需要较大的投资。虽然如此,这种方法仍较以上各 种方法合


理、经济。



2.

< p>
共轭法


(


亦称裂解加成一步法

)


:如上所述,联合法虽较其它单独生


产法合理、经济,但 氯乙烯的制备仍在单独的设备中进行,仍需占用很


多设备,所以还不够理想。共轭法就是 在联合法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的。


此法系同时往一个装有触媒的反应器中加入二氯乙烷和乙 炔的混合物,


催化热裂解是在


230


℃ 、


压力在


4


公斤/厘米



以下进行,


二氯乙烷裂解


时 生成的氯化氢立即在


20



50


秒钟内和乙快反应,反应的生成物再经


进一步的净制处理,以将杂质除 去。共轭法最主要的缺点是很难同时达


到两个反应的最适宜条件,因而使乙烯与乙炔的消 耗量提高。



3.


混合气化法:近几年 来,在烯炔法的基础上发展了一种十分经济


的氯乙烯生产方法——混合气化法。这一方法 以石脑油和氯气为原料,


只得到氯乙烯产品。故不存在废气的利用和同时生产多种产品的 问题,


可以小规模并很经济地生产出氯乙烯。这个方法由下列几个过程所组成:



以石脑油的火焰裂解法制造含有乙炔和乙烯的裂解气;



裂解气中的稀乙烯不经分离,直接同氯化氢反应制造氯乙烯;



裂解气中的稀乙炔不经分离,直接同氯气反应制造二氯乙烷;



将二氯乙烷热裂成氯乙烯和氯化氢,


并将氯化氢分离,


以便能够在反



(2)


中使用。



将从上述过程所得的氯乙烯进行合理的分离。


这个方法特别适用于不


能得到电石乙炔或乙烯的地区,或者是乙炔和乙 烯价格较高的地区。由


于乙炔和乙烯不需分离、浓缩和净化,没有副产物。因此,不需添 置分


离没备。原料可综合利用,不需建立大型石油联合企业。此法的缺点是


一次投资费用较大。



- 28 -



1.4


氯乙烯的性质



1.4.1


物理性质



氯乙烯在通常情况下为无色、易燃、有特殊香味的气体,稍加压的条


件下,可以 很容易地转变为液体。







氯乙烯稍溶于水,



25


℃时


100g


水中可溶解


0.11g


氯乙烯;


水在


氯乙烯内的溶解度,在


-15

℃时,


100g


氯乙烯可溶解


0. 03g


水。氯乙烯


可溶于烃类、丙酮、乙醇、含氯溶剂如二氯乙 烷及多种有机溶剂内。



氯乙烯有较好的机械强度,

< p>
优异的电介性能,


但对光和热的稳定性差,


其化学 式为



CH


2


=CHCl



分子量为


62.499< /p>



熔点为


-153.8

< br>,


沸点


-13.4


< p>
临界压力为


5.60Mpa


,临界温度为


156.6


℃,汽化热为


330J/g


,与空


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其爆炸浓度范围为


4%-22 %


(体积比)。



1.


氯乙烯的蒸气压



氯乙烯蒸气压力和温度的关系:









1.1





氯乙烯的蒸气压表



温度







28.37



23.02



16.61



13.61


压力




mmHg


395.6


513.0


677.6


767.5


温度






16.21


25.72


33.53


39.72


压力




mmHg


2258


3027


3789


4492


- 28 -




8.32



1.57


4.01


5.53



2.


液体氯乙烯的密度



949.0


1224.8


1490.6


158.2


39.72


46.80


54.87


60.34


4500


5434


6676


7586


.


液体氯乙烯的密度与温度的关系:








1.2





液体氯乙烯的密度



温度







12.96


1.32


13.49


28.11



3.


氯乙烯的潜热


< br>潜热即蒸发或冷凝


1g


氯乙烯所需的热量,其与温度关系 如下:




1.3





氯乙烯的潜热



温度






-20


-10


0


10



4.


氯乙烯的溶解度



潜热




cal/g


85.7


84.1


83.0


81.7


温度






20


30


40


50


潜热




cal/g


80.2


78.5


76.6


74.4


密度




g/ml


0.9692


0.9443


0.9223


0.8955


温度






39.57


48.20


59.91



密度




g/ml


0.8733


0.8555


0.8310



- 28 -



氯乙烯在水中的溶解度如下:




1.4





常压下氯乙烯在水中的溶解度



温度






溶解度



体积


/


体积水




1.4.2


化学性质



腐蚀性:




干燥态氯乙烯不具腐蚀性,


但含水状态下会腐蚀铁及不绣


钢。< /p>




感光性:




会进行迅速的光化学氧化作用与聚合反应。




危害性聚合:


(1)


于空气中或遇热、日光会会产生危害性聚合反应。


( 2)


通常加酚为抑制剂以防止聚合。




反应性与不相容性:



(1)


与铜、


铝和催化性不纯物等金属、


空气、


氧、


阳光、点火源、氧化剂接触起激烈聚合反应。

(2)


受热及未添加或耗尽抑


制剂的情形下会发生放热性聚 合反应,造成爆炸。


(3)


氯乙烯和大气中的

< br>氧以及



氧化剂反应会产生过氧化物,

< br>並


会起剧烈的聚合反应。




分解性:




燃烧会产生


HCl, CO, CO


2


及高毒性之光气烟雾。




氯乙烯的两个反应部分,氯原子和双键,能进行的化学反应很 多。但


一般来讲,连接在双键上的氯原子不太活泼,所以有关双键的反应则比

< p>
有关氯原子的反应多,现各举一两个例子如下:




有关氯原子的反应




1


、与丁二酸氢钾反应生成丁二酸乙烯酯:



2


、与苛性钠共热时,脱掉氯化氢生成乙炔:



有关双键的反应




0


0.808


10


0.572


15


0.433


20


0.292


28


0.10


- 28 -



1


、与氯化氢加成生成二氯乙烷;




2


、在紫外线照射下能与硫化氢加成 生成


2


—氯乙硫醇;




3


、氯乙烯通过聚合反应可生成聚氯 乙烯


[7]




氯乙烯是重要的有机化工产品,它的主要用途是生产聚聚氯乙烯。氯


乙烯的两个起反应 部分,氯原子和双键,能进行的化学反应很多。由于


双键的存在,因此氯乙烯能发生氧化 、加成、裂解、取代、均聚、共聚


等一系列化学反应



1.5


电石乙炔法生产氯乙烯的工艺原理







用乙炔气相法生产氯乙烯,即以活性炭为载体,吸附氯化汞为触媒,


以乙炔和氯化氢气相加成为基础,在触媒的转化器中进行氯乙烯生产工


艺。此方法的优点 是:乙炔转化率高,所需设备不太复杂,反应温度在


100


~< /p>


180


℃间,生产技术比较成熟。目前为大规模工业生产所再用, 其


缺点是:氯化汞触媒有毒,价格昂贵,污染环境。一些工段的生产原理


如下:







1.


混合脱水的原理







在乙炔与氯化氢混合冷冻脱水工艺中,利用氯化氢的吸湿性,原料


气 中水分本氯化氢吸收后呈


40%


左右的盐酸雾析出。混合气体的 含水量


取决于该温度下的


40%


盐酸溶 液上的蒸汽分压,即混合气温度越低,水


含量越小。







在混合冷冻脱水过程中,冷凝的


40%


盐酸 ,除少量是以液膜状自石


墨冷却器列管内壁流出外,大部分呈极性微细的“酸雾”悬浮于 混合气


流中,形成“气溶胶”,采用浸渍


3-5%


憎水性含


F


有机硅树脂


5- 10


μ


m


细玻璃纤维,将其大部分分离 下来。







2.


氯乙烯的合成转化反应机理



- 28 -







乙炔与 氯化氢


HgCl


2


催化剂存在下产生气 相相加成反应。











CH



CH+HCl



CH


2


=CHCl+124.8kJ/mol(29.8kcal/mol)






上述反应过程分为:外扩散、内扩散,表面反应,内扩散和外扩散


五 个步骤,其反应机理如下:







乙炔与氯化汞加成生成中间加成物氯乙烯氯汞







CH



CH+HgCl

2



ClCH-CH-HgCl






因氯乙烯氯汞很不稳定,遇氯化氢分解生成氯乙烯







ClCH-CH-HgCl+HCl



CH


2


=CHCl+HgCl


2






当乙炔与氯化氢的分子比较小时,所产生的氯乙烯再与氯化氢及成


而 生成


1



1-


二氯乙烷。







CH


2< /p>


=CHCl



CH


2


-CHCl


2






若乙炔 与氯化氢分子比较大时,过量的乙炔,使氯化汞催化剂还原


成氯化亚汞或金属汞,使触媒 失去活性,同时生成副产物二氯乙烯。







CH< /p>



CH+HgCl


2


ClCH-CH- HgCl



ClHg-CHCl-CHCl-HgCl



ClCH=CHCl+Hg


2


Cl


2






CH


≡< /p>


CH+HgCl


2


Cl-CHHgCH-Cl



HG+CLCH=CHCl






3.


粗氯乙烯的净化(水洗,碱洗)原理







水洗是属于一种气体的吸收操作,亦即利用适当的液体吸收剂处理


气 体混合物,试后者分离。水是最常用易得的吸收剂。







利用降 膜吸收器形成的液没,强化了氯化氢与水的接触,能较有效


的出去氯化氢,还能提高副产 盐酸的浓度。水洗是一种简单、单纯的溶


解过程,通称为简单吸收或物理吸收。而碱洗却 不同,用碱液吸收氯化


- 28 -



氢、二氧化碳的过程,则起了化学反映,所用碱液为


12


~< /p>


15%


左右的


NaOH

< br>溶液。其反应式为:







NaOH+HCl



NaCl+H


2


O+Q






2NaOH+



CO

< br>2



Na


2

CO


3


+H


2

O+Q






实际上


NaOH

吸收


CO


2


是存在以下两个反应的 :







NaOH+CO


2

< br>→


NaHCO


3






NaH CO


3


+NaOH


< br>Na


2


CO


3

< br>+H


2


O






以上两 个反映进行是很快的,在过量


NaOH


存在时,反应一直向右< /p>


进行,生成的碳酸氢钠可以全部生成碳酸钠。但是如果溶液中的氢氧化

钠已经全部生成碳酸钠,这时,碳酸钠虽然还有吸收


CO


2


的能力,但反


应进行的相当缓慢,反应为:






NaCO


3


+H


2


O+CO


2


2NaHCO


3







由于溶 液中没有氢氧化钠,生成的碳酸钠就不再消失,因碳酸氢钠


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易沉淀 下来堵塞管道、设备,使生产不能正常进


行。所以溶液中必须保持一定量的氢氧化钠。< /p>







4.


盐酸脱吸的原理







利用盐酸非常容易挥发的这一特性,将盐酸利用水蒸气的热量在一


定 的温度和压力下,将酸中的氯化氢解析出来,将浓盐酸变成稀盐酸,


得到高纯度的氯化氢 供


VCM


合成用,


稀酸再返回


VCM


合成脱酸系统制


成浓酸后,循环使用。< /p>







5.


氯乙烯精馏的原理



液体混合物的精馏过程,


是基于不同组成混合物的不同物质具有不同


的挥发度。也就是具有不同蒸汽压和不同沸点,借恒压下降低温度和升


高 温度时,各物质在气相里的组成和液相里组成之差异,来获得分离的。


- 28 -



此精馏过程必须依据:由塔底再沸器使物料产生上升的蒸汽和 由塔顶冷


凝器使部分蒸汽冷凝为向下回流的液体这两个条件。在连续精馏的每一


块塔板上,均发生部分汽化和部分冷凝,也就是传热和传质过程,塔顶


部 的蒸汽所含易挥发的组分(低沸物)较多,温度也较低;塔顶部的液


体所含难挥发组分( 高沸物)较多,温度也较高一些。以低沸塔为例,


当上层塔板向下流的液体(含有较多的 易挥发组分乙炔),在该塔板上


与下层上升的蒸汽(含有较少的易挥发组分乙炔)接触时 ,两者发生气


液相之间的传质和传热过程,使易挥发组分乙炔以扩散方式逸入上升蒸


汽中,而难挥发组分氯乙烯则同时一相反方向,并以扩散方式进入向下


流的液体中,气体通过一次次接触,上升蒸汽中易挥发组分乙炔的含量,


将因液体的部 分汽化而增多;向下流的液体难挥发组分氯乙烯的含量则


因为蒸汽的部分冷凝而增多。通 过许多块塔板上气液相间的热量和质量


传递平衡过程,使上升的蒸汽到达塔顶部时,含有 很浓的易挥发组分乙


炔,而向下流的液体到达塔底时,则含有很浓的难挥发组分氯乙烯( 几


乎不含乙炔),从而实现完全分离。高沸塔的分离原理也是如此,只是


对高沸塔来说易挥发组分是氯乙烯,难挥发组分为高沸物(主要是


1

< p>


1-


二氯乙烷)杂质。



1.6


生产条件的选择



1.


原料的要求:



(1)


乙炔:



纯度


>99.5%



不含硫、


磷;


用硝酸银试纸检查不变色,


含水


<0.03%



含氧


< 0.3%




(2)


氯化氢:


纯度


>95%


,含氯


<0.002 %,


含水


<0.03%


,含氧


<0.4%




- 28 -



(3)


触媒:



活性炭含量:


90%


左右;含水


<0 .3%


;氯化汞含量:


8%



15%;



比重:约


0 .65;


颗粒度:


?


3


×


6



9

毫米;外观:灰或纯黑。



(4)


单体的技术条件



氯乙烯:纯度


>99.5%


,乙醛

< br><10ppm


,乙炔含量


<0.001%


,高沸


点物:微量


,


铁含量< /p>


<0.001%


,常压下沸点:-


13. 9


±


0.1


℃。



2.


生产条件的选择


< p>
氯乙烯合成生产条件的选择是比较复杂的,


它们必须满足产量高、



量好、消耗定额低、工艺流程和设备构造简单、操作方便、安全可靠等


条件。决定生产条件最重要的因素是:触媒活性、原料气的纯度、分子

< br>比、反应温度、空间速度等,现分述如下:



3.


触媒的活性


在氯乙烯合成中,决定乙炔转化率高低最重要的因素是触媒的活性。


影响触媒活性的 各种因素前已述及。触媒的活性越高,则乙炔的转化越


好,副反应少,产量高,消耗定额 低。因此在触媒制备时,应尽可能使


其具有最高的活性。在使用中,应正确操作以延长其 使用寿命。



4.


原料气的纯度



a




惰性气 体的影响:


原料气中惰性气体除了不参加反应外,


还必须


不与触媒起化学反应,不毒害触媒。但即使如此,由于它会降低反应物


的浓度,不利于氯乙烯的转化。所以,惰性气体的含量应愈低愈好。此


外,惰性气体多, 还会增加了后部分离的困难,同时在尾气中也以一定


的比例带走氯乙烯,增加了尾气的排 空损失。



b.


含水的影响:原料气含 水应愈低愈好,一般要求控制在


0.03%


< br>下。含水过高则生成盐酸,腐蚀管道和设备。而铁设备腐蚀的结果,生


- 28 -



成了氯化铁,又会堵塞管道和设备,给生产带来很多麻烦 。原料气含水,


还造成触媒粘结,使触媒的活性下降,寿命缩短,触媒结块堵塞设备的< /p>


结果,还导致了系统阻力增加和气体分配不均匀。在局部阻力小的列管

里,气体大量通过,会使局部反应激烈而过热,使触媒迅速失效,以致


于造成整个转 化操作的恶化。此外,在水的存在下,乙炔易与水起化学


反应而生成乙醛,从而消耗原料 ,降低收率,还增加了氯乙烯分离的困


难。


< br>c


.含氯的影响:在原料气氯化氢的合成中,常常由于操作控制不当,

< p>
会含有一小部分游离的氯气。这部分游离氯遇到乙炔以后,就会和乙炔


激烈 反应生成氯乙炔。这种物质很容易燃烧爆炸,直接影响到生产的安


全。此外,游离氯的存 在还造成副产多氯化物含量的增加,导致以后分


离的困难,同时也影响氯乙烯的收率。所 以,在氯乙烯的转化反应中,


要求原料气不含游离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游离氯含量亦 应控制在


0.002%


以下。



d


.含氧的影响:原料气中如果含有氧气,不仅影响生产的安全,而< /p>


且,当含有少量氧气的原料气通过转化器的触媒层时,与载体活性炭反

应生成一氧化碳或二氧化碳,从而增加了合成气中的惰性气体量,也增


加了以后分离 的困难和氯乙烯的排空损失。此外,在氯乙烯的常压分馏


中,二氧化碳与干燥塔内的固碱 作用生成一层碳酸钠硬壳,影响了固碱


的脱水作用,从而引起水分在以后低温系统中结冰 绪塞设备。



e


.催化毒物的影响:在 原料气乙炔中,往往由于清净不好,而含有


少量的硫、磷、砷的化合物。



5.


分子比



- 28 -



在工业生产中,


乙炔和氯化氢的配比控制得很严格,


从反应机理中可


以看出,如果乙炔过量,触媒中的氯化汞还原成氯化亚汞或金属汞,使


触媒脱掉 活性并生成副产物,直接增加了乙炔的消耗。如果氯化氢过量


太多,也会使所生成的氯乙 烯进一步与过量的氯化氢加成生成二氯乙烷


等多氯化物。所以,在工业生产中乙炔与氯化 氢的分子比常控制在


1:1.05



1 .1


左右,亦即氯化氢过量


5


%~


10


%。控制氯化氢稍过量的


原因有三:< /p>



a.


确保乙炔反应完全,避免乙炔过量 造成触媒中毒。



b.


氯化氢价格比乙 炔低廉,且过量部分可以用水洗、碱洗除掉。



c.

< p>
氯乙烯中含乙炔对聚合的影响比含氯化氢坏得多。



理论上,氯化氢的过剩量应愈小愈好,这对提高氯乙烯收率、提高单体


质量、减少氯化 氢消耗、降低成本都有很大好处。随着操作技术的熟练


和仪表质量的提高,氯化氢过剩量 正在逐步缩减。



6.


空间流速



空间流速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体积触媒的气体量


(


气体量 习惯以


乙炔量来表示


)


,其单位为:米



C


2


H


2


/米



触媒·小 时。



乙快的空间流速对氯乙烯的产率有影响。


当空间流速增加时,


气体与


触媒的接触时间减少,乙炔 的转化率随之降低。反之,当空间流速减小


时,乙炔转化率提高,但高沸点副产物量也随 之增多,这时生产能力随


之而减小。在实际生产中,比较恰当的乙炔空间流速为


30



60




C



H


2


/米



触媒·小时。此时 ,既能保证乙炔有较高的转化率,又能保证高


沸点副产物的含量较少。

< br>


7.


反应温度



- 28 -



反应温度对转化反应 影响很大,温度太低,乙炔反应不完全,转化率


低,温度高,乙炔转化率增高,但副产物 的含量也随之增高,反而导致


氯乙烯产率下降。



关于氯乙烯合成的反应温度,目前还未有一致的看法,国内外各厂的操


作控制 实际差异也很大。一般说来,在


80



180


℃之间,但大多数都控


制在


13 0



180


℃之间为最适宜。



高温对触媒的活性有很大影响,主要由于下列原因:



a.


高温会破坏触媒的结晶表面。


< /p>


b.


温度愈高,氯化汞的蒸气压愈大,造成氯化汞升华而导致触媒 活性


迅速下降。



c.


高温下乙炔生成呈树脂状的高聚物沉积在触媒的表面,掩盖了触媒


的活性表面, 使触媒失去活性。



1.7


本设计任务


< br>本次设计任务是年产


12.5


万吨氯乙烯车间精制工段的 低沸塔设计。


本文主要介绍氯乙烯精制工段的低沸塔的设计和计算,进行简单的物料


衡算,对设备进行选材和计算,并绘制出工艺流程图和设备图。









- 28 -




2



物料衡算与热量衡算



2.1


物料衡算



F=D+W


F


x

Fi


=D


x


Di

< br>+W


x


Wi



对整个工段进行物料衡算



氯乙烯年产 量


12.5


万吨


开工时间取:


8000


小时



已知:


高沸塔


VC


的进料摩尔分率为


0.978


,塔顶摩尔分率为


0.99994



塔釜摩尔分率为

0.3144





2.1





低沸塔的进料组成为:



序号



1


2


3


4


5


6







并且根据


***


厂实际数据可知低沸塔塔顶乙炔摩尔分率为


0.2993



塔底氯乙烯摩尔分率为


0.978


2.1.1


计算方法






采用清晰分割方法建立数学模型:



组分




氮气



乙炔



氯乙烯



乙醛



二氯乙烷





摩尔分率



0.0075


0.0408


0.9332


0.0005


0.0057


0.0123


- 28 -



F


?


D


?


W


F


?


Z


i


?


D


?

< br>Y


i


?


W


?


X


i


L


L


L


i


?


1


i


?


1


i


?


1









?


Y


i


?


1


?


Y


H


i


?


1


L


L



?

< br>X


i


?


1


i


?


1


?


X


L


?


1










由数学 模型可得:


D


?


F

(


?


Z


i


?


X


L


)


i< /p>


?


1


L


1


?


Y


H


?

< p>
Y


L











i


?


L


,



Y


i


?


FZ

< p>
i


/


D


i


,


X


i


?

0


;












i


?


L


,



Y


i


?


(


FZ


L


?


WX


L


)


/


D

< br>;











i


?


H


,



Y


H


?


(


FZ

< p>
H


?


DY


H


)


/


W


< br>










i


?


H


,则


Y


i


?

< p>
0


,


X


H


?


FZ


i


/

< br>W




2.1.2


计算机框图








读入


D< /p>


i



Z


i



Y


L


< p>
Z


L



X


L



X


H




D=W

×


(


(


Y


L


-


Z


L


)




F=D+


W
















- 28 -

< br>Z


i


-


X


L


)


/



i



X


i


Y


i


=F


Z


i


/


D


i



=0




i=L



)/D




i=H



/W




































i>H


X


i


Y


i


Y


L


=(F


Z


L


-W


X


L


X


H


=(F


Z


H


-D


Y


H


)


=0



=F


Z


i


/W






F,


D,


W,


Y


i


,


X


i







结束





2-1



物料衡算框图



计算结果列表如表


2.2


所示:




2.2





物料衡算计算结果表



mol%


氮气



乙炔



氯乙烯



乙醛



二氯乙




- 28 -





塔顶



塔底



0.0551


0.2993


0.6456


0


0.001


0


0


0


0.978


0.0005


0.006 6


0.0142


79


0






轻关键组分:乙炔






重关键组分:氯乙烯





D=40.66519kmol/h





W=258.2789kmol/h





F=298.9441kmol/h


2.2


热量衡算



2.2.1


温度计算



为了计算塔顶冷凝器、


塔底再沸器的工艺尺寸及负荷,


需要进行热量


衡算,所以首先要确定塔顶、塔底及进料的温度。



规定:塔 顶温度为露点温度,塔底温度为泡点温度,进料温度为泡点温


度。由于所分离物系近似为 理想物系,所以在计算温度时,相平衡常数


可按理想物系的公式进行计算。



1


、泡点的计算



已知物系的液相组成确定物系温度的计算方法称为泡点计算。


此时温< /p>


度叫泡点。计算过程中,物系为平衡物系,求解过程一般用牛顿迭代法,

< br>因而使用计算机比较方便。



计算过程中,选定一个温度 作为迭代初值,并给定一个操作压力


P



用安托因公式计算该组分的饱和蒸汽压


P


0

< br>,


则相平衡常数


K


< p>
I



=


P


0


(I)/P,


由此可求出该组分的气相摩尔分率


Y(I)= K



I



×


X(I).


然后,


判断∑


Y



I



的值是否趋近于


1


,若不 满足要求,则以


F(I)=



K



I


)×


X(I) -1


函数作


- 28 -



为迭代函数。其中,一阶导数作为迭代过程的分母,即


T=T-F/F< /p>


′。式中


左边的


T


为迭代的


T


,右边的


T


为上次未满足要求的


T.


物系可看作理想物系,< /p>


所以相平衡常数可表示为组分的饱和蒸汽压和


总压之比。



对某组分


i



K


i


=


P


i


0


/P


由安托因公式:


log


P


i


0


?


A

< br>i


?


B


i


/


T


?


C


i


log


T


?


D


i


*


T


?


E


i


*


T


2


得:

















P


i


0


?


EXP


[ln


1 0


(


A


i


?< /p>


B


i


/


T


?


C


i


log


T


?


D


i

< p>
*


T


?


E


i


*


T


2

)]
















K


i


?


EXP


[ln


10


(


A


i< /p>


?


B


i


/


T


?


C


i

< p>
log


T


?


D

< p>
i


*


T


?


E


i


*


T

2


)]


/


P



F


?


?


K


i


x


i


?


1


?


?


x


i


EXP


[ln


10< /p>


(


A


i


?


B


i


/


T

< p>
?


C


i


log

< p>
T


?


D


i


*


T


?


E

i


*


T


2


)]


?


1


]


P




安托因 常数见表


2.3





2.3





安托因常数表



组分



乙炔



A


B


C


D


E


72.6005


-2309.8


-27.223


0.02372


-3.9E-10


1


氯乙烯



52.9654


-2501.6


-17.614


0.01082


-4.5E-14


1


乙醛



87.3702


-3682.2


-31.548


0.02011


4


5.53E-1


3


2.68E-1


4


1.81E-0


6


二氯乙烷



48.4226


-3180.3


-15.37


0.00729


4




29.8605


-3152.2


-7.3037


2.42E-0


9



计算框图如图


2-2












- 28 -



开始



入读


P


,


Z


,


A


,


B


,


C


,


D


,


E


,


温度初值


i


i

< p>
i


i


i


i


F


(


T


)

?


?


K


i


x


i


?


1


?< /p>


?


i


?


1


i


?


1


N

< p>
N


x


i


EXP

< p>
[ln


10


(


A


i


?


B


i


/


T


?


C

< br>i


log


T


?

< br>D


i


*


T


?


E


i


*


T


2


)]


?


1< /p>


P


F


(


T


)


?


?


'

< p>
i


?


1


N


x


i


B


i

EXP


[ln


10


(


A


i


?


B

< br>i


/


T


?


C


i


log


T


?


D


i


*


T


?


E


i


*


T


2


)]


ln


10


[


?


2


P


T


?


C

< p>
i


?


D


i


?


2


E


i

T


]


T


ln


10



T


?


T


?


F


(


T< /p>


)


F


'


(


T


)



Abs


(


F


(


T

< p>
))


?


0


.


0001




< p>



2-2



泡点计算框图



计算结果:



塔釜温度:


T


W


=323.37K


操 作压力:


P


W


=7.63atm=77 3147 Pa



2


、进料温度的计算




计算方法与泡点计算方法相同。


< /p>


操作压力:


P


F


=7.3 atm=739709Pa


计算结果:



进料温度


:


T


F


=310.25


3


、露点的计算







与多元泡点计算方法相似,已知气相组成求物系温度的过程叫露点计


算,物系此时的温度称为露点温度。



- 28 -



计算露点时用函数


F=



Y(I)/K(I)-1,


其一阶导数

< p>
F



=



操作压力:


P


D


=7.18a tm=727549.4Pa


计算框图与泡点相同



计算结果:



塔顶温度:


T


D


=305.26K


2.2.2



回流比的计算



⑴、最小回流比的确定


R


min



B


i


y


i


K


i


(


C


i


T


)


2



当塔的理论板数无限多时的回流比叫最小回流比,


最小回流比的确定


常用的方法是


Underwood


法,此公式推 导时有两点假设:



塔内液相的摩尔流率均是恒定的。



各 组分的相对挥发度为常数。此法提出一个


Underwood


参 数



?


i


Z< /p>


F


,


i






?


?


1


?


q










?


?


?


i


?


1


i


N


?


i


Y


D

< br>,


i


?


R


min


?


1



?


?


?


?


i


?


1


i


N


式中:


Z


F


i


——进料(包括气、液两相)中


i


组分的浓 度、摩尔分率










C


——组分个数









——


Un derwood


参数









?


i


——塔 顶流出物中


i


组分的相对挥发度



因为是泡点进料,所以


q=1


计算进料温度下的相对挥发度



式中:


Z


F


,


i


-进料中


i


组分的浓度、摩尔分率















N


-组分个数















?



underwood

< br>参数















?


i


-塔顶馏出物中


i


组分的相对挥发度








本设计为泡点液体进料


q=1







其中氯乙烯为重关键组分即其相对挥发度为


1


- 28 -



算出


R


min




计算框图如图


2-3


如示


:




输入初值


?



q


?


1


,


?

< br>,


Z


,


Y



ij


i


i


F


(


?


)


?< /p>


?


?


i


Z


i


?


q


?

< p>
1



i


?


1


?


i


?

?


N


F


(


?


)


?


?


'< /p>


?


i


Z


i


?


i


Z


i

< p>
2


i


?


1


?


i


?


?

(


?


i


?


?


)


N


?


?< /p>


?


?


F


(


?


)


F


'

< p>
(


?


)



A


b


s


(

F


(


?


))


?


0


.


0001




R


min


?


?


?


i


Y


i


?


1< /p>



i


?


1


?


i


?


?

< p>
N






2-3



逐板计算框图



计算结果:



θ


=1.0003157


R


min


=0.4173


⑵、回流比的确定



- 28 -



回流比为冷凝液指中返回塔顶部分和产品部分的比率,


回流比对精馏


操作有很大的影响,因而精馏过程中要有一个适宜的回流 比。




R=Rmin



塔板数


R


→∞


,N



Nmin



由此可知,


实际的回流比应


< br>Rmin



R


∞之间选择。从经 济核算角度来选定最优回流比时,从精


馏操作设备费用两方面来考虑。

< br>当


R= Rmin


时,


达到分离 要求所需要的


理论塔板


N


为无穷大,相 应的设备费用为无穷大,当


R


稍增大,


N


从无


穷大急剧减小,


R


增大,精馏段上升的蒸汽量随之增大,使冷凝器、再


沸塔负荷随之增加,当这 些费用超过塔板减少的费用时设备费用将随


R


增加而增加,因此 ,随着


R



Rmin

< br>起逐渐增大,设备费用先是减小,


经一最小值后开始增大。在设计时难以完整,准 确的得知某一确定值。


因此,实际的操作回流比


R


一般取


Rmin



1.4< /p>



2


倍,在这里取


2


倍。



所以


R=2


×


0.4173=0.8346


2.2.3



热量衡算



热量衡算的目的是为了确定 冷凝器和再沸器的热负荷及热水和冷却


水的用量,衡算范围如图


2-4


中虚线所示:




- 28 -





2-4



衡算范围图



以精馏塔为系统作热量衡算:







Q


F


?


Q


V


?


Q


R


?


Q


B


?


Q

< br>?


Q


W


?


0






Q


F


?


Q


R


?


Q


B


?


Q


V


?


Q


?


Q


W

< br>







其中再沸器加入的热量

< p>
Q


r


?


Q


B


?


Q





1


)、进 料带入的热量


Q


F




Q


F


?


?


(


F


*


x


i


*


T


F


*


C


Fi


)






F=298.9441kmol/h


进料温度


:


T


F


=310.25K




2.4





物料组成及比热表



组分



氮气



乙炔



氯乙烯



乙醛



二氯乙




- 28 -






x


Fi



0.00


0.0408


0.933


75


2


——



88.3


0.000


5


91.8


0.0057


0.012


3


131


75.31


C


Fi


(


J


/(


mol


?


K


)


)


——








Q


F


=298.9441

< br>×


310.25


×


(88.27 4


×


0.9332


< br>91.786


×


0.0005



130.524


×


0.0057



75.313


×


0 .0123)=7799456.53KJ/h




2


)、回流带入的热量


Q


R



Q


R


?


R


?


(


D


?


T


R


?


C


Di


?


x

< p>
Di


)




D=40.66519kmol/h


T


R


=305.26K



R=0.8346




2.5





塔顶组成及比热表



组分



x


Di



C< /p>


D


i


(


J


/(


mol


?


K


))



氮气



0.0551


——



乙炔



0.2993


——



氯乙烯



0.645565


87.3




Q


R


=0. 8346


×


40.66519


×


305.26


×


0.645565

< p>
×


87.3=583882.3KJ/h



3


)、塔顶气流带出的热量


Q


V




Q

< br>V


?


D


(


R


?


1


)


H


V


?


D


(


R


?


1


)


?


[(


?


H

< p>
v


?


C


i


T


D


)


x

i


]




?


H


V


?


7< /p>


.


08


(


1


?


T


r


)


o


.


354


?


10


.


95


?


(


1


?


T


r


)


0


.

< br>456



RT


c



∴< /p>


?


H


V


?


8


.


314


*


T


c


*


[

< p>
7


.


08


*


(


1


?


T

< br>r


)


0


.


354


?


10


.

95


?


(


1


?


T


r


)


0


.


456


]




H


V


?


?


H


V


?


C


D


T


D


T


D


?


305


.


26


K




D=40.66519kmol/h



2.6





塔顶带出热量计算表



- 28 -



组分



氮气



T


c


(


K


)



T


r



?



x


i



H


V




(


J


/


mol


)


(


J


/(


mol


?


K


(


))


J


/


mol


)


?


H


V


C


D


126.2


2.42


0.04


0.055


1


0


29.1


8.88E


+03


乙炔



308.3


0.990


2


0.184


0.299


3


0.122


0.645


565


4154.


891


1902


2.18


44.9


1.79E


+04


氯乙烯



429.7


0.710


5



87.3


4.57E


+04


Q


V


=40.66519

×


(0.8346+1)


×


(88 77.60


×


0.0551+17862.01


×


0.2993+36005.02


×


0.645565)=2169407.89



4< /p>


)、塔底产品带出的热量


Q


W

< p>


Q


W


?


WT


W


?


(

< br>C


Wi


x


i

)




2.7





塔底组分及比热表



组分



x


i



乙炔



0.001


氯乙烯



0.978


乙醛



5.79E-0


4


二氯乙烷



6.60E-0


3


133




0.0142


37


75.1


C


Wi


(


J


/(


mol


?


K


))



——



91.1


94.1



Q


w


=258.2789


×


323.37


×


(91.1

< p>
×


0.978+94.1


×


5.79


×


10


-4


+13.3


×


6.6


×


10


-3


+75.1


×


0.014237)=7542430.78KJ/h


< /p>



5


)、再沸器热负荷

< br>


Q


r


=Q

B


-Q=Q


V


+Q


W


-Q


F


-Q


R


=


2169407.89+7542430.78 -7799456.53-583882.3=1328499.84


- 28 -



热水用量:取进口温度为


90





< p>
出口温度为


75





q


Wr


=Q


r


/C


r


(t



-t



)= 1328499.84/4.18(90-75)=21188.20kg/h



6


)、冷凝器热负荷(全凝器)




Q


C


?


D


*


(


R


?


1


)


?


(


?


H


V

< br>?


x


i


)



=40.66519


×


(0.83 46+1)


×


(4154.89


×


0.2993+19022.18


×


0.6 454)


=1008970.1kj/h



冷却水的用量:取进口温度为


10


< br>



出口温度为


20

< p>




q


WC


=Q


C


/C


C


(t



-t



)=1008970.1/4.18(20-10)=24138.04k g/h


- 28 -




3




塔的工艺计算及校核



3.1


塔的选择



在较大塔径(


1m


以上)的塔设备中,板式塔是化工和炼油生产中广


泛采用的传质设备,因为在板式塔中,气泡与液体接触较为充分,传质


比较好,板式塔 的单位容积的生产强度比填料塔大得多。



板式塔分为多种形式 ,如:泡罩塔、筛板塔、浮阀塔等,其中泡罩塔


是化工生产上应用最早的一种板式塔;筛 板塔是最早用于生产的一种塔


设备;而浮阀塔是近年来新发展的一种新型塔设备,它综合 泡罩塔和筛


板塔的特点,将固定在塔板上的泡罩变成可随气速变化而上下浮动的阀


门。



浮阀塔的优点是:




1


)生产能力大,比泡罩塔高


20


40


%,与筛板塔相近。




2


)操作弹性大,在较宽的气速范围内板 效率变化小。




3

< br>)由于气液接触良好,蒸汽以水平方向吹进,雾沫夹带量小,故板效


率比泡罩塔高


15


%。




4



塔板上设有复杂结构的障碍物,< /p>


因而液体流动阻力小,


液面梯度小,


蒸汽 分布均匀,此外塔板压降比泡罩塔小。



5


)塔板的结构简单,安装容易,制造费用约为泡罩塔的


6 0



80


%,


为筛板塔的


120



130

< p>


.



6


)国内外使用结果表明,对于粘度稍大及有一般聚合现象的系统,浮


阀塔也能 正常操作。



- 28 -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3-03 18:39,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702031.html

氯乙烯生产车间精制工段低沸塔设计的相关文章

  • 爱心与尊严的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严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重的作文题库

    1.作文关爱与尊重议论文 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话,那么离开了尊重同样也谈不上教育。 因为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尤其是教师的尊重。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不时会有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100字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心的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