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若说起拼音方案,大多数人都只想到汉语拼音,相对来说认识「注音符号」的
人已经不多了,有很多人误认为这是台湾的某种特殊文字甚至是日文字。所以在这
里要确切说明一点的是「国语注音符号」是来自于中国大陆,是我国原来的正宗拼
音方
案,也是地地道道的国货!后来因为大陆推行文字拉丁化运动,而改用了汉语
拼音,而注
音符号在台湾得到保留沿用至今。
汉语拼音方案采用了英文的二十六
个拉丁字母来为汉语注音一直存在着不少争
议,拉丁字母的局限性和其不合理的拼式破坏
汉语原来的语音结构,自此方案问世
五十多年来这些问题依旧存在,从未获得改善。拉丁
拼音向来标榜的是能与世界接
轨,让外国人也能看懂中文,可是我们看到的却是它那中不
中西不西的半拉丁化的
字母既不利于国际化也有碍于中国人自己学习中文。造成这样的尴
尬困境,很大原
因是因为中国人对国际化的盲从,试想想世界上有哪个国家的人学习本国
文字还要
顾及外国人的需要,这样是否本末倒置了点?身为中国人为什么要用这些看起来
与
中文格格不入,显的如此不相容的西方字母来替我们汉字标音?由繁体到简体再到
汉语拼音最后是不是完完全全拉丁化文字?
如果说简体字再简化还是汉字,这倒还能接受,至於罗马拼音
个人认为真的没
有必要,我们又不是没有属於自己民族特色的音标方案,事实上过去我们
的注音符
号一点也不逊于现在的汉语拼音,而且还是货真价实汉语拼音的原形模版,可是
自
从文字改革后人们就被逼用上了这个经过拉丁化了的注音符号。拉丁字母和我们汉
字的历史与文化本来就不接轨,却要生搬硬套的用到汉语的拼音上,想想就知道在
一个个标准汉字旁边注上一摞摞的英文字母的时后哪是多么的不搭调,拉丁字母不
< br>但使我们丢失了对汉字自身的认同感和中国的传统特色,还制造了很多没有必要的
问题。而且英文拉丁字母毕竟是西方文字,汉拼今天存在的诸多问题缺陷是再怎么
解决也
是徒然的。
当初
制定汉语拼音的年代正是一个愚昧而又激进的年代,当时人们的观念就是
“
效法西方
”
,什么都要西化,凡是西方的都是进步的
都应该学习,西方人用的是拉
丁字母,
所以我们也要学用他们的
拉丁字母。
于是把楷体字笔画的
37
个
汉字注音符
号
----
ㄅ
[
波
],
ㄆ
[
泼
],
ㄇ
[
莫
],
ㄈ
< br>[
佛
]
(可参考
98
年的修订版《新华字典》
)在原来的
规则下硬是改成了
26
个拉丁字母,
问题是用拉丁字母当作汉字楷体的注音符号,
根
本不需
要汉语拼音代为分劳,再说拉丁字母当作汉字注音符号并不比原先的汉字注
音符号简便。
其实如此
“
多此一举
”
,就是因为汉字拉丁化的支持者们,无视汉字拉
丁化失败的结果,他们把原来的
楷体笔画的汉字注音符号改为拉丁字母,就是为了
好在以后继续实行
“
汉字拉丁化
”
,直到彻底废除汉
字,达成他们所谓
“
与国际接轨
”
目的为止。
汉字
注音符号原来称为
注音字母
,
自
1930
年后改称注
音符号,
以此来强调注
音是扶助汉字而不是取代文字。注音符号
从民国二年开始制订,七年公布,到二十
年才全面推行。当时的讀音統一會共审核了
6500
个汉字,并采用章炳麟根据籀逕
省
之形,篆书等取其当中古文的原字及部份偏旁所制成的「注音字母」
。以辅音,介
音,元音的三拼方式并标以声调为发音基制,注音符号是所有华语拼音方案中制作
过程历时最长的一个,其准备和反复实验了几近二十年,慎重程度可见一斑。现在
的版本是由
21
个声母和
16
个韵母组成,
即:
ㄅ
,
ㄆ
,
ㄇ
,
ㄈ
,
ㄉ
,
ㄊ
,
ㄋ
,
ㄌ
,
ㄍ
,
ㄎ
,
ㄏ
,
ㄐ
,
ㄑ
,
ㄒ
,
ㄓ
,
ㄔ
,
ㄕ
,
ㄖ
,
ㄗ
,
ㄘ
,
ㄙ
,
ㄧ
,
ㄨ
,
ㄩ
,
ㄚ
,
ㄛ
,
ㄜ
,
ㄝ
,
ㄞ
,
ㄟ
,
ㄠ
,
ㄡ
,
ㄢ
,
ㄣ
,
ㄤ
,
ㄥ
,
ㄦ,与之相对应的拼音字母是
b, p, m, f, d,
t, n, l, g, k, h, j,
q, x, zh, ch, sh,
r
, z, c, s, i, u, ü, a, o, e, ai, ei,
ao, ou, an, en, ang, eng, er
注音的
< br>音系配合十分富有逻辑性,从唇音开始,每個部位所产生的音,以互補分配的关係
在发音上自成系統,以简单的
21
个声母及
16
个韻母可以拼出
420
个音節
,再加四
声的变化,产生
1281
个有
意義的音節,可以主控全部汉字的发音与标準华語。更
重要的是「注音符号」解决了汉字
自古以来记音困难的老毛病。使无数不识字的人
也能很快就能学会文字,被纳入基础教学
必学课程。
看到
上面的注音符号,可能有些人会对其产生误会,认为那是
“
日文
字
”
,确实
很多人认为注音符号和日文
的假名看上去很像,从而认定注音就是日文。其实注音
看似日文假名并非偶然,因为平假
名
/
片假名最初也是仿照汉字的草书和楷书而来,
而注音符号是以古代汉字中笔划较少的汉字或省简一些汉字的笔划来表示汉字的发
音。说来说去就是不论假名或注音都是以汉字作为模范再加以简化而成,都是引用
自
汉字,这就是为什么像的主要原因。可是,只要稍为对注音与假名都有点认识的
就知道除
了外形相似以外,其实两者真的没有一点像。
注音符号选用的是古之则有的汉字,以下是注音符号字源出处:
ㄅ
“
包
”
之古字,說文解字:
< br>“
勹,裹也,象人曲行,有所包裹。
”
< br>,讀
“
ㄅㄠ
”
取
其
“
ㄅ
”
聲
ㄆ
說文解
字:
“
攵,小擊也。
”
即手執竿輕敲,讀
“
ㄆㄨ
”(
撲
)
取其
“
ㄆ
”
聲
ㄇ
幂
的本字。遮蔽覆
蓋之意,古音
“
ㄇㄧˋ
”
取其
“
ㄇ
”
聲
ㄈ
說文解字:
“
匚,受物之器。
”
古代一種盛物的
器具,讀
“
ㄈㄤ
”(
< br>方
)
取其
“
< br>ㄈ
”
聲
ㄉ
古之
“
刀
”
字,讀
“
ㄉㄠ
” <
/p>
取其
“
ㄉ
”
聲
ㄊ
古之
“<
/p>
突
”
或
“
凸
”
,讀
“
ㄊㄨ
”
取其
“
ㄊ
”
聲
ㄋ
古之
“
乃
”
字,讀
“
ㄋㄞ
ˇ”
取其
“
ㄋ
”<
/p>
聲
ㄌ
古之
“<
/p>
力
”
字,讀
“<
/p>
ㄌㄧˋ
”
取其
“
ㄌ
”
聲
ㄍ
說文解字:
“
巜,水流浍浍也。
”
川之小者,田間的水道,讀
“
< br>ㄍㄨㄥ
”(
工
)
取
其
“
ㄍ
< br>”
聲
ㄎ
說文解
字:
“
丂,氣欲舒出,勹上礙于一也。
”
氣受阻礙而無法舒出或行而不
利
<
/p>
,讀
“
ㄎㄠ
ˇ”
(
考
)
取其
“
ㄎ
”
聲
ㄏ
古之
“
ㄏ
”
字,山側避風雨之居處,讀
“
ㄏㄢ
ˇ”(
罕
)
取其
“
ㄏ
”
聲
ㄐ
古之
“<
/p>
糾
”
字,說文解字:
“
丩,相糾缭也。
”
,讀
“
ㄐㄧㄡ
”
取其
“
ㄐ
”
聲
ㄑ
ㄑ:水小流。同
< br>
畎
、田間溝渠。讀
“
ㄑㄩㄢ
ˇ”(
犬
)
取其
“
ㄑ
”
聲
ㄒ
古之<
/p>
“
下
”
字,讀<
/p>
“
ㄒㄧㄚˋ
”
取其
“
ㄒ
”
聲
ㄓ
古之
“<
/p>
之
”
字,讀
“<
/p>
ㄓ
”
取其
“<
/p>
ㄓ
”
聲
ㄔ
明.張自烈.正字通:
“
左步爲彳,右步爲
亍,合彳亍爲行。
”
彳:左腳的
步伐
。讀
“
ㄔ
”
(
吃
)
取其
“
ㄔ
”
聲
ㄕ
古之
“
屍
”
字,讀
“
ㄕ
”
取其
“
ㄕ
”
聲
ㄖ
古之
“<
/p>
日
”
字
(
象形
)
,讀
“
ㄖ
”
取其
“
ㄖ
”
聲
ㄗ
古之
“
節
”
字,誤讀或借作
“
ㄗ
”
音。讀如
(
早
)
之聲
取其
“
ㄗ
”
聲
ㄘ
古之
“
七
”
字,誤讀或借作
“
ㄘ
”
音。讀如
(
草
)
之聲
取其
“
ㄘ
”
聲
ㄙ
古之
“
私
”
字,讀
“
ㄙ
”
取其
“
ㄙ
”
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