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英语 >

影视名作欣赏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3-04 00:11
tags:

-

2021年3月4日发(作者:潮汕话翻译)




说明


< p>
这套《教师教学用书》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的


配套用书,


目的在于帮助教师更好地领会教科书的编写意图,


掌 握选修课的教学


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 p>
这一册与《影视名作欣赏》相配套,供任课


教师在教学中参考。

< p>


本书共九课,每课由以下五部分组成。



作品综论:


因为这些课文全部都是影视作品的节选,所以把握整部作品 是进


行每一课教学的前提。


作品综论就这部影视名作产生的背景 、


制作的情况、


作品


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品评。



课文赏析:

< br>课文是对整部作品最精彩部分的节选,集中地表现了思想主题,


体现了这部作品的 艺术水准。


这一部分是对课文及相关的影视片段进行主题思想


解 读和艺术手法欣赏,


特别注意了从文学和影视双重角度进行赏析。


通过文学角


度的赏析,


试图培养学生的影视文学鉴赏力,


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通过影视角度


的赏析, 试图让学生初步摸清影视艺术的门道,提高学生的影视艺术修养。


练习说明:


主要说明各课“欣赏探究”题的出题意图和参考答案。这些练习


题大多为语文听说读写训练题,


也有一部分是综合性很强的影视艺术探究 和实践


题,不管是哪一类题,本书都不提供标准答案,而主要提供解题思路,目的是发< /p>


挥师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进行有创意的表达。



教学建议:


就如何搞好本课的教学提一些建议,包括课前师生需要作哪些准


备,


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


如何更 好地安排内容和时间等。


这是一门综


合性很强的全新的课程,< /p>


如何搞好教学,


以前没有什么经验可供借鉴,

主要要靠


广大教师在实践中摸索。



有关资料:


这些资料包括作品的背景介绍、对整部作品的鉴赏与评价、课文

< p>
节选部分的欣赏和评论,


还有作者、


导演和演员等 有关人员的创作体会等。


这些


资料,有些在课堂教学中直接用得 上,有些则提供给教师自行阅读。



特别需要说明几点。



1


.这是一门艺术欣赏课,更是一门语文课,所以,教学中主要围绕学生的


听说 读写等语文基本训练而展开,


这是主目的,


副目的则是提高学生 的影视欣赏


水平,培养对这门艺术的兴趣。


< br>2


.教好每一课的前提是布置预习,特别需要安排时间让学生课前观看整部


影片。有条件的尽可能让学生事先阅读整部剧本,如果是文学名著改编过来的,


还要让他们去重读作品以获得新的体会,并且能够与影视作品进行比较欣赏。



3


.电影胶片或光盘是非常有效的课程资源,如果有条件,可以 结合剧本的


欣赏,在课堂上放映这些声像资料,引导学生从文学和影视两个角度展开欣赏 。



4


.“欣赏与探究”的练习,有些 是课堂上口头可以完成的,有些则要落实


到书面表达,有些还要求在课外进行延伸拓展, 这要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处理。


那些实践性较强的综合练习题,教师更有自由选择的权利 。



5


.教科书中的“课外实践”,本 书中没有反映,但并不见得不重要。这部


分学习内容,


语文的基 本训练是它的内核,


特别要重视写作训练,


这一点要十分


明确。



对于多数高中学校来说,开设语文选 修课是新生事物。我们编写高中语文选


修课的《教师教学用书》也是初步的尝试。因此, 希望广大教师把使用这套选修


课教材中遇到的问题,


以及对这套


《教师教学用书》


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告诉我们,


以便进一步修订、完善。



本册《教师教学用书》主编 :温立三。编者:张华娟、朱于国、黄伟、李稚


田、蔡盈洲。责任编辑:张华娟。审稿: 赵晓非、熊江平。








200 6



11




第一课



《城南旧事》


:别样离愁,纯美格调



作品综论



根据台湾作家林海音的同名 小说改编的电影《城南旧事》


,以诗情画意的银


幕形象和赏心悦 目的音乐旋律久久激荡着观众的心,


成为


20

< br>世纪


80


年代极有影


响的电影力 作,


荣膺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


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音 乐奖


等国内国际多项大奖,


被誉为


“具 有极强的平民意识,


一部纯美的散文式电影”




林海音的同名小说发表于


1960

< br>年,她在题为《冬阳·童年·骆驼队》的出


版后记里记录下了她创作的动机:



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 ,把它们


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作者在《城南旧事(代序)


》中写道:



这里的几篇故事,是有连贯性的,读者们别问我那是真是假,我只要读者分


享我一点儿缅怀童年的心情。每个人的童年不都是这样的愚而神圣吗?



作者为了纪念“愚而神圣”的童年,采用散文的笔法,写了五个短篇:惠安

< br>馆传奇;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


了 。五个短篇合为一集,取名为“城南旧事”




编剧伊明说过这样一段话,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从小说到电影的变化轨迹:



为了适合一部电影的长度,我抽去了“兰姨娘”这一篇;同时为了突出作品

< br>的怀乡情绪,


把出版后记中写骆驼队的情节作为影片的开场;

在结尾部分,


增添


了“台湾义地”枫林丛中英子等向父亲的 新墓告别的内容。



除了以上改动,第五篇“父亲的故事”也大 部分被删去,把父亲这一人物贯


穿到其他三节中去。


因此,


改编是对四个短篇进行再剪辑和再创作。


从小说到电


影的改编,


不仅是语言艺术化为综合艺术──荧屏艺术的再创造,


同时也应体现


对原作的正确把握和忠实表现原则。


当 然,


这种正确把握和忠实体现更主要的是


对原著的意旨和神韵的 体现。


“淡淡的哀愁,


沉沉的相思”



导演吴贻弓用这两句


话概括了他对原著的理解,


可谓深得原著的旨趣和韵味。


电影保持了原著散文式


的 叙述抒情风格,不刻意编造离奇、前后连贯的故事情节,不营造高低潮,而是


三个故事独 立发生,


相互之间似乎没有什么关联。


这样的结构使影片具有多 棱镜


的功能,


从不同的角度映照出当时的生活境况和社会风貌,


形成了一种以心理情


绪为内容主体、


以 画面与声音造型为表现形式的散文体影片。


但仔细品咂,


故事< /p>


背后有两个题旨,形成了内容和情感上的统一:一个是相思,思乡情怀;一个是

< p>
“唯有别离多”的人生离愁,


“知交半零落”的生命感怀。这两个题旨实质 上是


一个,正如导演吴贻弓所言:



我 感到作者写了许多,但究其本,其实只写了两个字,就是“别离”


。一个


个人物在生活的历程中偶然相遇了,


熟识了,


但最后都 一一离去了。


秀贞和妞儿


是那样,小偷是那样,宋妈是那样,最 后,连父亲也是那样。这一切总和起来,


就是“童年”也离我而去。


这样的题旨通过一双天真、稚气、聪慧、善良和纤敏的女孩眼睛映射出来,


别具一番诗情画意和人生况味,


整个作品也由此天然浑成地统一在一种 别样的情


绪与纯美的格调中。



在忠实 原著的基础上,编导在渲染“离情”上下足了功夫。在作品中,也就


是在英子的眼睛里, 那骆驼队,骆驼颈项上挂着的铃铛、古老的宫阙、胡同、冻


着冰凌的井窝子、

< p>
吱呀的水车、


深远湛蓝的北京秋天以及那漫山红遍的枫叶??


不都是镶嵌在童年记忆中的遥远的风景吗!


那些城南的男女老少,

< p>
邂逅相遇、



识,又离别,英子和疯女人秀贞、和 妞儿、和小偷、和宋妈、和爸爸,刚刚品尝


人性的温暖,


接踵而 至就是生死别离。


这种别离之情和别离中所蕴涵的人生况味


以及 深厚的社会内涵,


既是通过故事向我们讲述的,


更是通过电影凭 借它的艺术


手段向我们呈现的。影片以“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作为情感基调,选择 了


一种缓缓流动的节奏,表现作品的“回忆感”


“往事感”


,于平常中见诗意,以一


种似乎无技巧的白描手法,创造出一种统一 、和谐、完整的艺术氛围。影片充分


利用了英子“眼睛”的贯穿作用,电影拍摄的“视点 ”努力从英子的心理感受出


发,使用百分之六十以上的英子的“主观”镜头,全部都用低 角度拍摄,基本上


做到凡英子听不到、


看不到的东西都不在银幕 上出现。


比如文学剧本中闪回秀贞


对思康的回忆,宋妈对小栓子 、小丫头的回忆等等,都无保留地删去了。通过英


子眼睛的串联和心灵的过滤,


使得影片对生活的观照具有独特的视角,


把貌似不


相干的镜头统一在一起,


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和诗性的感伤情调。

影片精心摄制


了雨夜送别的场面,让火车喷出烟雾吞没整个大远景的镜头,英子告别 小偷时,


小偷的近景一下子拉成大远景,


结尾英子伏在马车上渐 渐远去的叠印镜头,


无不


渲染着离别的愁绪。

< br>


用英子的眼睛来看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


也许 比大人更加敏慧而深


透。


英子用她独特的人生感悟和思维逻辑来 提出问题,


看似幼稚,


实则是从大人


的 生活世界常态中思考与追问社会生活的不公和悲凉,


具有一种清澄见底的人性

< p>
良知和悲悯情怀。例如,她问爸爸:


“骆驼为什么要挂一个铃铛?(骆驼走 远道


儿,怕一个‘人儿’


,挂个铃铛,叮叮当当的,又好听又热 闹。




“贼干吗要偷东


西?”她问宋妈:


“为什么孩子不自己带?为什么到我家当老妈子?为什么挣 的


钱又给人家去?”


小英子天真善良的心灵与现实生活造成巨大 的反差,


给人强烈


的现实厚重感。


这部 影片以一个小女孩为主人公,


记录了她的所见、


所闻、


所感。


然而,


它却不是一部儿童片。

< p>
因为它主要不是描述孩子的生活世界,


而是从孩子


的眼睛和心灵中折射出当时惨淡的现实生活和成人世界的悲剧,


有着丰富深广的


社会内涵。在英子的眼中,疯子是那么可亲可爱──而“疯”的本身却反映出当

< br>时复杂而残酷的社会现实;


小偷也并不是坏人──小偷也是出于生活所迫,


也有


美好善良的心愿;宋妈为小英子当保姆,更是体现出农村妇女的仁 厚、淳朴、隐


忍的性格与生活境遇的凄惨。因此,透过孩子的眼睛来观察、解读这个世界 ,可


以让真善美与假恶丑更加泾渭分明,具有触目惊心的动人力量。


这部影片的情、景、人、事的和谐统一,不仅体现在内容上,也蕴涵在编导


的艺术手法的处理中。这种艺术手法突出表现为“艺术重复”


,对此, 导演曾有


“夫子自道”


,观众也会深有体悟。

< br>


首先是“景的重复”


。影片前半部,井台打水的镜头反 复出现了四次,后半


部,操场放学的镜头也反复出现了四次,拍摄视角相同,内容相同。 这种重复给


观众在心理上造成了一种生活的周而复始感和时间的流逝感,


它像一条无形的纽


带,把影片所叙述的一桩桩、一件件生活琐事,一下子联结到 一起。



第二是“音乐和音响的重复”


。全片包括片头、片尾字幕总共八段音乐。这


八段音乐除了英子在草地里和小偷告别的一 段以外,


其余全部采用


“骊歌”


的旋< /p>


律,


或者是不同乐器的演奏,


或者是不同 幅度的变奏。


它在每一个大段落的结尾


处重复出现,给人造成一 种听觉和情感上绵延连贯感。



第三是“节奏的重复”


。六岁小女孩眼睛是纯净的,心灵世界是宁静的,对


世界的感受、体悟 在纯净和宁静中有涟漪、有跳荡。为了传达出这种节奏感,导


演大胆地运用了较多的长镜 头和大停顿,比如秀贞给英子染指甲一节的结尾镜


头,


妞儿告诉 英子她不是爹妈亲生的一节的结尾镜头,


秀贞母女被火车轧死以后,

英子躺在医院病床的镜头,


小偷被抓之后英子在教室里发呆的镜头,


宋妈孩子死


后在厨房里的一组镜头,


以及英子去医院探 望父亲这一场面的后半段父女默默对


视的镜头,


等等。


这种节奏的处理及其重复,


不仅切合小女孩对世界的心灵感受,


同时造成独特而连贯的叙述风格。



第四是“叙 述的重复”


。这部影片里三个并无外在承续关系的片段,它们的


开头都是一样的,


都从宋妈送别她的丈夫说起,


也就是说,


都从牵着小毛驴的那


个让人讨厌的冯大明开始的。

< br>这就从叙述形式上进行不经意承接,


使三个故事既


有时间 的流动感,又有空间的统一性。



电影是综合艺术,影片《城南 旧事》充分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汇聚成一条


情感的溪流,


在观 众心中回旋。


影片不是靠离奇曲折的情节吸引人,


也不是靠激< /p>


动人心的事件震撼人,而是恰到好处地运用电影艺术,让观众的情绪逐渐积累,

< p>
让视听形象在观众心中慢慢加深和弥漫,


从一些小物件、

< br>细微处酝酿,


如藤箱里


的小油鸡,


屋檐下的夜雨,


宋妈的皱纹,


英子的眼睛,

< br>归鸦的聒噪,


火车的轰鸣,


庙会,操场,儿歌,红叶,所 有的人、景、光、色、声都如涓涓细流汇成感情的


激流冲击着观众的心房。正如导演所言 :


“很难设想,没有写信,唱儿歌,喂药,


送丈夫等等,


观众只会凭宋妈失去儿女同情她。


感染力的能量,

是靠一系列原先


看来并不


‘重要’


的形象信息自然积累之后,


才在关键时刻得以顺利释放出来。



这句话道出了


《城南旧事》


之所以感动 观众的奥妙,


对我们欣赏文学作品和进行


文学创作无疑具有深刻 的启迪,值得好好品味。



课文节选的是电影剧作中最后部分,


人生的别离伤痛在这一部分得以集中展


现。宋妈失去了孩子,英 子失去了爸爸,同时,宋妈告别了英子家,而英子一家


也告别了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


。但是,这种诀别和离别的伤痛被导演和演员


处理得极有节制,


极为含蓄。


宋妈得知儿子死了,


没有放 声痛哭,


而是轻声抽噎;


演员不是把眼泪展示给观众,


而是通过动作细节让观众体会宋妈的内心悲恸。



妈和英子最后离别,


没有难舍难分的对白,


没有依依惜别的动 作,


没有哭声和泪


痕,她们向相反的方向远去,凝重的构图,滞 缓的节奏,凄清的音乐,很好地渲


染了一种被抑制的而又是深沉难言的悲恸。

< p>


课文赏析



一、儿童的视角,撼人的深度



所谓“ 视角”就是叙事视角,也叫叙事角度、叙事视点,指的是创作者安排


组织故事内容的角度 ,是一个“谁”站在什么“位置”来讲故事的问题。同一件


事从不同的角度去叙述会产生 截然不同的效果。


创作者根据他所选择的叙事视角


将故事──事 件、


人物及相关的一切──告诉观众。


不同的叙事视角,


也必然会


影响到所叙内容的“特征”


,比如真 的还是假的?是事情的全部或仅仅只是事情


的一个极小部分?对于观众而言,

< p>
影片的叙事视角不仅直接关系到从故事的叙述


中能够看到什么和应该怎么去 看,


而且还直接影响观众对影片讲述的故事,


特别


是故事中的人物及其行为所做的反应。


也就是说,


叙 事视角的确定并不仅仅是为


了故事叙述的方便,


更重要的,


它还体现着创作者希望观众看到什么,


或者这种

表述取得何种效果的主观意图。


叙事视角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

可以分为全知视


角叙事、限制视角叙事、纯客观叙事。一般而言,情节电影采用全知 视角叙事,


以好莱坞传统电影为代表;


而纪录片大多采用旁观者 的纯客观叙事视角,


以获得


真实感。在《城南旧事》中,采用的 是第二种限制叙事视角,影片的视点是剧中


人小英子的视点,


影 片用小英子的低视角拍摄,


全片一半以上的镜头是小英子的


主观 镜头。


小英子的视角是一种儿童视角,


给整部影片都带来了别样 的叙事特点,


尤其在本文,有明显的体现:


< br>1


.真实性:在电影叙事中,一般的故事片都采用全知全能视角,在这种视


角中,创作者是无处不在、无所不知的权威,能够洞察秋毫,把事件和人物的方


方面面都展现出来。


这种视角是一种全封闭叙事,


观众 不需要思考,


任由影片告


知所有的事情,


是一个完全被动的接收者,


被影片的叙事左右。


观众观看影片 的


过程就是一个纯粹的享受过程,


根本无需考虑影片的社会意义 。


因此这类影片最


忌讳的就是人物形象视线和观众相交,


一旦如此,


就会引起观众的思考,


破坏全


知视角的权威性,


使整个叙事都遭到质疑。


而限制叙事视角讲述的事件只能是亲


历者的所见所闻,尽管会带有亲历者的主观性,但相 对全知视角更具有真实感,


因为亲历者也是见证人。


《城南旧事 》表现的所有事件都是小英子的所见所闻,


基本上做到凡是英子看不到的东西不拍。


透过小英子的视角,


影片给观众展示了


20


世纪


20


年代旧北京的一幕幕的生活图 景,


如小英子眼中的宋妈的遭遇和自己


上学的情景。另外,儿童 的视角是一个天真无邪的视角,区别于成人视角,她的


所见所闻所感都是发自内心,并不 会由于尘世的困扰而刻意躲避或强调某些事


情。从这个角度而言,采取小英子的视角也能 使观众获取更强烈的真实感。



2


.典 型性:本片虽然采取的是儿童的视角,但并不是一部儿童电影。影片


通过回忆,


表现了对逝去童年的寄怀,


对远去的苦难日子的回味,

< br>为观众展现了


当时的社会景象。


而当时的社会景象在本片 中又是通过看似无心却是有意的三件


事情反映出来:


疯女人秀贞 的遭遇,


小偷的故事以及宋妈儿女的夭亡,


课文重点

< p>
表现了宋妈儿女的夭亡的悲惨故事。


这些事件对于小英子来说是刻骨铭心的 ,



童年最深的记忆。


因为,


秀贞是小英子第一个朋友,


小偷是因为自己的一次偶然

< br>行为被抓走了,而宋妈更是家里的一员。同样,这些事件对反映当时社会景象,


揭 示下层人民悲惨遭遇又是具有典型意义的,


观众可以从小英子最难忘怀的三件

< p>
事情中认识那个年代社会的本质。在课文中,着重表现了宋妈的儿女的遭遇。



3


.深刻性:影片主旨表现中最成功的地方之一就是在儿童 的视角中揭示了


当时的社会不合理性,从而获得一种深刻的社会批判性。而且这种深度的 获得,


是通过儿童的视角自然而然得来的,


并没有任何牵强和夸 大,


这就使这种深度更


加难能可贵了,就像有些论者说是“提供 了一种新的深度”


。从儿童的视角中获


得一种深刻的社会批判性 ,


是通过纯正无邪的儿童视角观察成人世界形成一种对


比来获取 这种效果的。


在小英子纯真无邪的目光中,


成人世界里司空见惯 的东西


便显示出它的反人性的一面。


比如在课文中,

< p>
小英子为宋妈难过,


但更不明白为


什么宋妈舍弃自 己的孩子来照顾她们姐弟俩。


另外在小偷的故事中,


小英子好奇


地问大人,


为什么贼要偷东西啊?这些看似孩子式的问题,


但问题的答案却又蕴


涵了深刻的社会性,影片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升华 主题。



二、


“散文化”电影



“散文化”电影是相对于戏剧性电影而言,它并不追求情节的曲折动人,矛


盾冲 突的紧张激烈,


它在结构和意味上都类似于文学作品中的散文,


符合


“形散


神不散”的基本特点。电影自引入我国以来,一直都 以追求矛盾冲突为要义,形


成一种鲜明的


“影戏”


风格。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我国的电影人在打破


“影戏”


传统,


进行电影语言和风格上新的探索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


理论界以


《丢掉戏


剧的拐杖》


等文章发出了直接的呼声,


电影导演从第四代到第五代,


在实践上进


行了探索,


《城南旧事》的导演吴贻弓就是第四代 导演,正是他的努力,为“散


文化”电影创造了典范文本。本文中的“散文化”体现在两 个方面:一是结构上


散文化。


本文中主要表现了两件事情:


第一件是宋妈的遭遇;


第二件是爸爸的病


情 。


这两件事情排列在一起,


从情节安排角度上看,


这两件事情没有太多的瓜葛,


也不符合起承转合的戏剧情节的结构特点,体现 了散文中“形散”的特征。但就


是这两件事情,


是小英子深刻的 记忆,


是她童年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是她因离情


而相思的全部寄托。因此两件事情的并列,体现了“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


的主旨,形散而神不散。



“散文化”的第二个表现是镜头语言 表现情感非常节制,创造了一种含蓄而


又意味深长的风格。影片中镜头的景别、运动和演 员的调度都服从“散文化”的


风格,


尤其是对情感表现的处理,


非常节制。


在小英子偷偷去医院探望生病的爸

< br>爸那场戏中,


随着父女俩对话的深入,


父女之间生离死别 的那种撕心裂肺的感情


已经透出来了,但导演却处理得非常节制,整场戏有


110


秒,共有


11


个镜头 ,


平均每个镜头


10


秒。在这场戏中, 镜头也几乎没有进行运动,只在第二个镜头


中稍微移了二十度左右。

在狭小的病房空间中,


人物只有父女俩,


镜头几乎不做


运动,而且没有任何背景音乐,这是近乎“白描”的镜头语言。而就在这种“白


描”


的镜头语言中,


却浸透了父女深情。

< p>
在这场戏中,


父女深情不靠紧张的节奏、


煽情的音 乐烘托,而完全靠场面的积累,营造了一种淡而深远,欲说还休,意味


深长的情感氛围。



练习说明



一、影评人和导演都认为,就戏剧性而言,影片的上半部更有“戏”


,秀贞


的遭遇富有情节性,也有深广的社会内涵,但从影片给观众的艺术感染力来说,


下半部更好,小偷、宋妈更能赢得观众的亲近和喜爱。认真观赏影片,谈谈你的


感受, 做一番口头或书面述评。



设题意图:设臵这道习题意在体会这 部影片的艺术风格、特色,了解情节和


细节各自不同的艺术效果。



这个问题既涉及电影风格问题,也涉及情节“戏”和细节“戏”的艺术效果


问题。



从艺术风格来看,本片不以故事情节的 曲折见长,而是以诗情画意见长,它


所追求的是“散文诗式”的叙述风格,因此,下半部 的叙述风格更接近本片的艺


术追求。



从“戏”的艺术效果看,秀贞的遭遇虽具有故事情节性,但也正因为如此,


秀贞生活中最 感人的情景被情节裹挟住了,而小偷、宋妈的“戏”主要不以情节


的曲折性来感动人,< /p>


而是通过生活的场景和细节来充分释放他们的内心情感,



到与观众交流的效果。



二、英子因下雨赖床 不愿上学而挨打到爸爸去学校给她送包袱的情节,小说


中有详细描写

(见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


《爸爸的

< br>花儿落了》




剧本对此则作了 不一样的处理。


进行比较阅读,


欣赏相关电影片段,

< p>
谈谈你对从小说语言到剧本语言再到电影语言的变化的理解。


< p>
设题意图:设臵这道习题旨在让学生对不同种类的文学艺术作品有所感悟,


能作一点儿鉴别和比较。



比较而言,小说中对英子赖床而挨打 到上学到爸爸送来衣物、铜板都有详细


的描写,


其中还穿插叙述 和描写了其他相关情节,


但在电影文学剧本中则主要抓


住两个情 景:


“打”和“送”


,通过这一“打”一“送”


,体现了爸爸对英子的严


与爱。电影文学剧本的“叙述语言”主要突出场景和动 作,通过场景和动作来表


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感状态,


而剔除 了一些交待性、


叙述性的语言。


由于剧本


受到篇幅的限制(它受制于电影的时间长度)


,其叙述必须凝练、集中。对剧本


语言和电影语言进行比较,可参阅第三课的“资料链接”中的“剧本与台本”部


分。



三、


这部影片不靠离 奇曲折的情节吸引人,


也不靠时代巨变的大事件震撼人,


而是从 一些小物件、细微处酝酿,如藤箱里的小油鸡,屋檐下的夜雨,宋妈的皱


纹,英子的眼睛 ,归鸦的聒噪,火车的轰鸣,庙会,操场,儿歌,红叶,所有的


人、景、光、色、声都如 涓涓细流,汇成感情的激流冲击着观众的心房。观赏影


片,品味导演的艺术处理手法,说 说这对你阅读和写作的启发。



设题意图:设臵这道习题,主要 让学生体会“细节”在作品中的作用,特别


是众多的“细节”


, 可以起到酝酿情感、渲染氛围、营造情境的作用。众多“细


节”如涓涓溪流,最后会汇成 情感的深湖,它们慢慢浸润着观众的心灵,给观众


留下难以抹去的印象。



对我们阅读和写作的启发至少有两点:一是学会品味细节,从细节中体会作< /p>


者和作品中主人公的心灵颤动和精神追求;


二是学会用细节说话,


在写作中让细


节进入你的作品,


务必去 除那些大而空的套话,


因为细节写好了,


你的情感和思


想也就充分而艺术地表达了。



四、下面是荣获 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配角郑振瑶谈扮演宋妈的体


会,


对 照课文和电影片段,


欣赏演员表演的情感表现和情感控制的艺术,


写一篇


电影短评。



当孩子死了,< /p>


宋妈躲在墙边哭,


英子把小手轻柔地往我腿上一放,


轻声说


“宋


妈,我爸叫你”时,我下意识地按了按英 子的小手,表示:


“我知道了,就来。



我得擦干眼泪,不能这样去见主人,所以头也没抬。流了这么多泪,观众一滴也


没看见 。但我相信观众会感觉到宋妈内心的悲痛。表演总要给观众留点儿余地。


再如“义地告别 ”


。英子恋恋不舍地站在父亲的墓前,拉着我的手,我甚至不敢


正视这双令人爱怜的眼睛。


也许内心过于激动,


眼圈红了,


英子深情地注视着我


问:


“宋妈,你哭了? ”这时,我是再也控制不住了。是角色?是演员?融化在


一起了,多乱的现场对我们也似 乎不起干扰作用了。这时,细致、清醒的导演忙


过来对我轻声耳语:

“努力控制住,我不要眼泪!


”凭着多年的经验,我理解导演


的要求。结尾,生离死别的时刻,这四个人没有抱头痛哭,甚至没有落泪,可他


们心里 在痛哭,在落泪,此处无声胜有声。



《电影艺术》

< p>
1983


年第


4


期)



设题意图:这道习题主要让学生体悟表演艺术的情感处理问题。



当前,在电影表演中,有太多的虚情假意的夸张表演,不到流泪的火候,演


员泪雨滂沱,这非但不能感动观众,反而引起观众的腻味和反感。而在《城南旧


事》中,演员的表演温火适度,尤其是郑振瑶扮演宋妈的两个镜头,对感情控制


十分到 位。


她不是通过虚张声势来表现感情的强烈,


而是通过富有内涵 的动作细


节来表现感情的深度和厚度;


呈现给观众的不是泪水,


而是把泪水往肚里咽的努


力克制的“情状”

:这就使得感情表现更有张力,更含蓄,也更能够引发观众的


深切体验。这里实际上 涉及到演员表演和角色情感以及与观众交流的辩证关系,


演员表现脱离了角色情感的张扬 和夸张,


常常不是加强了角色的情感表现,


而是


对角色情感的“稀释”


,疏离了观众对角色情感的认同与接受。反之,演员表演


在情感表现上掌握分寸,


甚至竭力克制,


恰恰更能体现角色情感,


更具情感的冲


击力,更有含蓄隽永的 艺术韵味。



教学建议



课文重点是电影的“散文化”特色。所谓散文化特色,就是电影的叙事和结


构 都类似于文学中的散文,呈现出“形散神不散”特点。在情节安排上,并不严


格依照开端 、发展、高潮、结局的线性结构,情节与情节之间有可能是并列的,


甚至是毫无关联的,


这就是


“形散”


但在主旨上却是统一的,


这就是


“神不散”



在讲述电影的


“散文化”


风 格的时候,


更重要的要让学生体会


“散文化”

< br>的韵味,


具体可以参照“课文赏析”第二部分。



课文的难点是电影叙事的视角问题。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因为电影的叙事视

角和小说、


戏剧的叙述视角有不同,


电影的叙事视角是摄影 机的模拟视角。


一般


来说,


故事片的叙 事采取的大多为全知视角,


而纪录片的视角更多为客观叙事视


角 ,


很少有电影像本片一样采用限制型叙事视角,


除非导演侧重于 艺术形式的探


索。


在讲述这个问题的时候,

建议先让学生意识到摄影机的存在以及摄影机的叙


事方式和特点,

< br>比如它的运动方式:


推、


拉、


摇 、


移、


跟,


还有它的景别变化


(远、


近、全、中、特)等,在这个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认识视角的问题。


(具体分析参


见“课文赏析”第一部分)



第二课



《魂断蓝桥》


:爱情地久天长



作品综论



该剧以情节见长。故事以第 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这不仅给该剧提供了广阔


的社会背景,


增 加了思想内容的深度和厚度,


而且为剧情的跌宕起伏、


变幻莫测


创设了无限的可能性。


序幕:


第二次世 界大战,


罗依上校手持吉祥符站在滑铁卢


桥上。开端:影片闪回 到故事的开始,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站在桥上的罗依上尉;


由此展开剧情,


引出男女主人公在桥上邂逅相遇。


发展:


烛光舞会上的 相亲相爱


到雨中相拥的意外惊喜,


再到订婚的欣喜若狂。


剧情发展阶段经历了三次小高潮:


罗依突然告别到玛拉车站送别,


玛拉在困境中收到罗依的来信到偶然得知罗依已


经阵亡,车站二人意 外相逢到玛拉突然诀别。结局:玛拉走向军车,饮恨自尽。


尾声:


罗依站在大桥上端详着吉祥符,


把观众又拉回到序幕的时空。


故事情节完


整自然,


叙述技巧娴熟流畅,


启承转合脉络清晰。


曲折跌宕的情节紧紧抓住观众


的心,观众 随着情节的发展为主人公的生离死别和爱情的悲欢离合而感叹唏嘘。


< br>编导不愧为营造故事的高手,既能大开大合,又能尺水兴波。一会儿把你推


向喜悦 的巅峰,一会儿让你跌入忧伤的低谷。罗依与玛拉邂逅相遇,一见钟情。


本来即将奔走前 线的罗依,


却因海上水雷而延期出发,


坠入爱河的男女立即订婚 ,


但罗依又突然接到命令,


提前开拔。


沉浸在无比幸福中的爱情男女等来的却是来


不及道别一声的生死别离。

< br>承受着别离痛苦的玛拉更是雪上加霜,


因为爱情而被


解雇 。失业、穷困潦倒,只能和好友凯蒂相依为命的玛拉终有一线转机,接到罗


依来信,未来 的婆婆要来看她,但迎来的恰是精神毁灭性的打击:罗依阵亡。玛


拉因此而一病不起,< /p>


大病初愈便沦落风尘。


卖笑为生的玛拉在招揽顾客时竟巧遇


罗依。情人重逢,欣喜万分,罗依立即带玛拉回故乡结婚,隆重的欢迎舞会把喜


庆的氛围推向了高潮,


但也让玛拉深深自惭和自责,


毅 然决然永别了罗依。


当我


们看到玛拉迎着军车走去、

< p>
结束她年轻而美丽的生命的时候,


当我们看到两鬓花


白的罗依拿出象牙吉祥符深情凝视与怀想的时候,


我们的双眼也噙满了泪花,



深为他们执著深挚的爱情而感动,


为他们爱情 的不幸而忧伤,


为造成不幸的根由


而陷入深沉的思考。



观赏这部影片,最让我们感动的还是年轻男女那热烈奔放、率真浪漫、 优雅


脱俗的爱情。


玛拉遇见心中如意郎君,

少女情怀如春花绽放,


很快进入痴迷境地,


她的生活节奏和 心绪完全被打乱,


甚至她所钟爱的芭蕾事业也不再重要。


这从玛


拉从烛光舞会回来后对罗依的惦念、


意外发现罗依站在窗外雨中 以及车站送别三


个场面表现得极为充分。玛拉一边叨念“过海峡遇上这样的天气??唉, 我想,


他现在已经走了吧?”


一边若有所思地望着窗外,


当她看到罗依,


她一下变得慌


乱、

< p>
紧张而急切,


这种近乎癫狂的情感被气质优雅的费雯·

丽表演得那么真切自


然、可亲可爱,冲动热烈而又不失少女的天真烂漫。玛拉车站送 别的一场,那一


句深情的呼唤,


那在空中定格的举起的小手提包 ,


那失神的伫望,


那饱含泪水的


双眼和 凄迷的目光,成为激荡在观众心中楚楚动人、美仑美奂的风景。而罗依,


对玛拉情感如春 水跳涧,


直泻而来,


但又不失军人风度和贵族气派,

< p>
爱得忘乎所


以,但又风度翩翩。这同样被罗伯特·泰勒演绎得精彩妙绝。玛 拉的爱洋溢着少


女情怀和艺术气质,


罗依的爱充满了军官风度和 贵族气派。


二者的结合,


给人以


“白雪 公主”与“白马王子”的超凡脱俗的纯美之感。但是,现实是残酷的,尤


其是战争年代,


是战争的召唤,


迫使相爱男女遽然分别,


然而分离并不能剥夺他


俩深藏在心中的爱情。


罗依面对战争和 死亡,


坚信


“我是摧不垮的!


我们订了 婚,


我怎么能死呢?我怎么能不守信用呢?”而玛拉即便沦为妓女,也确如她所言:


“就我的灵魂来说,我也是等着他的呀!


”罗依从战场归来,仍然真 情未变,热


情不减。但是,对于玛拉来说,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罗依阵亡的噩


耗,


摧毁 了玛拉植根心中的爱情支柱,


精神世界的坍塌是导致玛拉出卖肉体的根

< br>本原因。罗依归来,玛拉喜出望外,再次唤醒了心中的爱情,但是,对罗依纯洁


的 爱又使玛拉陷入深深的痛苦与矛盾中,


罗依家族的隆重欢迎与其贵族的身份和

< p>
荣誉,


更迫使她悄然远离,


以死亡来兑现对爱情的 忠贞。


而罗依的


“我永远找你”


的呼唤 在人间、


在玛拉居住的天国久久回荡。


对于如此纯洁凄美的爱情 我们无法


不感动,对于这样的爱情悲剧我们不能不动容。



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毁灭了他们美好的爱情?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战争。

< br>是的,


尽管还有其他种种原因,


但战争无疑是首要原因。


这也正是编导所着力表


现的。影片以战争为背景,横跨两次世界 大战。影片序幕,渲染的是战争氛围,


创设了战争状态下的悲情基调。

< br>正是在这种背景下,


引出上校对第一次世界大战


中的一段 恋情的回忆。


是战争之手牵引着罗依与玛拉的爱情之线,


更是战 争的魔


掌撕毁了他俩的爱情和婚姻。


影片不仅用战争来渲染悲情 的基调,


而且揭示出战


争的残酷和无情,激起人们弃绝战争、珍 视和平的感情。



我们在观看影片时,常常忍俊不禁地发出会心 的微笑,这些微笑源自男女主


人公风趣幽默、


优雅而富有韵味的 对白。


该片对白堪称经典,


值得我们好好品味

< br>和学习。



让我们先来看玛拉与罗依初次相识在地下铁中的一场对白:



玛拉:


“你是回来度假的?”



罗依:


“嗯,就到期了,我家在苏格兰……”



玛拉:


“那你就该回去了?去法国?”



罗依:


“明天。



玛拉:


“太遗憾了,可恶的战争!




罗依:


“是的,我也是这么想。 这战争,怎么说呢?它也有它的精彩之处─


─能随时随地叫人得到意外,就像我们现在这 样儿。




玛拉:

“和平时期我们也会这样的。




罗依:


“你真是个现实主义者。



< /p>


玛拉:


“是的。你好像很浪漫。




传来哨声,有人喊:


“警报解除了,警报解 除了。




罗依:

“好啦!空袭过去了。没有过这样好的空袭吧?我们现在就走,还是


等下一次空袭? ”



玛拉:


“这主意不错,不过还是走 吧。




罗依:


(指玛拉手中的提包)


“我帮你拿吧!


玛拉:


“不,不!我刚才是有点着急才掉的。


< p>


罗依:


“但愿下次掉的时候我还在旁边。




初次相识虽是闲聊,但却蕴涵着丰富的内 容。简短的对话既表现了两人的性


格特征,


又恰当地表达了各自 对对方的好感和留恋,


同时也为下面的情节展开埋


下伏笔。语言 风趣幽默,又不失儒雅。



战争结束,罗依归来,车站巧遇玛拉:



罗依:


(走到玛拉跟前)


“玛拉,


我 简直不能相信,


这是你吗?真是你,


玛拉!


(他拥抱玛拉吻着)



玛拉:< /p>


“啊,罗依!




罗依:


(事出意外,高兴地)


“真的是你呀!──亲爱的,让 我好好看看你!


我这不是做梦吧?想不到你会在这儿等着我。


你 一直在这儿等我?真是个奇迹!




玛 拉:


(百感交集)


“啊──罗依,你活着!



罗依:


(挽着玛拉边走边谈)


“几个月来,我一直盼着这一天,究竟盼到了。


你怎么知道我回 来?跟我妈谈过了吗?亲爱的,


别伤心,


打起精神来,


别这么脆


弱。过去了,一切都过去了,我们永远在一起。




玛拉:


“罗依,你活着……”



恋人相遇,


欣喜万分。


同是欣喜却有巨大的反 差。


罗依兴奋激动得如痴似狂,


说起来没完没了,像个天真的孩 子;而玛拉喜中亦惊,伤感痛心,百感交集,别


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千言万语只化为一句 话:


“你活着!


”罗依急欲倾诉,如春江


涌潮;


而玛拉则愁肠百结,


欲语还休。


通过对话把二人的内心情感深刻地展示出


来,且语言本身极有蕴涵和张力。

< p>


第三课



《阿甘正传》


:英雄源自凡人



作品综论



一、思想内容



电影《阿甘正传》


,原名《


Forrest


Gump



,根据美国作家温斯顿·格鲁姆的


小说改编 而成。本片由罗伯特·泽米基斯导演,


1994


年出品,


1995


年获得第


67


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剪辑、


最佳视 觉效果六项金奖。此片名列当年全美


10


大票房影片榜首。



有人说这是一部浪漫的悲剧爱情故事,有人则被阿甘的个人魅力所 征服,有


人赞赏导演开掘电影技术新潜力的精致手段,


有人则因 影片对一切社会世像的冷


嘲热讽而心情愉悦,


有人认为影片突出 了爱与和平,


有人则以为它阴险地透露着


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的 味道。


《阿甘正传》因为包含了太丰富的信息,使得人们


对它的 解读也是五花八门、异彩纷呈。



1


.时代背景



影片的背景是二战后的美国,此时它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就像腿脚蹒跚


的阿甘,< /p>


走得磕磕碰碰。


曾经震惊美国人的一系列重大政治、


文化事件都发生在


这一段时间中,


从种族歧视到反种 族隔离,


从摇滚音乐到特立独行的嬉皮士,


< br>追求爱与和平到吸毒和性解放,


从几任总统被刺杀到水门事件的政府丑闻,


从越


南战争到反战运动、民权运动,中美建交,人类登月,妇女解放, 等等。这是美


国二战以来最为深刻严肃的历史时期,也是最特别的一个时期。

< p>


在这种背景下,每个人都在追寻,就像影片开头和结尾出现的那片羽毛, 尽


管轻,尽管有点儿身不由己,却都有自己的轨迹。



2


.传统智慧



阿甘的上司丹中尉很自信。他生在军人世家,从


1778


年的 美国独立战争到


1863


年的内战,到


1944


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他们家都有人为国作战捐躯。他


一直以这些先辈为自己的楷模。


但是他在越南战争中受伤致残,


似乎并没有找到


家族先辈那样的英雄自豪感,


反而因为肉体和精 神上的双重痛苦,


对上帝和生活


失去了信心。

< br>他萎靡不振、


酗酒放纵。


优秀的丹中尉代表着传统的人生 价值观念,


认为每个人都有命中注定的责任和轨迹。


但面对物欲 横流、


争斗不休的现代文明


带来的身心伤残,

< br>“传统智慧”却束手无策,只有自暴自弃。



3


.反叛智慧



聪明的詹妮代表着二战后对美国政治经济生活不满的青年,她想成为像


琼·

< p>
巴叶兹一样的民谣吉他歌星,


她想飞,


但感觉到弱 小的自己永远飞不过那座


桥。


从垮掉的一代到嬉皮士,


从爵士乐到摇滚乐,


从争取民权、


反对战争到吸 毒、


性解放,她的追求是以全面否定传统的方式,以流浪、出离主流社会的方式,甚


至不惜以放纵、


堕落的方式来表现的。


这正 是那个时代美国青年的形象,


是听着


摇滚乐长大的一代,


是有着鲜明特点的一代。


他们热情、


善良,< /p>


追寻着爱和和平,


希望和他人有心灵的交流,但其选择的反叛、流 浪的生活方式导致茫然和痛苦。


在激烈抗争的同时,拥有“反叛智慧”的詹妮最终以付出 生命为代价。



4


.平民智慧



傻乎乎的阿甘则聆听妈妈的教诲,把复杂的生活当做吃巧克力,微笑平静地


面对苦难,


虽然无法知道下一块巧克力的味道,


但只要安静地慢慢品尝,< /p>


坚持自


己的信念,一切就都很简单。这其实是人们在经历了


20


世纪


50


年代到


80


年代


纷纭变化、大事迭出的沉重生 活后的向往,向往宁静、简单的生活。同时渐渐形


成平民智慧、


平民英雄、


平民生活的概念,


人们不会再轻易相信传统观念下的 刻


板道德、高尚理想,也不会崇拜所谓高大全的英雄形象;但人们也不会反抗、偏


激如昨日,


不会以一种暴力反对另一种暴力,


以一种堕落逃离另一种堕落。


人们


怀念诚实、善良、奋斗、爱情 、家庭这些传统的美德观念并重新提倡。人们希望


自己走向理智、平静,并努力想使一切 简单化、淳朴化。有意栽花花不成,无心


插柳柳成荫。


低智商的 阿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


“愚者智慧”


成为普通人崇拜的


“平民英雄”


,成为现代人渴望轻松人生的代言人。简单,宽容,随和 ,善良,


真诚,挚爱,有责任感,这是他征服观众的内在魅力。



阿甘作为一个普通小人物,无意中参与了美国民权运动、越战、中美乒乓外


交、


水门事件等重大政治事件,


与影响了一个时代甚 至改变了历史的大人物们频


频相遇,


甚至还充当着重要角色。< /p>


荒诞中蕴涵着历史的真实本质。


这些所谓的历

史大事件经阿甘的眼睛就变成了过眼烟云、


甚至滑稽搞笑的东西。

< br>沉重复杂、



人眼花缭乱的人生经他“笨拙”的头脑过滤 ,变得那样简单和纯净。无论遭遇多


少苦难,拥有多少名利,他都能简单处之,正如古人 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因为智障经常遭到别人的冷眼,< /p>


可他并没有因此仇视整个世界,


而是更加珍惜难

< br>得的亲情、友情和爱情。当詹妮梦想成为明星的时候,他只想到做自己。如群星


灿 烂的政治、文化精英们,闪亮登场却又昙花一现、转瞬即逝的时候,愚钝的他


却悠悠地活 下来,


成为历史的见证。


正应了他常说的那句话:


做蠢事的人才是蠢


人(


Stupid as stupid dose



(此处也可以翻译成“笨人有笨人的 做法”






“愚者智慧”并不是说傻瓜坐等幸福人生的降临。阿甘的另一个秘诀应该是


执著。


他认真地听取妈妈的教诲,


记住她对生活的每 一句解释;


他痴痴地爱着詹


妮,不管她发生任何变化;他不顾一 切返回险境救巴伯,只是为了“巴伯是我最


好的朋友,我得保证他没事”


;他把自己仅有的两万美元全投到捕虾业,只为了


曾经答应巴伯要共买一艘捕虾 船。


面对亲人朋友的去世、


爱人的远离,


阿甘选择


了跑步,在大自然的美景中回忆着他们,


“妈妈说过 ,向前走之前必须先放下过


去”


。执著帮他闯过难关、长大成人 ,执著使他成为球星和英雄,执著给他带来


财富、友谊,更使他赢得了真挚的爱情。执著 不仅给他自己带来美好的生活,还


使得詹妮和丹中尉感动而警醒,


从痛苦和茫然中看到一些光亮。


詹妮回到家乡勇


敢踏实地面对 生活,丹重新振作,与厄运搏击,都是因阿甘的执著而来。尽管人


生如同羽毛的风中之舞 ,


但有关命运的答案,


我们或许能从阿甘这里得到一些启


示。正如美国先哲所云:上帝帮助那些自救的人(


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 /p>





二、艺术特色



(一)象征手法



影片的象征手法几乎 无处不在,每一个人物,每一句话,每一个镜头,每一


个情节,


每一段音乐,


几乎都有它或者明显或者含蓄的象征意义。


而这意 义又是


寄寓在极普通的人物,


极平常的话语,

< br>极简单的情节中,


每个观众可以根据自己


对影片的理解, 或浅或深,或多或少地去捕捉这象征的内涵所在。所以,儿童看


有儿童的乐趣,成人看有 成人的品味。



1


.历史的象征


那一个个穿插在影片中的电视新闻片,一次次政客、文化名人、民主人士的


闪现,< /p>


象征着这个转轮一样的世界的飞速奔跑、


疯狂变幻。


一个个必然和偶然叠


加在一起,掀起轩然大波,然而又转瞬即逝。在政治上有 反对种族歧视的斗争,


有越南战争,争取民权的运动,反战集会,中美乒乓外交,水门事 件??在其中


作为最精英人物的代表──总统们、


各个组织的领 袖们走马灯般地出场。


在文艺


方面有新旧文艺交替、

< p>
综合白人和黑人艺术的


“摇滚乐”


的迅猛流行?? 在社会


风气方面,受大环境的影响,吸毒、性混乱、犯罪??这些重大事件以电视片或< /p>


其他巧妙的形式嵌在阿甘的生活中。肯尼迪、


“猫王”埃尔维斯· 普雷斯利{埃


尔维斯·普雷斯利(


1935


1977



:美国摇滚乐歌星, 被称为“猫王”


。他创作的


歌曲音乐为布鲁斯节奏与乡村音乐和 西部音乐的融合,


具有独特风格。


其流传最

广的歌曲有《温柔地爱我》


《伤心旅馆》


《猎狗》等。由于 吸毒过量,他于


42



时去世。



、尼克松、约翰·列农等这些曾经影响一个时代甚至改变了历史的人 ,


是时间流逝的感性记录,


带着原汁历史的味道,


使得影片更具真实性,


艺术结构


有宏大气势;同时和 阿甘慢吞吞的、有点儿滑稽搞笑的“愚人”生活形成映衬对


照,显示出阿甘“愚者智慧” 的魅力来。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



2


.传统美德的象征



妈妈甘夫人是坚强、聪慧的化身,她说的每一句话几乎都带有哲理,以至于


在电 影放映之后出版的《阿甘语录》也很畅销:


“永远不要让别人告诉你他们比


你强,福雷斯特,如果上帝想让每个人都一样,我们所有人都应该带上腿架。



“我也相信你把握了自己的命运,把上帝赋予你的一切都发挥出来吧。




(你的


命运)

< p>
要你自己去弄清楚,


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


你永远 无法知道下一块的味道。



但在生活的压力下她有时也不得不背 离传统道德观念,


为了给阿甘争取在正常人


学校上学的机会,她 不惜出卖肉体获取校长的首肯。



巴伯的家族世代以捕虾为业, 妈妈为白人煮虾。他自己的梦想是买一艘捕虾


船,做自己的捕虾事业。巴伯因为“他们告 诉我越南产好虾”才兴高采烈地来参


军打仗。


巴伯的黑色皮肤使 他和阿甘一样成为表情尴尬、


被人拒绝的人,


在世代

< p>
为奴的社会最底层,


他保留着质朴、


美好的心愿。


但战争却连他的生命都不肯保


留。


丹中 尉代表坚持世族的光荣使命的强者,


但在战争中失去双腿后,


被 社会列


入与“傻瓜”一样的被歧视行列──“残废”


,他崩溃了 ,选择了虽生犹死的生


活。


在这几个普通人身上,


都闪烁着美好的传统的品质,


但这品质受到了巨大的


挑战和强烈的冲击,坚持下去并不容易。



3


.叛逆、伤痛的象征



善良、有理想的詹妮,是一个坚持不懈的抗争和漂泊不定的艺术形象,体现


着 人类终极追求的朦胧性、


不可言说性,


使影片产生了浓郁的感伤 和浪漫主义色


彩。命运就像那根洁白的羽毛,随风飘荡,不可捉摸。人们不停地追寻自己 的命


运,詹妮象征着非理性的反叛传统的人生方式,与此相伴的是“垮掉的一代”的


粗话连篇的政治抗议集会,


是美国嬉皮士野性的流浪经历,


是越南战场伤残归来


的丹中尉的颓废。



各种有着丰富寓意的人和事又都归统于阿甘的生活中,所以尽管事件繁杂,

却杂而不乱,宏观历史的线和微观个人的线同时展现,我们既能看到美国


20




50


年代到


80


年代的几乎所有的重大政治、


文化事件 ,


也能感受每一个个体角


色展示给我们的关于人生、

< p>
命运的解读。


尤其是将历史的重大事件以纪录片或电


视新闻片的形式嵌接在阿甘的小人物生活中,


以小带大,


以轻 喻重,


既简洁连贯、


生动感人,又蕴涵丰富、意味深长。



(二)自觉、有意识地运用电影新技术


< /p>


20


世纪


80


年 代以来,高科技电影特技手段成为电影新语言。从《侏罗纪公


园》中逼真的恐龙,到迪士 尼动画中可爱的动物,从商业巨片中汽车碰撞到《哈


利波特》系列的魔幻世界,高科技特 技手段把电影这门视听艺术推向一个高峰。


而以“最擅长运用特技的导演”著称的泽米基 斯在《阿甘正传》这个艺术化影片


里同样施展了一把才艺。


< /p>


利用影视媒体的资料,包括旧新闻片和电影电视片,把美国


20< /p>


世纪


50


年代



80


年代的一些大事贯穿到电影中。如讲解阿甘的名字“弗雷斯 特”的来处时


引用了格里菲斯拍的


《一个国家的诞生》


中的镜头,


来展示当时三


K

党及其头目


内森·


贝德福德·


福雷 斯特的形象。


三位总统的接见,


都利用了旧新闻片来剪辑。


而幼年阿甘第二次看见摇滚歌星猫王时是在电视娱乐片中,猫王正跳着“扭胯”


舞,


那正是由带矫形支架的阿甘跳舞而引发灵感创造的新舞步,


博得观众们阵阵


兴奋的尖叫。


同时,


导演也展示了电子媒体在当代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电视一直是这部电 影的重要道具。


不仅几次大事件是通过电视画面调出,


而且美< /p>


国著名的节目主持人频频出镜。


詹妮出走前夜看到的是电视上的独 立女神像。



甘跑步横穿全国时,


理发 馆里的三个男人似乎一直在看着电视。


而詹妮也是看电


视才知道 阿甘在自己走后的情况,才下决心要回到这个执著、坚强的男人身边。


这种片中片的方式 的确是一举多得。



利用旧新闻片和换人顶替的手法,把阿甘放 到观众都比较熟悉的历史情境


中。


比如他在亚拉巴马大学门口亲 眼目睹了华莱士州长勉强让黑人学生进入大学


的一幕,


还进入到 那真实的历史镜头中去,


朝着观众挥手致意。


他作为橄榄球美< /p>


国全明星队队员被约翰·


肯尼迪总统接见,


作为越战英雄被约翰逊总统接见,



为乒乓球明星队员、


中美外交功臣被尼克松总统接见,


一个虚构的人物和真实的


总统们在画面中同时出现。


观众在这种熟悉的历史回顾中更易产生共鸣,


而这种


对重大历史的解构又构成某种滑稽荒诞的色彩。


阿甘受到总统的接见,


不仅可以


让人想起总统们 背后真实的历史,


还可以让虚构的阿甘淡化历史的沉重。


其实整


部影片中导演都在玩这个把戏,


他既要人们回忆、


记住历史,


又要人们从历史中


解脱出来。肯尼迪总统 问阿甘“有何感想”


,阿甘回答“想撒尿”


;约翰逊总统说


“我想看看你的伤啊”


以表示亲切,


而阿甘 竟真的脱下裤子露出屁股上的伤给他


看;


尼克松对于阿甘不满意 旅馆的抱怨给予积极解决,


安排住在水门宾馆,


却引

< p>
发了那场人人皆知的水门事件。这些真实与虚构的嫁接画面既表现阿甘的天真、

淳朴,又显示出对于历史、国家、政府、权力这些严肃概念的戏谑、不以为然,


让观 众不至于心情过分压抑,


同时形成一种对历史的新颖奇特的审视和叙述,



生感和新奇感给观众带来了愉悦。



影片开头和结尾时的那片羽毛引发许多观众对这部影片的好感和浪漫感觉。


开头 时一片洁白轻柔的羽毛从空中飘落到阿甘脚下,


这个看起来像一个持续不断


的摇镜头,作得很逼真,人们几乎看不出来它有接口,可是这样一个忽而空中、


忽而地上的完整镜头在现实中是无法以一个镜头从容完成的。


但导演却用电影特


技把这个镜头拍出来,


并成为给整部影片定调的场景。


正像阿甘在詹妮墓前说的:


“我不知道是妈妈对,还是,还是丹中尉对。我不知 是否真是命中注定,还是,


我们随风飘零没有定数。不过,我想两者可能兼而有之,也许 两者同时发生。



片头和片尾出现的羽毛,

不仅是追求视觉的美感,


更是对整个人生的隐喻,


它是


飘飘荡荡、无法自主的,但也是轻盈美丽、甜蜜美好的。轻盈的羽毛让人们感到


唯美和淡淡的忧伤;


美丽的飘舞让人们放松观看,


觉 得这是一个娱乐片,


它不像


片中提到的那些巨大的历史事件一样 沉重;


随风飘荡的无序和无目的性又让人仿


佛感到它和人生命运 的相似,总能在看完电影很久以后的某一刹那想起这片羽


毛,


使 它不至于和一般的娱乐片那样单薄,


没有回味。


在艺术片中巧妙 运用电影


特技,导演的这份聪慧为后来者提供了许多思路。



(三)充分利用音乐来构成、配合电影的叙事和画面



影片不仅用音乐烘托氛围,制造、推动情节,而且还用音乐来展示故事时代


背景的内涵,


阐述隐喻着的一些复杂、


抽象的概念,


来透露主人公的心情和导演


的想法。



美国摇滚乐歌星猫王演唱《猎狗


/Hound Dog


》时跳的扭胯舞,是被当时的保


守人士视为下流举动的摇滚乐代表舞步,


而观众却正是被他这新奇的舞步煽动得


尖声大叫,


异常狂热。


这舞步在影片中被想象成是阿甘带着矫形支架跳舞给猫王


带来的灵感。


阿甘去中国打球回来后被美国著名的电视节目迪克·


卡维特节目采


访,并和英国摇滚歌星及歌曲创作家约翰·列侬对话,当 他讲起中国的情况,说



“人们几乎一无所有,


人们从来不去教堂”


这样简单的生活时,


引起了约翰·



侬的无限遐想,并说“要想这样也并不难”

< br>,其实这些都正是约翰·列侬在《想



/Imagine


》中所写的歌词。影片不仅施展了巧妙的想象力,同时也用这些音乐

感性地展示了当时的文化背景、思想状态。



阿甘刚到越南 战场,基地上放出来的却是讽刺战争的歌曲《幸运的儿子


/Fortunate Son



。歌词中说:


“他们却把所有的大炮 对准了你。天哪,那不是我,


我不是参议员的儿子,我真是个不幸的人。


”不知道战争是什么样子的阿甘,在


飞机上很紧张,


但 现在看到的却是美丽的异国风景、


喝酒烤肉的悠闲大兵,


有人< /p>


在跳舞,


录音机里传来


“四尖子


/The Four Tops



< p>
《我没办法


/I Can



t Help Myself




这是一首经典的爱情歌曲,


看来战 争仿佛很轻松浪漫。


可是当黑人战友巴伯被炮


火击中,临死前凄 凉地说“我想回家”时,知道“四尖子”乐队是由四位黑人组


成的观众,就会想起“我没 办法”的意味,感叹导演选择音乐的功力。



影片把一些曾经激 励过、影响过一代年轻人的歌曲巧妙地穿插在故事中,甚


至有些情节正是由这音乐而来,


不仅对观众极具煽情性,


而且正像插入的许多历


史信息一样,并不让人觉的生拼硬凑、杂乱无章,而是与影片中的人物、情节水


乳交融,


结合得恰到好处。


这也体现了导演作为那一代人对这些 音乐的深刻理解。



第四课



《淘金记》


:含着眼泪的笑



作品综论



一、鞭挞了拜金主义思潮和人性的丑陋



《淘金记》是卓别林的一部彪炳史册的喜剧电影,一些经典的场景如“煮吃


皮靴”


“手动面包舞”


“人狗共舞”


“别人争斗但 枪却一直对着自己”


“悬崖木屋惊


心动魄”

等,


成为后来者参照模仿的对象。


影片从人们纷纷来到阿拉 斯加淘金开


始,以大雪纷飞、条件恶劣的阿拉斯加为背景,鞭挞了“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


的拜金主义思潮和人性的丑陋。


恶劣的条件已经吞噬了许多寻 梦人,


阿拉斯加成


了很多人的坟墓,但依旧有很多人前仆后继, 痴心不改。影片通过查利的经历,


真实地反映了淘金者在阿拉斯加的苦难历程和人性的扭 曲。


查利刚来到这里,



看见了坟墓和 凶残的大熊,


还遭遇了一场大风雪,


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小木屋,



面却又有凶残的通缉犯。摆脱了大风雪后,查利身无分文,流 浪街头。最后尽管


一夜暴富但却险些丧命,要不是有一系列的偶然和巧合,查利早就命丧 九泉了。


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查利那样的好运,


吉姆尽管最后成就 了淘金梦,


但他几乎要把


查利活吃了。


他在自己的金矿上,


被拉逊暗算,


虽然捡回一条命,

< p>
却丧失了记忆。


更有通缉犯拉逊,


因为雪崩被永远 掩埋在了阿拉斯加。


还有骄横的暴发户贾克和


镇上无聊的舞女等 。


每个淘金者背后都有一段悲惨的人生,


影片给做着淘金梦的< /p>


人浇了一盆冷水:这就是阿拉斯加的现实,这就是淘金者的人生。



越是险恶的环境,


越是考验人性。


阿拉 斯加是人性的大舞台,


那里鱼龙混杂,


上演着人性的良莠美丑的 故事。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泯灭人性的通缉犯拉逊。


在他眼中,没有同情,只有强权。 大风雪中,他坚决不让查利进小木屋,只有吉


姆手中的枪才让他屈服。而一旦抢到食物发 现金矿,他就想着独吞,为了得逞,


不惜采用暴力。还有吉姆,为了金矿,不顾性命。暴 发户贾克,一旦富有,就过


着声色犬马、


纸醉金迷的生活,


在无聊中迷失了本性。


人性的亮色仅仅保留在查

利身上,在他那里,我们看到了善良、守信、诚实等美好品质。他从来就没有害


人之 心,


哪怕是面对险恶的环境。


他有时也耍一些小把戏,


那都是为了保全自己,


但他决不会因为要保全自己而损害别人。


他的善良还体现在无论别人对他如何凶


残,事后他总是能够原谅别人,不 会报复。他诚实、守信,不欺骗别人,也从没


有想过别人会欺骗他。乔佳随口答应和他约 会,他信以为真,喜形于色,积极准


备。


即使后来富有了,


人生轨迹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也依然没有改变他对乔佳真

< p>
挚的感情。


影片正是通过这些对比,


赞美了查利身 上美好的人性,


鞭挞了其他淘


金者肮脏的灵魂,扭曲的人性。< /p>



二、


“含泪的微笑”的效果



影片表现了淘金梦扭曲人性的丑恶现实,其内核是一个悲剧,但却采用了喜


剧的表现手法,造就了“含泪的微笑”的效果。这种手法让喜剧不流于庸俗,有


更深刻 的表现力,


也让悲剧的内核更为动人心魄。


黑格尔在区分可笑性 和喜剧性


时,强调了喜剧应当有“最重要最深刻”的内容,反对“最平庸最无聊的东西”




在《淘金记》中,拉逊在暴风雪中 要把查利推出小木屋,但强劲的风力却把


查利顶了进来,


一遍又 一遍,


拉逊毫无办法,


等想到可以从后面把查利推出去的


时候,吉姆却不请自来,打破了小木屋中的力量对比。查利为了填饱肚子,不得


不煮吃自己的皮鞋,


情景很惨,


但他却像享受美食那般 讲究,


优雅的吃相仿佛告


诉观众皮鞋是天下最好的美食。


查利的肥大裤子在跳舞中显得很不体面,


他却把


拴狗的绳子系在自己的裤带上,


带着狗翩翩起舞。


查利和吉姆 睡的小木屋挂在悬


崖边,几乎命悬一线,而可怜的他们却毫不知情,以为自己喝醉了酒。 一次又一


次,


悲惨的现实通过喜剧的手法得以表现,

< p>
观众在笑声中体会了人生的残酷,



性的善恶。< /p>



三、


“夏尔洛”人物形象分析



在卓别林的电影中,观众可以看到一个头戴礼帽,上衣窄短、裤子肥大,手

执拐杖,穿着尖头皮靴,迈着鸭子步的流浪汉夏尔洛形象。在《淘金记》中他就


是查 利。


夏尔洛形象是卓别林塑造的一个处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形象,


在他的身


上,


体现了卓别林对美好人性的赞美,


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夏尔洛尽管出身底层,


居无定所 ,到处流浪,但他始终追求体面的生活,追求做人的尊严,梦想成为一


个绅士。


这点从他的礼帽和手杖就可以表现出来,


而且他根本不拒绝出入一些和< /p>


自己身份不相称的场所,


《淘金记》中乔佳就是他在舞厅中认识的 。他还不断做


着体面的白日梦,


乔佳答应赴约却又爽约,


查利由于等的时间过长在无聊中出现


了幻觉。


在幻觉里,


他为乔佳献上了一曲优雅的芭蕾舞。


这说明了无论人 种等级,


都有自己的尊严。


夏尔洛在维护自己的尊严的时候,< /p>


并不是以践踏和损害比自己


更加弱势的人作为手段。


相反,


他还不断帮助比自己更弱势的人,


如卖花的姑 娘、


小偷和流浪的小孩,


让观众在黑暗的社会现实中看到了一丝 人性的亮色。


夏尔洛


是一个城市的流浪汉,长年流浪在外,随遇 而安,但却对生活充满了乐观,有很


强的生活韧性。


城市流浪汉 的角色,


注定了他可以接触复杂和多样的社会,


注定

< p>
了他可能有一些传奇的好运,


但更多的却是悲惨的命运。

< br>他有时可以找到一份工


作,让自己飘荡的日子有所安顿,但大多都好景不长,经常 不得不忍饥挨饿,四


处流浪。在《摩登时代》中,夏尔洛本来是有一份工作的,但就是那 份工作,让


他进了监狱。


《淘金记》中查利身无分文,流浪街头 ,不得不靠自己的小把戏博


得好心人的帮助,


才让自己有口饭吃 。


残酷的社会现实却一次又一次狠狠地打击


他对体面和尊严的追 求,


让他一次又一次在现实这面镜子面前体无完肤。


但即使


是这样,夏尔洛从来就没有对生活丧失信心,一如既往地充满乐观。在《城市之


光》中,看见有人跳水自杀,他反而去安慰他,让这个有钱人重新燃起对生活的


希望。


《淘金记》中,饿得眼花缭乱的查利不得不煮吃自己的皮鞋,但吃相却风


度翩翩。


自己还是寄住在他人家中,


却很有绅 士风度地邀请乔佳共进晚餐。


乔佳


答应以后,他似乎成了世界上 最幸福的人。



四、无声电影的一些特点



《淘金记》 是一部无声电影。无声电影是电影艺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影


片是一种没有对白的活动 影像,


必须靠隐喻、


象征等手段表情达意。

卓别林


1913


年来到好莱坞的时候,

电影正处在默片时代。


他与很多的前辈大师们一起,


为增< /p>


强画面的表现力,


弥补没有对白的不足,


进行了不懈探索。


卓别林天才的创造力


为这种探索取得了非凡成 果,


他的电影将画面的艺术表现力推向了极致,


创造了


默片时代的“黄金时期”


,为现代电影艺术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早期 的电影


从别的艺术样式中吸取营养发展自己,


如把很多戏剧的东 西搬上了银幕,


戏剧中


的剧本、演员、服装、化妆、道具,甚至 连景和幕的划分等都可以在早期电影中


寻找到痕迹。


比如


《淘金记》


中的小木屋场景,


就很像一个舞台 ,


在这个舞台上,


演员按照自己的规定动作进行表演。情节的发 展也是通过对演员的调度来完成


的,


演员的登台和退场带来了故 事发展的动力。


吉姆的到来,


打破了小木屋的力


量对比,


为查利留在小木屋提供了可能;


拉逊的退场,


也为吉姆把查利看成一只


鸡,


差点儿造 成人吃人的悲剧留下了空间;


而吉姆饥饿难耐和查利拼死保护自己


的行为为后面射杀大熊提供了条件。



无声电影最大的特点是 必须通过演员的表演,


通过演员夸张的形体动作表达


感情和推动 情节的发展。卓别林曾说:


“我演戏的时候,我的腿、我的脚、我的

脸,同样都在表演。


”观众通过观看演员的表演体会人物形象的喜怒哀乐。为了


表达人物形象的情绪、


心理活动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 p>
卓别林充分利用自己做


过哑剧演员的经历,


挖掘自 己的表演天赋,


在电影中创造了很多堪称经典的戏剧


动作。在《 淘金记》中,卓别林选取了四个主要的场景,展现了一系列舞台化表


演动作,比如“别人 争斗枪口却一直对着自己”


“带着狗跳舞”


“优雅的面包芭蕾< /p>


舞”


“睡梦中小木屋挂在悬崖边”



第一个场景是在拉逊的小木屋里,


吉姆和拉逊


疯狂地抢夺枪支,


而查利却要为那个一直对着自己的枪口而疲于奔命。


在极度饥


饿中,查利吃蜡烛,吃鞋,这种吃法让拉逊和吉姆目瞪口呆,满腹狐疑 ,但查利


却吃得那么讲究,


那么优雅。


舞台化动作带有夸张和表演性质,


目的是为了让观


众了解故事情 节的发展和银幕形象的内心情绪、


心理活动。


另外这种夸张的表 演


动作,与严峻的现实形成反差,产生矛盾,形成戏剧张力。第二个场景是蒙迪卡


罗舞厅。


在舞厅里,


查利成了乔佳刺激暴发户 贾克的工具,


查利却把能和乔佳跳


舞看成是莫大的荣幸,他舞姿 翩翩,优雅体面。但很不幸,身上肥大的裤子带给


他不少麻烦,步子一动裤子就往下掉。 为了配合乔佳的舞步,他想尽办法,先用


拐杖勾但似乎没有效果,


只好用桌子上的绳子系住自己的裤子,


但这个动作却让


他陷入 更大的麻烦中──绳子的那头是一条狗。


于是狗被带进了舞池,


开始他还


能带着狗一起跳舞,但跳舞毕竟不是狗最关心的事情,一旦它看到雌性的同类,


就有了自己最感兴趣的目标。


结果他被狗拖翻在地。

< p>
这个系列动作过程可以概括


为:


尴尬──摆脱尴尬 ──更尴尬。


第三个场景是在汉克的家里,


当乔佳答应除


夕夜和他共进晚餐的时候,


他的兴奋之情难于言表,

< br>但是这种兴奋之情必须通过


一系列动作才能感染观众,


于 是他蹦到床上,


先是头手倒立,


继之手握横梁当单


杠,来回摆荡,即使把枕头弄破也毫不在乎。同样的心情还体现在他的幻觉中,


当他幻想乔佳赴约的时候,


查利用两个面包为自己的客人跳起了芭蕾,


优美的舞


姿赢得了满堂彩。


这是一系列的杂技动作,< /p>


既有很好的观赏性,


又恰如其分地表


现了 人物的感情,


引起观众的共鸣。


第四个场景是在悬崖边的小木屋 里,


两个蒙


在鼓里的人全然不知小木屋随时都可能掉下悬崖让他 们命丧黄泉,


他们还以为房


子的摇晃是自己的错觉,甚至还准备 在摇摇欲坠的木屋里吃上一顿丰盛的早餐。


他们并不是视死如归,


一旦意识到自己危险的处境,


就拼命逃生,


在争先恐后中


又把小木屋向悬崖推进了几分,


最后才幡然醒悟,

< br>查利让吉姆先出去回头再救自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3-04 00:11,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704520.html

影视名作欣赏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