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大学查询网 > 高校介绍 >

长江大学招生网西南联大——一所只存在于抗战时期的大学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bjmy2z.cn/daxue
2020-11-27 21:11
tags:

加拿大大学硕士-加拿大大学硕士

2020年11月27日发(作者:戈宙琦)


西南联大:一所只存在抗战时期


的大学


1937

年“七七事变”后不久,平津陷落。

8

月,北京 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陆续南迁。

1938

年,


三校 在昆明联合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46

年抗战胜利后,联大“胜利关闭”, 三校各自北归复


校。


在这里,走出了

2

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8

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171

位两院院士……


是什么造就了西南联大的传奇?


1

三所名校,怎么管?


北大前校长蒋梦麟回忆说:

“在困难时期,执掌一所大学是件令人头疼的事。而在战乱中的年代,与


两所不 同校风的大学及性情各异的教授合作,无异难上加难。”


西南联大由清 华大学校长梅贻琦、

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和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组成常务委员会共同管

< p>
理校务,三校校长轮任常务委员会主席。后因蒋梦麟、张伯苓均在重庆任职,只有梅贻琦长期留于昆


明,故一直由梅贻琦任主席,主导校务。


三所大学的教学单位组成文学院、法商学院、理学院和工学院四个学院 共十七个系。

“清华严谨,北


大自由,南开活泼”,而将三校学风熔为一 炉的西南联大,则兼具“清华和南开的严谨教学的精神,


及北大自由研究的传统”。


2

投笔从戎:抗战的生力军


西南联大师生欢送从军抗日同学


在今天云南师 范大学校园内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的背面,镌刻着

1946

5

4

日立碑时


所能收集到的

832

位(共刻有

834

个名字,有两人重复刻名,实 为

832

人)从军学生不完整名单。由


于当时条件所限, 长沙临时大学时期

295

人从军学子绝大多数未列入。两者相加共有

1100

多人,从


军人数比例高达

14%

。也就是说,每一百位学子里便有

14

人投笔从戎。连校长梅贻琦的一儿一女也


投军,分别加入中国抗日远征军和空军,一时传为佳话。


贡献有多大?我国著名翻译家,

后来的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在联大就读时,

为飞虎队准确翻译了一份情


报,粉碎了日军对昆明的一次空袭。梅贻琦的独子梅祖彦对 火焰喷射器准确翻译,对其在缅北战场上


投入使用发挥了重要作用。

< /p>


牺牲有多大?

1944

6

18

日,在湖南芷江的空军第五大队的校友戴荣钜,驾驶飞机掩护轰炸机轰


炸长沙,途中与敌机遭遇,不幸机坠。驻防陕西安康的空军第三大队的校友王文,

< p>1944

8

月在保


卫衡阳战役中与 敌机作战时殉国。


从军名人有几多?现代诗歌第一人的穆旦值得一提。 那时,穆旦已是西南联大的留校教师,却主动报


名参加了远征军,在杜聿明的第

5

军军部供职。他后来参加了远征军兵败缅甸后的野人山大撤退,抗


战胜利后,写出诗作名篇《森林之魅——祭胡康河谷的白骨》。


参加 抗日远征军在缅北作战的联大学生兵中,走出一位中科院院士——被称为“世界光导纤维之父”

< br>的黄宏嘉。


3

联大的“长征”


三所学校南迁的历史,也堪称中国高等教育的一次“长征”。最艰苦的一段,就是由常德 出发,徒步


到昆明,这便是号称“文人长征”的“湘黔滇旅行团”。

< /p>


对于旅行团的师生来说,困苦不堪的旅途最大的收获,便是接触到了更为广大、更为真实的 中国。在


他们走过的地方,没有民主、没有科学,有的是千年以来的落后封建。“中国这 么大,我们应该重新


认识了。”闻一多感慨道。



图为旅行团抵达昆明。

(资料图

/

图)


旅途的 第

68

天,

1938

4

28

日,旅行团

284

名师生抵达昆明。 梅贻琦带领着欢迎队伍在桥头迎


接,眼前一个个出现的故人都已换了沧桑的面孔。长征结 束了,而西南联大的路才刚刚开始。西南联


大的校训是“刚毅坚卓”,一路的跋涉已为它 做了注解。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训


4

艰苦的办学环境


初到昆明,联大主要靠租借民房、中学 、会馆上课,校点分散。校舍和经费的问题,始终困扰着这所大学。


初 到昆明,联大主要靠租借民房、中学、会馆上课,校点分散。校舍和经费的问题,始终困扰着这所


大学。


当时,梅贻琦邀请著名建筑学家梁思 成、林徽因夫妇为联大设计校舍。然而,因为缺乏经费,此后两


个月,梁思成夫妇把设计 稿改了一遍又一遍……当设计稿改到第五遍时,梁思成忍无可忍,他愤怒地


冲到梅贻琦面 前,咆哮着:“改!改!改!还要我怎么改?!茅草房?不是每一个农民都会盖吗,要


我 梁思成干什么?!


“大家都在共赴国难,思成,以你的大度,最后谅解 我们一次,行吗?”梅贻琦恳切地说。半年后,


一幢幢低矮简陋的茅草房填补了西南联大 的校园,

无法想象,

这些茅草房出自两位蜚声世界的建筑学


家的设计。


如今的云南师大校园,仍保留着一间铁皮屋顶教室。这是 西南联大仅存的土坯墙教室,马口铁做的屋


顶。下雨时,雨点打在屋顶上叮当作响,有时 声音大得让人听不清讲课。当年曾有一位教授无奈地在


黑板上写下

6

个字:“现在停课赏雨。”


由于缺乏教室,有些课程必须安 排到傍晚。图书馆里也只有几排书架,几张桌椅和一些长凳,馆藏中


英文书籍总共只有< /p>

6000

来册。学生缺少课本,只能依赖上课听讲,而老师也缺乏资料,不得不凭借


记忆开展教学。联大校友夏世铎至今仍记得图书馆前排队的人潮,而在暗淡的灯光下

,

却是一片鸦雀


无声的自习景象。


5

穷得叮当响的教授


生活拮 据是教授们普遍面临的问题。

1941

12

月, 西南联大常委会在一份报告中提到:“乃自暑假


以来,物价又复飞涨,比于战前多高至< /p>

30

倍以上。”“同人等薪津平均每月不及

600

元 ,以物价增


30

倍计,其购买力只等于战前之十七八元 ,平均五口之家何以自存。”


有时,教授们走在路上,遇到乞丐,只得 无奈摊手:“我是教授。”乞丐听闻掉头便走,连他们也知


道,教授们穷得叮当响。


华罗庚曾与闻一多一家共同生活在一间

16

平米的茅草屋里。闻一多家住屋子东头,华罗庚家住屋子


西头,

以一块花 布相隔。

下雨时,

两家孩子一起把脸盆、

漱口缸和饭缸等聚集起来 ,

抵挡漏雨。

后来,


华罗庚写了一首小诗,描绘那段生活 :“挂布分屋共容膝,岂止两家共坎坷,布东考古布西算,专业


不同心同仇。”


在物价飞涨的年月

,

名教授也不得不卖衣、卖字 、卖书、治印维持生计。为躲避轰炸

,

教授们大多住得


很 分散

,

有的住在几十里外的远郊,步行来上课,周培源先生骑自养的马上课,从不 迟到。



抗战中后期

,

物价暴涨

,

闻一多不得已挂牌治印

,

补贴 家用


窘困至此,教授们仍于三尺讲台上兢兢业业,但以传道授业为重任 。林语堂上世纪

40

年代初路过昆


明作演讲时发出这样的 惊叹

:

“联大师生物质上不得了,精神上了不得!”


6

与国际接轨的教学质量


美 国的汉学大家费正清曾于

1942

年访问西南联大,

与陈福田、< /p>

张奚若和钱端升等

12

位教授有过交流。


他 认为,他们是“中国接受西方文化教育熏陶的学术界人士中间的精英”。




1944

年联大文学院部分教授合影




闻一多给学生演讲


据国民政府教育部统计,抗 战爆发后,全国大学教职员总数比战前减少

27%

。此时,大批中国留学生


从美国、欧洲、日本等地返回祖国,并以一己之长,投身中国教育事业,缓解了大学教师青黄不 接的


态势。


据统计,

1941

年时联大

179

名教授和副教授中,

156

人有留学经历,占

87%

。全校

5

个学院 的院长均


为留美博士,

26

个系的系主任,除中国文学系 外,皆为留学归来的教授。


他们留学欧美后,接受了比较完整的西式大 学教育,他们中的一些人成为中国新兴学科的创立者。具


有留学经历的学者们曾于欧美进 行学术研究,

使得战时地处西南边陲、

几乎与世隔绝的西南联大仍能


与世界前沿学术理念接轨。


例如,数学系的必修课程与战前 清华大学的课程设置基本相同,而选修课则较多,内容新颖,有些属


于当时世界数学新领 域的课程。


这些课程多由新归国的青年教授讲授,如华罗庚的《解析数 论》和《连续群论》等;陈省身的《黎曼


几何》和《拓扑学》等;许宝的《数理统计》也 是当时国内最早开设的应用数学课程。


他们还和其他系的新归国教授实 行跨学科联合开班授课。

1939

年,华罗庚、陈省身与物理系的王竹

< p>
溪教授合开了一个“李群讨论班”。此外,联大物理系、经济学系等院系的归国学者均开设了一系列


紧跟国际学术最新思潮的课程。


7

走向田野的教学


由于教学仪器和设备较为缺乏,教师们 改变教学方式,到野外进行实地教学。

澳洲好大学-澳洲好大学


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大学-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夏令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夏令营


西安邮电大学人事处-西安邮电大学人事处


475分能上什么大学-475分能上什么大学


大学寝室限电-大学寝室限电


新疆大学项目-新疆大学项目


江汉大学文科-江汉大学文科



本文更新与2020-11-27 21:11,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jmy2z.cn/daxue/10666.html

西南联大——一所只存在于抗战时期的大学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