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家国情怀论文-大学生家国情怀论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简介
1.
一级学科简介
计算机科
学与技术是
20
世纪
40
年代创建并迅速发展的科 学技术领域,
主要围绕计算机
的设计与制造,以及信息获取、表示、存储
、处理、传输和运用等领域方向,开展理论、原
理、方法、技术、系统和应用等方面的研
究。包括科学与技术两个方面,两者相辅相成、互
为作用、高度融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内容可主要概况为计算机科学理论、
计算机软件 、
计算机硬件、
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信息安
全等。其中,理论基础包括离散数
学、计算理论、信息与编码理论、形式语言与自动机理
论、形式语义学、程序理论、算法分
析和计算复杂性理论、
数据结构以及 并发、
并行与分布式处理理论、
人工智能与智能信息处
理
理论、数据库与数据管理理论等,同时涉及感知、认知机理、心理学理论等。
< br>计算机的历史作用可以概况为开辟一个新时代――信息时代,
发展了一类新产业――信 p>
息产业,
创立了一门新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产生了一 种新思维――计算思维,
形成
了一种文化――计算机文化。
随着世界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也在不断
发展,并
促进了如数学、物理、化学、天文、生物、制药、航天、地学、遥感、交通、医学、
经济
、
金融、管理等诸多学科和行业领域的进步,
在推动原始创新、促进学科交叉与融 合等
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是信息社会的主要推动力量,
成为人类生活不可缺少、
现代文明赖以
生存的重要科学与技术领域之一。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在构建 自身理论体系的同时,
其研究方
法也不断发展和完善,概况来说主要包括
以下
3
种方法学:
(
1
)理论方法:主要是运用数学、物理、可计算性理论、算法复杂性理论、程序理论
等理论体系解决计算机科学的基础理论问题。
(
2
)系统方法:主要运用系统分析、设计与实现等方法解决实际应用的系统问题。
(
3
)实验方法:主要运用模拟、仿真和系统实验等 方法解决实际应用问题。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科学性与工程性并重的学
科,
需要特别强调理论与技术相结合,
技
术与系统相结合
,系统与应用相结合。应用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的动力、源泉和归宿,
而计算机科学
与技术又不断为应用提供日益先进的方法、技术、设备与环境。
南京师
范大学
1984
年开始正式招收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
1994< /p>
年,以数学系计算机科
学教育专业为基础划出部分教师单独建立计算机科学
系。
1999
年计算机科学系与数学系、
计算中心等单位
合并成立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2009
年成立南京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 p>
技术学院。
2003
年获得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点授予权;< /p>
2006
年获得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硕士
点授予权;
2010
年获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授予权。
2014
年,数学科学学院
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共同申报并获批为江苏省优势学科。
近年来,
计算机学院科学研究
和服务社会取得突出的贡献
,每年获得各类项目经费
1700
万元左右,尤其是计算机科学与
1
技术教师开发的
“医院门诊自动 分诊导医信息管理系统”
被成功应用于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
总医院、
p>
中国人民解放军
281
医院、
北京小汤山医院等各大医 院,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
社会效益。
2.
学科方向简介
计算机科学
与技术学科主要有
4
个学科方向:
计算机系统结构、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计
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
计算机应用技术
:
研究计算机应用于各领域信 息系统中所涉及的基本原理、共性技术和
方法。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对数值、
文字、
声音、
图形、图像、视频等信息在测量、
获取、 p>
表示、
转换、处理、表现和管理等环节中所采用的原理和方法;
智能机器与知识生成的方法
与实现技术;
计算机在各领域中的应用方法 ,
形成交叉学科或领域的新方法与新技术。
主要
目标是在
应用领域充分发挥计算机存储、
处理和管理信息的能力,
提高应用领域的相关运行
效率和品质,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
在该学科
方向上围绕数据挖掘、
机器学习、
智能技术和自然语言处理等研究方向展开了 p>
深入的研究,
获得国家和省部级项目若干项,
取得一系列的理 论和应用研究成果,
取得较好
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培养的研究生以第一作
者在
Pattern
Recognition
、
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for Video Technology
和
Image and Vision Computing
等国外
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和
电子学报等国内权威期刊上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
2005
年
- 2014
年期
间,有
3
篇硕士学位论文获 得江苏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 p>
研究计算系统的基本理论、程序理论与方法及基础软件。其中,计
算机系统的
基本理论主要研究求解问题的可计算性和计算复杂性,研究可求解问题的建模、
表示及到
物理计算机系统的映射,
目标是为问题求解提供基本理论和方法。
计算系统的程序
理论与方法主要研究如何构造程序、
形成计算系统并完成计算任务, p>
目标是为问题求解提供
程序实现。
计算系统的基础软件主要研 究计算系统资源(硬件、软件和数据)
的高效管理方
法和机制,
研究方便用户使用计算系统资源的模式和机制,
目标是为用户高效便捷地使用计
< p>算系统资源提供基础软件支持。
在该学科方向上围绕分布
式计算、进化计算、机器学习等研究方向展开了深入的研究,
获得国家和省部级项目若干
项,
取得一系列的理论研究成果。
培养的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在计
< br>算机学报等国内权威期刊上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
2005
年
< p>-2014年期间,
有
1
篇硕士学位
论文获得江苏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计算机网络与信息
安全
:
研究各类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保障网络环境下的信
息系统安全。主要内容包括:各类网络的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传输、交换和路由技术,计
算机网络管理与优化技术,
以计算机网络为平台的计算技术,
计算机 网络环境下保持信息保
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和可追溯性的理论、方法与技术,信息的安
全传输、访问控制和信任
管理。主要目标是合理地将传感设备、网络设备、安全设备、计
算机系统、应用系统等组成
安全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满足应用对网络性能、可靠性和安全
性的要求。
2
在
该学科方向上围绕密码学、
网络架构与信息安全、
软件漏洞检测等研究方向展开了 深
入的研究,
获得国家和省部级项目若干项,
取得可喜的 理论研究成果,
并在信息安全技术的
应用上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培养的
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在
Information Sciences
、软件学
报和电子学报等国内权威期刊上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
计算机系统结构
:
研究计算机系统设计和实现技术,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系统 各组成部
分功能、
结构以及相互协作方式,
计算机系统的 物理实现方式,
计算机系统软件与硬件功能
的匹配与交接,
计算机系统软硬件协同优化技术,
片上系统与系统级芯片的设计技术及方法,
< br>高效能计算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目标是合理地将各种部件和设备组成计算机系统,
与计算机软件配合,满足应用对计算机系统性能、功耗、可靠性和价格等方面的要求。
二、培养目标
1.
树立爱国主 义和集体主义思想,
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树立
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科学道德。品行优良、身心健康。
2.
本学科以培养能在国民经济建设、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积 极作用的创新
型、
复合型高层次且具有国际化视野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 门人才为目标。
掌握坚实的计算
机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
识,
了解学科的发展现状、
趋势及研究前沿,
较熟
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
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
能够运用计算机 科学与技术学科的
方法、
技术与工具从事该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 究、应用研究、
关键技术创新及系统
的设计、
开发与管理 工作,
具有从事本学科和相关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
工
作的能力。
3.
硕士学位获得者可望成为学术骨干、< /p>
企事业单位的技术负责人和政府信息化建设的领
导者。
三、质量标准
总体要求:
计算 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硕士生应掌握坚实的计算机系统结构、
计算机软件与
理
论、
计算机应用技术、
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理论,< /p>
并在上述
至少一个方面掌握系统的专门知识与技能,
了解学 科的发展现状、
趋势及研究前沿,
较熟练
地掌握一门外国
语;
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
能够运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方
法、技术与工具从事该领域的基础研究、
应用基础研究、
应用研 究、关键技术创新或系统的
设计、
开发与管理工作,
具有 从事本学科和相关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
作的能力。
具体要求:
1.
学术素养
具有良好的科学
素养,
诚实守信,
严格遵守科学技术研究学术规范;
具有科学严谨 和求
真务实的创新精神和工作作风。具有基本的知识产权意识。
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和环境适应能力,
注重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结合;
具有积极乐观
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善于处理人与人、
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能够正确对待成功与
失败。
3
2.
学术道德
热爱祖国,
p>
遵纪守法,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维护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推进人
< p>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恪守学术道德与规范,不以任何方式剽窃他人成果,不篡改、假造、
选择型使用实验和观测数据。
3.
学术能力
(
1
)获取知识的能力
本学科硕士生应具有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
应基本熟悉本学科某一< /p>
特定领域或相关应用领域的科研文献,
基本了解其前沿动态和主要进展,< /p>
并有能力获得从事
该领域研究所需要的背景知识。
应了解所 从事领域内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
并基本了解取得
该成果的科学理论和研
究方法。有能力获取从事科学研究所需的部分原始论文及综述性文
章。应具备通过互联网
、电子文献数据库获取专业知识和研究方法的能力。
(
2
)科学研究能力
< br>本学科硕士生应能独立地运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方法、技术与工具在高等院校、
科研院所、
企业和生产部分从事本专业或相邻专业的科研、教学、
技术开发和 管理工作。硕
士生应在有效获取相关专业知识的基础上,
对所获得的文献 进行科学总结,
从中提取出有用
和正确的信息,并能够利用获取的知识解
决实际的工程问题。
(
3
)实践能力
本学科具有鲜明工程应用背景和实践动手能力的要求,硕士生应用具备良好的动手能
力
,
能熟练地掌握计算机和实验测试技术,
并能独立完成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设计、
开发和
实验测试技术,
初步具有独立从事相关科学研究和 工程设计的能力。
此外,
随着学科分工越
来越细,
研究对象越来越复杂,
一个人来完成所有的设计实现已不可能,
这要求本 学科硕士
生必须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
(
4
)学术交流能力
< br>学术交流是本学科硕士生发现问题、
获取信息、
获得思路、
掌握学术前沿动态的重要途
径,是本学科硕士生的基本能力之一。
p>
硕士生应具有良好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能够运用母语和英语等至少一门外 国语以书
面和口头方式较为清楚地表达学术思想和展示学术成果;
能够对 自己的研究成果及其解释进
行陈述和答辩,有能力参与对实验技术和科学问题的讨论。<
/p>
(
5
)其他能力
硕士生应熟悉常用的办公软件和相应的专业软件;应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
协调能力;
应用具备较好的交流能力,
特别是能够与同行进行通畅 交流并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4.
学位论文的规范性要求和质量要求
学位论文应达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规范性要求和质量要求。
该专业的硕士生在广< /p>
泛阅读本学科及相关学科专业文献的基础上
(高水平的英文文献阅读量不少 于
40
篇)
,
选题
的题目
应为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工程应用研究之一。
4
学位论文要求硕士生对所研究的领域进行系统深入的总结和
分析。
同时,
围绕某些科学
问题或应用问题展开深入的研
究,
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加以验证实现。
学位论文应包括
标题、中英文摘要、引言(或绪论)
、正文、结论、参考文献等内容。
p>
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应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或应用价值,
了解国内外研究动态 ,
对文献
资料的评述得当;应具有新的见解,基本观点正确,论据充分,
数据可靠,研究开发或实验
工作充足;
应能体现作者的基础理论知识、科 学研究的理论和实验能力;行文应流畅,
逻辑
性强,符合科技写作规范。
四、学制与学分
全日制硕士
研究生学制三年,
在校学习年限
(含休学等中断学习的时间)
最长 不超过五
年。
优秀硕士生提前完成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者,
可申请提前答辩和提前毕业,
具体要求和
流程参照《南京师范大学关于
硕士生提前毕业的实施办法》
;
总学分不少于
30
学分,其中学位课不少于
19
个学分。
五、培养方式
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采取系统理
论学习、进行科学研究、参加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办法,
实行导师负责和导师指导小组集体
培养相结合的方式。
具体形式:导师讲授、共同讨论、学生进行独立科
研写作训练;经过导师具体指导,后
由导师指导小组论证课题、把关。
研究生导师根据本方案的要求,
以强调学生自学和因材施教为原则, p>
从每个研究生的具
体情况出发,
制定出具体的研究生培养计划 ,
使研究生在充分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门
知识的同时,掌握科学研
究的基本方法。
研究生的学习以独立学习为主,
研究生 在导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积极性、
主动性,
认真
阅读指定
的必读书目、文献,认真阅读自己研究范围内的相关资料,发展创造性思维,
做出
符合要求的研究成果。
导师主要启发研究生深入思考与正确判断,
以培养 研究生独立分析问
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强
研究生的政治思想教育,
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思想觉悟和精神文明修养。
研究生必
须认真参加各类政治理论和时事政策以及各种有关法律法规的学习;
要树 立正确的社会观和
人生观;要培养自己关心国家大事,热爱祖国,关心集体的高尚情操;
要发扬奋发努力、勇
于进取、乐于奉献的敬业精神。
六、培养环节
培养环节主要包括培养计划的科
学制定、
系统的课程学习、文献选读和综述、开题、相
关科学问题或应用
问题研究、论文评审等环节。
1.
硕士生入学后二个 月内,在导师组指导下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并由导师组审查通过
后报学院备案。
2.
课程学习是硕士生培养的重要环节,
注重研 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科研能力和实践能
力的培养,通过理论、方法、实
践和应用驱动的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对学习情况进行考核,
适当选修数学类课程,如:统
计、计算数学和应用数学类课程。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