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科技大学校址-国防科技大学校址
第
29
卷
第
1
期< /p>
2007
年
2
月
宁
波
大
学
学
报
( p>
教
育
科
学
版
)
J
OURNAL
OF
N
I
NGBO
UN
I
VERSI
TY
< p>(EDUCAT
I
ONAL
SC
I
ENCE)
< br>Vo.
l
29
NO
.
1 p>
Feb.
2007
论高校人文社会
科学研究平台的建设
肖向晨
,
马卫华
(
华南理工大学
社
科处
,
广东
广州
510640)
摘要
: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加快
,
科学研究所需要的信息
、
< p>物质、
人
才资源
更趋社会
化和 综
合化
,
各种资
源的综合运用已成为科<
/p>
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
也成为集
成创新
和原始
创新的根
本要求
。
在不影
响 大学传
统教学功能的前提下
,
建设能够支撑创新性科研活 动的科研平台是建设研究
型大学的重要途径
。
关键词
p>
:
人文社会科学
;
研究平台
;
建设
中图分类号
:
G
472
.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8-
0627 (
2007)
01-
0062-
03
说到科研平台
,
人们很容易想到自 然科学的实验室、
仪器设备等
,
因为自然科学的研究是以实
验实证为基础的
,
它需要具备支撑研究的仪器设备、
< p>场所等。事实上,
科研平台是指科学研究及科
研活动
中各种支撑条件包括人才、
资源、
信息、
政策、
制 度、
环境等有形和无形资源的综合配置和运
用
,
应该包括科学技术平台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平台。
因为科学技术研究需要各种条件的综合< /p>
支撑
,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也需要一定的综合支撑条件。只不 过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硬件平台相对
于科学技术研究而言
,
技术含量的复杂性低一些
,
且侧重点不同。
一
、
意义
建立研究型大学已成为不少重点知名大学的发展目标。多年
来
,
各大学已形成了较完备的以
院系为单位的支撑教学的
组织形式
,
但支撑科研的组织形式尚不完备。教师们在教学之余根据个
< p>人科研兴趣开展自由探索活动
,
研究力量分散
, p>
不能满足当今科技发展对学科交叉的需要
,
也不能
适应大规模组织重大攻关课题的需要。也有学校在院系的基础上成立诸如研究所、
研究中心一 类
的校级研究机构
,
但这些机构往往职能单一
< p>,缺乏活力。只有整合各种分散力量
,
改革科研体制
,
组
建科研团队
,
凝炼研究方向< /p>
,
搭建一个真正的科研平台
,
才能更有利于研究的开 展
,
提高研究水平
,
争取到重大攻关课题
,
使之在同行研究中脱颖而出。总之
,
在不影响大 学传统教学功能的前提下
,
建设能够支撑创新性科研活动的科研平台是建
设研究型大学的重要途径。
从人文、
社会科学自身发展需要来看
,
我国在科学技术研究平台的建设上
,
已形成两个相对完< /p>
备的
/
金字塔
0
系列
,
一是实验室系列
,
包括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
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实验室。二
是工程中心系列
,
包括省部级工程中心
,
科技部工程中心和国家工程中心。而对于人 文、
社会科学
研究平台的建设却相对滞后
,
直到近年来才开始被重视
,
1999
年
6
月
,
为落实科教育兴国战略和实
施
5
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6
< p>,教育部正式提出高校人文、
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
< br>划
,
成为了我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平台建设的典范
,< /p>
随之
,
各省也纷纷仿效开始实施省级高校
人
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这样就形成了省、
部两级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p>
(
国家级的人文、
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尚缺
)< /p>
。自此
,
高校也开始认识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平台的建
设与科学技术研究平台的建设具有同样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
纷纷把争取 进入省、
部级人文社会科学
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作为本校人文社会科学
研究平台建设的目标
,
这也成为评价一所高校某一
p>
收稿日期
:
2006-
10-
15 p>
作者简介
:
肖向晨
(
1978-
),
女
,
江西于都人
,
华南理工大学社科处科员
,
管理学
硕士< /p>
;
马
卫华
(
1971
-
),
女
,
广东
潮州人<
/p>
,
华南理工大学社科
处副处长
,
华南 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