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尔兰三一大学-爱尔兰三一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百年发展历程解说词
欢迎大家参观北京交通大学校史博物馆
,很高兴能与大家一起重
温交大历史,重温交大辉煌。
北京交通
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具有开创性的高等学府,它与上
海、西安、西南交通大学有密切的
历史渊源关系。四所交大(上海交
大、西安交大、西南交大、北京交大)同创于清朝末年
,先后创建南
洋公学(上海交大、西安交大前身创建于
1896
年
4
月
8
日)
,山海关 p>
铁路学堂(西南交大前身创建于
1896
年)和铁路管理传习 所(我校
前身创建于
1909
年
9
月
10
日)
。1917
年,交通部因培养 管理业务人
才和邮电业务人才的需要,
将我校划分为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和 北京邮
电学校。1921
年,交通总长叶恭绰将部属四校联合组建交通大 学,
共同前身是
1896
年
4
< p>月8
日在上海创办的南洋公学。叶恭绰将交通
大学校
庆日定为
4
月
8
日。
一百
一十多年来四所交大时分时合,但渊源关系密切,改革开放
后四校和台湾新竹交大联合更
加密切,
经共同协商将每年
4
月
8
日定
为五所交大校庆日。
江泽民总书记在
199 6
年
3
月
28
日接见四所交通大学 负责人时讲
话指出:
“交通大学是我国创建最早的高等学府之一。
在一个世纪中,
交大为祖国造就了一批又一批人才,
可谓桃李满 天下,
学子遍神州”
。
“新中国成立以后,
经过交大师生员工的奋发努力,
百年学府发生了
重大变化。当年,诞生
在黄浦江畔、只有几十人的南洋公学,如今已
发展成为屹立于华东、华北、西北、西南大
地的四所交通大学,成为
我国培养高技术人才和从事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为经济发展和社会
进步做出了功不可没的贡献……”
下面请大
家转身,我来给大家介绍我校历任领导
从建校到
2010
年我校共有
13
位党委书记、37
位校长:
这是现任校长宁滨,
现任党委书记曹国永。
我校第一任校长
章梫 。
这是第一任交通大学校长叶恭绰。这是第一任北京交通大学校长
张 p>
福运。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任北方交通大学校长
茅以升……
北京交通大学自
1909
年创建至今已有一百年历史。
是一所 历史悠
久的高等学校(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
位授予权的大学之一,首批启动“211
工程”建设的
61
< p>所高校之一,
获准设立研究生院的
56
所高校之一, 首批通过本科教学优秀评价的
高校之一,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之一)
的发展历程有个清楚的了解。我将按照时间顺序分三部分给大家
介
绍。
1
第一部分
源远流长—世纪之旅
历经沧桑铸精神(
1896
—
< p>1949)
我校的创建与当时中国历史背景和中国铁路的发展有着密
切的
关系。
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
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各帝
国主义国家为掠夺中国资源,争相夺取中国铁路筑路
权。
1825
年英
国修建了世界上第一条铁路,
吴淞铁路是在中国大地上出现的第一条
铁路,清政府得知后以
28
万两白银赎回,将其拆毁。
1894
< br>年中日甲
午战争之后,
各帝国主义列强见中国软弱可欺,
趁机入侵用强硬手段
夺取中国的铁路筑路权和经营管理权,
纷纷在 中国修建铁路。
这就导
致了
1904
年至
1907
年爆发了一场席卷全国的收回铁路权
的反帝爱国
运动,清政府迫于人民压力,
宣布向民间开放铁路。之后国内 出现商
办铁路的热潮,许多省设立了铁路公司,纷纷兴办铁路学校。这是
1909
年建成通车的京张铁路,铁路急需管理人才,我校在这种背景
< br>下应运而生
提到我校的建立,
不得不提曾鯤化先生,
他是我校建校的首倡者
对学校创建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曾鯤化
1882
年生人,
1901
年留学<
/p>
日本,专攻铁路管理学科。
1906
年回
国视察中国铁路,足迹遍布全
国十五省,
历时三个月,
并 写出考察报告,
著有
《中国铁路现势通论》
,
最早提出了中国铁路全面、系统的管理思想,
“管理权为铁路命脉,
权在我,则人为我用;权归人,则我用于人”
。
1907
年上书邮传部,
建议创办铁路管理学校。
《上书》
p>
开头就提出
“铁路为专门学问,
而管理又为铁路之专科”
,
对管理这一门学科作了明确论断。邮传部最终采纳了曾鯤化的建议,
在邮传部北侧附近(即现在西单东边的府右街李阁老胡同)购地
33
亩。
1909
年
9
月
10 p>
日铁路管理学校校舍建成。校名定为“铁路管理
传习所”
,是 一所由国家兴办的铁路高等管理学校。也是中国第一所
管理高等学校。标志中国培养高级
管理人才的开端。
1909
年
9
月
10
号也即是我校的诞生日。
学校实行监督制
学校机构设置:
总负责人称监督,
< p>下设教务处(教师和学科事务)
、
斋务长(管理学生
)
、庶务长(文件、会计、后勤)
,学校隶属邮传部
(路
、航、邮、电)
。
学校制定《铁路管理传习所规则》明确规定“本所以造
就铁路管
理人才为宗旨”
。学校专业性质为铁路管理。
< br>2
学校采取因需而设的办学方针
1910
年清政府准备将关税邮政分开,邮政自成系统,邮传部因
而急需邮政管理人才。
1910
年
4
月邮传部决定在我校增设管理性质< /p>
的邮电班,
这是中国最早培养高等邮电人才的专业班级因此学校更名
为交通传习所。
学校对外文课极为重视,规定英语班要兼学法语;法语
班要兼
学英语,主要是因为中国铁路大部分控制在各个帝国主义国家手中,
各路使用各国语言,主管是外国人,规章制度也都是外文。
第一厅东墙:
p>
学校教师为聘任制,
均为来自交通界或留学归国专门人才。
其 中
知名学者有教育家马寅初,在校讲授英文;
地质学家翁文灏,在校讲< /p>
授地质学;曾鯤化,在校讲授统计学。还有一批外籍教师(当时称洋
教习)
学校很重视实践,为加强学生实践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
191 3
年校内装设有三十四瓦瞬火花式电报机等全套设备,
供学生实验和学< /p>
习之用。
假期到现场实习,毕业后分配现场要进行实习,
根 据本人才
能安排实际工作。
1917
年
学校建立了留学制度,
学习成绩优良者公派出国,
到
19
21
年路电先后派出国外学习
51
人。
开创培养电信人才先河—专门学校(铁路管理、邮电学校)
19
14
年叶恭绰担任交通部次长兼邮政总局长后,为发展邮电事
业,
需要进一步加强邮电人才的培养,遂将学校改组为两校,一为北
京铁路管理学校
(路科)
,一为北京邮电学校(电科)
。叶亲自兼任两
校
总监督。
这是中国培养的首批电信人才。
无线广播电台创始人—
刘瀚。开创了中国电报民用之先河。
我校对无线广播电台的发展做出贡献,培养了比较突
出校友的
有:北京、天津、哈尔滨广播电台第一任台长(按展板内容讲)
北京无线广播电台第一任台长
沈宗汉
,
天津无线广播电台第一任台
长
耿励
,
哈尔 滨无线广播电台任副台长
陈淮清。
学校培养了中国第一代铁路管理人才。
其中有金士宣,建国初全国唯一的铁路科教授,后来在学校担任
副校长,杨汝梅是我国四大会计师元老之一。
爱国荣校一直是我校的光荣传统
1919
年
5
月
4
日,北京爆发了五四运动,我校学生走上街头,
参加了全市游行示威,
学校选郑振铎为代表出席了联合会。
我校在五
< p>四运动中学生会组织诞生。郑振铎是第一人学生会主席
再给大家介绍:
p>
3
陇海铁路大罢工的旗手——游泳
站在“五
卅”运动的前列——朱我农
“三一八”烈士——李廉祯(结合鲁迅的文章)
京、沪、唐四校组成交通大学
交通大学成立是学校发展的重大转折。
其后学校虽分合变迁,
但
办学的理念和大学精神始终不变
1920
年
8
月
11
日叶恭绰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他热心中国铁路
事业,重视人才培养,
他赞赏孙中山实业救国的思想(交通为实业之
母,铁路为交通之母)
,他 认为发展中国铁路必须重视人才的培养,
提议将部属四所院校
(
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北京邮电学校,上海工业专门学
校,唐山工业专门学
校
)组建交通大学的方案,获通过。交通大学在京、
沪、
唐分设三个学校,
北京学校设经济部
(铁路管理科)
、< /p>
专门部
(铁
路管理科、
无线电科、
有线电科、
电信特科)
,
上海学校设理工部
(电
气科、机械科、造船科)
、专门部(电气科、商船科、机械科、邮电
科)
,唐山学校设理工部(土木工科)
、专门部(土木工 科)
。交通大
学的诞生,
举世瞩目,
在社 会上特别在教育界产生轰动影响,学校声
誉大增。
叶恭绰对教育
进行了革新
一、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董事会(职责:规定教育方针、核
定学科与规章、筹划经费、监督财政、推举校长)
一、
采用西 方大学学制。
三年——六年
(两年预科,
四年本科)
,
毕业后授予学位。
二、
按照“通才”的教育 方向办学。着眼于“通识”的训练。
毕业后从事更高深、更专门的学问研究。课程安排很
多,
共开
63
门。
人文、自然、社会各方
的综合知识。
三、
采用欧美原版教材用英语授课。延聘教师。
< p>四、
严格的管理制度。
学校教学管理极为严格,
重视 教学质量。
招生考试科目用英文出题。
期末考试将一个班学生分配在两个 大教室
内进行,每人独用一桌,以防相互舞弊。
京沪唐四所学校
组成交通大学,
标志我校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由
专门
学校步入正规大学。
但是,学校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由于政
局动荡。
1922
年
4
月发生直奉战争,叶恭绰校长受派系
牵连被迫离职。
1
922
年
7
月交通大学解体,北京学校
受到严重挫折,
交通大学虽然仅存十个月,
但对学校今后发展有重要影响 。
是学校走
向正规大学的开端,
为学校大学格局奠定了基 础,
是学校历史上一个
重要转折。
4
交大解体后,学校一度被取消。交通大学京、沪、唐三校被改为
沪、唐两大
学,京校各科分别归并两校。为了学校的生存,京校师生
发扬团结爱校精神,上书大总统
,面见参、众两院议长,阐明我校存
在的理由,
反对撤消京校。迫于师生 压力,
交通部决定将北京学校隶
属于唐校,称唐山大学分校。
1923
年
2
月,张福运
被任命为唐山大学分校校长(按展板内容
讲)
。在师生的团结奋斗下终于 保存了学校。并将学校命名为北京交
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的命名是学校战胜第一次挫折
的标志。
学校也聘请了一大批英美留学回国专门人才任教。据
1
923
年教
职员表统计,全校教员
90
人中曾赴英美等国的留学生占教师总数的
70%
以上。
< p>其中哈佛大学、耶鲁大学、
麻省理工学院、
伊利诺伊大学、< /p>
宾夕法尼亚大学等著名大学的毕业者
10
余名,为学校今后的发展奠
定了重要基础。
第一厅南墙
:
交通大学第二次组建
(
1928
—
1937.7
)
-
交通大学北平铁道管理学 p>
院
1928
年国民党开始统治中国,交通部将上海改 为第一交通大学,
唐山改为第二交通大学,北京改为第三交通大学。
1928
年
9
月交通
部将三所大学再次组成交通大学下设四院:
机械工程、电机工程、交
< br>通管理学院
(上海)
、
土木工程学院
(唐山 )
。
我校改为交通管理分院,
隶属上海交通管理学院,<
/p>
师生对此坚决反对,时任铁道部长孙科
(孙
中山之子)
p>
派人调查听取师生意见,
将分院改为交通大学北平交通管
理学
院。
1928
年
1937
年这九年由于政 局稳定,是旧中国时期最好的发展
阶段。学校多方筹资,兴建一批校舍(图书博物馆、教
室楼、学生宿
舍、府右街校门)
,
1933
年成立了研究所。改革了教学,学校面貌发
生了显著变化。
学
校采用单位制,相当于现在的学分制。
1929
年起学校开始招
收女同学,这是当时招收的六名女同学。
学生首次实行住宿制。这是当时的学生宿舍。<
/p>
大家知道我校的校训是什么吗?对,是知行,
校训“知行”是
p>
1923
年北京交通大学时期的校训,
“知行”含义
是:
“知”是知识,
“行”是行为、行动。
“知行”是理论与实际,认
识和实践的关系,学校用“知行”做校训,其目的是要求师
生正确认
识和处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重视实践,重视创新,做到理论联 系实
际。
2003
年
9
月
1
日我校正式恢复北京交通大学校名,同时重新确
立“知
行”为我校校训。表明学校将教学严谨扎实,学术研究与实践
5
相结合的治学传统始终传承。
校歌:
1936
< br>年
词作者:
梁启勋
(本校国文教员,
梁启超 的弟弟)
当时学校学术空气很浓,
同学们成立各种学术团体,
< p>营造了浓厚
的学术氛围,经常有学者专家来讲演。课余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比
p>
赛活动频繁,学校一片欣欣向荣景象。
这是
1917
年建立的
交通博物馆
:
图书博物 馆的前身是
1914
年成
立的交通部的
博物馆,
馆址设于交通部内辅仁斋。
馆内共分
6
个 展室,
由于收集广泛,展品不断增多,且有不少珍贵文物,陈列品共
46 00
余件。
1928
年由学校接管。<
/p>
第二展厅:
抗日战争时期我校经历了,四次迁移
历 尽艰辛
1937
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学校南
迁。首迁
湖南湘潭,再迁湖南湘乡,三迁贵州平越,四迁四川壁山,这就是学
校迁移路线。四次迁徙,行程四千余里,途经湘、桂、黔、川四省,
历尽艰
辛。
南迁时期学校办学条件十分艰苦,但是办学质量办学要求不降
低。从这里走出了
1100
多名毕业生,他们中间绝大部分成为新中国
成立后各领域专家教授
(其中有六位成为我国两院院士,
两位成为
“两
弹一星”功勋)
,为祖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文明进步 做出重要贡献。
在战火中学校依然坚持严谨治学
坚持每年招收新
生,录取新生的标准是严格的。
据
1944
届校友
邵子芬回忆:
“在抗战期间,我在香港考区
1500
多考生中,以第六名
录取,但到管理系报道,在录取的
28
名中名列第七。
”
严格的管理制度
p>
,这是当时定的管理制度。这两件布告,一个是
对违反考试纪律的布告,一是
学生旷课情况。
学校也非常重视实践
。制定实习规则。在这样艰苦的条件 下,学
校从未中断暑期实习。这是当年茅校长带领学生到豆腐桥进行实习。
这张照片是一位校友当年的实习照片,
这是重游时的照片,
可见她对< /p>
学校感怀之深。
在教学上更是
注重教学质量
。教师倾心而教,学生尽力而学
。
第二厅西墙:
我校学生读书不忘抗日救亡,
成立了地下党支部,
积极开展抗日
救亡活动
这时历任的地下党委书记,这是当时的进步社团。抗日宣传画。
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个人
东京大审判
中国检察官— 向哲浚
1945
年
8
月,日本宣布无条件 投降,
1946
年夏,我校复原至北
平原校址。
教育部决定将我校改名为北平铁道管理学院,
设有铁道运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