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大学805管理学-关于秋天的句子
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
2016-2017
学年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1.
学院概况
安徽师范大学皖
江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
由安徽师范大学按
照新机制、新模式于
p>
2004
年举办的全日制本科高等学校。
学
院秉承安徽师范大学“厚重朴实、至善致远、追求卓越、自强
不息”的精神和“厚德、重
教、博学、笃行”的优良传统,充分发挥
独立学院的办学活力,
以“厚德 、开物、自强”为院训,
倡导“诚信、
勤奋、
团结、博爱 ”
的价值观,着力培养“明明德、厚基础、强技能”
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坚持“学校为学生而办,学生为学习而来”的办
学理念,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已为国家培养了近万名毕
业生。
学院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 p>
学院招生属普通高校计划
内招生,独立颁发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毕业证书和
学士学位证书。
学院现设有人文与传播系、外语系、经济系、管理系、学前教育系、
p>
电子工程系、化学工程系、视觉艺术系、音乐系、体育系等
10
个系,
并设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
实验中心和图书馆
(并共享安徽师范
大学图书馆全部馆藏资源)
。
截止至
2017
年
7
月,
共有在校全日制 本
科学生
8853
人。
2.
专业设置
学院现有本科专
业
46
个,涵盖了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
经济学、
艺术学、教育学、法学八大学科门类。所设专业包含汉语言
文学、秘书学、新闻学、广告
学、广播电视学、播音与主持艺术、汉
语国际教育、教育技术学、英语、日语、俄语、经
济学、财务管理、
金融工程、金融数学、会计学、市场营销、贸易经济、信息管理与信<
/p>
息系统、物流管理、旅游管理、物业管理、家政学、电子商务、学前
教育、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字媒体技术、自动化、
网络工程、物联网
工程、软件工程、应用化学、音乐学、音乐表演、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舞蹈表演、
美术学、
视觉传达设计、
环境设计、
< br>动画、摄影、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产品设计、影视摄影与制作、服装
与服饰设计。
其中,文学类专业
9
个,经济学类专业
4
个,管理 学类
专业
8
个,工学类专业
8
< p>个,理学类专业1
个,教育学类专业
2
个,< /p>
法学类
1
个,艺术学类专业
13
< p>个。
3.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学院以国务院印
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为指
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信
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
富、
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 p>学院在依托安徽师范大学优质资源
的基础上,发挥独立学院的办学活力,确立“明明
德,厚基础、强技
能”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强调以应用性、针对性、实用性和<
/p>
有效性为原则,
积极探索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
着力提 高应用技
术型人才培养质量。
4.
本科生源结构
2016<
/p>
年,学校共有
39
个专业在全国
4
个 省市区计划录取新生
2500
人,其中在皖录取
2450
人(文史
1020
人,理工
850
人,艺体
类
580
人)
,在其他省录取< /p>
50
人(具体分布为:江苏
20
人、浙江
< p>10
人、福建
20
人)
(见表
1
)
。男女生比例为:男
701
人,占< /p>
28.04%
;
女生
1799
人
,
占
71.96%
。与
201 5
年相比,男生比例略有上升。
2016
年皖江学院实际
报到学生
2352
人,
报到率为
94.08% p>
。
其中安徽
2302
人,占我院在安徽省计划
的
93.96%
;福建
20
人,占我院在福建省计
划的
100.00%
;江苏
20
人,占我院在江苏省计划的
100%
;浙江
10
< p>人,占我院在浙江省计划的
100%
(见表
2
)
。报到新生中男生共
662
名,约占
28.15%
,女生
1690
名,约占
71 .85%
(见表
3
)
。
2016
年,录取新生成绩较前几年有较大提高(见表
4
)
。在皖录
取普通文理科新生中,文科最低分高于省三本控制线<
/p>
19
分,理科高
于省控线
13
分。
文科最高分
482
分,
最低分
472
分;
理科最高分
497
分,最低
分
459
分。
表
1
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
2014-2016
年录取新生概况
2016
年
人数
总计
录取人数
安徽省
其他省
男
男女生比
女
生源省份数
1799
4
71.96%
1811
4
72.44%
1573
4
68.39%
2500
2450
50
701
比例
98.00%
2.00%
28.04%
人数
2500
2450
50
689
比例
98.00%
2.00%
27.56%
人数
2300
2250
50
727
比例
97.82%
2.18%
31.61%
2015
年
2014
年
表
2
安徽师范大学 皖江学院
2016
年新生实际报到分省情况
省份
计划数
(人)
实际报到数
(人)
占所在省份计划
比例
安徽
2450
2302
93.96%
福建
20
20
100.00%
江苏
20
20
100.00%
浙江
10
10
100.00%
表
3
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
2016
年新生报到情况
总计
人数
2500
比例
100%
实际报到数
2352
实际报到率
94.08%
生源地
男女
生比
安徽省
其他省
男
女
2450
50
701
1799
98.00%
2.00%
28.04%
71.96%
2302
50
662
1690
93.96%
100.00%
28.15%
71.85%
表
4
2014-2016
年在皖录取考生成绩情况表
省控线
最高分
最低分
省控线上录取比例
%
2016
年
文史
453
482
472
100
理工
446
497
459
100
2015
年
文史
522
561
548
100
理工
483
516
498
100
2014
年
文史
469
499
490
100
理工
409
437
422
100
1.
师资队伍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根据独立学院的性质特点
,
学院目前师资队伍主要由母体大学的
专职教师、
学院自 聘的专任教师及根据课程需要遴选的既有扎实理论
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外聘教师组
成。
截至到
2017
年
7
月,
全院师资队伍共
573
人
( 其中专任教师
465
人,兼任教师
1 08
人)
。教师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在师资队伍职称
分
布上,
正高级职称
47
人,
副高级职称
< p>115人,
分别占总人数的
8%
、
< p>20%
。教授、副教授为在校生授课率达到
100%
。
2.
教学设施条件
学院现有三个校区,校园占地总面积
467878
平方米(其中 皖江
校区占
199678
平方米)
,建筑 面积
213873
平方米(其中皖江校区占
155573
平方米)
,图书馆占地
9000
平方米(其中皖江 校区占
5500
平
方米)
,生均教学行政 用房
14.08
平方米,其中生均实验室面积
2.92
< p>平方米。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
4950
万元, p>
其中:
2016-2017
学年新
增教学科研
仪器设备值
150
万元,
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约
5591.32
元。
3.
图书资料
图书馆紧紧围绕
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基本建设的需要,
加强
文献资源建设,现有藏书
46.6
万余册,中外文报刊
669
种,自建数< /p>
据库
3
个。图书馆年增新书
6000
册,接待读者
16
万人次、借还图书
10
万余册。
学院图书馆与大学本部图书馆实现文献资源共建共享
,
纸质文献
实现通借通还,
电子文献通过校园网共享。< /p>
共享大学本部图书馆文献
资源主要包括:纸质图书
339< /p>
万册,电子图书
154
万册,中外文数据
库
89
种。
4.
教学经费投入
学院继续加
大对教学经费的投入,
努力改善、
提高学院的办学条
件。
2016
年学院共投入教学经费
1875.57
万 元,同比上年增长
8.1%
。
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
p>
371.76
万元,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
419.93
元;本科专项教学经费
269.53
万元,同比上年增长
76.16%
;
本科实验经费
50
万元,生均本科实验经费
56.47
元;本科实习经费
3
0.28
万元,生均本科实习经费
34.20
元。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1.
专业建设
(
1
)召开专题会议
< br>2016-2017
学年,学院多次组织召开专业申报与建设研讨会,邀
< br>请相关专家围绕专业调整改造、
新专业申报和现有专业方向拓展等问
题展开讨论,
吸取宝贵意见和建议,
拟在今后的专业建设工作中重点
< p>打造信息工程类、金融财经类、语言艺术类、现代服务类、设计传播
类、工
商管理类
6
大专业群。
(
2
)组织申报新专业
学院充分发挥独立学院专业设置的灵活性, 与母体大学错位发
展,以市场为导向,以“重视基础专业、提升传统专业、做强优势专<
/p>
业、
扶植新兴专业、
培育特色专业”
为指导 思想,
按照
“应用型为主、
社会急需为先、支重扶新、突
出特色、铸造品牌”的基本思路,结合
我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
经 过专题论证,
申请增设播音与主持
艺术、贸易经济、音乐表演等
3
个新专业并全部获批。
(
3
)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根据独立学院人 才培养目标和要求,
合理调整专业结构,
积极改
造传统专
业,不断拓宽专业方向,突出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特色,继
续贯彻学院
2 015
年制订的《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专业建设方案指
导意见》
(院政
[2015]50
号)
。
各系在对 本系各专业进行全面剖析的基
础上,制订各专业的专业规划和建设方案并予以贯彻落实。
2.
课程建设
(
1
)推动公共基础课程改革
为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凸显课程< /p>
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院于
2016
年初即启
动四大公共基础课程改革工作,
制订
《安徽师 范大学皖江学院公共基
础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
,共组织召开了四次专题 工作会议,协同各
相关系部,
以国家有关政策和文件规定为依据,
立足学院人才培养定
位与资源条件实际,遵循“稳妥推进、注重实效”的原则,
合理制定
具体实施方案,进行分类指导,分级教学。
(
2
)完善通识教育课程库
本年度学院在以 往建立的通识教育课程库基础上,
加大力度引入
安徽师范大学
平台相关课程,拓展通识教育课程库,为进一步
完
善
学
分制
人
才培
养
方
案提
供
了基
础
。
2016-2017
学
年
,
新增
< p>
18
门通识教育课程,涉及人文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艺术类、 p>
综合类等四大类别。
(
3
)持续推进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各系各专业按照”遴选一批、建设一批、培育一批、带动一批”
的课程建设思
路,拟经过
3-5
年左右的时间,建设
300
门左 右在师资
队伍、
教学内容、
教学条件、
教 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都具有较高水平,
并能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的专业核心课程。
2016-2017
学年我院最新
申报建设
30
门核心课程;
2017
年
7
月教务 处督促各系部评估与验收
共计
15
门核心课程。分别从师 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
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教学效果、自我评价、课程
资源建设规划等七
个方面做评估与验收工作。从师资队伍来看,我院各系、部的教师学<
/p>
历结构和职称结构更趋合理,
课程组高学历成员得以扩充,
课程指导
方面也趋向以教授、
副教授为核心;
核心课程的 教学内容做到进一步
优化整合;教学方法与手段更加倾向多元化,互动式、启发式等教学
方法得以广泛运用;
教学效果得以普遍提升,
学生的满意 度也较上年
有明显的提升;
教师自我评价较为中肯,
能够 认识教学中存在的诸多
亟待解决的问题,做好较为合理的课程建设规划。
(
4
)精心遴选皖江大讲坛系列学术讲座
2016-2017
学年共安排皖江大讲坛
37
讲。
从数量上说较去年增长
了
11
场,从 质量上看,主讲人的学历和职称较以往更高,主讲内容
涉及的学科区域更加丰富,涉及文
学、艺术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
个领域,
高级别专家的莅临和多领域内 容的宣讲提升了皖江大讲坛整
体的质量。
此外,
学院通过 讲座预约的形式为广大皖江学子提供学习
机会,本学年约有学生
7500
人次参与了相关讲座,并完成了《我在
皖江听讲座》的编辑出版。
3.
教材建设
学院严格执行《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教材 建设条例(试行)
》
,
进一步明确教材选用制度,
提升教材选用质量,
增强教材的适应性与
针对性。继续组织开展
2016-2017
学年教材出版资助项目申报工作,
支
持能反映学院重要教科研成果、
具有较高学术价值、
社会效益明显
的教材出版。
4.
师资队伍建设
(
1
)组织第八届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
为进一步提升青 年教师教学能力,
2016-2017
学年教务处组织开
展了院第九届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
9
个系部在系内预选的基础上,
< p>推选
20
名青年教师参加本届比赛,
共评出一等奖< /p>
1
名、
二等奖
3
名、
三等奖
5
名,
学院推荐其中
5
< p>名青年教师参加安徽师范大学青年教师
教学基本功大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
2
)组织开设教学示范观摩课
2016-2017
学年学院继续开展本科教学观摩
(
示 范
)
课活动。观摩
活动就教学内容、教学技能、教学态度
、教学效果等方面,由普通青
年教师、教学督导、教务处人员及相关系部主任进行综合评
议,该活
动以不同的教学内容为载体,搭建精品课程交流平台,共
18< /p>
位优秀
教师登台讲授,一展风采,实现教师之间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共同
发展。
(
3
)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
为进一步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执教力强
的师资队伍,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学院于本学年继续推行青年教师 导
师制,为
11
位青年教师配备了具有熟练教育教学工作 经验的高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