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大学查询网 > 高校介绍 >

澳洲大学申请给大学生提出的20个问题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bjmy2z.cn/daxue
2020-12-07 14:34
tags:

第四军医大学2016录取分数线-迎新晚会总结

2020年12月7日发(作者:李保田)



给大学生提出的

20

个问题


给大学生提出的

20

个问题


给大学生提出的

20

个问题



作者:

查有梁

文章来源:

2006

年四川省中学物理优秀教师高级研修会

点击数:

239

更新时间:

2006-12-24


11:05:23



给大学生提出的

20

个问题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查有梁



< br>大学生应该着力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

当今世界的许多大学都强调

“通识教 育”


即试图提高大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什么是文化?我认为,文化的 内核是“思


维方式”,文化的中介是“交流方式”,文化的外壳是“生活方式”。作为中


国的大学生,理当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较深的理解。即应该对中国传统的“思

< p>
维方式”、“交流方式”、“生活方式”有较深的理解。


17

世纪近代科学产生,

21

世纪现代科学


的进展,

“科学”已从狭义的自然科学,推而广

< p>
之为四大门类了:思维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


学、社会科学。

< p>


“思维科学”包括:语文(国文与外文)

、数

< p>
学、逻辑学,等学科;



“自然科学”包括:物理 学、化学、生物学、


地学、天文学,等学科;各种“工程技术”

,包


括农学、

医学等,

通常也归在

“自然科学”< /p>

之内,


或统称为“理工科”


< /p>


“人文科学”

包括:

文学、

艺术、

音乐、

美术、


历史、哲学、宗教,等学科;



“社会科学”

包括:

政治学、

经济学 、

社会学、


法学、商学、管理学,等学科。


< /p>


在西方,

“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通常是


分开 的;在中国,常将两者合而为一,统称“人


文社会科学”

,甚至简称为“ 文科”



作为一位大学生,

从 专业方向看,

大多是四大


门类科学中之一,

且更具体为一 门二级学科。


是,我认为,每一位大学生都应该对这“四大门


类科学”

有较为综合的基本的认识和理解。

因为,


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我提出以下四大 类问题:



一、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问题

1< /p>

-问题

5


< p>
二、

关于全球的科学文化

(问题

6

- 问题

10



三、

关于世界的人文文化

(问题

11

-问题

15



四、

关于当代的社会文化

(问题

16

-问题

2 0



我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 ,提出以下这

20

个问


题。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简要回答 了这

20

个问


题。问题仅供思索,回答仅供参考,若有缺 点错


误,敬请批评指正。



一、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



问题

1

:中国古代的儒家经典《四书》

,其第


一书是 《大学》

《大学》一开篇就论述了

大学


之道

。什么是

大学之道

呢?



回答

1

《大学》中写道:



“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


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进道


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 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 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


其知;致知在格物。”



上面这段话的意思很明确:

做学问的道理,

< p>
于明白要发扬人们的美德;

在于要革除旧习,

作新人,在于亲近民众,回归生活;在于要达到


德才兼备、

天人合一 的至善境界。

学习要有明确


的目标,

才能确定努力的方向 ;

有了确定的方向,


心志才能清静;

心志能够清静,

情绪才能安定下


来;情绪安定下来,才能够周全地思考;思考周


全了,才能有所收获,取得成效。任何事物的发


展都是有原因和结果,

都有开始和终结。

知道什


么该先,

什么该后,< /p>

就接近于把握事物发展的规


律。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才成长之道的顺序是: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



问题

2

《论语》一 共有多少篇?第一篇的


名称是什么?第一篇的第一句话是什么?最后

一篇的名称是什么?最后一篇的最后一句是什


么?孔子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论语

·


而篇第七》

)是什么意思?



回答

2

《论语》一共有二十篇。第一篇的


名称是“学而篇”

。第一句是:

“子曰:学而时习

< p>
之,

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呼?人不

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第二十篇的名称是“ 尧曰篇”

。最


后一句是:

“孔子曰:

‘不 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的意 思是:不到他


心求通而尚未通时,

不去启发他;

不到他口 欲言


而未能言时,

不去点拨他。

这是启发式教学的要


点。

“愤悱”的状态,就是“积极思索”的状态。


要 有这种状态,才可能教好学好;推而广之,要


有这种状态,

才可能有所创 新。

你能说出这两章


的基本意思吗?



问题

3

:老子的《道德经》

(又称《老子》

)中


所表达的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自然观,

可以用四

< p>
个字来概括,

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

是什么

< br>意思呢?你怎样理解呢?

《道德经》

有多少章?


第 一章和第二章你能背诵吗?



回答

3

< p>:

老子说: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自然。

《老子·第二十五章》

“道 法自然”


的意思是:遵循自然、适应自然、顺应自然、效


法自然 。对“道法自然”的理解应是:不是征服


自然、毁坏自然、污染自然;而是恰恰相反,主


张人要向自然学习,

人要与自然协调共生,

和谐


相处。



《道德经》一共八十一章。第一章写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


欲以 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第一章基本意思是:有两大类知识:一类是


“ 有”

,是可以言传的知识;一类是“无”

,是不


可信传的 知识。这两大类知识都很深奥。从“不


可言传”到“可以言传”

,或从“ 可以言传”到


“不可言传”

,这就是通向智慧的门径。

< br>


《道德经》第二章写道:



“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

斯不善矣。

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


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 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


去。”


第二章的基 本意思是:

美与善都因为有它的对


立面而存在。有无、难易、长短、高下 ,等等,


都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这是普遍的规律。聪


明人要 学会应用辩证法。



问题

4

:中 国传统文化的社会观,可以选择


《礼记

·

礼运》中的一段 话。这段话中有四个字:


天下为公

这四个字孙中山先生经常引用和书


写,你能背出这一段话吗?你能背出《 礼记

·


运》中关于

小 康

的那一段话吗?



回答

4

《礼记·礼运》中写道:



“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

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

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 不出于身也,

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


盗窃乱贼而不 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


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 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


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 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


文、

武、

成王、

周公,由此其选也。

此六君子者,

未有不谨于礼者也。

以 著其义,


以考其信,

著有过,

刑仁讲让,

示民有常。

如有不由此者,

者去,

< p>众以为殃。


是谓小康。”


问题

< p>5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庄子继承了老子


道法自然

的思想。庄子明确提出

天人合一


的科学观。你知道庄子是怎样说的吗?


< br>回答

5

庄子在《庄子·大宗师》中写道:



“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故


其好之 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


也一。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


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


庄子指出:

知道那些是属于自然的,

知道那些


是属于人为的,

这就是洞察事物之理的极高境界


了。

“自然的”

“人为的”

本是合一的,

“天


人合一”。这不以人的喜好或不喜好为转移,天


与人都是合一的;

无论 人的主观看法认为

“合一”


或“不合一”,天人都是合一的。认为天与人 是


合一的,

就是与自然同类;

认为天与人不合一的,


就是与人同类。把天和人看作不是相互对立的,


而是天人合一的,这 才叫做真人。


二、关于全球的科学文化



问题

6

科学无国界,

全世界 科学工作者对


学本质目标

已获得一些共识,你知道这些


吗?请您说出几条。



回答

6

关于“科学本质目标”的共识是:


“科学知识具有可变性。


科学知识极大地依赖 于观察、

实验证据、

理性


辩论和怀疑,但并非全部。


不存在科学研究的惟一途径

(因此,

不存在 普


遍性的、一步一步的科学方法)。


科学是一种解释自然现象的尝试。


规律和理论 在科学中具有不同的作用。因此,


学生应当注意到即使具有充分的证据,

理论也不


能成为规律。


来自所有文化的人们都对科学作出了贡献。


必须明确地和公开地表达新知识。


科学家需要 做准确的记录,

深入的考察和反复


的实验。


观察负载着理论。


科学家具有创造性。


科学史揭示了进化性和革命性。


科学是社会和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科学和技术相互作用。


科学观念受社会和历史背景的影响。”


以上“ 共识”只是相对的,仍然有学者对一些看法提出不同的见解。这些“共


识”也具有可变性 。


问题

7

:科学和技术既有区别,又有 联系。请


您说出科学和技术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


< p>
回答

7

科学和技术的根本区别在于二者的


目标有所不同:

科学的目标是探知自然界,

而技

< br>术的目标是对这个世界加以改造使之适应人类


之需要。简言之,科学重在认识世界 ;技术重在


改变世界。

科学以探究为特点,

技术以设计为 特


点。两者相互并存。



科学与技术是 密切相关的。

一个单一性的问


题常常包含科学和技术这两个方面。

对自然界的


种种问题要作出回答的需要导致技术产品的研


制;

技术上的种种需要又可促进科学研究工作的


开展。

技术产品,

从较为简单的铅笔到比较复杂


的计算机,

可以 为我们提供一些手段和工具,


动我们对自然现象的研究工作。


问题

8

牛顿力学原理的主要贡献是什么?麦


克斯韦电磁理论的主要贡献是什么?爱因斯坦


19 05

年发表的

狭义相对论

的主 要贡献是什


么?爱因斯坦后半辈子致力于

统一场论

的研


究,其主要目的是什么?


< /p>


回答

8

牛顿力学原理的主要贡献是将“天 上


的力学”与“地上的力学”统一起来,发现了万


有引力定律。



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主要贡献是将“电、磁、


光”

三大类物理现象统一起来,

找到了它们的相


互联系的规律(麦克斯韦电磁方程组)



爱因 斯坦于

1905

年发表的“狭义相对论”是


将“牛顿力学 原理”与“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统


一起来,

克服了这两大理论的内在矛盾 ,

揭示了


时间和空间的联系。



爱因斯坦后半辈子致力于

“统一场论”

的研究,


其目的是试图将“引力相互作用”与“电磁相互


作用”统一起来。他没有取得成功。这个 统一的


理论至今没有建立起来。



当代 许多物理学家致力于

“大统一理论”

的研


究,试图将引力 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强相


互作用、弱相互作用,这“四种相互作用”都统


大学4年规划书-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论文


广州大学vpn-小学环保教案


小孩多大学走路-端午佳节


班规十条大学-目光因你而停留


河南农业大学空乘专业-第七条猎狗读后感


大学生贫困等级-行政职业能力测试题


华东政法大学法硕报录比-丑陋的近义词


中北大学游泳馆电话-优秀大学生申请书



本文更新与2020-12-07 14:34,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jmy2z.cn/daxue/17236.html

给大学生提出的20个问题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