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对大学生的影响调查问卷-中秋诗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语言产生了空前变化,大学校园是社会的一个缩影,
它的开放性、
兼容性为语言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同时,
受 网络和媒体影响,
许多新的流行语随即产生。
这些新的流行语,
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比较灵活,
它们的应运而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
的价值观和文化心态。
对于大学校园而言,大学生思想活跃开放,社会
触觉敏感,且语言直观、追
求新奇,
善于在紧扣事件背后的民意诉求和社 会问题的基础上提炼语言,
由此形
成了兼具知识性、谐谑性、形象性和趋
雅性的当代大学校园流行语。
网络流行语作为 一种流变的符号,
最能敏锐反映人们心理变迁。
对思维活跃、
追求个性和自我的大学生更是如此。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主任李
梅指出,从
2010
年网络流行语能看到大学生几种心态。
< p>
首先,是
80
、 p>
90
后大学生喜欢追求新鲜、潮流,展现个性、张扬自我,
却
又不喜欢被孤立的特点。“神马都是浮云”、
“围脖”、
“凡客体”
“哥
们,让一下,你挡着我
的手机信号了”、“不吃饱哪有力气减肥啊”“犀利”等
网络用语在大学生中的流行,<
/p>
就是很好的说明。
反映了他们朝气蓬勃、
敢于创新
< br>的一面。
当代大学生不喜欢套话,
特殊的校园文化氛围以及学生之间诸多方 面的
共性,使这个群体的交际更能心有灵犀,更喜欢求新求变,表现与众不同。在网
p>
络上,他们把“版主”说成“斑竹”,
“俊男”说成“菌男”,
“美女”说成“霉
女”,这些都与他们追求时尚和追求个性张扬的心理有关。“
xxx
,你妈妈喊你
回家吃饭!”、“什么都不知道?那你是彻
底
OUT
了”,这类词语往往是因为
同学为显示合群、
“不过时”或更好地与同学沟通而刻意模仿的。
其次 ,
网络流行语也流露了大学生在各种压力面前和实现面前的无奈。
社
会的发展对当代大学生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
大学生压力增大,
烦恼增 多,
需要
发泄,
“郁闷”一词在此情况下频频出现。 p>
此词在大学校园里尤为流行,
这似乎
是高校独有的一道风景线
,
反映出部分高校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所受到的压抑。
它
既
表达了一些大学生心中的忧郁、
烦闷,
又体现了高校某种特有的文化氛围。
在
日常生活中出现这么一个文绉绉的书面语,
倒反而增添了几分 对现实生活的讽刺
味道,
既新颖,
又能表达心情,
还能化解某种现实生活中的压力。
比如“不给力”、
“鸭梨山大
”、
“逃离北上广”、
“蒜你狠”等流行语,
调侃中都透露出大学 生
在理想、就业以及经济生活等压力面前的些许无力和无奈。
然后,与大学生的爱情及异性有关的流行语。“每当我错过一个女孩, 我就
在地上放一块砖,
于是便有了长城”,
这句流行语夸 张而传神地写出了失恋之多。
“大学的爱情纯真在于能够共同吃方便面,
能够谦让着喝汤”,
看来大学爱情也
不全是“纯,
属虚构 ”,
一份至真至柔的恋情也会让他们感慨万千。
“我当年也
是个痴情的种子,
结果下了场雨??淹死了”,
他们失意后也能自我幽默上一把 。
“名花虽有主,我来松松土!”“ 红杏不出墙,坚决拽出来”,反映的是大学
生不羁的爱情观念。
“我允许你走进我的世界,
但绝不允许你在 我的世界里走来
走去”,
表现的又是大学生对爱的不容亵渎。
< p>“嫁人就嫁灰太狼,做人要做懒羊
羊”,
道出了女生 择偶的标准,
道出了所有人对良好处事方式和为人品质的推崇。
就算是没
有谈恋爱的学生,
也免不了会在宿舍每晚的“座谈会”“卧谈会”上讨
论
有关异性的话题,“班花”“校草”等也在大学生中普遍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