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高考大学-高一语文教学计划
三叶草分享语:
《录取通知书》
里的学生可以自己决定他们应该走的路、应
该学习的科目、
应该得到一 个什么样的成绩。
这里
“
Accepted
” p>
有两种意义,
第
一种是
“
录取
”
,
而另一个潜在的意义则是
“
认 同
”
。
有时
“
录取
”
可能只是你
在人生叉路上的一种选择,但
“
< p>认同”
才是你殊途同归的最终方向。选我所爱,
爱我
所选!
演员:
贾斯汀
·
朗
乔纳
·
希尔
布莱克
·
莱弗利
地区:
欧美
发行:
2006
介绍:
男主人公是一个大学落榜的学生,
因为怕家里人知道,
所以自己编了一个大
学出来,结果,因为一个网络
上的失误,变得本来不存在的大学,变得存在,使一
大群跟他一样失落的年轻人得到了大
学录取通知书,不得已,男主人公只好继续把
这个自己造出来的大学经营下去。可是没有
不透风的墙,终于东窗事发,被真正的
哈蒙大学告上法庭。可是,
一场对 现代教育的缺点的可圈可点,感动了法官,得到
把南哈蒙大学的教学实验一年的特许。<
/p>
原文地址:
<<
录取通知书
>>
(
Accepted
)观后感
作者:
memory
快高中毕业的巴特比正面临着升学压力,他投出的
封大学入学申请信全
被拒绝。
这可不是他父母愿意 看到的状况。
但是,
巴特比不是唯一一个陷入困境
的学生
,
他的几个死党全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罗莉
——
从一年级就开始为进耶
鲁而努力的女生结果却没有被耶鲁大学录取
——< /p>
可能今年有关系的学生特别多,
可怜的她,到头来,一切都是鸭蛋,什么也
没有。格伦被所有大学拒收,因为政
治问题,
在
SAT< /p>
得了零分。
面对着因无法进入大学而逐渐黯淡的前途、
父母施加 p>
的压力,
巴特比和他的朋友,
一群毫无经验的高中生,
在对
“
自由主义
”
一词做
出广义解释之后,
雇下场地,请了个演员,搞了个虚拟网站,决定自己建立出一
所根本不存在的
“
南哈蒙理工学院
”
,
以该大学的名义给自己发出录取通知,
借
此蒙混父母
和朋友们。
谁料,
刚 刚把他们认为需要的一切都安排好之后,
巴特比和他的朋友们发现
自己的
工作好像做得好过头了
--
从各地赶来的好几百个跟他们一样,
被 无数大学
拒绝的人们站在了
“
南哈蒙理工学院
< p>”的门口,
要求加入这个总共只有一座二层
小楼的大
学学习。
面对着隔壁正规大学学生蔑视的眼光,
巴特比和他的朋友们在
< p>这条造假的路上越走越远,
他们开始不断地完善着这个大学的功能,
同时与那些
慕名而来的学习者相互鼓励,
共同成长,
努力 让这座假冒伪劣大学变成一座真正
合格的大学
??
在中国被大学拒收的学生比比
皆是,有些人复读,有些人进入社会,甚至
有些人绝望了,
选择死亡。< /p>
好像没有人像巴比特一样去虚构一个学校来录取自己。
当然这不是一个值得
提倡的行为,
但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下
成长起来的学
生们多么迥异的风格。
“
分、分、分,老师的 法宝,学生的命根!
”——
看来无论是东方还是西
方,学
生们都难以避免升学的辛苦和压力。而《录取通知》
就像是一个用来让人
清醒的警钟,
告诫那些仍然身陷因无法升学而苦恼异常的年轻一代,
虽然进入大< /p>
学已经成了社会标准中的
“
优秀级别
” p>
,
可是对于个人来说,
更应该找到适合自
己的
生存形式,
而不是都像无头苍蝇一样硬要挤上那座独木桥,于是,
《录取通
知》
提出了一个疑问,
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故事发生?影片中主 要对焦的还是美
国教育体系中的缺陷,
这些缺陷不但剥夺了孩子们创造力 ,
还剥夺了他们从各方
面吸取知识的权力。
刘易斯先生
-
施瑞德的叔叔因为看不惯教育界的那一套所谓的理论被一
流学府解雇。在
那些正统的教育者眼里,他是个十足的疯子。可是,
他说的那一
套却出乎
意料的正确。
“
我们向学生抛出一大堆诱人的字眼,
吸引他们来上 大学,
并自以为他们可以有一个美好的将来。向他们灌输的东西将会让他们一生自责,<
/p>
变得优柔寡断。
学生上学的唯一目的就是将来能有个收入不错的工作。 p>
”
虽然言
论有些偏激,
但是仔细想想,
也不无道理。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一等一的学校, p>
学术氛围很强,可是有多少分数高的学生却没有个体面的工作,为什么?因为,
向他们灌输的东西绝大所数是老一辈认为他们需要的。
他们只是接受,
学好,
然
后拿到好成绩。
主动去学自己 认为有用的东西的学生,却经常在专业考试挂红
灯。
可 是我认为那些人才是真正在大学里学到知识的人!
大学培养的是一种能
力
,而不是应试能力,在未来工作上沉淀下来的只能是能力,而不是你的专业
知识。我们要
把
“
要我学
”
变成
“
我要学
”
!这才是真正的大学!
无法忽视大家的期待的眼神,
巴比特决定继续这个虚构的学校。
为
了
管理好这个学校,他去一流学府
——
哈蒙取经。
在冠着一堆貌似高质量的课程
锻炼学生的思
维的名字下,
他发现学生根本不快乐,
也学不到什么实质性的东西。
课上有人疯狂的记笔记因为这些可能期考的时候会出现,
有人睡觉还念着经济学
的基本概念。
莫妮卡选了一大堆不喜欢的课,
真正兴趣的摄影却 只针对其他专业,
导师说即使你修了,
可能也拿不到学位,
对将来的就业也根本没有帮助。
在现实
面前,她死也不愿意选,可是也
死不了。所以她只好投降了。影片只是一闪而过
的画面,
可是却真真的提 醒着我们什么。
为了所谓的美好的未来,
学生们放弃梦
想
,屈服于现实,应付着各种考试,考试前四处跑动,希望套到考题,虚无的忙
碌着,到头
来只是拿到了未来的敲门砖,能不能敲开门还说不定。经常,
在英语
比赛
中,
获奖的往往不是英语系的同学,
却是理工科的?为什么?因为理工的同
学把这当成一种兴趣,
快乐的学习着。
可是外院的却把它看成一 种任务,
被动地
接受着。
苦笑着。
学习到 底是什么?分数还是别的什么?有人读了四年,
空有一
个华丽的敲门砖,
结果却什么工作也找不到。这正是教育的大弊端。
看到这样的事实,巴比特迷茫了。刘易斯先生点醒了他。
p>
“
教育是一种
服务行业,学生是为了一种经
历而花钱来这的。
”
大学在社会上应该属于一种
服务体系,
不应该强迫学生坐在那里听从老师硬灌入脑子的数理公式,
这 个体系
应该是为学生服务的。
然而,
现今的年轻人都被塑 造成同一种成功模式:
好好学
习,
进入一所名牌大学,< /p>
找到一份赚钱最多的工作
——
虽然这样的人生干净利落,
< p>却实在是乏味异常。
巴比特问了大家
你们想学什么?
”
大家从来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他们只< /p>
是一直被传授如何学习。这真是一个奇怪的体验。
巴比特 根据不同人的特长开
了很多课,直接由学生当老师。南哈蒙,所有的学生都是老师,同学
间互补,
互相学习。
他们还有个专门的画板写着他们需要什么。
学习是什么?学习就
是为了要在生活的舞台上充分的展示自己,得到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
可是,
正统的教育却不是这样的。接受
,
学好,拿好看却不实用的证书,参加工作,有
时连工作都可能找不到。
完 全忽视了学生真正需要的。
在南哈蒙,
你选择你喜欢
的课
程,不考虑学位,文凭,全由兴趣说事,学生很快乐!
影片的最后,南哈蒙被正统学府
——
哈蒙告了。一场现实和梦想的较量。
出乎意料地,主席却接受了这所学校。他说:
“
教育是什么?教育的目的并不
是分数
,本质是要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在这点上,南哈蒙成功了
”
。
最终梦想战胜了现实。
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生来就注定要
成为一名失败者,
通向成功的道路有很多
条。
考大学也绝 不会是唯一的一条途径。
影片正好质疑了那些在社会大环境下已
经形成的
某种错误观念:
是不是只有经历过大学生涯,
才是未来会成功的前提?
< p>现在,
“
考入大学
”
对于人们来说,
似乎已经失去了本身应有的价值,
而是单纯
地变成了某种
机械的行为,
而我们也认为那些从大学校园走出来的人,
要更有想
法一些,更有才能一些
??
故事的灵
魂之处就在于,《录取通知》里的学生可以自己决定他们应该走的
路、应该学习的科目、
应该得到一个什么样的成绩。
这里的
“
Accepted
”
有两
种意义,第一种当然就是
“
录取
”
,而另一个潜在的意义则是
“
认同
”
。有时
候,
“
录取
”
可能只是你在人生叉路上的一种选择,但
“
认同
”
才是你殊途同
归的最终方向。当然,想要
“
认同
”
,被接受是首要的,代表着一种自我的肯
定
,可是需要记住的是,这并不能决定你是谁,或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更不
能决定你将来
在社会上会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臵上。
然而,这些观念却支配着
大学教育
。
《录
取通知》
就传达着这样一种
“
认同
”
的观念,
与目前年轻人在传统教
育被教授的知识完全相悖,然而导演史
蒂夫
·
平克并不是想批评现有的教育体
系,而是希望人们
能够从影片中认识到:
如何让大学生活适应自己的需求,而
不是盲目地去追求。
所以,当你将影片的主题概念简化,就会得出一个简单的
道理:
认同别人,但最重要的是认同自己。
“
认同
”
属于那些传统概念中的失
败者真正意义上的一次胜利,这样一部被概
念化的影片所追求的就是一种乐观
主义精神,讲述的是人类要如何合理善用自己所处的生
存环境。
碌碌无为的大
学生活能给你的未来添些什么?
你现在所做的一切是不是有价值呢?不知道,
随
心吧~
< br>
教育的改革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真正的落实~
Anyway,find your way to
fight!
(外一篇)
一群被整个社会主流拒绝拒之门外的人们,聚集在了 一起,他们互相关心、彼此鼓励,
各自为了自己曾经被主流们歪曲、
揉碎 的梦想努力打拼。
和电影主角巴特比一样被所有高校
拒绝的高中毕业生们
,
被哈蒙大学、
甚至被幼儿园解聘的教师刘易斯,
做了一辈子大学 梦的
退伍军人
??
他们真的一无是处吗?答案显然是否定 的。
巴特比酷爱摄影;
格伦痴迷厨房艺
术
——
烹饪;
热心参加社会公益事业的罗莉梦想着不被干扰的独立、
宁静;
喜爱雕刻的本州
最佳棒球手汉兹;
还有无处实现自 己教育理想的教师刘易斯;
兴趣摇滚的退伍军人;
热衷于
意念控制的小青年;
??
等等。
一句话
,
上帝从来不创造无用之物,
更何况是里面有上帝形象的人类。只不过生活在 p>
早被制度化了千百年的地球村,
人类总是在自觉不自觉地接受、
并崇拜着自己所创造的所谓
文明,并津津乐道。
他们在各个领域里创造 了自己的一套独有的评价体制,把体制内的人
分门别类,并以自己能够进到体制内而沾沾
自喜。
对于高中毕业了的学生们,很显然上大
学就是他们这个圈子里的第
一准则。
就像巴特比的爸爸所说的:
“
社会有它的规则。
第一条
准则就是:
上大学。
你想拥有快乐而成功的 人生吗?那就上大学。
你想出人头地吗?就上大
学。如果你想要融入社会
,就去上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