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范大学校花-初一数学下册期中试卷
暨南大学
一、前言:
暨南大学是中国一所极具
特色的学校,其出名不仅由于它在近代的各种跌宕起伏的变
迁,
更在于它 是一所对外开放的大学,
它融合了许多国家的学子,
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大地上 p>
发挥其海纳百川的胸怀,
发扬着中华民族有容乃大的品格,
培 育出一代又一代具有东西方文
化的人才。
二、学校简介:
暨
南大学是由国务院侨办、教育部、
广东省三方联合共建,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国家教
育部领导的一所具有文、史、理、工、医、经、管、法、教等学科的综合性大学,
19 96
年
成为了国家重点建设的
工程
大学之一。
暨南大学为中国最早开设商科教育的国立高等
学府之一,前身是
1906
年清政府创立于南京的暨南学堂。
< p>1927年更名为国立暨南大学。
暨南大学是中国第一所招收外国留
学生的大学,
也是中国境外生最多的大学,
是中国大陆国
际化程度最高的大学,暨南大学学科健全,同时具备
“
国际性
”< /p>
、
“
外向型
”
的特点。名牌专业 p>
以经管新闻为主。现位于中国广东,现任校长胡军。校训“忠信笃敬”
三、历史轨迹
:
学校的前身是
1906
年清政府创立于南京的暨南学堂,后迁至上海,
1927
年更名为国
< p>立暨南大学,抗日战争期间,迁址福建建阳,
1946
年迁回上海,
1949
年
8
月合并于复旦、
交通等大学,
1958
年在广州重建。
1983
年中共中央颁布文件《关于进一步办好暨南大学和
华侨大学的意见》
,
将暨南大学列为
“
国家重点建设大学
”
< p>。1996
年成为国家首批
“211
工程 p>
”
重点建设大学。
南京时期(
p>
1906
——
1923
)
<
/p>
暨南大学的前身是创办于
1906
年的国内第一所华侨学府
——
暨南学堂。
19
世纪末
20< /p>
世纪初时,海外华侨的人数已达
700
万之多。这些身在海 外的华人饱受殖民统治者的歧视
与压迫,
甚至连受教育的权利也被剥夺了 ,
于是华侨归国学习的要求日益强烈。
起先清政府
认为<
/p>
“
人民出洋,已非我民,我亦不管
”
,将华侨视为< /p>
“
化外之民
”
。后来迫于内外交困,清政
< p>府不得不改变其侨务政策,并开始关心华侨教育。暨南学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的。< p>
上海时期(
1923
——
1941
)
暨南学
堂停办以后,
海外华侨和国内教育界人士都强烈要求恢复暨南学堂,
却遭到袁世< /p>
凯的百般阻挠,直到
1917
年
11
月,北洋政府教育部才批准恢复暨南学堂。在黄培炎的主
持下,暨南学堂于
p>
1918
年在原校址复学,并改名为国立暨南学校。当时学校设有中学部和
< p>师范科(中专性质),已由补习学校的性质过渡成正式培养归侨子弟的学校了。
19 19
年,
中学部(旧部四年毕业)在三年级以上分为文科和理科。
1921
年夏,增设商科大学
——
又
称国立暨南商科大学,后迁至上海,与当时的国立东南大学合办上海商科大学。
1922 p>
年,
在南京增设女子中学部,
同时原与东南大学合办的上海商 科大学开始在真茹独立办校。
1924
年,商科大学三、四年级停办,南
京部分全部迁到上海真茹。学校人数升至
500
余人,学
科类别也由五系增至八系。
1927
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上海真茹的国立暨南 学校改组为
国立暨南大学。
p>
福建建阳时期(
1941
——
1946
)
1941
年,鉴于时局日益艰险,学校未雨 绸缪,着手为内迁做准备,在福建建阳童游镇
设立分校。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暨大师生从
上海出发,经长途跋涉,于
1942
年
6
月抵达建
阳,遂将分校改为校本部。抗日战争结束后又回到了上海一段时间。
广州重建时期(
1958
——
1970
)
此时的暨南大学虽然仍力图
继续按照侨校的特点进行办学,
无奈在几经战乱之后,
侨生
生源锐减,
因此暨南大学不得不再次停办。随后,
暨南大学的院系分别合并于复 旦大学、交
通大学、
南京大学、
浙江大学等高等学府,< /p>
当时仍愿意归国学习的部分侨生被安置于燕京大
学(后属北京大学)。
p>
解放几年后,华侨归国学习的愿望再次高涨。
1958 p>
年
9
月,在原广州华侨补习学校的
基础上进行
扩建以后,
暨南大学终于再度开学。
然而由于其侨校的特殊性质,
在文革时期第
三次停办,
当时学校的院系被胡乱并入了其他院校,
校址则让出来给了第一军医大学。
直到
1978
年秋,经过多方努力,尤其是在叶剑英的大力支持下,暨南大学得以再次复校。
现状
如今的暨南大
学,已是国家
“211
工程
”
重点综合性大学,直 属国务院侨务办公室领导。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国际化、现代化、综合化
特色明显。海外及港澳台学生
高居全国高校之首,
来自境外的研究生占全 国高校海外及港澳台研究生总数的四分之一,
无
愧
“ p>
华侨最高学府
”
的称号。
暨
大被称为
“中国第一侨校”
。
1906
年清政府为
“宏教泽而系侨情”
设学于南京。
1960
年许多东南亚华侨青年来暨南大学学习汉语,
其中以印度尼西亚侨生最多。
其中 每
4
个人中
就有
3
个是来 自东南亚的侨生,当时暨南大学就被誉为“华侨学生的摇篮”。
四、暨南大学历届领导人
暨南学堂创办人
端方
暨南学堂堂长
国立暨南大学校长
郑洪年
(< /p>
1907-1909.1,1927.6-1934.1
)
暨南大学学堂堂长
杨熙昌
(
1909.1-1911.10
)
国立暨南学校校长
赵正平
(
1918-1920
夏
,1921
秋
-1925
夏)
国立暨南学校校长
柯成懋
(
1920
夏
< p>-1921秋)
国立暨南学校校长
姜琦
( p>
1925
秋
-1927
夏)
国立暨南大学代代校长
沈鹏飞
(
1934.1-1935.7
)
国立暨南大学校长
何炳松
(
1935.7-1946.5
)
国立暨南大学校长
李寿雍
(
1946.6-1949.5
)
暨南大学校长
陶铸
(
1958.6-1963.1
)
暨南大学校长
陈序经
(
1963.1-1964
夏)
暨南大学校长
杨康华
(
1964.3-1970.3,197 9.8-1983.10
)
暨南大学校长
梁灵光
(
1983.10-1991.6
)
暨南大学校长
周耀明
(
1991.6-1995.12
)
暨南大学校长
刘人怀
(
1995.12-2005.12
)
暨南大学校长
胡军
(
2005.12-
至今)
主要校长风采
创始人:
端方,
清朝晚期
,
两江总督、朝廷重臣端方于
1905
年呈递
5
筹设 暨南学堂
6
奏折
,
获清政府批准
,
并在南京筹办招收归国侨生的暨南学堂。
1907
年 p>
3
月上旬
,
首批来
自爪哇的归
国侨生抵达上海
,
然后转到南京
,
这是华侨学生回 国求学开始。
1907
年
3
月
< p>23日
,
暨南学堂正式开学
,
国内第一所华侨学府从此诞生了。
1911
年
10
月武
昌起义爆发
,
暨南学堂被迫停办。虽然学堂仅办了< /p>
4
年多
,
但为华侨学生回国求学
打开了大门。
暨南的名字已传遍南洋
,
为后来暨南学校的恢复 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辛亥革命的胜利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
激发了海内外华侨的爱国热情
,
各地华侨热心
办学。
p>
郑洪年
,
(
1907-1909.1,1927.6-1934.1
)
1927
年
,
南京国民政府任命郑洪年为校长。
郑到职之后
,
即提出改组与扩建计
划。他表示
:
< p>“鉴于侨胞处于殖民政府铁蹄之下,
受尽帝国主义之蹂躏
,< /p>
暨南教育非
提高程度
,
扩充为完善大学 p>
,
不足以增进侨胞之地位
,
不足以谋适应其特殊环境< /p>
,
不
足以使华侨父老咸达自由平等之目的。”并计划将暨南
学校
/
扩充为一完善之大
学
,
< p>改商科为商学院,
并增设农学院、文哲学院、自然科学院、社会科学、艺术学
院五门
,
以期从质量上完成华侨之最高学府。使华侨子弟 得享受世界高深的知识
,
与祖国优美的文化
,
< p>以为他日参加祖国一切运动,
及提高华侨地位之准备
1927
年
9
月
5
日
,
国立暨南大学隆重举行开学典礼。
此时
,
商科 大学改为商学院
,
原有系科改
组为工商管理学、银行学、
国际贸易学、会计学以及普通商业学等
5
科
,
继续 招
生
,4
个年级俱全。经过两年的努力
,
至
1929
年
,
除商学院外
,
相继成立了文学院、
理学院、教育学院。其中文学院下设中国
语文学、外国语文学、政治经济学、历
史社会学
4
个系< /p>
;
理学院下设数学、
物理学、
生物学
3
个系
;
教育学院下设教育学、
心理学<
/p>
2
个系以及师资专修科
;1930
年又成立法学院< /p>
,
下设法律系及外交领事专
科。
至此
,
国立暨南大学拥有
5
个学院、
16 p>
个系和
2
个专科
,
成为一个完全的大学 。
廖承志
,
(1963.2-1970.3)
暨南大学董事会董事长
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
,
筹建一所全日制、正规的华侨高等学府的条件基本成
< br>熟。为适应侨生回国升学的需要
,
在陶铸、廖承志等的大力推动下
,1958
年
9
月暨
南大学在广州
重建。时任中央侨务委员会主任的廖承志
,
对暨南大学的重建工作
始终予以热情关怀。他认为暨南大学办学目的就是接纳海外的炎黄子孙
,
让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