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理工大学社团-关于小学毕业的作文
2019
年天津市十二重点中学高三毕业班联考(二)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分为政治、历史、地理三部分,共
30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本部分为历史试卷,
共
10 0
分。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
)两部分,第Ⅰ卷
1
至
3
页,第Ⅱ卷
4
至
6
页。考生
一律用黑笔作答。答卷
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号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卷时,卷Ⅰ答案填涂
在答题卡上
,卷Ⅱ答案写在答题纸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
第Ⅰ卷
注意事项:
1.
每小题选出答 案后,把历史答题卡上对应的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
涂其
他答案标号。
2.
本卷共
11
题,每题
4
分,共
44
分。在每题列出的四 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法家的“以
政
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从根本上体现
A.
民本思想的盛行
B.
儒墨法思想融合
C.
诸侯争霸的需要
D.
小农经济的影响
【答案】
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儒
家的“藏富于民”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法家的“以政裕民”思
想
均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对民力的重视,体现了诸侯争霸环境下发展小农生产对取得兼并战争胜利、稳定社会秩序、
促进社会经济恢复发展的重要性,
故
D
项符合题意。
A
项,
题干反映了 民本思想,
但不符合富民
“
根本
”
,
排除。
B
项,
材料无法体现儒墨思想的融合,排除。
C
< br>项,富民思想不仅服务于争霸战争,排除。
< br>2.
西汉初年,
民营工商业已有相当发展。
汉武帝 以后,
民间资本被迫大量向农业转移,
以田庄为主要载体,
以农为 主、
工商为辅。这种变化反映出汉武帝时期
A.
民间资本发展较快
B.
工商业环境宽松
C.
国家强化经济控制
D.
农工商协调发展
【答案】
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
可知,汉代厉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盐铁官营,限制私营工商业发展,故出现题干中民
营
工商业向农业转移的现象,故
C
项符合题意,
< br>B
项排除。
A
项,题干信息反映
民间资本受到压制,排除。
D
项,题
干
无法体现农工商协调发展,排除。
3.
p>
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明清时期,宣
讲“圣谕”成为乡约
最重要
内容。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 上谕十六条》
,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
为”等。材
料中乡约制度的主要作用是
A.
加强中央集权
B.
加强基层治理
C.
确立儒学权威
D.
强化重农抑商
【答案】
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扬善惩
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
…
“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
非为”
”
可知,
“
乡约
”
制
度旨在加强地方基层教化
,稳定基层统治秩序,故
B
项符合题意。
A
项,
“
乡约
”
制度旨在加强对基层的管理,未体现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
除。
C
项,“乡约”制度践行了儒家伦理思想,而非确立儒学权
威,排除。
D
项,题干未体现
重农抑商
思想,排除。
4.
伯利克里曾说:“我们的政治制度不是从我们邻人的制度中模仿来的。我们的制度是别人的模范,而不是我们模仿
任何其他的人的。”“当法律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公正地调解人们的私人争端时,民
主政体的优越性也就得到
确认。”材料中这些话说明古代雅典
A.
制度自信
B.
法律确保人人平等
C.
直接民主
D.
民主政体开始确立
的
【答案】
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我们的
政治制度不是从我们邻人的制度中模仿来的
…
民主政体的优越性
也就得到确认。”可知
伯利克里认为雅典民主与法治具有异于别人的优越性,体现了对城
邦民主政治的自我肯定,故
A
项符合题意。
B
项,
雅典实行公民民主,并非人人平等,排除。
C
项,题干未强调雅典的民主形式,排除。
D<
/p>
项,雅典梭伦改革使民主政
体开始确立,排除。
5.
法国
1875
年宪法规定:总统作为国家元首,有与两院一样
法律创制 权,还执掌国防、外交事务,拥有任命文武
官员权力。但合约及商约须经两院通过后才可
定案;未经两院同意,总统不得宣战。可见,当时法国实际上
A.
建立了三权分立体制
B.
照搬了美国政治制度
C.
共和制君主制交替局面结束
D.
解决了各政治派别之间矛盾
【答案】
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法
国总统拥有一定的权力,但受到议会权力的制约,法国
1875
年宪法标志法国共和政体的
确立,法国政体混乱交替局面结束,故
C
项正确。
A
项,
法 国未照搬行政、
立法、
司法三权分立的体制,排除。
B<
/p>
项,
美国实行总统共和制,总统拥有行政实权,排除。
D
项,虽然法国共和政体确立,但共和政体尚不稳固,专制与共和
的矛盾长期存在,故排除。
6.
18
世纪
60
年代,牛顿物理学等新 兴课程已经通过各种方式成为多数大学的标准课程。尽管学生在早期教育中被灌
输进顺从
和正统的观念,但对于学过这些新兴课程的人来说,他们完全可以用同样的标准来衡量人类事务。这段材
料突出的表现了
A.
启蒙运动具有广泛社会基础
B.
近代自然科学知识逐渐普及
C.
近代教育促进了科学发展
D.
科学观念推动了人文精神
【答案】
D
【解析】
【详解】
根 据材料
“
对于学过这些新兴课程的人来说,
他们 完全可以用同样的标准来衡量人类事务
”
结合所学可知,
牛
的
顿物理学更新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推动了理性观念的发展,进而使人们用理性主义思想认识人类社会,促进 了人
文精神的发展,故
D
项正确。
p>
A
项,学生群体不能说明启蒙运动具有广泛基础,排除。
B
项,题干不能反映自然科学
知识的普及,排除。
C
项,题干未体现教育与科学发展的联系,排除。
7.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
公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给予国民财产占有和人身安全的自由权利,解除之前强
< p>加民族工业的各种限制;设立实业部,并通电各省都督设立实业公司。这些举措的积极意义主要是< /p>
A.
改善了经济的发展环境
B.
促进民族工业持续发展
C.
保护了个人的经济权利
D.
推动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答案】
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南
京临时政府制定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
法律政策,设立经济管理部门,有利于加强对经
济的管理,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故
A
项
正确。
B
项,题干措施不仅仅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也为经<
/p>
济发展提供良好环境,排除。
C
项,题干
并非强调对个人权利的维护,排除。
D
项,实业救国思潮在甲午
战后已经兴
起,排除。
8.
1920
年
9
月,上海《劳动界 》刊登的《一个工人的宣言》写道:“俄国已经是工人的俄国……这个潮流,快到中
国来
了。我们工人就是这个潮流的主人翁,这个潮流的主人翁,就要产生工人的中国。”该材料反映了
的
A.
中国开始举起了社会主义大旗
B.
为民主革命转变奠定思想基础
C.
五四运动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
D.
马克思主义传播面向工农群众
【答案】
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
俄国已经是工人的俄国”,说明了俄国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这个潮流,快到中国来
了
”,说明中国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工人就是这个潮流的主人翁”说明了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结合所学<
/p>
可知,
1919
年五四运动爆发后,
p>
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故
C
项正确。
A
项,
p>
1918
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
p>
《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举起了社会
主义大旗,排除
。
B
项,五四运动传播了马克思主义,而不是为民主革命转变奠
定思想基础,排除。
D
项,题干未提
及
农民阶级参与其中,排除。
9.
毛泽东:
“目前长沙那样的城市,
还不是我们蹲的地方,
< p>那就不要去了。我们要到敌人管不着或难得管的地方去,
……
发展我们的武装力量。”材料中这段话的背景是
A.
土地革命的开展
B.
秋收起义中受挫
C.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开辟
D.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创立
【答案】
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
可知,秋收起义失败后,党中央决定放弃城市革命道路,确立以农村包围城市夺取革命
胜
利的方针,故
B
项符合题意。
ACD<
/p>
均为题干材料现象的结果,并非背景,排除。
10.
下图中划线的城市在新时期被开辟为沿海开放城市,推动
它们开放的有利因素是
的
A.
第一批经济特区的设立
B.
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立
C.
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D.
浦东新区的开发与开放
【答案】
A
【解析】
【详解】根据图片结合所学
可知,根据邓小平的创议在设立深圳、厦门、汕头、珠海经济特区后,
1984
年,大连、
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等首批
沿海开放城市诞生,故
A
项正确。
B<
/p>
项,
1984
年,中国在
14
个沿海开放
城市建立了第一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
区,排除。
C
项,
1985
年
2
月,中共中央决定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
和
闽南厦门、漳州、泉州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排除。
D
项,
1990
年
< br>4
月,中央决定同意上海市加快浦东
地区开发,在浦东实
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排除。
< br>11.
这是一次历史性的聚会,会后第二战场的开辟加速了德国法西斯主义的灭亡
。同时,也是人类打破画地为牢的陋
习、消除意识形态差距、共同承担起道义和责任的先
例。这一“历史性的聚会”是
A.
开罗会议
B.
德黑兰会议
C.
雅尔塔会议
D.
波茨坦会议
【答案】
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
会后第二战场的开辟加速了德国法西斯主义的灭亡“结合所学可知
,
1944
年
5
月苏、美、英三国
首脑召开的德黑兰会议,决定开辟第二战场,故
B
项正确。
A
项,
p>
1943
年
11
月
27
日开罗会议提出
“此次进行战争
之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侵略”,排除。
< br>C
项,
1945
年
2
月雅尔塔会议在于战后处置德国问题、波兰问题、远
东问题、联合国问题,排除。
D
项,
1945
年
7
月波茨坦会议的召开在于
对战后德国的处置问题和解决战后欧洲问题
的安排,排除。
第Ⅱ卷
注意事项:
1.
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2.
本卷共
3
小题,共
5 6
分。
12.
中华民族的历史
也是一部政治文明的发展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河北经贸大学考研分数线-有趣的对联故事
美国北方大学排名-高中周记600字
大连海事大学照片-弟弟的惊喜txt下载
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招生网-快乐的国庆节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教师节表彰大会主持词
大学生必读课外书-我发现了生活的美
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电影雷锋观后感
郑州大学团委网站-坚强意志的名言
-
上一篇:大连大学2016年博士以上
下一篇:辽宁全高校名单(20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