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镇江市部编版八年级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语言运用
(
含答案 p>
)
一、初中语文语言运用
1
.
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
与自己相处的前提 是保持高尚的价值追求。
②
有什么样的人生追求,就会有什么样
< br>的人生选择,应当自觉培养自省、敬畏、慎独意识,排出外界纷扰对内心的侵袭。
③
提升
与自己相处的能力,关键在于能否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④
知识是提升修养的精神食粮,
应当善于把零星的时间
“< /p>
焊接
”
起来,以永不满足的态度去学习,不断用新知识
________
、
________
。
(
1
)请提取第
①
句的宾语部分。
(
)第
③
句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
< p>
(
3
)请将下面 的语句分别填在第
④
句的横线上。(只填序号)
A
.丰富自己
B
.充实自己
知识是提升修养的精神食粮,应
当善于把零星的时间
“
焊接
”
起来,以永不满足的 态度去学
习,不断用新知识
________
、
________
。
【答案】
(
1
)保持高尚的价值追求。
(
2
)提升与自己相处的能力,关键在于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p>
(
3
)
B
;
A
【解析】
【分析】(
1
)这个句子的主语是
“
与自己相处的 前提
”
,谓语动词是
“
是
”
,宾语应
为
“
保持高尚的价值追求
”
。
(
2
)这个句子一面对两面,应该删去
“
能否
”
。
(
3
)
“
充实< /p>
”
是
“
使内容丰富
”
的意思,应该是先充实自己,在此基础上才能丰富自己。故
选
BA
。
故答案为:
⑴
保持高尚的价值追求。
⑵
提升与自己相处的能力,关键在于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⑶
B
;
A
【点评】
⑴
本题题考查的是语法知识的理解能力。考生要对结合题意,仔细辨析,要求考
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掌握基本的语法知识,并且要会运用。
⑵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和修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 逐项审读,从句意、用词、修辞、
标点、结构、词语搭配等多方面进行考虑,注意掌握病
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
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
⑶
本题考查考生对成语的运用能力,解答此题要 求考生注意词语意思的理解,结合具体的
语境进行判断。
2
.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答。
“
四书
”
包括:《论语》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
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孟子》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
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大学》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对中国
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庸》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文,提出的
“ p>
五达
道
”“
三达德
”“
慎独自修
”“
至诚尽性
”
等内容,对为人 处事、人性修养有重要影响。
“
四书
”
蕴
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在中华思想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源远流长的文化精
华。
(
1
)请用 一句话概括以上内容,不超过
30
字。
(
2
)根据材料内容,以 p>
“
《中庸》
”
为描述对象,用上一种修辞方法,写一句 话。
【答案】
p>
(
1
)
“
四书
”
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是源远流长的文
化精华。
p>
(
2
)示例一:《中庸》论述了儒 家人性修养,提出了丰富的思想内容,蕴含了儒家思想的
核心内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示例二:《中庸》是为人处事、人性修养
的一面镜子,端正着人们的行为。
【解析】
【 分析】(
1
)认真阅读这段话,可知这段话分别讲了四书的主要内容,文段最后< /p>
一句是这一段的中心句,可把这句话压缩到
30
字以下即可 。
(
2
)《中庸》
是一本论述儒家 人性修养的散文,可从
“
修养
”
这个词进行生发联 想,如可
以把他比作一面镜子,一个心灵的导师等。
故答案为:
⑴
“
四书
”
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是源 远流长的文化
精华。
⑵
示例一:《中庸》论述了儒家人性修养,提出了丰富的思想内 容,蕴含了儒家思想的核
心内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示例二:《中庸》是为人处事、人性修养的一面镜子,端正着人们的行 为。
【点评】
⑴
本题考查对材 料的梳理及概括能力。做此类题需要学生在仔细阅读材料时,将
关键句子找出,利用归纳
和概括的方法将各种关键词语进行整合,按照要求,形成答案。
⑵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答题时要在理解《中庸》这 本书核心内容的基础上再进行联
想,然后运用比喻阐释其主要内容和作用即可。
3
.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答。
西汉刘邦曾住在汉江上游之汉中,被 封为汉王,建立的朝代名
“
汉
”
。我们这个民族为
“
汉
族
”
,使用的语言为
“
汉语
”
,文字为
“
汉文
”
。章太炎先生说:
“
中国又称华夏,就因 华山和夏
水(今汉江)得名。
”
是汉江赋予我们民族名字 ,将汉民族的血脉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汉江万古流,她孕育了宝贵的民族精神。周封熊绎
“
子男五十里
”
,在汉江流域建立了楚
国,几代楚人在荆山披荆斩棘,使楚国逐渐强大
。其
“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
艰苦创业的开
拓精神,令人景仰。
(
1< /p>
)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上内容,不超过
25
字。
(
2
)根据材料内容,以 p>
“
汉江
”
为描述对象,运用修辞手法,写一句话。 p>
【答案】
(
1
)汉江赋予我们民族名字,孕育了宝贵的民族精神。
(
2
)示例一:汉江是一条神奇的纽带,让华夏子孙 心心相印,血脉相连。
示例二:几千年
来,汉江守护着华夏一隅,涵养着民族精神,见证着历史变迁。
【解析】
【分析】(
1
)这道题分别抓住
“ p>
西汉刘邦曾住在汉江上游之汉中,被封为汉王,
建立的朝代名
‘
汉
’
。我们这个民族为
‘
汉族< /p>
’”
和
“
汉江万古流,她孕育了宝贵的民族精神 p>
”
即可
概括出这则材料的主要内容。
(
2
)写作时,要紧扣材料中汉江与华 夏子孙,与民族精神的关系来写。同时注意运用修
辞。如汉江如一条纽带,维系着华夏儿
女,让炎黄子孙血脉相连。
故答案为:
⑴
汉江赋予我们民族名字,孕育了宝贵的民族精
神。
⑵
< /p>
示例一:汉江是一条神奇的纽带,让华夏子孙心心相印,血脉相连。示例二:几千年
来,汉江守护着华夏一隅,涵养着民族精神,见证着历史变迁。
【点评】
⑴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段的概括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材 料,提取关键语
句,抓中心句进行概括。
⑵
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能力,考生要读懂要求,注意 紧扣材料和修辞的运用。
4
.
家风,即门风,指一家或一族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某校开展
“
优良家风,
我传承
”
的综合性学习活 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寻家风】以下是活动小组搜集到的有关家风的材料。
材料一:在宗祠的大门上,经常可以看到
“
德泽源流远,家风世 泽长
”
之类的对联;厅堂上
挂有
“
忠厚传世
”“
勤俭持家
”“
忠孝廉洁 p>
”
的牌匾。这些大多是一家或一族的祖训。
材料二:
“
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 人
——
我都得感谢
我的慈母。
”
(胡适《我的母亲》)学父亲做人,学父亲做事,学父亲对信仰的执著追求,
学父
亲赤子情怀,学父亲的俭朴生活。
(摘自《习近平的家风:从父亲身上学到五件事》)
材料三:下面图片反映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规矩
(
1
)从以上材料中,你发现 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把优良的家风传承下来?请写出两种。
p>
(
2
)用一幅对联来总结本次活动,完成下联。
上联:长辈言传身教明祖训
下联:
________
【答案】
(
1
)
①
学习祖训;
②
向长辈学习。
(
2
)子孙心领神会承家风
【解析】
【分析】(
1
)从材料一中
“
在宗祠的大门上
”“
厅堂 上
”
等词句可以看出祖训在日常
生活环境中就能对我们进
行教育,材料二,三中可以看出这些祖训是在平时的生活中通过
长辈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学
到的。据此理解作答。
(
2
)对联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字数相等。二是同类对同类,例如:颜色对颜色,食品
对食品。三是词性相对,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上联中
“
长辈 言传身教
”
属于主谓
短语,其中
“
言传身教
”
又是并列短语,
“
明祖训 p>
”
属于动宾短语。示例:后代心领神会震家
威。
故答案为:
⑴
①
学习祖训;
②
向长辈学习;
⑵
子孙心领神会承家风。
【点评】
⑴
本题考查对材料的概括和分 析能力。解答时,联系题干要求,通读材料,结合
实际生活,合理概括即可;
⑵
本题考查对句式结构及对仗的分析运 用能力。解答时,结合题干所给示例,提取其句式
结构,恰当组织语言,对仗工整即可。
5
.
班级诗会上,有同学分别朗诵了王安石和李煜的一首词,请根据要求答题。
【甲】王安石
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
烧水恣行游。上尽层楼更上楼。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
【乙】李煜
四十年来家国,三
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千戈?
一旦归为巨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
/p>
(
1
)请根据学过的古诗词知识,为这两首词选择正确的词 牌名。
A
.满江红
B
.如梦令
C
.破阵子
D
.南乡子
甲:
______ __
;乙:
________
(
2
)有同学根据王安石词内容做了一副上联,请根据李煜词内容写出下联。 p>
上联:四百年帝业回头往事一梦
下联:
________
【答案】
(
1
)
D
;
C
(
2
)三千里山河辞别垂泪两行
【解析】
【分析】(
1
)根据常识可知,满江红,词牌名,以柳永《满江红
·
暮雨初收》为 p>
正体。另有双调九十三字。如梦令,词牌名。以李存勗《忆仙姿
·
< p>曾宴桃源深洞》为正体,
单调三十三字。破阵子,词牌名,定格为晏殊《破阵子
p>
·
海上蟠桃易熟》,此调双调六十二
字。南乡子,词牌名,以
欧阳炯《南乡子
·
画舸停桡》为正体,单调,二十七字。根据字数
确定即可。
(
2
)上 联从时间角度,抓住
“
四百年来成一梦
”
这一关键 句子,概括了作者对帝国往事兴衰
终成一梦的感叹,下联可以从空间角度,抓住
“
三千里地山河
”
这一关键句子进行发挥。
故答案为:(
1
)
D
、
C
;(
2
)
三千里山河辞别垂泪两行
【点评】(
1
)本题考查对词牌名的理解与运用能力。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又
< p>称长短句。人们为了便于记忆和使用,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有< p>
时候,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若干变体,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有时候,因为各家叫< p>
名不同,同一个格式又有几个词牌。
(
2
)本题考查对比阅读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对两首词的内容有足够的理解。然后再分< /p>
析上联描述的内容,是什么意思,句式特点如何,最后根据对联知识,有目的地从第二首<
/p>
词中概括相应的内容即可。
6
.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作为世界唯一的表意文字,汉字传承着中华文化。形
成汉字的每一个构件,都表
达着自己的意思,存在着书写的审美。俗话说,
“
见字如见人
”
,正是如此。当我们见到苍
劲有力的字迹,会感受到书写者刚毅的性格;见到舒展悠扬的笔画,能感受到作者的不拘
一格。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语言研究所的程荣教授认为,汉字手写不应该、也不可能完全
被电子输入所取代。
材料二:近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节目倍
受人们的关注。三档电视节目的主创
都认为,这是由于节目切中了观众心中对于文化、文
字知识的渴求。
材料三:《通用规范汉字表》研制组组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宁说,一个社会的
文化诉
求是我们能写好字的关键,现在一些人随意拿汉字、汉语调侃、戏谑,解构汉语的
语法规
则,歪曲一些字的形音义等。长此下去,作为母语的汉字本体就会发生蜕化和异化
,它反
过来又会侵蚀我们的精神和文化。因此我们的社会要有文化诉求,要有文化素养,
让这种
文化修养、文化诉求走到全民层面上是写好汉字的关键。
(
1
)阅读上面三则材料,分别提取三则材料的主要信息 。
(
2
)某学校组织促进同学们手写汉字的有关汉字书写系列活动。小岚认为现代化的汉字输
入方式更便捷,手写已经不再重要,这样的活动没有必要参加。请你以朋友的身份劝说小
岚积极参加此次活动。
(
)汉字中有一类字叫做
“
会意字
”
,清代学者王筠说:
“
会意者,合二字、三字之意以成
一字之意。
”
请从给定的会意字当中选择一个,仿照示例对其字义进行解析。
会意字:从、吠、休、炙、苗。
示例
:晶,由三个
“
日
”
字构成,
“< /p>
日
”
为发光体,三个
“
日
< p>”更具光亮,因此,
“
晶
”
是 光亮的意
思。
【答案】
(
1
)材料一 :汉字即能表意又具书写美,是不会被电子输入取代的;
材料二:汉字及语言类节目受欢迎的原因是人们对文化和文字知识的渴望;
材料三:写好汉字的关键是社会要有文化诉求和文化修养。
(
2
)小岚,汉字不仅蕴含丰 富的表意文化,更具有独特的书写审美,这些都是传承千年的
宝贵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
中学生,伫立在时代的洪流中心,我们更应肩负起传承汉字文
化的责任,因此希望你能加
入到我们的活动中来。
(
3
) 从,两个
“
人
”
构成
“
< p>从”
,二人相随,所以
“
从
”
是跟从的意思。
吠,由
“
口
”
和
“
犬 p>
”
构成,狗之声从口出,因此
“
吠
”< /p>
指狗叫。
休,由
“
人
”
和
“
木
”
构 成,一人在树旁,因此有休息之意。
炙,上面是
“
肉
”
,下面是
“
火
< p>”,肉在火上烤,所以
“
炙
”
指烤肉。
苗,上面是
“
草 p>
”
,下面是
“
田
”
,田 中长出植物,所以
“
苗
”
指初生的植物。
【解析】
【分析】(
1
)从
“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语言研究所的程荣教授认为,汉字手写不
应该、也不可能完全被电子输入所取代
”“
三档电视节目的主创都认为 ,这是由于节目切中
了观众心中对于文化、文字知识的渴求
”“
因此我们的社会要有文化诉求,要有文化素养,
让这种文化修养、文化诉求走到全
民层面上是写好汉字的关键
”
可以提炼出问题的答案。
(
2
)这是一道典型的劝告类口语交际 题,解答此题要注意以下两方面要求:第一要在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