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大学查询网 > 高校介绍 >

天津大学 建筑学院最全大学语文复习资料整理知识分享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bjmy2z.cn/daxue
2020-12-08 00:42
tags:

-

2020年12月8日发(作者:甘渭汉)


此文档仅供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大学语文复习资料整理


1.

诗经的基本知识概述


《 诗经》

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

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

总共三


百零五篇。所以《诗经》又称“诗三百”。《诗经》分风,雅,颂 三部分。六义:风,雅,


颂,赋,比,兴。汉代传习《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大家 。赋,比,兴是《诗经》的


三种艺术表现手法。


2.

史传知识概述


我国古代史著卷帙浩繁,

按编撰形式分为编年体,

纪传体,

纪事本末体三大史体。

编年体有:


《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 其中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体例完善


的编年体通史,

《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左传》是我国一部自称体系的


详尽而周密的编年体史书。


二十四史都属于纪传体史书。

< p>南宋袁枢的

《通鉴纪事本末》

属于纪事本末体

春秋三传:

《左


氏传》《公羊传》《谷梁传》


3.

唐诗知识概述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4.

散文知识概述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轼,苏洵,苏辙


古代散文的发展:先秦散文→两汉散文→唐宋散文→明代散文→清代散文。


古代的散文:

我国古代为区别于韵文、

骈文,

凡不押韵、

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

包括经、

传、

< br>史书在内,一律称之为散文。


代表两汉最高成就的史传散文:司马迁的《史记》

百家争鸣不仅产生了诸子散文,也产生了历史散文,诸子散文:《论语》《孟子》《老子》

< br>《庄子》历史散文:《左传》《战国策》


5.

新诗知识概述


新诗发 展的历史分为:

初创期,

探索期,

成熟期和深化期。

新月派代表:

闻一多,

徐志摩


征派代表:李金发

抒情诗代表:冯至

。散文诗代表

;

鲁迅


6.

小说知识概述


小说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

理论上通常认为,

借助于 艺术虚构,

以散体文的形式表现叙


只供学习与交流


此文档仅供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事性内容,

通过一定的故事情节对人物的关系,

命运,

性格,

行为,

思想,

感情,

心理状态,

< br>活动环境进行描写,是小说的基本特征。


小说以刻画人物形 象为中心,

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


体裁。

小说有三要素

:人物,故事情节,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小说反映 社会生活


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 心的。


小说的分类有不同的原则,按用语来分,有文言小说,白话 小说;按文体来分,有日记体小


说,书信体小说,等等;不过现在通行的分类是分成长篇 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三种。


《大学》


课文



大学之道,在 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


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


明明德于天下者,

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 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


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 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


薄者厚,未之有也。


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


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


《大学》的作者

《大学》作者,汉唐 诸儒无说。朱熹整理《大学》时,将其分为“经”


一章(“经”是基本的观点),“传” 十章(“传”则是对“经”的解释、阐述)


《大学》全文分为“经”和 “传”两个部分。

《大学》篇主要阐述一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所弘


扬的君子 修德之学。


《大学》提出的“三纲”:

大学之道,在明

明德

,在

亲民

,在

止于至善


八条目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下;

八条目的根本

:

修身为本

思考题:

1

、谈谈自己对“三纲八目”的理解。

《大学》重在 阐述教育纲领,其着眼点为教


育与国家政治、社会的关系。

提出了著名的

“三纲领”

“大学之道,

在明 明德,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 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主张以道德认识(格物、致知)为起点,以克服偏私 情感,树立道德信念(诚意、正心)为


根本要求,以“治国、平天下”为实践目标。核心 论点是:治人以修身为本,修身以慎独为


先。

(慎独:指人们在独自活动 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


动,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 、做人原则之事。

)朱熹所谓“三纲”,是指明明德,在亲

民,在止于至善;所谓“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 br>只供学习与交流


此文档仅供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下。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儒家

< br>的全部学说都是循着“三纲八目”展开。


《春江花月夜》


课文: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全唐诗》仅存张若虚诗作二首,一首是五言排律《代答闺梦还》,写少妇思春之情,艺术


水准一般。另一首便是这首被誉为“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王闿运语)“诗中之诗,顶< /p>


峰上的顶峰,孤篇压全唐”(闻一多语)而传诵千载的抒情杰作《春江花月夜》

< p>


诗篇题目通过春,江,花,月,夜五个诗歌中常用的良辰美景意象的连缀,勾勒 出了一幅令


人心驰神往,朦胧空灵的美妙图画,强烈地刺激读者不得不去探索这个奇妙的 艺术境界。


如何看待“月”在全诗中的统筹作用?


全诗以月为主题,紧扣月下的春,江,花,月是诗中的纽带,统筹全诗。在结构上月经历 了


升起,高照,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笼罩下,月与江水,沙滩,夜空,原野,花林, 飞霜,


扁舟子,思妇,高楼,镜台,鸿雁,鱼龙等组成了不同的充满画意的场景,表现了 一种执着


的憧憬和谈谈的忧伤;但它是少年时代的憧憬和忧伤,尽管悲伤,仍感轻快,虽 然叹息,总


是轻盈。正是这种轻快和轻盈,使全诗透露出一种空蒙,迷茫,柔和的情调, 像清梦飘过,


只供学习与交流


此文档仅供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却又时刻笼罩心头


诗人是怎样将诗情画意哲理融合在一起?

< br>诗人入手擒题,

一开篇便就题生发,

勾勒出一副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

诗人就江月即景抒情,


发出江月长存,

人生短暂的人生浩叹。

又由离人思妇德感慨抒发因江天月色之美所引起的闺


恨离情。诗情,画意 ,哲理融合自然。


具体分析诗歌中烘托,铺垫手法的运用


文章 第一层次就江月即景抒情,

发出江月长存,

人生短暂的人生浩叹。

为下文写离人思妇德


感慨做了铺垫。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 落花、流水、残月来烘


托他的思归之情。艺术结构完整,语言清晰,韵味婉转

< p>


《长恨歌》


白居易,字乐天,晚号醉吟先生,香山居士。


描述杨贵妃的美貌:

回眸一笑百媚生,

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 浴华清池,

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

始是新承 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

描述他们爱情誓言的诗句

< p>在天愿作


比翼鸟


关于《长恨歌》的主题,向来难以理解,你赞同那种观点,理由是什么?


诗的主题是“长恨”。先叙述安史之乱前,玄宗沉于酒色,不理朝政,因而酿成了“渔阳 鼙


鼓动地来”的安史之乱。这是悲剧的基础,也是“长恨”的内因。接着具体描述了安史 之乱


起后,玄宗的仓皇出逃西蜀,引起了“六军”驻马要求除去祸国殃民的贵妃“宛转娥 眉马前


死”是悲剧的形成。

这是故事的关键情节。杨氏归阴后,

造成玄宗寂寞悲伤和缠绵悱恻的相


思。诗以酸恻动人的语调,描绘了玄宗这一“长 恨”的心情,揪人心痛,催人泪下。

最后


写玄宗借道士 帮助于虚无缥缈的蓬莱仙山中寻到了杨氏的踪影。

在仙景中再现了杨氏

“带雨


梨花”的姿容,并以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表示愿作“比翼鸟”、“连理枝”,< /p>


进一步渲染了

“长恨”

的主题。

结局又以< /p>

“天和地久有时尽,

此恨绵绵无绝期”

深化了主题,


加重了

“长恨”

的分量。

全诗写情缠绵悱恻,

< p>书恨杳杳无穷。

文字哀艳动人,

声调悠扬宛转,


千古 名篇,常读常新。


《长恨歌》是一首叙事诗,但它并非纯粹叙事,还有 机融合了那些创作手法?


《长恨歌》

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浓的叙事诗,

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

采用了我国传统


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

将叙事、

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 一起,

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


特点。

诗人时而把人物 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

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

时而抓住人


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恰

< p>
如其分地表达人物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

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

< p>从行宫夜雨到凯旋


只供学习与交流


此文档仅供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 /p>


回归,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


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

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到梦中去找,

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


去找。如此跌宕回环,层层渲染,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 ,达到了高潮。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


层层渲染,

反复抒情,

回环往复,

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

使诗歌

“肌理 细腻”


情节生动,语言优美,人物刻画细腻传神,且叙事抒情,议论得 到完美结合,更富有艺术的


感染力。


第四段对刻画杨玉环的形象对表现长恨的主旨有何作用?


在仙景中再现了杨氏“带雨梨花”的姿容,并以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表示愿作


“比翼鸟”、“连理枝”,进一步渲染了“长恨”的主题。结局又以“天和地久有时尽,此


恨绵绵无绝期”深化了主题,加重了“长恨”的分量。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


楚天千里 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


江南游 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 p>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


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 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


翠袖,揾英雄泪。


词中活用了哪几个典故?运用典故的目的何在?

反思

张翰思归

”一典,写明不愿忘怀


时事,弃官归隐,表白抗金的决心。

求田问舍

”是再次用典,一方面是表明自己不愿弃官


回乡作富家翁 ,

同时也是对朝廷那些不思抗敌,

只顾求田问舍的达官贵人的讽刺。

桓温北伐


时的感慨

树犹如此,

人何以 堪!

反映了作者对朝廷不肯使用抗战人才,

北伐无望的愤慨。< /p>


辛弃疾词的思想内容

:

既表现出慷慨激 昂的感情,跃跃欲试的雄心,又表现出深沉的苦闷和


报国无门的悲愤,形成了豪放而沉郁 的风格。


思考题:

1

、体会辛弃疾的 思想感情:

自伤英雄抱负不能实现,心头郁结,得不到慰藉,表


达无人理 解、

英雄被困的孤独。

辛弃疾生不逢时,

他的文才武略换来的却是 大半生报国无门


的悲愤和苦痛。

于是他只好笑傲山林、

诗 酒余生。

他常常将满腔雄心壮志化作杜鹃啼血式的


悲愤的长歌。

这是英雄人格意识的变向表达,

我们从这首词中,

分明也能品味出他对英雄 人


格的悲壮追求。然而,也正是这一特定的遭遇,使他寄之于词,成为一代词宗,在词史 上留


下了光辉的一页。


2

体会诗歌的思想主题

这首词作者通过写登建康赏心亭的所见所感 ,

抒发作者收复失地,


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和功业未成的苦闷心情,

表现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批判,

表达深沉


的爱国之情。< /p>


《钗头凤》


只供学习与交流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0-12-08 00:42,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jmy2z.cn/daxue/19139.html

最全大学语文复习资料整理知识分享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