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大学查询网 > 高校介绍 >

大学培养方式中国学生真实感受——美国超一流大学的本科教育是什么样的?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bjmy2z.cn/daxue
2020-12-08 01:00
tags:

-

2020年12月8日发(作者:曹国惠)


中国学生真实感受

——

美国超一流大学的本科教育是


什么样的?


2015-04-04


本科教育是大学的基本使命,我也很愿意从这个话题谈起。恰好我所在的大学是美


国最负 盛名的常青藤高校之一,本科教育更是在美国独领风骚,其课堂教学经验有


很好的借鉴启 发意义。



日记一:开学初印象


注册了一门本科生课程《

How the earth works

》,课时不多(授课

65

分钟

/

×

3


/

周,加一个

X hour

,即看教学进度随时加课;实验是每周一个下午

3

< p>学时),但很


精干(一学期

3

门课,上一次课才一小 时就不给你教太多,少量多次更能保持学生


注意力)

每 周都有大大小小的考试

10

周课程就是

8

10

15

分钟测验

+ 2

次各


一小时期中考试

+1

次三小时期末 考试共计大小

11

次考试,每周一测是从

65

分钟


里抽出

10

15

分钟) ,平时还会留一些作业帮助预习,单出题目就够教师花时间


的了。



课前预习一章内容是必须的,要不然很难跟不上课堂节奏。< /p>

PPT

是我见过的最精美


一份,图片动画视频很丰富,文字 很简练,教室有四五种灯光组合供教师选择,营


造了在博物馆听课或是在拍科教片的课堂 氛围。时效性强,比如两周前的科学新发


现(含视频)就能入选课堂作业和讨论,但学生 们被事先要求就阐述一自然现象提


出假说和验证。一小时的课就能提问三四十次,身旁的 几个学生在频繁举手回答之


时,方觉自己像个局外人。



60

个学生有一半多带电脑去上课,但都是用 来记笔记的,

Wifi

信号好但没有一个人


上网,嗒嗒的 打字声犹如身处

GRE

考场,更没有一个人摆弄手机,不分男女都是


在忙着记笔记。整堂课的节奏除了听课就是记笔记、思考、小组讨论和问答。一学

期三门课就够他们忙活的了,可是这些人还很喜欢运动和

club

活动,只能 感叹其时


间效率之高。


研究生课堂稍显轻松,

会偏重科学发展、

思考和批判而非知识讲授,

但阅读量很大。


此外,图书馆和计算机中心实现了对课堂的无缝对接,服务资源先 进丰富,比如教


材很贵,图书馆会在前台书架提供

4

本书 供预约和阅览,也可以在复印机上复印,


或是扫描课本后输入邮箱地址就直接传送到了自 己邮箱

(直到上完课都没见过

U

盘)

< p>
顶级的课堂,一流的服务,着实厉害。


日记二:课外阅读材料


课前阅读材料有数十页 介绍了页岩气,明天花一堂课专门讨论它,再次惊叹于课堂


的时效性,不止有科学进展, 还关注工业产业创新,相比国内课堂的内容陈旧和照


本宣科,这里的学生真幸福!从阅读 中我也看到了地学专业的别样前景,原来毕业


不止是可以做研究,到工业界就职的机会也 不少。而等到一些资料翻译成中文被检


索到,时光又过去好几年了,美国又跑到更前边去 了,所以

出国学习首选美国


无道理。



日记三:实验课开始了


上了第一门本科生的实 验课程,跟以前的经受的地学训练完全不同。题量巨大,先


通过观察各种地图,

然后出来的一大堆为什么问得人头都大了,

很考验观察、

对比、

< p>
想象能力,还有小组讨论,但答题又相互独立。计算量也大,虽然都不难,把谷歌

< br>地球引进课堂。完不成还有一周时间自己查资料解答,地图和计算机实验室也是全


天候开放供学生使用。巧妙的问题设置将科学认知一步步引向深入(设计这些问题


得多费 功夫啊),直到最后解释了板块运动,仿佛自己得到了一个重要发现。国内


的课堂喜欢教 授和记住

facts

(事实),在这里更注重自己推导和发现,甚至是一堂


实验课都像在完成一个完整的探索性研究。



又因为每次课堂的作业量很大,

将课堂成绩分散到了平时近三十次训练任务当中

(教


学系统每周都有几封邮件提示完成进度和打分,压力时时有,半夜的 图书馆依旧济


济一堂学习讨论),想用功一两周抱抱佛脚,取得好分数,完全不可能。据 说这样


的课堂训练从小就开始了,

所以也不难理解很多年后中美学生和科 学水平的差异了。



对地质感兴趣的学生还可 以后续选修一门为期

2

个半月的全野外

stretch

< p>课,

飞到加


拿大之后开始一路驱车环绕美国主要地质区考察地理,单 教学器材就装了两卡车拉


过去。费用都是学校出,系里的十多位老师和研究生助教也会先 后飞往会合,各带


一两周不等的课。回来之后看他们还活蹦乱跳的,怎么就不觉得累呢?



之后

20

人 一组的实验课就是经常外出,

老师和助教开着两辆汽车

(学校准备有数十


辆汽车供教学之用,任课教师可借来开到各个地方去,费用汽油学校出),把学生


拉到附近的两个州考察地质和资源。根本不需要等到暑假才集中实习那么几天,当


周讲解的内容当周就实习完了。



日记四:助教角色


一道

Take home

考试题把我给难住了,

冥思苦想遍查资料而不得其解,

遂用只言片


语应付过去,好赶着< /p>

deadline

交上去。担任助教的同学问起感觉如何,我也不怕如


实道出。她在纸上给我画图解释了一遍,理解顿时清晰,果真要有系统化的知识结

构才能抓住要旨。她问我是否愿意拿回去接着完成,迟几天也没关系,或是就这么


交 了,

还能说什么呢,

哈哈。

她说做助教如果不能让我学好课程,< /p>

将是她的失职

(这


话要是老师说出来就足矣,连助教都这么 认真负责,佩服)。



跟她探讨起中美课堂,

才发觉有着理念上的不同。

我们习惯于老师和学生两种角色,

布置的题目都是学生各自完成,做题过程中不能问老师,要问也只能等到证明你做


错 了之后,而且是在课上统一讲解。在这里,还有第三种角色

——

助教(这门

60


人含实验的本科生课程有

7

位助教,

4

位研究生助教,

3

位地质专业高年级本科生

< p>
助教,被分成

3

组每组

20

人的实验 课上,对助教的知识也是个很大考验),完成


作业题时可以找助教或老师讨论,研究生助 教每周还要有跟堂、答疑和改作业试卷


的时间,

加起来一周就得占去一天

(研究生在学义务之一是担任几个课程的助教)



师生间喜欢提问讨论,还有同学的小组合作学习(讨论

idea

不是抄作业),也不太


涉及竞争个谁高分谁低分(不是 关起门来自己做),改完的作业和考试题从来不会


在课堂上讲解,因为改卷子时我们都会 在每个错题边写上答案的关键词,让学生自


己去体会,有不懂的再来答疑,真的是把个性 化教育贯彻到底。作业做得好时,同


学会写些鼓励的话语,或画上一些有趣的图画,有一 次校园野外考察作业答错了很


多,得到的反馈就是

“××

,如果你想再去考察一次岩石,我很高兴陪同你去

。不仅


如此,有不会的地方找实验室同学问时,即便他们自己也压着大量的作业任务,也


会爽 快地抽出时间来给你讲解。



这里的课堂氛围 很好,找不到玩手机或睡觉聊天等等的人,电脑也就是用来查资料


和做笔记的。讲师提问 的频率很高,学生也很积极回应,最多的一次得有十五六个


人同时举手回答(占全班

1/4

)。每周的考试、作业和繁重的阅读量,加起来得有


三 十多次任务,在最后的

100

分当中都有体现,教学系统每周都有几封邮件提醒进


度和得分情况,足以保证

临时抱佛脚

绝无可能,而是每周都在用功,甚至凌晨一


两点的图书馆仍然有数百人在 学习。



日记五:实验课结课了


实验课要做结课

project

了,随机跟两位安静的美国人组了队,题目是

在班上展示


课上学到的

5

个地质学概念,

并以至少

5

种矿物

5

种岩石作为例子

这个题目拿到


国内,学生十有八九就是拿几 块石头简单说几句,证明自己熟记了岩石的特征,具


备了识别能力。但在美国同学这,事 情的发展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这些家伙自己


设计了几个层层递进的问题,自问自答。然 后据此写出了一个剧本,讲述的是在一


个周五晚上的酒吧里发生的故事,以岩石名称命名 的朋友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对话,


以讨论自己怎么诞生的为起点,说到两种岩石怎样在地质 作用下形成现在的岩石,


就比喻为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比如说父亲在赶集或登山的时候摔 下来成了碎片,在


重力作用下一直滚下山崖,后来遇到了妈妈),就像美剧里展示的那样 。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0-12-08 01:00,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jmy2z.cn/daxue/19225.html

中国学生真实感受——美国超一流大学的本科教育是什么样的?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