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文物2014年第2期
成都万佛寺南朝佛教造像出土及流传状况述论
成都万佛寺南朝佛教造像出土
及流传状况述论*
董华锋(四川大学考古学系)
何先红(四川博物院)
摘
要:1882~1954年,成都万佛寺遗址曾先后5次出土南朝佛教造像。这批造像出土后
经历了复杂的流传过程。1882年出土造像大多已流散至国外,其中所谓纪年最早的“元嘉二
年”造像也需谨慎对待,故宫博物院藏元嘉二十五年造像似为唯一一件此次出土的造像。
1902年出土的大同七年造像已不知所踪。1937、1953~1954年两次出土的造像有37
件收藏
于四川博物院,同时该院还藏有3件出土及入藏年代不明的南朝造像。1945~
1946年出土的
造像今已无法得见。碑刻文献中还记载有2件造像可能亦出自该遗址。
关键词:万佛寺遗址;南朝造像;四川博物院
南北朝是中国佛教
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但
相对于北朝丰富的佛教遗存而言,南朝的佛教遗
存十分少见,成都万佛寺南朝佛教造像是目前发
现的极其重要的资料。这批造像
数量多、保存较
完好、年代序列清晰、雕造精美、题材丰富,其
重要的学术价值已为学术界广泛认同。然而,由
于这些造像系清末以来陆续出土,且出土
后几经
辗转,给我们今天的研究带来诸多不便。清代王
懿荣《天
壤阁笔i己:》最早记录了该遗址的造像出
土情况,冯汉骥先生也曾对历次造像的出土和
流
传状况做过简要的介绍。…2011年以来,在四川
博物院的
大力支持下,笔者联合相关人员对成都
万佛寺遗址出土南朝佛教造像进行了系统的整理。
本文拟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资料,努力厘清成
都万佛寺南朝佛
教造像历次的出土及流传状况。
成都万佛寺遗址位于今成都市一环路北二段
与白马寺街交叉路口北侧。此寺相传始建于东汉
延熹年问(158~167年
),是成都著名古刹,从
南朝至明代的千余年间香火不断。根据文献和出
土造像题记可知,南朝时此寺名安浦寺,唐代名
净众寺,宋代改名为净因寺,明
代时名净因寺、
竹林寺、万佛寺、万福寺,明末毁于张献忠战火。
该遗址自清光绪八年f1882年)以来,多次出土
各类佛教造像共计300余件。今
以四川博物院
(原四川省博物馆)收藏最多,共计63件,…其
中南朝造像40件。…这40件造像中有立佛像16
件、坐佛像1件、佛头像10件、菩
萨像2件、
背屏式造像6件、造像碑3件、造像底座2件。
此外
,北京故宫博物院也收藏有传为万佛寺出土
的南朝造像;部分碑刻文献中也有传为万佛寺
出
土南朝造像的记载。现将有关情况梳理如下:
成都万佛寺遗址
第一次出土造像在清光绪八
年(1882年)。王懿荣《天壤阁杂勘载,当地
农民掘地时,
“成都西关有万佛寺故址,忽出残
石佛像,大
者高如屋,小者卷石。皆无首,或有
首无身,无一完者……凡百余。……乃拣得有字
p>
残像三:一元嘉,极大,一开皇,一无纪元,又
残碑五七方不成文…
…须甚记惜,由海船北上未
知如何,斤两太重也。”…可惜,这次出土的造像
大多已流散至国外。
王懿荣记载的三件有字造像中,开皇造像和
无纪元造像下落不明。而所谓的元嘉造像就是今
天被认为最早的南朝纪年造
像——“元嘉二年”
造像。这件造像据说被王氏后人售给了法国人,
+本文系四川博物院、四川大学博物馆科研规划与研发创新中心项目《四川出土南朝佛教造像研究》
(批准号:201l—002)、国家
社会科学基金棕教、艺术与政治互
动视野下的北朝陇东佛教雕刻史》
76
(批准号:09xzJ0
02)的成果。
万方数据
四川文物2叭4年第2期
成都万佛寺南朝佛教造像出土及流传状况述论
现仅有拓片流传。据张总先生研
究,该造像现有广
窘书屋所出他术丛编?石蜀勘和刘志远、刘廷壁编
《成都万佛寺石刻艺7鼢两个拓本发表,并认为“值
得探讨之处仍多,尤其对铭年应
有所怀疑”。[5]李静
杰、李裕群等先生也根据拓片所反映的形制和浮雕
题材的表现手法进一步“推测应该属于南梁作品”。
[6]我们整理时发现四
川博物院藏有一件该造像的初
拓本(图一)。兹综合几位先生的观点,并结合三
个拓本上的题跋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荣氏掘地所得……”[91今天所谓
“元嘉二年”之
说应源于此题跋。但该题跋中并未言明将此造像
定为“元嘉二年”的依据。
第三,如前所引,王懿荣(饫壤阁杂记》中
< br>称元嘉铭造像“极大”。四川博物院藏拓本上有
王仁泉题跋一则:
“家藏刘宋造像旧拓本检奉家
{;占同志共赏,辛丑十月仁泉”,可见该拓本原
为寒香馆主人王仁泉旧藏,后赠予王家祜。拓本
上另有王仁泉、张大干、
王家韦占等人印鉴7方。
可见四川博物院藏拓本流传有序。同时,该拓本
上另有王仁泉题跋一则:
“刘宋元嘉成都万佛寺
石刻初
拓本,丁酉仁泉”,可证此为原拓本,
其尺寸可信。测量拓片得知,该造像高61.8、
宽
37.8、厚7.3厘米。从万佛寺出土南朝造像的总
体情况
来看,这件造像称不上“极大”。所谓
“极大”的元嘉铭造像应另有所指。
第四,拓片浮雕表现的是《法华经?观世音
菩萨普门品》,其风格、布局、内
容等方面均与
四川博物院藏wSz48号造像碑背面的浮雕[?o
1十
分类似。该造像碑同样出土于万佛寺遗址,并被
认为是南
朝梁时遗物,而非刘宋时期。
综上可知,所谓“元嘉二年”造像虽可确定
为光绪壬午年(即光绪八年)出土,但其拓本上
未见纪年题刻;而且此造像并非
王懿荣所记载的
元嘉铭造像,其浮雕风格又与南朝梁造像碑背面
图一四川博物院藏“元嘉二年”造像拓本
浮雕相类。因此,该造像是否确为“元嘉二年”
遗物确实需谨慎对待。值得注意的是,另外一件
元嘉二十五年佛
造像据说也是这次出土的,且亦
为王懿荣所得,光绪二十六年为端方所有,并收
人其《匀斋藏石记》,民国六年王汉辅将其购回,
后移存周季木手中,1
950年代文化部文物局划
拨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1l
1该造像台 座右侧面
及背面有阴刻题记:
元嘉廿五年太岁瓯肾始康口晋丰县
口熊造一
第一,《艺术丛编?石面勘所刊拓本上杭州邹
安题跋说
此造像“与刘宋大造像同出土”,…并未说
造像上有元嘉题刻。柯昌泗则进一步描述此造
像为
“又有无字一石,皆画佛国故事”。…这里所说的
“有佛国
故事之石”,就是今天所谓的“元嘉二年”
造像,柯昌泗明确称其“无字”。我们仔细观
察了
目前所见的几个拓本,确实未发现文字题刻。
第二,从几个
拓本上的题跋来看,所谓“元
嘉二年”之说有以下两点值得注意:一、《艺术
丛编?石录》拓本上顾复初题跋云:
“成都西门
外里许万佛
寺唐之净众寺也,光绪壬午掘地得石
佛造像上有元嘉字,知为刘宋时物,此其一种”。<
/p>
此题跋表明,顾氏是根据同出的有元嘉字的造像
将所谓“元嘉二年
”造像推断为“刘宋时物”
的。从今天掌握的资料来看,此推测颇可商榷。
二、
《成都万佛寺石刻艺术》拓本上有题跋:
“宋元
嘉二年成都西门外石刻造像,为福山王懿
口竞佛相口光I坐l
l高}尺一 石佛口父母并熊身及
儿子起愿无竞佛国生。七月廿三日立。[121
研究认为,该造像的“头部和双手早年即有
损坏而为后人修补,尽管技术拙劣,然石
佛像为
真品无疑”。[13]前揭《天壤阁杂记》和他术丛
编?
石录》拓本上的顾复初题跋均证明光绪壬午
年万佛寺遗址确实出土过有元嘉题刻的石佛造
像;柯昌泗《语石异同溺则明确称:
“元嘉即
< br>宋晋丰县口熊造象……光绪壬午出成都西门外万
万方数据
四川文物2014年第2期
成都万佛寺南朝佛教造像出土及流传状况述论
佛寺……又有无字一石,皆画佛国故事。”…】也就
是说,光绪壬午年与所谓“元嘉二年
”造像同出
的有元嘉字的造像之一就是元嘉廿五年口熊造像。
若
此说无误,那么,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元嘉二十
五年口熊造像即是目前我们所知万佛寺出土
的最
早的南朝纪年造像,也是现在可以见到的唯一一
件1882
年万佛寺出土的造像。不过,王懿荣《天
壤阁杂记》简短的记录中并没有记载到这件造像
。
1937年,万佛寺遗址再次出土佛教造像。
当地农民种田时
,又掘出石造像12尊,头像26
个,均与真人大小相类。这批造像大部分被当时
的四川大学博物馆收藏,1950年人藏四川博物
院。我们在整理过程
中,根据相关档案可以确定
为本次出土的南朝造像共有12件(含1件北朝
造像),其中立佛像9件,佛头像3件。其基本
情况如下表所示(表一):<
/p>
表一1937年万佛寺出土南朝造像(含1件北朝造像)基本情况表
造像名称
梁中大通元年立佛像“。
立佛像
7立佛像
立佛像
立佛像
立佛像
p>
佛头像
佛头像
佛头像
出土年代
1937
1937
1937
1937
1937
1937
1937
1937
1937
1937
1937
1937
馆藏号<
/p>
5543
113515
113517
p>
113508
113513
113514<
/p>
113522
11352l
113523
113510
113516
11351
8
袁氏编号…1
WSZl
WSZ3
p>
WSZ4
WSZ6
WSZ9
WSZl0
WSZl5
WSZl7
WSZl9
WSZ24
WSZ25
WSZ26
收录
刘文图8,袁文图l、4
袁表
刘文图12。冯文图8
袁表
袁表
袁表
刘文图40
袁表
< br>刘文图42
刘文图9,袁文图2
冯文图7,袁文图7
p>
袁表
保定二至五年(562—565)阿育王像”1
阿育王像
阿育王像
注:刘文指刘志远、刘廷壁:
刻造像》,
(铖都万佛寺石刻艺术》,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1958
年;冯文指冯汉骥:《成都万佛寺石
《四川省博物馆藏万佛寺石刻造像整理简报》,《文
物》2001年
纹物参考资料》1954年第9期;袁文指袁曙光:
第lo期。袁表指袁曙光:《四川省博物馆藏万佛寺石刻造像整理简报》,
伎物》2
001年第lo期,第38页附表。下表同。
1953~1954年间,中铁二局和中铁
第二勘察
此外,四川博物院收藏的馆藏号为3536、
3522
、3527、3577的4件背屏式造像亦出自万
佛寺,其入藏年代是1951年。19
37~1951年间
万佛寺遗址也曾出土过造像(即1945~1946年
间),但那次出土的造像均未能保存下来。因而,
这4件造像可能也是193
7年出土的(表二):
表二1937年(?)万佛寺出土南朝造像基本情况表
造像名称
出土年代
馆藏号
袁氏编号
< br>1937(?)
1937(?)
1937(?)
3536
设计院在此地进行基建工程时,又发掘出造像
< br>200余件。当时的四川省博物馆征集组、四川省
文物管理委员会曾派专人将造像
从现场清理取回,
人藏四川博物院。冯汉骥先生随后撰文刊布了这
批造像的基本情况。[18]根据相关档案,可以确定
为本次出土的南朝造像共21件
(含1件北朝造
像),其中立佛像7件,坐佛像1件,佛头像5
件,菩萨像2件,背屏式造像2件,造像碑2件,
造像残座2件。其基本情况见表三。<
/p>
除了上述四次万佛寺出土的南朝造像之外,
还有一件造像值得注意
。高文、高成刚《四川历
代碑亥吩记载了一件大同七年萧纪造背屏式造像,
高37、宽27厘米,并称该造像系1902年当地农
民耕田时发现于万佛寺
,其发愿文为:[20]
梁大同七年太岁辛酉乙未朔,十三日庚辰,
武陵王萧纪为亡父母敬造弥勒一躯.供养兴国
收录
刘文图4
、5,袁文
图14、2l
梁中大i血年
背屏式造像
背屏式造像
背屏式造像
梁普
通四年
WSZ44
WSZ46
W鼬珥7
3522
刘文图3,袁文图15
刘文图
7,袁文图
16、23
3527
刘文图
l、2,袁文
1937(?)
3577
WSZ4l
【背屏式造像
图10、1l、20
< br>1945~1946年间,原四川理学院在此地修建
校舍时,据传也曾出土很多佛
像,但均被砸毁或
埋于房基之下,具体情况已无法得知。
78<
/p>
寺。上为皇帝I陛l下,国土康宁,兵灾永息。为匡}
万方数据<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