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死亡、港湾、爱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我是法学院
2012
级本
科生左振斌。
这一年来,
我主要参与了院青协生活部与北京市肿瘤医
院合作的宁养义工
,
今天非常感谢院青协对我志愿工作的肯定,
并给
我这样
一个机会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在志愿工作中的一些感悟。
昨天得到
通知要发表志愿者感言的时候,
脑海里自然而然地浮现
出了三个词:第一
个是死亡,第二个是港湾,最后的,是爱。
当然,浅薄如我,岂敢妄谈
这三个话题中的任意一个,我只想借
它们串起自己的义工经历,与大家一同分享我的心路
历程。
提到宁养或是临终关怀时,大多数人
可能会有些不自在。的确,
中国人向来忌讳谈死,
但是学习死亡却是我们 一生中最重要的课程之
一。前些日子听清华法学院的冯象教授讲“耶稣为何向死而生”<
/p>
,他
说:苏格拉底选择赴死,除了习法之人最喜欢的那个解释外,另一个<
/p>
很重要的原因便是,
作为哲人,
学习如何去死是其一生最重 要的课题;
同样,即使作为神的耶稣,也需要学习如何面对死亡。
p>
我们每个人都有过去,
其中也总有一些人挥手离去。
生命的脆 弱,
真的像笛卡尔所说的苇草一样,
“一口气
,
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
。
当我们经历过生命中那些无法避免的
别离时,
如何面对死亡,
便成了
心中一直渴望了解的命题
。
高中读
《德兰修女传》
,
< p>被德兰那种超越种族和信仰的勇气与执着
所打动,希望有朝一日,自己也真的有勇气
,能看着垂死之人绝望的
双眼,握起他们因疼痛而颤抖双手,告诉他们,
“你重要,即使在生
命的最后一刻”
。
现代“临终关怀”体系的开创者,英国籍医师西西里·桑德斯说
“你重要,因为
你是你;你重要,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
”
或许,这
便是当时自己选择临终关怀的缘由:想要帮助病人温暖
而有尊严的走过人生最后的时光,
想要学习如何面对死亡。
如果说死亡是生命
的尽头,那么其间供我们心灵停泊的地方,或
许可称之为港湾。那是一种归属,一种力量
的源泉,一种家的感受。
而李爷爷的家,从我胆怯的打出第一通电话到
今天,也已渐渐成
为我心中的一个港湾。
这是
第一次去李爷爷家做宁养义工后在通讯里写下的话:
“第一次
组织联系宁
养活动,加上没有经过宁养培训,心中不免忐忑不安。我
真的有些不知如何面对这位经历
绝症的老人。
”
“一路上,两位研究
生
志愿者的鼓励让我渐渐平静了下来,
而当李爷爷腼腆地微笑着坐在
我们面
前时,
之前所有的顾虑全部消失了:
那时的我们还什么都没有
说、没有做,如果只因我们的来访,李爷爷就能如此的高兴,那么这
一趟旅程,便是
值得的了。
”
“老人从小时候念的私塾,
讲到
22
岁高中毕业;
从南京军区当四
年电话兵生涯的自豪,到当小学老师被下放回家种田
30
年的无奈;
讲起大饥荒的年代村里
1000
人只剩下
300
,老人的脸上露出一丝凄
凉;
讲起自己两个争气的儿子,
不禁流露出幸福的微笑。
他吐字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