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上《科学》杂志事件、质疑与回应
“不懂中医”的 生物学家徐安龙自从两年前当上了北
京中医药大学校长以来,一直很低调,但是他没想到
,这一
次,自己成了媒体的焦点。
2014
年
12
月
19
日出版的当年最后一期《科学》杂志 ,
除了年终盘点专题外,还刊登了一组
25
页的文章,总 标题
叫做“传统医药的艺术与科学”
。该专题的封面图片采用中
国阴阳图形作为背景,下面标明的赞助机构为:北京中医药
大学、香港浸
会大学。
文章刊 登以后,最初只在中医界和中医的支持者中间传
播。
很多人在转发时都高 兴地说:
“中医总算登上了
《科学》
杂志了!
然而,
12
月
28
日, p>
网络上一篇文章却指出:
Science
出的“中医专刊”只
是增刊,内容根据赞助商要求定制,没
有经过同行评议,与学术期刊
Sc ience
编辑部完全无关。
“科学斗士”方舟子向来坚决反对中医,他在海外运作
的“新语丝”网站就设有固定栏目“立此存照
?
中医批判”
。 p>
在《科学》杂志的“传统医药的艺术与科学”专题发表后,
方舟子发
了一条这样的推特:
“北京中医药大学出钱由美国
《科学》出了一本宣传
中医药的广告册,登的文章都未经同
行评议,与《科学》编辑部毫无关系,然后就欺骗国
内公众
说《科学》破天荒出了一期中医专刊。这招是向西安翻译学
院学的?当年西翻在洛杉矶时报登了一则被评为中国十大
名校的广告,然后就欺骗中国
公众是洛杉矶时报的报道。
”
由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是赞助机构,而徐安龙不仅是该校
校长,还是此专刊的编委,专刊中还有他的署名文章,因而
他很快就成了受关注的焦点。
?
一所大学的角色
“其实,我并不是这件事的发起者。我们是最后一个加
入到这件事的机构。
”徐安龙解释道,
2014
年
5
月,他在南
京参加一个中医学术会议,会上他作的演讲引起了现场的强
烈反响,其中包括英国剑桥大学的华裔教授樊台平。樊台平
在会
下找到徐安龙,询问他能否就以此次演讲的观点为正在
筹备的《科学》专刊写一篇文章。
徐安龙当场就答应了。
尽管徐安龙自己从事的是西医研究,但却是个中医的
“铁杆粉丝”
。童年时期,他曾得了伤寒,病情严重,但因
家境贫寒,无力去县医院诊治,是一位懂中
医的邻居用传统
草药将他治好。这令徐安龙对中医心生好感,并萌生了长大
后要学医的念头。后来,他大学学的是生物学专业,在美国
留学时主攻的是免
疫学,回国后一直在母校中山大学生命科
学学院做研究。在“中大”时,他就用现代科学
的眼光来研
究中医,发表过数篇与中医相关的论文。直到来北京中医药
< br>大学担任校长,徐安龙与中医多年的缘分才算是有了个结果。
在组织《科学》杂志这期专刊的过程中,由于各方面 的
原因,经费出现了缺口,樊台平于是提出希望“北中医”能
够
提供经费支持;同时他也强调文章接受与否跟赞助完全无
关。对此,徐安龙对《中国新闻
周刊》记者解释说,
“我其
实一开始也拿捏不准,心里很矛盾,后来召开
校长办公会商
量,大家一致认为这是一件好事。
”他表示,鉴于学校在国
内中医界的地位,北京中医药大学应该有这个担当,让中医
在国
际主流学术期刊上有展示自己的机会。
就这样,北京中医药大学成为最后一个加入进来的赞助
机构。根据专刊的首页说明,这将是一个总共有三期的系列
专题。而《科学》杂志国际运
营、协作与出版副总监吴若蕾
则强调,目前“至少”有三期,或许还会有第四期。她解释
说,赞助机构并不止这两家,这些机构将在后面几期的专刊
上有
体现。北京中医药大学与香港浸会大学的名字之所以被
放在第一期,与赞助经费多少无关
,而是因为按英文字母排
序,这两家校名以“
B
”字打头 的大学排名最靠前。
?
《科学》不只是一本杂志
2014
年
1
月
13
日,
《科学》杂志新任主编玛莎
?
麦克纳
特在北京访问期间拜会了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两人会面
时,她送给李克强一期特殊的《科学》杂志――
2012
年 p>
8
月
出版的一本专门介绍中科院科学成就的增刊。
理接受的也是一期广告吗?”吴若蕾一开始就举了这个例子,
来解释《科学》杂志增刊的性质。
根据她的介绍,
《科学》杂志并非公众所想象的那样,
只刊登经同行评议的论文,而是一本综合性科学类期刊,内
容还包括科学
新闻报道、综述、分析、书评等科普信息。此
外,
《科学》
杂志还会不定期地与正刊一起发行一些出版物,
被统称为
Custom Publishing
(定制出版物)
,如学术海报,刊
内专题,
副刊等,
但并不属于广告性质,
而是用作科学推广。 p>
《科学》杂志也有真正的广告,那都是在杂志的封底、封内
和最后几
页,内容多为全球各家科研机构的招聘或产品广告。
近些年来,
《科学》平均每年做的增刊有七八期,其中
来自亚洲的科研机构要求做增刊的比例较大。吴若蕾解释说,
“这是因为
,西方国家的科研机构已经占据了科学的主流地
位,相比之下,来自新兴国家的科研机构
更需要向外界展示
自己和寻求承认。
”
而此次出版的中医专刊,严格意义上讲并不能称作“ 增
刊”
,而应当叫做“刊内专题(
special is sue
)
”
。
“你看,它并
不是单独发行的小册子,
而是正刊的一部分,
有自己的页码。
”
吴若蕾拿着一本
2014
年
12
月
19
日出版的《科学》杂志正
刊,向《中国新闻
周刊》记者展示说,
“这根本不是广告,
这几家赞助机构出的钱也不是广
告费,实际上,他们只是分
担了部分的出版、印刷费用,甚至连增加的出版成本都未能<
/p>
全部覆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