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个中国大学排名机构评价指标体系
一、
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所
中国大学排行榜评价指标体系
高等学校与科研
院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所(以下简称“评估所”)从
2000
年
底开始研究、筹备学科评估工作,即通过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对全国各学位授予单位的
各个一级学科的整体水平进行排名。
2001
年
3
月起草了《学科评估方案(讨论稿)》,
通讯咨询了近
300< /p>
名各学科专家的意见,根据专家的意见对方案进行了修改,于
2001
年
7
月在秦皇岛、
10
月在贵阳两次召 开专家会议,邀请了部分高校的研究生院院长、学
位办主任、部分学科专家研究探讨。专
家们一致认为:学科评估是不同学校同一学科之
间的比较,可比性强,将是今后评估的发
展方向。专家们就评估对象、评估指标和方法
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在此基础上,确
定了学科评估的方案。评估所于
2002
年
4
月
20
日启动了学科评估试点工作。
2002
年
9
月,试点工作基本结束,评估结果发布在
《中国研究
生》等媒体上,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实践证明,学科评估试点工作
是成功的。评
估的方法是科学合理的,各学科排名是客观、公正的,基本上反映出了各
学科整体水平高
低的实际情况。在试点工作的基础上,评估所于
2003
年
7 p>
月开展了第
二次学科评估工作。第二次学科评估工作于
200 3
年
12
月结束。
< p>
评估所今后将周期性地进行此项工作。经过深入研究与讨论,综合各方面专家的意
< br>见,学科评估的周期暂定为
3
年,即每
3
年 对现有一级学科(除军事学门类外)进行一
轮评估。
< br>每次评估完成后,将征求各方面专家的意见,对指标体系、评估技术等进行修改。
根据社会各界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评估方案,使评估更加公正、科学。
学科评估的目的及原则
1.
促进学科建设,推动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的建设与发展,提高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
予质量,增强我国研究生教育和学位工作的国际竞争力
;
2
.
宣传学科建设和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成果,扩大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社会影响,发挥社
< p>会舆论监督作用;
3.
引入竞争,激发活 力,使各个学科点找准自己的优势和差距,明确建设目标;
4.
为社会人才流动,学生求学和就业提供有关信息;
5.
为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学科评估的原则是科学客观,严谨规范,公正合理,公开透明。
学科评估的方法
学科评估通
过采集客观数据和学术声誉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客观数据来源于各
学位授予单位填报
并认可的基本数据表,以及教育部
“
211
工程 ”办公室、教育部信息
中心、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等公共信息源。学术声誉来源于同
行专家反馈的调查信
息。将客观数据和学术声誉调查结果按照学科评估指标体系进行综合
处理,即将客观数
据进行(
60
,
100
)线性变换,得到每个参评学科点的各项指标得分,结合学术声誉指
标得
分,根据指标体系权重集,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出每个学科点的综合得分,按综合
得分进
行排名。
二、
网大中国大学排行榜评价指标体系
一、排行榜阅读提示
1
、关于 评价指标体系:
2004
年
8
月,也就是在
2004
网大中国大学排行榜发布两
个月后,网大向国内
230
所大学的学校管理部门发出调查信,征询对大学排行榜指标体
系的意见。研究组根据反馈结果,今年在具体计算过程尝试对个别指标按照不同的方法
进行试算,比较结果后,我们对
2005
年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算法未做任何改变 。从
1999
年到
2004
年,网大中国 大学排行榜的评价系统每年都或多或少有一些调整,今年是第
一次与上年相比,没有任何
改变。评价系统的稳定,可能更准确地比较各校名次变化。
2
、截止
2005
年
< p>6月
10
日,全国一共
700
所本科普通高校,排除以下暂未能
获得足够数据的
6
所, 一共
694
所院校参与排行。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医药类院校翘楚,特别着重培养研究生以上层次人才,与< /p>
中国医学科学院关系极其密切,但很多数据如科研成果无法单独地确切统计。
南方医科大学
2004-8
第一军医大学划转地方
成都医学院
2004
第三军医大学成都军医学院划转地方
吉林医药学院
2004
第四军医大学吉林军医学院划转地方
上海政法学院
2004-9
上海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与上海大学法学院合并组建
黑河学院
2004-5
齐齐哈尔黑河分校更名组建
3
、
2005
年
6
月上海 交通大学合并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本年度排行榜对此暂不
作归并处理,仍对这两所大学分
列排名。
4
、国防 科工委属下的
7
所大学,
学术成果
论文数乘以
1.2
系数,以平衡这些
学校
因某些成果不能公开发表对得分的影响。这
7
所学校是: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
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
/p>
北工业大学。
5
、
2005
网大中国大学排行榜的最终结果为:
清华大学荣登
综合排行榜
榜首,
北京大学位居第二,南京大学第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四、复旦大学第五。
11
个院校分类排行榜的第
1
名为:综合类院校:清华大学;理工类院校:中国
科学技术大学
;农林类院校:中国农业大学;医药类院校: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师范类
院校:北京师范
大学;语言类院校:北京外国语大学;财经类院校:上海财经大学;政
法类院校:外交学
院;体育类院校:北京体育大学;艺术类院校:中央音乐学院;民族
类院校:中央民族大
学。
从声誉、学术资源、学术成果 、学生情况、教师资源、物资资源等
6
项一级评
价指标情
况来看,清华大学
2005
年获得
学术成果
、
学生情况
、
< p>教师资源
和
物资
资源
项第一,
学术资源
一项桂冠落入北京大学,
声誉
第一 名由清华大学和北京大
学共同摘取。
二、
2005
网大中国大学排行榜指标体系
三、声誉调查
< p>2005
年,网大中国大学排行榜研究组,向
2471
位专家 和学者寄出了函件,请他们
给大学的声誉打分,
479
人 回函,回复率为
19.4%
,
2004
年的回复率 为
19%
,今年与
去年大体相当。专家构成分布如下:<
/p>
声誉调查表中列出的大学为
2004
年网大中国 大学排行榜中综合排名前
110
名(含
并列)的学校,加
上
4
所专家推荐学校。专家根据对大学的了解打出主观印象分,网大
在调查信中建议他们综合考虑以下几个因素中的一项或多项:
(1) 2004
年以来,该校的学术成果和学术表现;
(2) 2004
年以来,报考该校的高中毕业生的质量,即该校在中学生中的号召力;
(3) 2004
年以来,该校毕业生工作成绩和表现。
四、计算原则和计算方法
计算原则:为了使指标体系中各项评价能够合并,以计算每所院校总得分,我们采
取对每分项指标排名计算相对分、最后将各项相对分加权相加的原则。
计算相对分的过程,就是分项数据或计算结果标准化 到
[0-100]
区间的过程:每项指
标中,数据或计算
结果数值最高的院校,在该项最终得分为
100
分,其它院校在该项的
< p>得分为其数据或计算结果数值除以最高数值的相对百分数。每项指标均按照此原则,逐
一计算,标准化过程在下文表述中不再每处特别强调。
如下对各项指标计算方法进行重点说明,供各界专家、领导、 教师、学生和家长批
评指正。
(一)关于
录取新生质量
得分的计算
新生质量采用
2003
年各院校录取新生的高考平均分数据(不是录取分数线)进行
< p>计算。
由于各省高考 计分方法不一,有些省采用标准分,有些省采用原始分,因此在排名
时,我们首先在每一
个省对各院校排名,因为每个省考生的评分标准是统一的。
按照高考成绩统计口径,我们将考生分为三个类:文史类和理工类和综合类(不 分
科)。文史类包括的专业为:哲学、法学、经济学、历史学、教育学、文学和外语类<
/p>
;
理
工类包括的专业为:理学、工学、医学、农学、管理学
。每所院校在三科录取考生的表
现都要考虑。
因此,录取新生质量的计算,就是首先分科各省打分,然后分科各省表现综合起 来
计算院校分科全国排名,最后将院校各分科在全国的表现综合起来,每一步累加都是使
用相关录取人数作加权平均。计算公式如下:
(
1
)单科各省排名
每省单科录取考生高考平均分最高分的院校得分为< /p>
100
分,排第一名,其它院校该
单科该省得分为其录取考
生平均分与第一名院校考生平均分的相对分。公式如下:
(
2
)单科全国排名
各院校的分科各省排名得分,按照各省单科招生人数 加权累加求算平均值,公式如
下:
计算结果要标准化。
(
3
)全国综合排名
各院校单科全国得分,按各科全国录取人数加权求算平均值,公式如下:
计算结果要标准化。
(二)关于
科研经费
得分的计算
总的原则是按科技、社科 分别排行算分,然后根据各院校科技、社科活动人员在总
人员中的比例加权合并两科得分
。计算要考虑总量和人均指标。分析如下:
(1)
科技和社科
科研经费
p>
得分最高的院校都得
100
分,这样就使科技与社科经费
相当;
(2)
总量与人均科研经费最高得分都为
100
分,这样不仅可以进一步平衡两 科科研
经费,还可以避免部分规模很小、但人均经费很高的院校得分太高,因为总经费可
以反
映院校的科研实力,同时也可以反映院校在多学科研究、群体合作方面可能具有的优
势;
(3)
在计 算科技、
社科科研经费得分时,
人均得到的相对分和总量得到的相对分的权
重都为
50%
,这种权重分配是专家 从人均图书和总图书量给予的权重中得到的启发。
(4)
考虑到不同院校科技、
社科科研活动人员的构成比例不同 ,
在计算各院校科研经
费的合并得分时,用科技、社科人员的比例进行调
整。这样可以更客观地反映各院校科
研的总体水平。
科技活动人员数据选择的是科技活动总人员,而非研 究发展人员,因为考虑到院校
中教学人员与研究发展人员的难以分割性。社科活动人员数
据选择的是人文社科活动总
人员。
计算公式如下:
(1)
总量科研经费得分
(2)
人均科研经费得分
(3)
科研经费得分
(三)关于
学术成果
得分的计算
学术成果的计算方法类似
科研经费
,将学 术成果按科技、社科分成两大类分别计
算,然后按两类活动人员加权合并。计算要考虑总
量和人均指标。
分类办法:
SCI
、
EI
归入科技类,
SSCI p>
、中国社会科学引文
CSSCI
归入社科类。
采用这个方法计算,解决了科技与人文社科成果无法 比较的难题,能更客观地反映
不同类型的院校的学术成果在综合序列中的位置。
计算公式如下:
(1)
科技成果与社科成果
(2)
总量学术成果得分
(3)
人均学术成果经费得分
(4)
学术成果得分
国防科 工委属下的
7
所院校,
学术成果
< /p>
数据(各类发表或被引用文章数)首先乘
以系数
1.2 p>
修正,再用于计算,以平衡这些院校因某些学术成果不能公开发表导致的潜
在
评估损失。
(四)关于
< p>声誉
分平衡
因为声誉调查问卷设计技术因素,不可能将所有几百所院校全都列入名单。对于 未
列入声誉调查名单的院校,我们将参照其它指标表现给出弥补的声誉分,再计算总得分
。
折算的声誉分未在榜单中明显列出。
很显然,列入声誉调查名单未必就获得额外优势,如果院校声誉不够高,参与调 查
反而拖累最终总得分表现。反过来,即使未列入声誉调查,只要院校本身其他项表现好
,
折算出来的声誉分也超过某些参与调查的院校。
(五)关于
物资资源
项下图书一项的计算
图书一项同时采用总图书量和生均图书量两项,然后各占
50%
相 加。在人均之外增
加总图书量,是考虑到总图书数量意味着多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广
的利用图书的机
会,这对学生是十分重要的。
(六)关于
学生人数
的折算
< p>计算学术资源(均值)、研究生在全校学生中所占的比例、师生比、生均图书量、
生
均校舍建筑面积时,学生人数均按照折合全日制本专科人数计算。计算研究生在全校
学生
中所占的比例时,研究生数同样按层次(博士生/硕士生)折合成全日制本专科等
效人数
,再与全校学生数求算比例。
(七 )关于
专任教师数
的选取
有附属医院的院校,在计算教师人数时不包括附属医院的非教学人员。
少部分院校在上报教育部的统计资料过程中,专任教 师数据有低估倾向,已参照不
同来源资料进行特别验证和校正。
(八)关于
师生比< /p>
的界限
考虑到一些院校本身特点(如艺术类院校)、或生源不足,师
/
生比特别高,在 计算
该项得分时,给师生比设定最高值为
1/11
。即如 果师生比超过
1/11
,按照
1/11
计算。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