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大学查询网 > 高校介绍 >

德国洪堡大学天津大学校史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bjmy2z.cn/daxue
2020-12-09 20:47
tags:

-

2020年12月9日发(作者:邱肖鹏)


天津大学部分校史展览解说词


第六部分

(1951-1952)

定名天大,薪火相传



获得新生的北洋大学,开始了为新中国服务的历史征程。

1950

6

月,全


国第一次高等教育会议后,

为了适应经济建设 对高级专门人才的急需,

中央开始


对各级学校进行调整。

1951

8

月,经过充分的准备酝酿,北洋大学与河北工


学院合并,定名为天津大学,其校庆日仍沿袭北洋大学建校之日。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两校合并前的基本情况:北洋大学经过解放后 的初步改


造,实行校、院、系三级管理,共有两所学院,

12

< p>个系,教师

179

人,大部分


教授毕业于国外知名大 学,是所在领域的顶尖专家。


这一位是物理系胡刚复教授。

< p>他不仅是我国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

更为国家


培养了大批一流的物理 学家,吴有训、严济慈、钱学森、李政道等我们耳熟能详


的大师都是他的学生。


这位是冶金工程系魏寿昆教授,

中科院院士,

是 我国著名的冶金物理化学专


家,被誉为“中国冶金物理化学的一座峻峰”


这位是纺织系张朵山教授,

我国高等纺织教育的奠基 人。

北洋大学的纺织系,


正是在他的建议与筹划下,于

1 947

年建立起来的。


机电工程系主任刘锡瑛教授。< /p>

建国后,

历任北洋大学教授、

校务委员会主任,

天津大学副校长,是新中国成立后北洋大学的第一任主要负责人。


机械工程系主任潘承孝教授,

汽车和内燃机专家。

也是天津大学原校长、


科院院士史绍熙教授的老师。


这是合 并前,

北洋大学和河北工学院的旧址校门。

两所学校不仅在地理位置


上相近咫尺(北洋在河北区丁字沽,河北工学院在河北区元纬路)

,而且系科设


置相似,教师相互兼课来往频繁。

1951

8

1

日,教育部签发了两校合并的


文件, 同年

9

26

日,在元纬路南院大礼堂举行了成立 暨开学典礼。


合并后的天津大学,共有

11

< p>个系,教职工

703

人,在校生

1953

人。 在学校


按计划开展调整与巩固工作时,为了明确和强调天津大学与北洋大学的传承关



1


系,

学校专门向中央 教育部呈文

《关于天津大学校史计算方法及校庆日的计算问


题》

,暨天津大学的前身是北洋大学,成立于

1895

10< /p>

2

日,这个报告得到


了教育部的肯定批文 。



1952

年初, 教育部决定对天津大学、南开大学、津沽大学进行调整,天津


大学的理学院并入南开大学 ,南开大学和津沽大学的工学院并入天津大学。


就是 当时三校调整的相关文件,

在这份文件中,

同时作出了天津大学由西沽迁往


七里台另建新校舍的决定。


大家现在看到的这张照片是当年

5

26

日,< /p>

在新校址举行的建设开工典礼,


这位老师是土建系宋秉泽教授,是当时新校 址建设工程的总工程师。


学校自己组建了基建队伍,

从 勘测、

设计到施工,

仅用半年多时间就建成了


初具规模的 高等学府。

这组照片和这个沙盘反映了当时的建设情景。

您现在所处


的位置是这栋工字型楼——一号教学楼。这是当时开工典礼的奠基石。


1952

7

月起,全 国高等学校开始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调整的目的是


通过学习苏联高等教育经验,

建立中国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

培养国家建设


急需的专门人 才。这里集中展示了在院系调整中,调入和调出天津大学的系科。


大家可以看到,经过此 次院系调整,我校在化工、建筑等学科方面得到加强,但


大批传统的优势学科也被调出, 比如整个理学院,以及工学院中具有

50

多年历


史的采矿 系、

冶金系和地质系,

它们充实和建立了一批大学,

为新中国高等 工程


教育的发展和工业体系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


院系调整后,

天津大学从一所理工结合的大学,

变成了新型的多科性工业大


学。截至

1952

< p>年秋,共有

7

个系、

18

个专业,

< p>24

教研室;全校共有教师

444


人,其中教授、副 教授

150

人;在校生

3575

人。当时在校生之 多,师资力量之


雄厚,相当可观,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多科性工业型大学之一。同时,学 校由校


务委员会负责制,

改为校长负责制。

校长由当时天 津市市长吴德兼任,

第一副校


长张国藩,在新班子的带领下,天津大学意 气风发地开始了新的征程。



2



第七部分

1953

1965

)教育探索

先行示范



解放初期中国的高等教育,从教育体制、专业设置、组织建构,到教学活动


的 具体实施,

全部参照苏联的经验,

这在当时的环境下是必要的,

但 完全机械式


的照搬照抄难以适应中国的实际需要。

为了探索具有中国特色 的高等教育体制和


运行机制,

天津大学探民族育才之途,

走教育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实践之路,

成为


新中国工程教育的先驱,创造了 五六十年代的辉煌。


在学习苏联的同时,学校对专业设置、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等各


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全国率先取得了宝贵的教育改革经 验。


这是当时教育部委托我校制定教学计划和大纲的文件。在

1953

年和

1956


年,学校曾两度受高教部委 托,为国家制定了共计

138

种教学计划、大纲、教材


和 讲义

7

个专业的教学计划、

40

门课程的教学大纲,

编写教学法指导书

10

种,

< br>编写讲义及推荐交流讲义

81

种)这些教材和讲义颁行全国后,在当时的全 国高


校特别是工科院校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学校在这一时期成立了教研室,

使它成为教学科研的基层组织,

并明确制定


了它的具体职责。

针对学习苏联过程中出现的课程学时偏高、

课业学习偏重、


论学习内容偏多等问题,学校加强了学生的课外活动, 创造性地将理论与实际、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加大和强化了实践教学 ,

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工程教育


教学体系。

< p>
1956

年,党的过度时期总路线所规定的任务已基本完成,全国面临加速社


会主义建设,党中央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教学和科研并重是天津大学


从北洋时期一直坚持下来的的优良传统。

解放之后,

科研工作更是有计划 有领导


的开展:学校积极承担科研项目;于

1955

年创 立了《天津大学学报》

;我校的科


研工作也得到了国内著名科学家的关怀 。这张照片是

1959

年,钱学森先生应邀


来我校为师生 作报告的情形,给全校师生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当时不仅教师投入到科 研中,广大学生也积极参与进来,

1956

10

月,学



3


校成立了学生科学技术协 会,有

77

个学生科研小组,参加学生占全校的

16.7%


经过发动全校教师讨论,我校制定了关于科研工作的《两年规划》和《关于制 定


十二年远景的一些初步意见》


天津大学在教育改革上取得的辉煌成就,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 重


视,

50

年代末,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三位领导人 都曾来校视察,对我校的


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1958

8

13

日,毛泽 东主席来校视察。在听取了校领导的工作汇报后,


他在第

9

教学楼前的平台上接见了广大师生,

并深入到师生间了解情况、

研究问


题。毛主席对我校在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面取得的经验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 br>并作出了重要指示:

“高等学校应该抓住三个东西:一是党委领导,二是群众路

< p>
线,

三是把教育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

这则指示在 全国范围内产生了重要影响。


19 57

年到

1959

年,周恩来总理曾两次来校视察,第一次是

1957

4


10

日,

周总理陪同波兰部长议会主席西伦凯维兹来校参观。

1959

5

28

日下


午 ,周总理第二次来到天津大学,视察了图书馆、实验室、学生宿舍和食堂,详


细了解了学 校的情况,

亲切接见了广大师生,

并为师生作了报告。

这张照片就 是


总理在临时搭建的主席台上为师生作报告的场景。这就是当时报告的记录稿。


1958

10

9

日,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同志来校视察。在听取了学校负


责人的工 作汇报和参观校工厂、实验室之后,邓小平总书记指示说:

“今后大学


有 三大任务:一是学习;二是生产;三是科学研究。三者互相联系,互相促进,


不可偏废。

”他还强调:

“实行半工半读,注意不要丢了基础课程。

”使天津 大学


对正确贯彻教育方针提高了认识。

1958

年末,在 北京举行的“教育与生产劳动


相结合展览会”上,我校展出的项目居全国高校之首。这是 当年

11

2

日,人


民日 报的相关报道。


在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关怀的同时,

天津大学还得到了来自政府肯定。

1959


< p>5

月,中共中央确定

16

所院校为全国重点大学,天津大学名 列其中。此后,


重点大学曾几经变动,

天津大学始终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 点大学。

三位领导人的



4

< br>视察使天津大学的师生倍受鼓舞,

坚定了继续深化教育改革的信心与决心,

这里


展示的是这一阶段学校在教育改革上进行的实践。


在教育改革与探索中,天津大学始终站在中国高等教育的前列,做出了 许


多开创性的工作,为当时国家制定《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

,又称


“高校六十条”建言献策,并作出率先垂范。


1961

年,教育部召开全国重点高等学校会议,会后,着手制定工作条例,选


定了包括天津大学在内的五所重点大学进行调查研究,

总结经验,

制定工作条例,


以指导全国高等教育。


196 1

2

月,

高教部长杨秀峰来天津大学调研,

成立了

“高校领导体制问题”


起草小组,并指定我校的李曙森 副校长为组长。起草小组经过

40

多天的紧张工


作,

四易其稿,

最终完成

《关于高等学校贯彻党委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负责 制的


工作条列(草案)

,又称“高校四十五条”

。这里展出的就是由李曙森副校长执


笔起草的“高校四十五条”手稿。其中的很 多重要内容,在《教育部直属高等学


校暂行工作条例》

,又称“高校六十 条”中得到了反映。


“高校六十条”是“文革”前指导高等教育发展的 纲领性文件。从

1962


1966

年初 ,天津大学通过对《高校六十条》的认真学习、贯彻,以及对学校自


身发展的思考,

制定了一系列改革发展的新思路。

包括完善学校领导体制、

改进


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大力开展科学研究等 工作。

其中最为


突出的是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份档案是当时学校确定的

80

名重点培养教师,

老教师

18


名,

中青年 教师

62

名。

被广大师生赞誉为

“十八大罗汉,< /p>

六十二小罗汉”

后来,


这些教师成为了天 津大学乃至国家教育科学事业的栋梁,我校现在的很多院士、


知名的学术带头人和博导等 ,都是当时的大、小罗汉。这就是著名的“十八大罗


汉”


这位是贾有权教授,光弹性学家。八十年代,在他的努力下创办了《实验力


学》季刊,是我国第一份实验力学方面的刊物。



5


这是自动控制和系统工程专家刘豹教授。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

望天上云卷云 舒”

不仅是是其父亲刘海粟先生对刘豹教授的评价,


是 他潜心于科学研究的座右铭。


这位是史绍熙院士,

内燃 机、

燃烧学专家,

是我国燃烧学技术方面的首席科


学家, 曾任天津大学校长。


余国琮院士,化工蒸馏专家。

50

年代末,余院士承担了当时国家急需的重


水研究工作,为我国的国防事业 做出了重大贡献。到

80

年代后期,由他牵头负


责的新精 馏技术遍布全国,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张建侯教授,

化学工程专家。

在我国率先创建无机物工学专业和基本有机合


成专业。 由他主编的《基本有机合成理论基础》一书,被许多院校定为相关专业


的必修教材。


丁绪淮教授,

化学工程专家。

八十年代退休 以后,

他将自己的积蓄捐赠给学


校,设立“丁绪淮化学工程奖学金”

。临终时,还将自己所有的图书和资料捐献


给天津大学图书馆,作为对学校最 后的贡献。


徐中教授(

1912

1985

,建筑学家。他从天津大学建筑系的首届系主任一


直担任系的领导工作至

1985

年谢世,

历时

30

余年。

彭一刚院士曾经说道:

把一


个起点不高的天大建筑系,

提升到在国内享有很高的声誉,

徐先生功不可 没。

1954


年,

徐先生亲自率领师生赴承德进行古建筑 测绘实习,

此后,

便形成了每届学生


都到进行古建筑测绘 的传统。

至今,

天大建筑系已经积累了数千张古建筑测绘图


纸,并获得了教育部颁发的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


王守融教授,< /p>

精密机械及仪器学家和仪器仪表工程教育家。

中国仪器仪表工


程教育和计量测试技术的开拓者,我国精密机械与仪器仪表学科的创建者之一。


王守融 出身在一个书香世家。王氏家族为苏州的名门望族,明清两朝出了状元

1


人,探花

1

人,进士

11

人,举人

46

人。近现代出了著名科学家、教育家数十


人,

其中 中科院院士

3

人。

他的弟弟王守武和王守觉都是中科院院士,

表姐何泽


慧是钱三强先生的夫人,

也是中科院院士。

非常可惜的是,

王守融先生在

“文革”



6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0-12-09 20:47,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jmy2z.cn/daxue/25407.html

天津大学校史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