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院建筑学院士名单
中国科学院(彭一刚、齐康、吴硕贤、郑时龄)
彭一刚
建筑专家。
安徽合肥人。
1953
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土木建筑系建筑学专业。天津大学教 p>
授、建筑学院名誉院长。
长期从事建筑美学及建筑创作理论研究。
< p>在建筑美学方面,从古典
建筑构图到现代建筑空间组合规律以至当代西方建筑审美变
异等,
都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工
作。在研究西方建筑理论的同时,还对我
国传统建筑文化,特别是古代造园艺术及民居、聚
落等的形态、
景观,< /p>
运用当代空间理论及艺术心理学等科学方法进行分析研究。
这些研究既
渗透了古今中外的哲学、
美学思想,
又紧密联系我国当前的建筑创作实 践,
取得了重要的成
果。
1995
年当选 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著有《建筑空间组合论》等书,曾获过梁思成建筑奖,
参与设计威海
甲午海战关馆。
1932
年
9
月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
1953
年毕 业于天津大学土木系并留校任教至今。
1983
年晋升为教授,
1985
年担任博导,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届学科评议组建筑学学科召集人。
< p>1995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第八、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委员 ,民盟天
津市委常委。
主要的学术成就:
彭教授设计的主要建筑有天津大学建筑馆、
王学 仲艺术研究所、
天津
水上公园熊猫馆、
山东省平度市公园、山东省威海市刘公岛甲午海战纪念馆、伦敦中国城
等等。
得到
建筑界的赞誉。
彭教授致力于中外建筑理论的研究,
尤其是建筑学 科的前沿课题。
他发表了
《适合我国南方地区的小面积住宅方案探讨》<
/p>
、
《螺旋发展和风格渐近》
、
《空间、
体形和建筑
形式的周期性演变》等学术论文
40
余篇, 在国内外建筑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彭教授撰写的
《建筑空间组合论》
、< /p>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
《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
、
《创意与表现》等
6
部专著,
获得国内 外专家学者的高度好评,
先后获得首届全国优秀建筑图书一等奖,
全国优
秀科技图书二等奖,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北方十省市科技图书一等奖。 p>
刘公岛甲午海
战纪念馆获国家教委优秀建筑一等奖,建设部优秀建筑二等奖,
全国优秀建筑铜奖。
齐康
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浙江省杭州市人。
1931
年< /p>
10
月
28
日出生,
1949
年
7
月毕业
于南京金陵中学,
1 952
年原南京大学工学院建筑系
(现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原南京 大学
1952
年调整成立南京工学院,
1988
年更名为东南大学)
毕业。
1993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 士
(学
部委员)
。现为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所长、教授, 法国建筑科学院外籍院士,大连理工大学
建筑系名誉系主任,
先后受聘兼 任华南理工大学、
无锡轻工学院、
重庆大学、
重庆建筑大学、 p>
云南理工大学等大学名誉教授,
受聘兼任浙江大学建筑系、
西 南交通大学、
青岛工学院教授。
< /p>
长期从事建筑和城市规划领域的科研、
设计和教学工作。
最早参与我 国发达地区城市化
的研究及相关的城市化与城市体系的研究。
二十年来长 期从事现代的建筑创作的研究及相关
的建筑形态研究,
主张进行地区性城 市设计和建筑设计,
首先在我国提出城市形态的研究及
其相关的城市形态
与城市设计。
从五十年代起由他设 计
(参与和主持)
的建筑工程设计及规划设计大小近百处。
有南京
雨花台烈士陵园纪念馆、
碑轴线;南京梅园新村周恩来纪念馆;淮安周恩 来纪念馆;南京侵
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福建武夷山庄;黄 山国际大酒店;
郑州河南博物院;福
建历史博物馆;黄山国际大酒店;南
京农业大学金陵研究院;沈阳“九一八” 纪念馆扩建
工程等等。
设计善 于运用中西方建筑传统手法,
探索中国现代建筑风格。
建筑理念包含着丰
富的哲学思想,建筑设计中重视空间的处理,就是要“留出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
注重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同时强调转化与创新。
多年来他主持参加的科研项目已完成和正在进行的有约二十项,
发表了一系列对当前我
国建筑设计的理论和方向探索的理论文章,
对我国 地区性建筑设计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其
中“较发达地区城市化途径和小
城镇技术经济政策”获建设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乡镇综合
规划设计方法
”、
“城镇建筑环境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
“城镇环境设计”“现代城市设 p>
计理论及其方法”分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
二、
三等奖和教育 部自然科学一等奖,
“武夷山
庄”、
“ 南京梅园周恩来纪念馆”和南京雨花台纪念馆、碑等建筑设计项目获国家优秀工
程设计金
质奖二项、
银质奖一项、
铜质奖二项。
八十年代全国十大优秀建筑 艺术作品中就有
两件出自齐康教授之手,并分获第
2
、< /p>
3
名,曾到法、日、瑞士、加拿大等国展览。
2003
年
“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及其方法”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著有论文“建筑创作的社
会构
成”、
“建筑意识观”、
“城市的文化特色”、 p>
“城市的形态”等近百篇,
发表
《城市建筑》
等专著近
20
本。
1999
年被评为国家勘探设计大师
(建筑)
,< /p>
2000
年获得中国首届“梁思成建筑奖”,
名
列榜首。
2004
年获中国建筑学会举行的首届建筑教育奖。近年来被授予“ 国家级有突出贡
献中青年专家”、
“建设新南京功臣”、
“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
“江苏省先进学科
带头人”等多种荣誉称
号。
吴硕贤
建筑技术科学专家。华南理工大学教授。
1947
年
5
月生于福建泉州。
1970
年清华大学
土
木建筑系建筑学专业毕业,
1981
年、
1984
年先后获清华大学硕士、博士学位。现任华南
理工大学建筑技术科学研究所所长,
兼任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物理分会副理事长,
建筑声学专
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
2005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建筑与环境声学研究。系 统
提出城市交通噪声预报、
仿真及防噪规划的理论与方法阐明声学虚边界 原理,
推导出混响场
车流噪声简洁公式,较好地解决国际上
20
多年未解决的问题。完成首例将建筑辅助设计软
件与声学软件链接
以分析室内音质的工作。
提出厅堂响度评价新指标和计算公式,
用模糊集
理论进行厅堂音质评价,
指导并与合作者提出扩散声场仿真新计算模型和界面声能 扩散系数
的改进测量方法和计算公式开展建筑环境评价方法体系、人的行为模式和使用后
评价研究,
初步建立了建成环境主观评价理论体系。承担
55
< p>座观演与体育等建筑的音质设计。
郑时龄
建筑学专家。
1941
年
11
月
12
日生于四川成都,原 籍广东惠阳。
1993
年同济大学建筑
系研究生毕业,获
博士学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空间研究所教授。
2001
年当选为中国科
学院院士。
长期事于建筑设计理论研究工作。
运用建筑本体论以 及与之相对应的方法论,
引
用中、西方人文主义思想,撰写了著作《建筑
理性论》
,建构了“建筑评论”体系,出版了
《建筑批评学》
提出了一整套建筑评论的具体方法。
对上海近代建筑作过深入细致的< /p>
研究,出版专著《上海近代建筑风格》
。积极参与建筑创作实践活动,主持 设计了上海南京
路步行街城市设计、
上海复兴高级中学、
上海朱屺瞻艺术馆、
上海格致中学教学楼、上海至
北京高速火车沿线方案
等。
中国工程院(程泰宁、戴复东、傅熹年、关肇邺、何镜堂、江
亿、李道增、马国馨、
王瑞珠、王小东、魏敦山、张锦秋、钟训正、邹德慈)
p>
程泰宁
建筑学专家。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
1956
年毕业于东南大学。
现任中国联合工程公司总建筑师、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联·程泰宁建筑设计研究所主持
人;同时担任:<
/p>
中国建筑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委员,浙江大学、东南大学兼职教授等社会兼
职。
参加过北京人大会堂、
南京长江大桥头建筑等重大工程的方案设计,
主持了杭州铁路新
客站、
加纳国家剧院、马里会议大厦等国内外重要工程四十余项。
长期工作在第一 线,
坚持
不懈的致力于中国现代建筑发展道路的探索,
在 设计中努力把现代建筑理念和东方文化结合
起来,创作出了一批有特色的建筑作品。其中
三项获全国优秀设计奖,多次获省、部级特、
一、二等奖,第廿次世界建筑师大会“中国
建筑艺术展”选出我国
50
年来
54
项作品展出,
他一人有三项作品入选。
有关评论认为,
作为中国第三代 建筑师的“典型代表”之一,
对中
国建筑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实
践也引起了国外同行的关注。国际建协主编的“20
世纪世界建筑作品集”挑选全球
p>
100
年中的
1000
件作品,程在国外的两项作品经 国外建筑
师推荐入选,南斯拉夫、新加坡、韩国以及台湾、香港等地的书刊、展览,都专
栏介绍了他
的作品。
1990
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 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2000
年被评为“中国工程
设计
大师”,
2002
年获梁思成建筑提名奖。
让世界了解中国,使中国现代建筑跻入世界之林,也是他的主要追求。
2005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戴复东
建筑学与建筑设计专家。出生于广东省
广州市(安徽省无为县人)
。
1952
年
7
月毕业于
南京大学建筑系。现担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名誉院长、
p>
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
一级注册建筑师,并任中国建筑学会
名誉理事、上海建筑学会名誉理事。
在学术上提出:
“建筑是生存与行为的人工与自然环境,
宏观、
中观、
微观应全面重视、
相互匹配,首重微观”的全面环境观思想。他提
出:“在设计中要崇尚“现代骨、传统魂、
自然衣”精神”。自己从事的每一项工程设计
“都应争取突出新意并使其具有创新精神”。
同时,他提出:“我有两只手,一只要紧握
世界上先进的事物,使不落后,另一只要紧紧抓
住自己土地上生长的、正确的、有生命力
的东西,使能有根,抓住机会或创造条件,使两只
手上的精华结合起来,有可能出现好的
作品”。
参加大型规划二项,均获 一等奖;参加国内外设计竞赛,获一等奖
4
项;设计工程
70 p>
余项获省部级奖
2
项。
撰写专著
7
部,论文
107
篇,译书
1
部,并取得国家二项专利。 p>
1984
年他在美国纽 约市哥伦比亚大学作访问学者时,获得贝聿铭华人学者奖学金的第
一届奖金,用这笔奖金
,他单身乘公共汽车遍访美国
32
城市,对其城市、乡村,各方面环
境获得第一手感性资料。
开展轻钢轻板房屋体系的开发,可持续性发展及高科技化进行探索。
1999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傅熹年
建筑历史学家。原籍四川省江安县,出
生于北京。
1955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国建筑
设计研
究院研究员。
长期从事古代建筑史研究,
重点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和宫殿、
坛庙等大建
筑群的规划、布局手法及建筑物的设计规律,
揭示出中 国古代城市以宫城、
里坊为模数,大
建筑群以主院落为模数,
设计的方法。
p>
发现了宫殿坛庙等大型建筑群在规划时用标准方格网控制尺度和相互关系,
并
把主体建筑置于建筑群几何中心的手法。利用已掌握的模数规律,对西周、战国、唐、宋、
金、元一系列建筑遗迹做复原研究。发表论文近
30
篇,编为《 傅熹年建筑史论文集》
,完成
了五卷本《中国古代建筑史》的第二卷《三
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建筑史》和《中国古代城
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和建筑设计方法研究
》的撰写,均已出版。
1994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关肇邺
建筑学家。北京市人。
1952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工学士学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早先
受梁思成教授的指导和影响,在现代建筑和中西古典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方面有深厚基
础,
在设计技巧上有很高水平。
近年来在探索具有时代特征、
民族和地 方特色的新建筑方面,
取得高水平成果,撰写发表论文、译著等
40 p>
余篇。在建筑设计方面,准确把握建筑的性格
特点,
在平易的 外形中寓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并极重视建筑个体与环境的结合,
致力于整体
的完美统一。
许多作品获得国内外重大奖励,
其中清华大学图书 馆获国家优秀工程设计金奖,
北京地铁东四十条站当选为北京
80
年代十大建筑之一,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国际设计竞赛
获国际建协授予特别奖等
。
2000
年获首届“梁思成建筑”奖、“全国工程设计大师”称号,
< p>2005
年当选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荣誉理事。
1995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何镜堂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家。
1965
年
8
月毕业于华南工学院(研究生)
, 现任华南理工大学
建筑学院院长,兼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总建筑师、博士生导师
。全国政协委员,中
国工程设计大师,
国务院学位专家委员会评议组成员 ,
中国建筑学会教育建筑专业委员会主
任,中国勘察设计协会高校分会会
长,广东省科协副主任,广东省注册建筑师协会会长。他
长期从事建筑创作及建筑研究,
先后主持和负责设计的重大工程有
100
多项,
获 部、
省级以
上优秀设计奖
40
多项(其中 国家金奖
1
项,国家银奖
2
项,国家铜奖
2
项,一等奖
12
项,
二等奖
p>
11
项)代表作品有: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浙江大学紫金校区、华南师范大学南海< /p>
学院、江南大学校园、华南理工大学人文馆、佛山电力大厦,深圳科学馆,中国市长大厦,
鸦片战争海战博物馆,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扩建工程设计等。
他提出二观
(整体观及可持续发
展观)
三性
< p>(地域性、文化性、
时代性)
的建筑创作观。
出版“当代中国建筑师——何镜堂”
等四部专著及一批学术论文,
并为国 家培养一批博士和硕士研究生。
2000
年获国家首届
《梁
思成建筑奖》
。
2004
年获“全国模范教师” 称号。
2005
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1999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2
年——
2004
年任学 部常委。
江
亿
建筑环境工程专家。北京市人。
19 77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工系。
1985
年获清华大学工
程热物理工学博士学位。
清华大学教授、
建筑学院建筑技术科学系 主任。
从事人工环境工程
领域的教学、科研和工程实施。
在建筑热环境模拟分析,
地铁热环境仿真与控制,
热网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