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大学查询网 > 高校介绍 >

北京中科院大学地域文化论文《文化风情—汉中》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bjmy2z.cn/daxue
2020-12-09 21:17
tags:

-

2020年12月9日发(作者:赵东平)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地域文化(本)






分校

(

工作站

)

开放学院大众科培教学点


会计学(本科)



学生姓名



2015

1








文化风情——汉中


摘要


自古就被称为“天府之国”和“鱼米之乡 ”的汉中,以其特别的地理位置


和历史文化因素,形成了它特别的江南韵味。它有别与关 中和陕北地区传统的


三秦文化,

“秦风楚韵”是它典型的文化特征,其中 汉中便是陕南文化的代表,


它虽同为陕南,却又大不不相同,从而更加增添陕南独特文化 的魅力。汉中是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两千多年来,历史曾在这块土地上上演了一幕幕威 武雄


壮的话剧,也留下了众多举世瞩目的文化遗存。汉中的地理位置独特,使汉中


成为历代军事重镇。汉中的文化和历史悠久而厚重,使汉中在全国众多的历史

< br>文化名城中独具魅力。


关键词:

汉中地理位置

文化

历史


一、汉中的地理位置


汉中位于陕西省南部的秦 岭巴山之间,北倚秦岭,南临汉江,属汉江上游


区。东与城固县为邻,南以汉江与南郑县 分界,西与勉县接壤,北与留坝相连。


南北长三十七公里,东西宽二十二公里,总面积五 百三十八平方公里。地势南


低北高,依次为平原、丘陵和山地。南部的平原是汉中盆地平 原的一部分,占


全市总面积的三分之二,海拔约五百到七百米。北部的丘陵和山地,占全 市总


面积的三分之一。


汉中因汉江得名。

作为行政建制名称,

始于秦。

《史记。

秦本纪》

载:

“秦


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公元前

312

年)

,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

”设


郡治于西城(今陕西安康)

。东汉将汉中郡由西城迁治南郑。从此,南郑成为 汉


中的附郭首县。直到

1954

年,汉中的行政首府一直 设在南郑。


南郑的名称起于西周。据《水经注》载:

“ 南郑之号,始于郑桓公。桓公死



1


于犬戎,其民南奔,故以南郑称

.


汉中为物产 丰富、

“四塞险固”之地。北有秦岭屏障,南有巴山横亘,汉江


贯穿其中 ,栈道辐辏,形势险要,可“前控六路之师,后据两川之粟,左通荆


襄之财,右出秦陇之 马”

。这里进可攻,退可守,历来为兵家争夺之要地。自汉


代以来,便以 引人注目的声名载人史册,湛称历代军事重镇。


二、汉中的文化发展


未来凝聚城市的力量将不 只是经济,而是文化。能够掌握知识与保持文化


风貌的城市,就能比其他城市更繁荣发展 。


据理论研究,汉文化的伟大凝聚力和强大推动力也正是如此。汉水流 域的


经济与社会发展必然与这种凝聚力和推动力相生相长,并肩而行。汉水位于陕


西西南角,被誉为“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

。此地为中国版图几何中心,是


地球上同纬度生态最好的地区,余秋雨赞誉之为“中国人的老家”

,易中 天考证


之为中国最早的“天府之国”

。汉中是汉文化的根。


汉中历史悠久,是汉家的发祥地,自公元前

312

年 秦惠文王首置汉中郡,


为秦

36

郡之一,迄今已有

2300

多年的历史。公元前

206

年,汉王刘邦以汉中


为发祥地,筑坛拜韩信为大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逐鹿中原,平定三秦,

< p>
统一天下,成就了汉室天下四百多年,自此,汉朝、汉人、汉族、汉语、汉文


化等称谓就一脉相承至今。三国时期,汉中是魏蜀两国兵戎相见的主战场。

< br>汉中为物产丰富、

“四塞险固”之地。北有秦岭屏障,南有巴山横亘,汉江


贯穿其中,栈道辐辏,形势险要,可“前控六路之师,后据两川之粟,左通荆


襄 之财,右出秦陇之马”

。这里进可攻,退可守,历来为兵家争夺之要地。自汉

代以来,便以引人注目的声名载人史册,湛称历代军事重镇。


汉中 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最佳历史文化魅力城市,文化积淀厚


重,其历史文脉可以 凝炼为四大特色:栈道文化、两汉三国文化、红色抗战文


化和地域民俗文化。

< p>


1

、栈道文化。

汉中是闻名于世 的栈道之乡,褒斜栈道是中华栈道的发祥


地。早在三皇五帝时代,褒谷就是川陕间的交通 要道。在汉代,由汉中至关中


的栈道有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和子午道;汉中到四川的 栈道有金牛道和米



2


仓道;汉中到 甘肃的栈道有白水道。这些栈道中以兴修于西汉中叶的褒斜道最


为有名,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成语就源于此。千里栈道是我国历史上的一


项伟大工程,是汉 中人民汗水和智慧的结晶,它的深远价值可以跟塞北长城相


媲美。


2

、两汉三国文化。

汉水是中国的一条文化大河,汉水流域是汉文化的发


祥地,汉文化正是三国文化的 源头。刘邦以汉中为基地,建立西汉,是名副其


实的西汉王朝发祥地。这一历史文化地位 ,不仅激励着汉中人奋发向上,开拓


进取,并诞生了以张骞、李固为代表的一批中华英豪 ,而且吸引了韩信、张良、


曹操、刘备、诸葛亮等一大批政治家、军事家在此金戈铁马, 建功立业,使得


两汉三国时期的汉中在中华文明史上留下了光彩夺目的篇章。直到今天, 汉中


的古两汉三国文化遗址——古汉台、拜将坛、饮马池,在东亚文化圈和世界华


人之中,仍有极高的知名度,是汉中最宝贵的历史文脉资源。


3

、红色抗战文化。

上个世纪的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汉中有众多的革命


志士响应并投身其中,

从这里走出了何挺颖、

陈锦章、

陈浅伦等革命英烈。

19 32


年,红四方面军来到汉中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在城固、西乡、南郑、宁强


和镇巴等地现在都还有很多的革命遗迹。抗日战争期间,爱国将领杨虎城、著

< br>名书法大师于右任以及蒋介石、李宗仁等政治军事人物都曾在这块土地上留下


足迹 。

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后,

汉中成为抗日的重要后方基地,< /p>

西北联合大学、


黄埔分校等大批高等院校和文化团体相继迁来汉中,汉中成 为当时全国三大文


化中心之一,成为仅次于陪都重庆的军事、文化及战备后方。


4

、地域民俗文化。

汉中地处我国地域文化的南北交汇带,民间文化带有


浓厚的楚、蜀、秦文 化烙印。民间戏剧既有洋县秦腔又有汉调桄桄;民歌既有


带川味的镇巴民歌,又有兼具川 甘味的宁(强)留(坝)勉(县)山歌;民居


既有宽廊大院、门悬木雕的明清古居和羌藏 风情的青木川碉垒式大院,又有城


固韩家祠堂的独门小院和具有苏杭风情的青砖波形墙建 筑群,还有城固古路坝


和褒城天主教堂等西洋式建筑;

民间工艺有南郑高 庄的棕箱、

黄官的藤编竹器、


高家岭的土陶瓦罐、勉县新铺镇的绣花枕头 和留坝的龙头拐杖;民间艺术有洋


县的社火芯子、

城固的高跷和龙江的女 子草龙等;

还有如羌族特色的宁强饮食、


西乡回民和镇巴苗民独特的民风 民俗等等,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地域民俗文化。



3


汉文化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尤其是汉代人那 种自强不息的精神,

已成为我


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底色、立身之本。


汉中的经济发展, 两汉三国文化是其魂,秦巴水韵是其神。汉文化给人


以精神价值,秦巴水韵是生态接近天 然森林生态的绿色农产品,使其绝对差异


化而彻底有别与世界上任何一个城市。


汉中作为汉文化的魂,今后的经济建 设,都应该围绕汉文化的主题进行


深度的开掘,把汉中建设成为全体汉族人的老家,汉族 人的精神家园,使个性


鲜明的汉中,屹立于中华的城市之城。成为真正的魅力之城。


汉中是进取的汉中,宽容、博大是其魂。山水、生态是其神。也许


就是汉 文化的精髓所在。


三、汉中的历史典故


在汉中这块古老而神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众多英雄豪杰、文人骚客或


用剑 用笔,演绎了几多威武雄壮、可歌可泣的历史活剧


刘邦就国汉中

汉元年(前

206

)正月

,

项羽封刘邦为汉王,辖巴、蜀、汉


中 之地,都南郑(今汉中城)

。四月,刘邦率军南达汉中,在此招纳贤才,设坛

拜韩信为大将军;而后依韩信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一举平定三秦。萧何


留驻汉 中,发展农桑,收汉中、巴蜀之粮,供刘邦军用,保证了与楚争雄的胜


利。


张鲁以五斗米道治汉中

东汉初平二年(

191

,益州太守刘焉派督义司马


张鲁与别部司 马张修攻占汉中。二张在此传播五斗米道。后张鲁杀张修,改汉


中郡为汉宁郡,以五斗米 道为治,创建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政教合一”政权


形式,不置长吏,设置义舍,

“立行宽惠,百姓亲附”

,关陇等处难民纷纷迁来


汉中。建安二 十五年(

215

,曹操亲到汉中征张鲁,张鲁降。


刘备自立汉中王

东汉建安二十三年(

< p>218

)刘备率兵夺得汉中地。次年七


月,刘备在沔阳(今勉县)设 坛,自立汉中王。


诸葛亮据汉中伐魏

蜀汉建兴五年(

227

,丞相诸葛亮上《出师表》

< p>,

出屯


汉中,以此地为根据地,演武耕战,劝士休农,创制木牛流马 ,八年间,先后


六次出兵伐魏(史称“六出祁山”

。然 未遂其志,身死五丈原,归葬勉县定军



4


山。


姜维据汉中及陇南伐魏

蜀汉后期,

姜维继承诸葛亮遗志,

经营汉中及陇

< br>南,曾先后九次出兵,北伐曹魏,互有胜败。姜在汉中实行“敛兵聚谷”以御


敌, 终因朝政昏聩而失败。


这些历史使汉中在全国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城中独 具魅力,留下了丰厚的历


史文化遗产。同时又带动了汉中旅游业的发展,增强了汉中旅游 的吸引力。


四、汉中文化艺术


2013

年末,

全市拥有剧场

7

个,

< p>公共图书馆

11

个,

图书总藏量

79.16< /p>

万册;


广播及电视发射台

7

座,

< p>拥有发射机

36

部,

电视人口覆盖率

99.0 5%

广播人口


覆盖率

97.44%



在汉中,地方特色民间艺术有汉调桄桄、端公戏 、洋县悬台社火、镇巴民


歌等。汉调桄桄、洋县悬台社火艺术、洋县架花焰火技艺、镇巴 民歌、洋县佛


教音乐、龙亭蔡伦造纸传说故事

6

个项目入 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


名录项目。大型情景歌舞集成剧《秦巴山水间》

,于

2011

年在第六届陕西省艺


术届荣获歌舞 类演出一等奖及多项艺术创作单项奖。


文物遗址


武侯墓

位于勉县城南

4

公里的定军山下,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


军事家、

三国蜀汉丞相诸 葛亮的长眠之地,

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

AAAA


级旅游景区。公元

234

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曹魏时,因积劳 成疾病逝于五丈


原军中,蜀汉朝廷按其遗命,归葬于定军山下。诸葛亮生前辅佐刘备建立 了蜀


汉政权,官至丞相武乡侯,死后谥号“忠武侯”,千百年来,人们尊称其墓地


为“武侯墓”。墓区占地

360

余亩,自公元

2 63

年刘禅下诏近墓修庙,经历代


修葺,现为三院并联的围垣大院。墓庙 北枕山梁,南面汉水,依山就势,尽显


传统风水理念和陕南园林特色。武侯墓庙建筑以墓 冢为中轴,沿轴线依次为山


门、献殿、大殿、坟亭、墓冢、崇圣祠、万古云霄堂,南北两 院及厢房对称分


布。尤为珍贵者为现存汉柏

22

株,汉桂 两株,皆荫翳挺拔,将墓区装点的高古


清幽。



5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0-12-09 21:17,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jmy2z.cn/daxue/25506.html

地域文化论文《文化风情—汉中》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