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异彩纷呈的福建地域性建筑
Diversity in the
Regional Architecture of Fujian Province
庄 丽 娥
中图分类号 TU-86
Zhu
ang Li’e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739X
( p>
2007)
02-0144-03
摘
要< /p>
改革开放以来,
福建地域性建筑在
“现
代建筑地区化、乡土建筑现代化”的道路上,
地域性建筑是指“以特定地方的特定自然因
素为
[1]
主,辅以特定人文因素为特色的建筑作品”
。福建地
建筑模式相结合的一系列尝试,形成了“外廊式”西
洋墙身加红砖民居“大屋顶”的独特组合,这种建筑
建筑
< br>历史
?
综
述
?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
汲取闽北传统民居元 p>
素而形成的“武夷风格”
、发展传统“嘉庚风
格”而
形成的“新嘉庚风格”
、延续与发展福
建传统民居底蕴丰厚的红砖文化、
灰砖文化和
石材文化而创作的
“新红砖建筑”
< p>、“新灰砖建
筑”和“新石材建筑”
,使地域性建筑 成为福
建多元共生的现代建筑中一支不可缺少的力
量。
该文旨在通过对它们不同创作倾向的分析
与梳理,
揭示建筑师隐藏 于作品背后的创作智
慧,
以启迪人们去探寻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
代建筑发展之路。
关
键
词
福建地域性建筑
“
武夷风格”
“ p>
新
嘉庚风格”
“
新红砖建 筑”
“新灰砖建筑”
“新
< br>石材建筑”
Abstract
The regional architecture in
Fujian
p
rov
ince
ha
v
e
mak
e
grea
t
progress since
1978: Wuyi
st
yle,
new
Jiageng Style, new red-brick
architecture,
new grey-brick
archit
ect
ure and new
st
one
archit
ect
ure
hav
e
make
t
he
regional
archit
ecture a indispensable
t
ype
in
t
he
field
of
co nt
emp
orary
architecture in
Fujian province. This paper
mea
ns
t
o
int
rod
uce
t
he
different
tendency in those works
to find how they
succeed in dealing with
the relat
ionship
b
et
ween
t
ra
d
it
ion a
l
cult
ure
a
nd
contemporary
archit
ecture.
Key Words
Regional archit
ect
ure in
Fujian province, Wuyi style, New
Jiageng
Style, The new red-brick
architecture, The
new grey-brick
archit
ecture, The new
stone archi
tecture
作 者
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助教
邮 编
150040
收稿日期
2006 07 24
144
华
中
建
筑
第25
卷
2 /2007
域性建筑的探索起步较早,成效显著。早在1910<
/p>
年~
1960
年,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就在他倾资兴办的集 美
学村和厦门大学,尝试了外国建筑形式与本地建筑模
式的结合
,掀起了福建地域性建筑发展历程的第一个
高潮——“嘉庚风格”
。改革 开放以来,在我国地域性
建筑蓬勃发展的新时期,福建的地域性建筑创作也进
入了异彩纷呈、高潮迭起的新阶段:汲取闽北传统民
居元素而形成的“武夷
风格”
、延续传统“嘉庚风格”
而形成的“新嘉庚风格”
、
延续与发展福建传统民居底
蕴丰厚的红砖文化、
灰砖文 化和石材文化而创作的
“新
红砖建筑”
、
“新灰砖建筑”和“新石材建筑”
,翻开了
福建地域性建筑发展历程上的
新篇章,也为中国地域
性建筑的发展写下了不平凡的一页。
1<
/p>
武夷风格
改革开放之初,以杨廷宝先生和齐康先生为首的
< br>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应邀在武夷山风景区设计了一批
既有现代建筑的合理功能、又
有当地传统民居的造型
与空间特色的建筑作品。这批作品得到了武夷山人民
的深切认同并激发出武夷山人民强烈的自豪感,人们
纷纷在民居和旅馆等建筑
形式中加以模仿,并亲切地
称它为“武夷风格”
。
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在武夷山地区设计的作品主
要有武夷宫、幔亭山房、碧丹酒家、彭
祖庄园、武夷
山庄、九曲宾馆、
玉女山庄
(现为玉女大酒 店)
等,
其
中,
建成于1983
年,
由杨廷宝先生指导,
齐康先生、
赖
聚奎先生与杨子伸先生等合作设计的武夷山庄是“武
夷风格”
的标志 性建筑物
(图1~3)
。
在改革开放之初,
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地域性建筑探索还处于酝酿之时,
创造了福
建地域性建筑发展历程上继“嘉庚风格”之后的又一
个高潮。
总
体布局上,
“武夷风格”
采用附属用房埋入地下、
建筑群
体化整为零、建筑分布依山就势等做法,使建
筑群既顺应基地的地形地貌、
尊重周边的风景架构,
又
保持与当地传统民居类似的聚落感。形式表征
上,借
鉴当地传统的木构民居露明结构的举架粉墙、挑廊垂
柱等
做法于现代建筑之中,使建筑既有时代气息又有
传统神韵。功能空间上,取法当地传统民
居小巧宜人
的尺度特点,
并以当地盛产的竹木、
石材进行 装点,
使
建筑既有现代建筑功能的合理和舒适,又有清新扑面
的乡野气息。
2
新嘉庚风格
191
0
年~1970
年,
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在他创办
的集美学村和厦门大学,进行了外国建筑形式与本地
形式被后人称为“嘉庚风格
”
。
改革开放之后,
在新的
需求和新的技
术条件下,集美学村和厦门大学又出现
了一批具有
“嘉庚风格”
特点又有别于
“嘉庚风格”
的
新建筑,人们遂称之
“新嘉庚风格”
。
1990
年到2000年由厦门大学建 筑系黄仁先生、
罗
林先生和王绍森先生等设计的厦门大学嘉庚楼群、厦<
/p>
门大学图书馆改扩建工程、
厦门大学芙蓉六学生公寓、
厦门大学游泳馆和厦门大学漳州校区等一大批“新嘉
庚风格”
,使“ 嘉庚风格”百尺竿头、更上层楼。
延续传统“嘉庚风格”建筑群“五金定位”
“一
主四从”的群体布局手法,是“新嘉庚风格”建筑群
体布局的显著特点(图4)
。继承和发展传统“嘉庚建
筑
”精美的砖石混砌工艺,是“新嘉庚风格”室内外
装饰的鲜明特点(图
5 )
。秉承传统“嘉庚风格”经济
节约、就地取材的指导思想,是“新嘉庚
风格”在材
料使用方面的显著特点(图6)
。此外,在建筑类型的
扩展,先进技术的应用、
建筑功能的设计等方面,
“新
嘉庚建筑”也均有不同程度的创新。
3
新红砖建筑
纵观中国传统建筑史,灰砖灰瓦是大江南北传统
民居的一贯面貌,唯独
福建沿海泉州、厦门等地的传
统民居红砖红瓦、与众不同。在“方盒子”四处泛滥、
p>
到处盛行的现状面前,
红砖民居以其独特的
生成背景
和特殊的文化含义吸引了众多建筑师的关注
目光,
他们企盼从这里汲取灵 感,
走出困境。
本文
“新
红砖建筑”也就
是指具有福建传统红砖民居特色的福
建地域性建筑。
20世纪9
0年代末至21世纪初,
由黄汉民先生设计
的福建省图书馆、中国闽台缘
博物馆等作品;赖聚奎
先生设计的泉州东湖公园入口大门;姜传宗先生设计
的泉州南安老人活动中心;刘塨先生设计的华侨大学
陈影鹤游泳馆等作品;郑
豪先生设计的泉州青少年
宫;申晓辉先生设计的泉州西湖公园入口大门;邱泉
生先生等设计的泉州城南片区堤后路住宅组团以及泉
州市鲤城区状元街等旧
城改建项目,使福建古老的红
砖文化再放光芒。
新红砖建筑从多
方面延续并发展了传统的红砖文
化。形式表征上,新红砖建筑多以新材料、新工艺诠
p>
释传统红砖民居灰白色花岗岩与橙红色胭脂砖混合砌
筑的装饰技艺(
图
7)
,使新建筑既有传统建筑喜庆热
烈的氛围,又有现
代建筑时代风貌的展现。空间布局
上,新红砖建筑汲取传统民居的“灰空间”在应对地<
/p>
区气候方面的智慧,探索适合闽南地区气候特点的现
代建筑形式。
细部语言上,记录着福建人民海外拼搏
特殊历史的燕尾脊不约而同地成为建筑师关注的焦
点,
“武夷风格”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脱颖而出,
“欧陆风”<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