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每年的高考报考及志愿填报时,
关于选择本校和分校的问题往往是不少家长和同
学们纠结的事,本校实力是否等同于分校办学实力,各校区之间是否资源共享,校区优<
/p>
势师资是否都集中在本校?诸如此类,
那么本校与分校之间到底有哪些差异 呢?华夏高
考网通过整理资料,给大家从两者之间的校名、分类以及管理等方面给大家来
分析下:
一个校名,多块牌子
同
名院校,顾名思
义,即“一个校名,多块牌子”
。各个“牌子”之间相互并列,
没有隶属
关系且相互独立办学。
以中国地质大学为例,中国地质大学前身为北京地质学
院,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学校的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陷入全面瘫痪状态。
1970
年,
北京市有
13
所高校被迫外迁,其中以地矿、 农林院校为主,北京地质学院也成为受害
学校之一,由北京迁入湖北江陵、后又迁入武汉
,成立武汉地质学院。此后,
1987
年
11
4
日,国家教委下发地矿部“关于同意成立中国地质大学的批复”
,至此,中国地
质大学确立了如今两地独立办学管理的政策。
不同于大多数“ 同名院校”华夏高考网,华北电力大学由时为华北电力学院与北京
动力经济学院于
1995
年合并成立。其中,华北电力学院的前身为河北电力学院,而河
北电力学院又是原北京电力学院在林彪
“第一号通令”
指示下迁至河北办 学后易名而成。
目前,北京部为校本部、保定部为校分部,学校采用“一个学校,两地办
学”的发展模
式,两地实行一体化管理,保定部实际上成为华电的保定“分校区”
。需要特别说明的
是,两个校区现依旧保持独立招生,校本部
(
北京
)
的历年录取分数线都高于保定校区。
在认可度方面,
因为都属于公办高等教育机构,教育部对以上所列举同名学校的学
历学位
同等认可,又由于同名校之间属于并列关系,学历学位上自然享有同等声誉。生
源质量上
,由于近年来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就业机会相对丰富,生活条件相对优越,考生
们报考一线
城市大学的意愿十分强烈,
再加上平行志愿报考模式的逐渐普及,一线城市
大学的录取分数线逐年上升使得北京同名学校生源在总体上优于京外同名学校。当然,
由于发展历史以及学科积淀程度还有待进一步弥补和提高,
在京学校的师资势力相对单
< p>薄。
此外,
同名学校间独立的办学管理方式使得京内外学校的管理方 式方法主要根据相
关指导部门的要求以及本地区实际情况来因地制宜。
本部分校也分三类
一说起分校,一些读者可能会马上想起“三本”
、 p>
“民办”等概念,进而就与“高价
生”
联系到了一起,
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误解。
目前人们在称谓上习惯把
“分校”
< p>和“分
校区”统称为“分校”
,其实二者有显著差别 。严格意义上讲,
“分校”
大多是与“本
校”在教学管理方面相独立的办学机构,而“分校区”大多是指与“本校”除地理区位
不同外其余方面皆保持一致的“本校分部”
,在各方面都直接受
“本部”领导。这两者
前者更强调组织机构关系的“分立”
,后者则强调 组织关系的统一。而“分校”更是种
类繁多,不同“分校”的含金量也明显不同。
根据形成过程来进行划分,
“分校”一共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
产生于
“大学合并潮”
并隶属于
“本校”
,
实际上基本保持独立运行的
“分
校”
。当时的大学合并主要是将专业性较强的大学向有实力的综合性大学合并,进行合
并的学校在合并前地理位置并不重叠或临近,
合并后就转化为了实际上的
“类分校区”
。
一些院校经过资源重组往往会把相近的专
业放在一个
“分部”
,
此类合并学校的
“分校”< /p>
一般独立性较强,实际上相当于“只是换了块牌子”
,因此在招生以及学制 、行政管理
方面都拥有极大的自主权。比如在
2000
年 ,北京医科大学与北京大学进行了合并,前
者如今成为了北京大学医学部。北大医学部独
立于北京大学进行招生,学生需于大一、
大二进入北京大学本部学习基础公共课程之后方
能转入北大医学部进行专业深造,
然而
在学制、学位的转化方面都应按照
医学部的要求执行。值得一提的是,第一类“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