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暨
南
大
学
考
试
试
卷
2007_
-
2008_
学年度 第
__
一
__
学期
课程类别
必修
[ ]
选修
[ ]
教
p>
课程名称:
______
办公室管理
____ ___
考试方式
师
开卷
[ ]
闭卷
[
√
]
填
授课教师姓名:
_____
张
旺
_________
写
试卷类别
(A
、
B)
< br>考试时间
:
___2008___
年
___ 1___
月
___11__
日
[ A ]
共
8
页
考
生
填
写
学院
(
校
)
专业
班
(
级
)
姓名
学号
内招
[ ]
外招
[ ]
题
号
得
分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总
分
得分
1
、从相互尊重的角度出发,打电话时每次通话的长度应控制在(
)以内
为宜。
A
.两分钟
B
.三分钟
C
.五分钟
D
.十分钟
2
、
(
)是在目标既定,方案现成的情况下,主要解决贯彻落实的问题。
A
.应变性指挥
B
.执行性指挥
< p>
3
、将整个办公室的全部事务活动视为一个整体,注意以系统的思想、
系统工程
的方法认识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这体现了办公室管理的(
)
。
A
、全面质量管理原则
B
、系统原则
C
、集中化原则
D
、规范化原则
4
、办公环境最优状态的标准是(
)
A
.豪华
B.
高级
C.
方便
D.
先进
5
、
下级组织或部门领导到上级组织或部门汇报工作,< /p>
应该采取哪种接待规格?
(
)
A
.高规格接待
B
.低规格接待
C
.对等接待
第
1
页
共
8
页
评阅人
一、单项选择题
(共
10
小题,每小题< /p>
1
分,共
10
分)
暨南大学《办公室管理》试卷
考生姓名、学号:
6
、男士与女士见面握手,谁应该先伸手?(
)
A
.男士先伸手
B
.女士先伸手
7
、在引见介绍时,应该(
)
A
.先把地位低的介绍给地位高的
B
.先把地位高的介绍给地位低的
8
、绝密级事项保密期限不超过(
)年。
A
.二十五年
B
.二十年
C
.十五年
D
.三十年
9
、
在乘车引导中,
当专职司机驾车时,
应让最尊贵的客人坐哪个位置? p>
(
)
A
.后排右座
B
.后排左座
C
.前排司机旁座位
D
.后排中座
10
、按照(
)分类,会议可分为专业性
(
解决专门领域的问题
)
、专题性、
综合
性会议。
A.
出席对象
B.
议题性质
C.
规模大小
D.
方式手段
得分
1
、下面哪些属于办公室工作的特点?(
)
A
.从属性和补充性
B
.服从性
C
.复杂多变性
D
.综合性
E
.专业性
F
.时效性
2
、办公室管理的基本原则包括(
)
A
.服务第一原则
B
.时效性原则
C
.规范化原则
D
.经济性原则
E
.分权化原则
F
.系统原则
3
、办公室人际关系的准则包括(
)
A
.尊重对方
B
.凡事以对方为中心,换位思考
C
.注重礼貌和礼仪
D
.乐于助人
4
、着装的三大场合是(
)
A
.办公场合
B
.社交场合
C
.休闲场合
D
.正式场合
5
、
按办公室人员所从事的具体工作的不同,
办公室工 作人员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即(
)
A
.文字型
B
.管理型
C
.办事型
D
.技术型
6
、根据所协调的对象,办公室协调工作内容可划分为(
)
A
.部门关系协调
B
.工作计划协调
C
.左右关系协调
D
.上下关系协调
7
、接待规格包括(
)
第
2
页
共
8
页
评阅人
二、多项选择题
(共
10
小题,每小题< /p>
2
分,共
20
分,
每题至少 有两个及以上正确答案,
多选、少选、
错
选均不得分)<
/p>
暨南大学《办公室管理》试卷
考生姓名、学号:
A.
高规格接待
B.
豪华接待
C.
低规格接待
D.
对等接待
8<
/p>
、选择服饰的
TPO
原则分别是
(
)
A.
时间
B.
款式
C.
目的
D.
地点
9
、交换名片的礼节有
(
)
A.
赠送名片时应起身站立
B.
不可在名片上面压上别的东西
C.
接到名片后应立即收起来
D.
不可将对方的名片任意丢在桌上
10
、提高会议质量的主要方法措施有(
)
A
.严格会议审批制度
B
.注意会议的人员构成
C
.严格控制参加会议的人数
D
.做好充分的会前准备
得分
评阅人
三、
名词解释题
(共
2
小题,
每小题
5
分,
共
10
分)
1
、协调工作
2
、会议
得分
评阅人
四、简答题
(共
3
小题,共
20
分)
1
、会议的功能是什么?(
6
分)
第
3
页
共
8
页
暨南大学《办公室管理》试卷
考生姓名、学号:
p>
2
、请简要列出日常接待工作的一般程序(
7
分)
p>
3
、如何把握办公室主任的角色?(
7
分)< /p>
第
4
页
共
8
页
-
-
-
-
-
-
-
-
-
上一篇:老师给毕业大学生的演讲稿
下一篇:11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A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