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业代码:040206T
运动康复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 br>(从
2012
年起执行)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系统掌握康复医学和运动科学方面的知识体系,
以及现代康复诊疗和 p>
运动伤害防护等技能,熟悉运动规律,能在各级运动队、科研院所、医院、社区、学
校、健身机构等部门,从事肌肉骨骼损伤、慢性疾病、神经病损的康复治疗和运动伤
害防护等方面工作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康复医学和运动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接受运动伤
害防护和康复技术学方面的基本训练,
具备常见病损运动康复和常见运动伤病预防所需
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运动科学、康复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康复评定
技术、康复治疗技术、运动伤害防护技术;
3.具备肌肉骨骼损伤、慢性代谢性病症、神
经病损的伤害评估、康复治疗的能力;
4.
掌握人体机能监控、运动营养 指导方法和技术,具有从事相关工作的能力;
5.熟悉党和国家有关体育事业的政策和法
规;
6.了解运动康复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7.
有一定
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8.
具备基于专业知识技能应用的创新、 团队合作意识,以及人际沟通、国际交流
合作能力。
三、主干学
科与主要课程
(一)主干学科
体育学,医学技术,临床医学。<
/p>
(二)主要课程
临床医学概要、康复评定学、运动康复技术学、运
动损伤学、肌肉骨骼康复、慢性
疾病运动康复、神经病损康复、理疗学、贴扎术,中医养
生康复技术等。
四、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军事训练、专业实习、
毕业论文、创新实践、社会实践等。
五、主要专业实验
身体功能
评价、运动损伤检查法、运动处方、关节松动术、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
术、康复训练、
物理治疗、贴扎术、运动按摩等。
六、修业年限、学分和授予学位
(一)修业年限
四年
(二)学分
15
0
学分
(三)授予学位
理学学士或教育学学士<
/p>
七、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类型、学时和学分分配、开课时间、课外
实践安排等见表
1.
八、课外实践具体要求
(一
)毕业论文/设计
本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应在导师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毕业论文评审通过
、修改通过
者,准予获得
4
学分。论文评审不通过者,不 予获得学分。允许在毕业后
1
年之内对论
文进行修改,修
改后论文评审通过者,准予获得
4
学分,详见《北京体育大学本科生毕
< p>业论文工作的管理办法》
。
(二)专业实习
本专业学生在校期间需完成专业实习,
共计
17
学分。< /p>
专业实习包括运动康复见习
1
学分和运动康复专业实习
p>
16
学分两部分,实习考核成绩及格以上者方可获得专业实习
学分。未参加实习(包括中途离开)或实习不及格的学生不能获得专业实习学分,详见
《
北京体育大学本科专业实习管理办法》
。
(三)创新实践
本专业学生在校期间,需参加创新实践活动,共计
1
学分。包括创新创业 教育与训
练、科研训练、学术活动、竞赛组织、科技发明等。
(
四)社会实践
本专业学生在校期间,需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共计
1
学分。社会实践活动包括社会
调查研究、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勤工俭学,还包
括管理形式体现的评优评干。
以上内容详见《运动康复专业学生课外实践活动说明》
p>
。
九、说明
(一)课程安排
必修课安排在第一至第二学年完成,专业选修课安排在第一至第四学年完成,公共
选修课
教务处统一安排在第一至第四学年完成。
其中,公共必修课《形势与政策》课程安排在第
一至第四学年,共八个学期,包括
《时事政治》与《职业发展和就业创业指导》两个部分
的内容;学生必须参加两个部分
内容的学习,通过后方可获得该课程学分。
(二)奖励学分
1.运动等级奖励
学生在学期间达到
二级以上运动等级可以获得奖励学分,其中二级
2
学分,一级
4< /p>
学分,运动健将级
6
学分。同一单项或同类项目以通过的最 高运动等级记取一次奖励学
分。
2.科学研究奖励
学生在校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以北京体育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在全国一级学会
或二级学会组织的学术会议上每做一次报告,奖励
1
学分,在全国核心学术刊 物上每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