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生安全知识之防诈骗篇
社会 治安的日趋复杂,
形形色色的犯罪分子往往在我们年轻幼稚、
思想单纯的
大学生身上打主意,借结交之机、推销或招聘之名,变换
手法,施展骗术,
引诱学生上当。我们也要掌握一定的防骗手段来进
行自我保护。
一、为什么有些大学生在交往中容易上当受骗?
在当今的大学校园,大学生上当受骗的事时有发生,究其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
个方面:
1.
思想单纯,分 辨能力差。很多同学从小学、中学到上大学
都有“十年寒窗”的经历,与社会接触较少,
思想单纯,
对一些人或者事缺乏应有的分辨能力,
更缺乏刨根问底的 p>
习惯,对于事物的分析往往停留在表象上,或根本就不去
分析,使诈
骗分子有可乘之机。
2.
感情用事,疏于防范。帮助 有困难的人,这是我国的优良传
统,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但如果不假思索地“帮”
一个不相识
或相识不久的人,这是很危险的。然而遗憾的是,我们有不少大学生
就是凭着那种幼稚、不作分析的同情、怜悯之心,一遇上那些自称走
投无
路急需你帮助的
“落难者”
,
往往就会被骗子的花言巧语所蒙蔽,
继而“慷慨解囊”,自以为做了一件好事,殊不知已落入骗子设下的
圈套之中。
3.
有求于人,粗心大意。 每个人免不了求他人相助,但关键是
了解对方的人品和身份。
有些同学在 有求于人,
而有人愿
“帮助”
时,
往往是
急不可待,完全放松了警惕,对于对方提出的要求,往往是惟
命是从,很“积极自觉”地
满足对方的要求。
4.
贪小便宜,急功求成 。贪心是受害者最大的心理缺点。很多
诈骗分子之所以屡骗屡成,
很大程 度上也正是利用人们的这种不良心
态。
受害者往往是为诈骗分子开出的< /p>
“好处”
、
“利益”
所深深吸引,
< br>自以为可以用最小的代价和付出,获得最大的利益和好处,见“利”
就上,趋之若
骛,
对于诈骗分子的所作所为不加深思和分析,不作深
入的调查研究,最
后落得个“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可悲下场。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一些“精明
”
的骗子越来越多地把目标锁定在女性身上,
而且屡屡得手。
< p>女性容易
受骗,其原因主要有:
1
、女性大多珍视感情,且富于同情心,易对别人产生信任感和
依赖感。
一些人正是看准了女性的这一特点而更多地对女性行骗。
2<
/p>
、女性大多讲义气、爱面子,容易迁就对方。女性常常碍于情
面,对本该认
真的事却羞于表达,违背自己意愿的事又不忍拒绝,导
致骗子得寸进尺。
3
、
有的女性急于求成,
喜欢 搞短期行为,
容易被一时之利诱惑。
现实生活中有些女性仅仅因为对方的
一两句
“我爱你”
、
“
说话算数”
,
便很快对其形成了“讲信用,靠得住”的“良好”印象,一旦对方再
< br>施以小恩小惠,就很容易放松警惕,让骗子牵着鼻子走。
二、校内诈骗作案的主要手段
1
、假冒身份,流窜作案
--
诈骗分子往往利用假名片、假身份证
与人进行交往,
有的还利用捡到的身份证等在银行设立账号提取骗款。
< br>骗子为了既能骗得财物又不暴露马脚,通常采用游击方式流窜作案,
财物到手后即
逃离。还有人以骗到的钱财、名片、身份证、信誉等为
资本,再去诈骗他人、重复作案。
2
、投其所好,引诱上钩
--< /p>
一些诈骗分子往往利用被害人急于就业
和出国等心理,投其所好、应其所急
施展诡计而骗取财物。
3
、真实身份,虚假合同
--
利用假合同或无效合同诈骗的案件,近
几年有所增加
。一些骗子利用高校学生经验少、法律意识差、急于赚
钱补贴生活的心理,
常以公司名义、
真实的身份让学生为其推销产品,
事后却不兑现诺言和
酬金而使学生上当受骗。
4
、借贷为名,骗钱为 实
--
有的骗子利用人们贪图便宜的心理,以
高利集资为
诱饵,使部分教师和学生上当受骗。
5
、以次充 好,恶意行骗
--
一些骗子利用教师、学生
识货< /p>
经验少
又苛求物美价廉的特点,
上门推销各 种产品而使师生上当受骗,
或者
利用网上购物的方式达成“不见面也行骗
”的诈骗效果。
6
、招聘为名,设置骗局 p>
--
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勤工俭学已成为
不少大学生谋生求学
的重要手段。
诈骗分子往往利用这一机会,
用招
聘的名义
对一些急于求职打工的学生设置骗局,骗取介绍费、押金、
报名费等。
7
、骗取信任,寻机作案
--
许骗分 子常利用一切机会与大学生拉关
系、套近乎,或表现出相见恨晚而故作热情,或表现得十
分感慨以朋
友相称,骗取信任后常寻机作案。
8
、编造谎言,骗取钱财
- -
在车站、码头,甚至在校园内,经常
发现一些青年人假冒从外地来本地
实习的学生,
向你装出一副可怜相,
借口与同行的老师和同学失散,
p>
而学校又急电让其乘飞机返校,
籍此
骗取大学生的钱财,
p>
且屡屡得逞。
有的还以学生发生意外或生病急需
用钱治病为由
,骗取学生家长的钱财,也往往容易得逞。
三、高校诈骗案件的预防措施
1.
要有反诈骗意识。俗话说
:
“害 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
可无。”当然,
“防人”并不是要搞得人心惶 惶,关键是要有这种意
识,社会环境千变万化,青年大学生必须尽快适应环境,学会自我
保
护。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法制和安全防范教育活动,多知道、多了
< br>解、
多掌握一些防范知识,
对于自己有百利而无一害。
在日 常生活中,
要做到不贪图便宜、
不谋取私利;
在提倡助人 为乐、
奉献爱心的同时,
要提高警惕性,不能轻信花言巧语;对于任何人
,尤其是陌生人,不
可随意轻信和盲目随从,遇人遇事,应有清醒的认识,不要因为对方
说了什么好话,许诺了什么好处就轻信、盲从。要懂得调查和思考,
在此基础上做出正确的反应。
不要把自己的家庭地址等情况随便告诉
陌生人,以免上当受骗;不能用不正当的手段谋求择业和出国;发现
可疑人员要及时报告
,上当受骗后更要及时报案、大胆揭发,使犯罪
分子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
-
-
-
-
-
-
-
-
-
上一篇:防诈骗心得体会500字
下一篇:大学生如何防止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