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生在高校几种类型诈骗案及其防范
诈骗,<
/p>
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公私财物的行
< p>为。
近年来,
发生在高校,
以高校师生为目标的诈骗 案件增多,
诈骗的手法多样,
一些老师和学生由于对社会阴暗面的认知阅
历较浅,
往往容易受骗上当,
造成财
物损失,
为提高师生对诈骗案的防范意识,
识破犯罪分子的诈骗
伎俩,
遏制校园诈骗案件的发生,
我们搜集了近年来发生在高校 的一些诈骗案例
印发各单位。请安排时间对全体人员进行一次防诈骗专题教育。
一、发生在校园诈骗的类型
1
、假冒身份方式进行骗钱
< br>特点:假冒学生或学生亲友的身份,以落难求援或帮助他人的名义行骗。
案例一:
2004
年
10
月 p>
7
日下午
5
时许,我校某院一名李姓学生外出办事,在 江
门汽车站附近路上被两名学生模样的男青年拦住并主动与之攀谈,
两人 自称是北
京大学的学生来广东沿海地区搞社会调查,
因与带队老师走失,
钱包被盗,
需要
帮助。
先借李同学的手机 打电话,
接通一个电话后又叫李同学听电话,
通话对方
以
“
带队老师
”
的名义证明两名
“< /p>
学生
”
所说的情况属实,并请李同学提供帮
助。一番花言巧语的
“
双簧
”
戏使李同学对对方的
“
遭遇
”
和
“
困难
”
深信不
疑,应对方的要求慷慨地将自己的存折、手机交
给他们,并告诉了存折的密码。
待李同学醒悟后再去查找时,
骗子已不见 了踪影。
经银行查对,
骗子用李同学的
存折在中山石岐取
走
2700
元存款。
2000
年以来类似的案件在我校已发生
5
起。
2
、拾物平分方式进行诈骗
特点:作案人利用受害者贪小便宜,财迷心窍的心理实施行骗。
案例二:
2005
年
6
月 某日,市民王某在街上行走,突然发现前面骑自行车的男
子身上掉下一个钱包,王某马上
喊道:
“
先生,你掉了钱包。
”
但该骑车男子充< /p>
耳不闻,一阵风不见了。王某只好拾起钱包,这时从一旁走来一名女子,要求打
开钱包看过究竟。王某打开钱包发现包内有一块金条并附有一张
3
万 元的发票。
该女子说
“
见者有份
”
,要求与王某平分,要王某给她
15000
元,金条归王某。
< p>王某看到有这么一大块黄金又有发票为证,自以为不会有诈,于是回家取了
1
万多元给该女子,自己保留了
“
金条
”
。事后发现是假的,后悔莫及。
类似诈骗手法在街头时
有发现,方法陈旧、老土,但仍有人上当,关键是自己有
贪小便宜的心理。
3
、假称学生发生车祸或急病入院治疗需要费用方式进行诈 骗
特点:针对家长对子女的疼心,一时又无法了解真情的心理
进行诈骗。
案例三:
2005
年
5
月
18
日,某高校学生小陈接到一个陌生电话 ,对方称是省公
安厅的办案人员,
因办案需要,
要求小陈 的手机关闭
3
个小时,
之后又以电信局
工
作人员的名义,
以查故障为名,
要求小陈将宿舍电话拔下插头。
小 陈信以为真,
按骗子的要求一一照办。
作案人即以老师的名言义与小陈的 家长通电话,
称其子
小陈因急病正在医院抢救,
急需一笔 钱支付抢救费用。
当小陈的家长想与小陈联
系证实时又无法打通电话。家
长救子心切,马上向骗子提供的账户汇去
2
万元。
当家长
与小陈联系上时才发现上当受骗。
类似骗案在广东省多个高校
发生过,我校近三年来先后发生
3
起。
4
、以招聘名义设臵骗局进行诈骗
特点:以招聘名义对一些
“
无知
”
学 生设臵骗局,骗取介绍费、押金、报名费
等。
案例四:
2005
年
9
月,广东某高校外 语系学生小张在校园广告栏看到某信息咨
询公司贴出的招聘兼职英文翻译的广告,
决定应聘该岗位。
经过简单面试后,
小
张交了<
/p>
200
元押金和
50
元信息费,拿了一篇文章回去翻 译。过了一个星期去交
稿,
电话怎么也打不通,
赶到该公 司后发现已搬迁好几天了,
小张这才发现被骗。
类似案件在我校也发生过,
2003
年有数名女生被几名推销化妆品的人员聘为
“
业务员
”
,收取报名费数百元之后查无 音信。
5
、以次充好的方式进行诈骗
特点:利用学生对商品鉴别能力差,又图便宜的心理,上门推销商品进行诈骗。
案例五:
2006
年
3
月 ,珠海某高校学生小伍在校园散步时,见到一名推销二手
手提电脑的男人,对方称,因手
头紧,欲将一台硬盘为
40G
的手提电脑以
2000
元的价格转让,
并当场将电脑进行了一番演示,
小伍亲眼看见该电脑的 确是内存
25M
的奔腾四型。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以
150 0
元成交。小伍回宿舍后找来计算机
专业的同学鉴定,才知道这台电脑实
际只有
16M
,是淘汰多年的奔腾二机型,市
场价只有<
/p>
600
元左右。
据业内人士分析,
骗子在出售电脑前 通过技术处理,
将原
数据保留,偷改了程序后以次充好。
6
、以骗取信任方式寻机作案
p>
特点:利用青年学生警惕性不高,容易感情用事的心理,拉关系、套近乎,以
朋友相称,骗取信任,伺机作案。
案例六:
2003
年寒假期间某天,某高校学生小杨正在宿舍学习,突然一位自称
< br>是北大的学生王某造访,
说:
“
请问同学小明在吗?
“
小明是小杨的同学,
寒假
已回家了。小杨出于
礼貌接待了造访者,双方谈得很投机,大有相见恨晚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