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中学校名:正在消失的“数字历史”
曾经
成都一中、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七中 ??五十一中、五十二中,成都共
有
52
所以数字为校名 的中学校。
如今
只有三中、
七中、八中、十一中、
十二中、
十七中 、
十八中、二十中、
三十六中、
三十七中、三十八中、四
十中、四十三中、四十四中、四十九中、五十二中等
16
所学校保
留数字校名
作为老成都人 ,
你还记得当年就读中学的名字吗?仔细一观察,
你发现,
这座城 市里的
很多中学校已经悄悄地“改名易姓”。
成都一中、二中、三中、四中、五中??一直到成都五十中、五十一中、五十二 中。曾
经,
成都一共有
52
所这样以数字 为校名的中学校。
如今,
保留数字老校名的学校越来越少,
只留下
16
所。而另一方面,
“国际学校”
“实 验学校”
“外语学校”却得到新办校的青睐。
1952
年
数字校名历史由此开始
根据《成都市志·教育志》记载,
1957
年, 成都有
40
所以数字为校名的中学。按照顺
序,从成都第
一中学校,到成都第四十初级中学校,整齐地排列下来。
以数字为校名的习惯是从
1952
年
< p>11月
14
日开始的。那一天,川西成都女子中学校改
名为四川省成都第一中学校,
俗称成都一中;
川西成都中学改名 为成都二中;
华阳县中学改
为成都三中;
川西成都石室中 学改名成都四中;
成都市女子中学改为成都六中;
成都县中学
改名成都七中;私立树德中学校改名为成都九中??成都人熟悉的“
4
、 p>
7
、
9
”也是从此时
叫开
p>
政府为何统一用数字来给中学命名?具 体原因不得而知,
但原成都教研所所长张远清介
绍说,当时,全国的中学
几乎都以数字来作为校名。
唯一有 规律可循的是,排名
1-20
的都是高完中,
21~40
都是初级中学校。
1958~1965
年
41
到
45
五个数字“名花有主”
用数字给学校取名的传统后来一直得以延续。
1958
年到
1965
年,成都的新办中学像雨
后春笋一样冒了出来。很快,
41
到
45
这五个数字也“名花有主”。
但一种新的取名方式也悄悄出现——以所处地域为学校校名。
位于百花潭的叫百花潭中
学,
在八里庄的取名八里庄中学,
在致民路上就叫致民路中学,< /p>
位于盐道街的自然就叫盐道
街中学。
据张远清介绍,四十一初级中学校开办不久,因新办 师专无校舍,将校址交给了师专,
四十一中撤销了。四十五中在
1963
年并入苏坡中学。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二十七中也被撤
销了。
上世纪
80
年代
品牌重建
学校改回老校名
随着教育的发展,
中学开始重视自身 品牌建设。
为突出悠久的办学历史,
许多学校希望
用回老
校名。
1983
年,四中用回了以前的校名——石室中学。
198 8
年,九中更名为树德中
学。
五中则改名为列五中学,< /p>
列五中学的前身是
“省立列五中学校”
,
旨在纪念张 列五烈士,
后来又叫
5
中,取名“列五”。十三中改名为 华西中学。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职 业教育的恢复掀起了改名的小高潮。
1980
年,成都市试办职业
高中班,选择了三十四中与塑料公司联合办塑料职业高中班。
1983
年 ,三十二中改办为财
贸职业高级中学,
三十四中改为新华职业中学。 p>
张远清回忆,
后来改为或并入职校的还有二
十一中、二十二中
、二十三中、二十五中、二十六中、二十九中、三十中、三十一中、三十
五中、
四十七中等学校。
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
当时考虑到一到二十中都是老牌 的高完中,
不宜大动,所以只动了
20
后的数字。
上世纪
90
年代
重新洗牌
数字校名纷纷更名
进入上世纪
90
年代 ,由于老百姓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增强、民办教育发展壮大等各种
原因,本就留存不多的
数字学校更是迎来一次更名大洗牌。
为扶持薄弱学校,市教育局将成都一中、
十中改名为树德实验中学、石室联合中学。果
然,这两所学校现在成为成都人认可的优质初中,也就是成都人所称的“四、九小联中”。
民办学校的发展壮大,也使得一些数字学校的性质发生变化,名称也自然随着改变。比如,
p>
二中变成了北师大成都实验中学,四十八中则成了成都实验外国语学校。
还有一些数字学校的消失是因为成都教育布局调整和 优质教育覆盖。
比如,
六中和八中
合并;
十五中成为了西北中学高中部;
三十九中成了川师附中初中部;
五十一中成为列五 联
合中学
(
双桥校区
)
, 十九中改为田家炳中学。
近几年来
数字校名加挂其他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