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大学查询网 > 高校介绍 >

厦门大学985川大科技成果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bjmy2z.cn/daxue
2020-12-11 03:06
tags:

-

2020年12月11日发(作者:卞文瑜)


四川大学是国家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拥有

国家重点实验室

< p>和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9

个,国家技术转移中心< /p>

1

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工程研究中心及网上合作中心< /p>

13

个,

卫生部重点实验室

3

个,省级重点


实验室

45

个,教育部哲学社会 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4

个,国家级临床研究基


< p>3

个,医疗技术精湛的附属医院4所。学校在文学、史学、宗教学、数


学、材料、能源、化工、轻纺、生物学、口腔医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


等方面都有雄 厚的科研实力,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四川大学努力构建科研创新体系,科学研究不断取得新突破,科研综


合实力大 幅度增强。

科研总经费实现了跨越式增加,

2001

年为

2.1670

亿元,


2002

年为

2.8980

亿元,

2003

年为

4.0475< /p>

亿元,

2004

年为

5.5111

亿 元,


2005

7. 0154

亿元,

2006

年学校科研总经费已达到

7.5

亿元,

其中理、


工、医科研总经费超过

< p>7

亿元,人文社科科研经费达到

4587

万元。每年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百余项,经费从

2000

年的

< p>1528

万元增加到

2006


的< /p>

4369

万元,

其中

2004

年和< /p>

2005

年,

基金项目数均居全国高校前列;

200 3


年、

2004

年、

2005

< p>年,谢和平院士、魏于全院士、顾忠伟教授相继成为国


家“973

计 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游志胜

教授先后中标两项国防重大项目,

< br>杜肯堂教授、

李天德

教授、

隗瀛涛

教授(< /p>

何一民

教授)、

左卫民

教授先后

获国家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招标项目或委托项目;获准自然科学基


金杰出青年 基金总数达到

30

项。


2002

年以来,学校共获国家三大奖

16

(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

项、


二等奖

11

项,国家发明二等奖

4

)

,其中,

2005

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 /p>


1

项,是

17

年来四川大 学首次以第一单位获得的该奖项;获部省级科技


成果奖

213

< p>项,其中

2004

年获教育部一等奖

8

项,在 全国高校排名中并列


第一;获部省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131

项。在医学领域,实现了院


士、国家重点实验室和“973

计 划”项目首席科学家等三个“零”的突破,


2010

年 中国高校国家重大技术发明奖排行榜中,四川大学以获得

7

项国

< br>家重大技术发明奖的显赫成绩名列全国高校第七名


学校共建设了

11

个 “985

工程”二期科技创新平台和哲学社会科学创


新研究基地,其中< /p>

I

类科技创新平台有

3

个,即:西南资源环境与灾害 防


治平台、重大疾病生物治疗平台、高分子与特种功能材料创新平台;

I I


科技创新平台有

5

个,即:生物医学 工程与技术平台、绿色化学与清洁技


术平台、复杂多维信息数字处理技术平台、口腔疾病 的生物学机制与防治


平台、物理与信息科学前沿中的数学理论及其应用平台;哲学社会科 学

I


类创新基地

3

个,即:宗教与社会研 究基地、文化遗产与文化互动基地、


南亚与中国藏区研究基地。学校通过这些平台和基地 建设,力争在多维复


杂信息融合关键技术的研发、人类重大疾病的生物治疗及基因治疗技 术、


创新药物技术的研发、新能源的研发、西南特色资源的研发、工程安全和

< p>
生态环境理论及技术的研发、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探索及重大文化项目建设


等 领域取得突破。

2002

至今,学校共投入

2500

万元,用于交叉学科科学研


究中心的建设。经公开申报、专家评审、答辩,于

2002

年创建了“医学信


息技术研究”、“生物材料与生物力学 临床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人类


疾病生物治疗研究”、“创新药物与中药现代化研究” 和“出生缺陷研


究”等

5

个交叉学科研究中心,

2004

年又批准创建了“重大工程安全性与


灾害力学研究中心” 、“功能基因组与生物信息学研究中心”、“纳米材


料技术研究中心”、“不确定性信息 处理研究中心”、“新型光电功能材


料与器件研究中心”等

5

< p>个交叉学科研究中心。


学校 师生每年在国内外发表的论文总数和在核心源期刊发表的论文数


均居全国高校前

10

位。仅

2005

年,发表

SCl

论文

772

篇,全国高校排名


9

位,国内论文

3977

篇,全国高校排名第

6< /p>

位,国际国内论文发表总数


5458

篇,全国排名第

7

位。医疗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2004

年全国首例颞浅


动脉逆行插管制泵基因治疗,国内首例肝移植术后两年足月妊娠妇女分娩


成功,

2005

年成功开展中国大陆首例活体合成肝移植手术,世界第二 例、


中国第一例尸体活体合成肝移植和华西医院首例心脏移植手术取得成功。

< p>
在哲学社会科学的标志性成果方面又有了新进展,

2005

年率先推 出了大型


儒学文献丛书《

儒藏

》首批成果“史部”50< /p>

册,《儒藏》全书将收书

5000


余种,分装

500

余册,约

5

亿字,预计

10

年内编成出齐;

2006

年,历时


20

余年完成并出版我国最大断代文章总集《

全宋文

》,共

360

册,总字数


1

亿,涉及宋人作家

< p>9000

多位。

2010

年,《全宋文》荣膺

中国世界纪录


协会

中国最大断代文章总集,创造了四川大学又一项

中国之最


< p>在科学研究方面,学校确立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第一个五年,


主要总量指标比 如科研总经费、论文总数和科技成果获奖总数等,争取接


近或达到全国前列;第二个五年 ,主要均量指标比如师均科研经费、师均


论文数、师均成果及获奖数争取接近或达到全国 前列。第三个五年,主要


指标进入世界高校

300

强。为 达到这些目标,学校将争取在“十一五”期


间,新建成一批以国家实验室、重点实验室、 工程中心和国家哲学社科创


新基地为核心的高水平科研基地,真正使

1< /p>

2

个研究领域达到世界一流水


平;同时加 强学校高水平的科研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按照实体型、开放


式、跨学科的要求建设好现 有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教育部哲学


社科基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 继续集中资源,加大支持力度


建设好“985

工程”二期创新平台

/

基地。

通过创新平台

/

基地汇聚国内外 优


秀人才,通过机制创新和“特区”政策,组建一支强有力的“创新突击


队”,使之率先进入国家创新体系,成为自主创新的国家队,以此带动全


校整体 学科的发展。继续贯彻实施“科技跨越行动计划”和“哲学社会科


学繁荣计划”中提出的 各项优秀人才的激励政策,使学校的

长江学者

和杰


出青年 基金获得者要在现有基础上大幅度增加。同时,积极营造有利于创


新的政策环境,建立科 学合理的科研考核评价体系,制定以质量为导向的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0-12-11 03:06,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jmy2z.cn/daxue/28799.html

川大科技成果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