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大学查询网 > 高校介绍 >

昆明医科大学官网关于当代大学生择业观的调查分析报告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bjmy2z.cn/daxue
2020-12-11 04:00
tags:

-

2020年12月11日发(作者:曹丕)


大纲:


一、正文:当代大学生择业观的调查报告分析


1

当今中国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2

当代大学生的错误择业观及其形成原因的分析


3

我们该怎样应对这种不利的就业形势


1

)政府的措施(

2

)大学生在求职时的注意点


二、附录:关于当代大学生择业观的问卷调查表


三、附件:

1

、资料来源

2

、小结:这次调研活动的收获感想



关于当代大学生择业观的调查分析报告


2008

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就业的影响逐步加重,导致就业压力

< p>
增大。首先,内外需的同时减少,导致就业需求萎缩。第二,国内新增失业有所

增加。

东部沿海地区出口导向型企业大量关闭,

内地一些中小企业也出现岗位 流


失。

而这些失去岗位的劳动者很难再找到工作。

第三,

海外回流劳动力不断增加。


随着世界各国经济形势的普遍恶化,

海外劳动力纷纷回国寻找工作;

一些国家出


于保护本国劳动力而限 制国外劳动力就业,加重我国国内的就业压力。


除了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

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

而生产力


发展 水平比较低;

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

劳动力市场不


完善,

就业信息传递系统不畅通。

所有这些,

使 得我国的就业问题比任何一个国


家都突出、繁重和紧迫。


而对众多的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生们而言,就业的压力不言而喻,但同时,


在 就业的观念上也存在着众多的矛盾。


追求物质价值与追求精神价值之间 的矛盾分析。

当前大学生的择业标准,


一看发展前景,

第二看施展才干的机会,

第三看薪酬福利。

他们非常看重自己的< /p>


物质利益追求,

但又不愿意完全放弃自己的精神需要,

表现 出明显的矛盾,

但最


终多数往往无法权衡其中利弊,倾向于物质利益。大 学生经过多年的教育消费,


初次选择职业时重视物质利益本无可厚非,

因 为人的价值不能脱离物质条件只作


为纯粹的精神追求。

过多地倾向于发达 地区和城市,

把物质价值作为衡量个人职


业选择最重要的标准,这样做必 然会使自身脱离精神追求而过分强调物质追求,


在追求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的过程中最终 倾向于物质价值,

使相当多的优秀毕业


生只能从事与其素质、能力极不相 当的工作。


追求自我价值与追求社会价值之间的矛盾分析。

< p>对于大学生择业而言,

实现


个人价值就是选择能够将社会需求和个人 发展二者统一起来的职业。

但是,

由于


社会需求与个人需 求之间的差异,

当代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又陷入了追求自我价


值与追求社 会价值的矛盾之中。

有些大学生社会价值观念比较淡化,

择业时更重


视自我价值的实现,

以自我为中心,

个人主义倾向较严重。

< p>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


益,

个人长远利益与社会终极目标发生冲突时,

会有较多的大学生选择个人利益


和自我价值,只关心个人的价值实现与实 际物质利益的得失。


追求长期利益与追求眼前利益之间的矛盾分析。< /p>

在抉择时,

学生往往更看重


短期利益而忽视自己的长远发展 。

究其原因,

大学生受市场经济条件下各方面因


素的影响 ,

认为影响自己长远发展的因素太多,

有太多的不确定性,

期望得 以实


现的概率较低。

在这种情况下,

长期利益难以激发他 们重视长远发展的爱好。


短期利益则更实际、

更实惠,

大学生择业时更轻易看中工资的高低和工作地点的


好坏而忽视其他因素。

他们希望在职业实践活动中,

达到自我对物质利益、

权力


地位、成才愿望等需求的满足,具有较强的利己性和务实化特点。在择业时,经

< br>常缺乏全局、长远的战略思考和人生定位,重视短期效益和眼前利益。

< br>追求个人理想与面对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分析。

大学生择业过程中还经常面


对追求个人理想与面对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

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丰富多彩,

在择


业中对理想的追求更加强烈、远大,他们踌躇满志,豪情满怀,准备在社会上拼< /p>


搏一番。

但由于对社会了解还不够深,

在择业上与社会需要 存在着差距,

个人理


想往往脱离社会实际。

大学生普遍留 恋条件舒适的大城市,

追求社会地位高、


济效益好的工 作岗位,

不愿到边远地区工作。

他们并未真正思考自己的理想与现


实之间的差距,

也较少考虑所定的目标是否有利于个人的发展,

甚至不了 解自身


的气质、性格、能力、爱好特点适合何种职业,因而出现追求个人理想与面对社< /p>


会现实之间的矛盾。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 大学生的择业观对其就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形成受到不同方面的影响。

< p>


大学生的择业观实则为社会价值的体现,在不同时期体现不同的特点。

< p>70


年代大学生的择业观是“有自己的理想,但服从国家分配”

,< /p>

80

年代是“既要地


位高,也要挣钱多”

90

年代是“第一职业求稳定,第二职业求发财”

,到了

21


世纪初,变成了“一步到位,找到与社会的雕结合点”

。由此 我们可以看出随着


社会时代的变化,大学生的择业已经越来越务实,越来越功利。


随着高学历带来高收益现象的普遍,文凭和学历不仅是获得社会地位的象


征,

也是大多数人获得不同职业的重要依据,

更成为个人未来 收入的指标。

在当


代社会,

高学历的获得主要凭借个人的 努力,

受经济的影响较小。

一些处于社会


中下阶层的家庭 有意识地培养子女读书,

希望通过教育来改变子女的命运,

使之

< br>进入上流社会。

这也导致了大批的毕业生宁可在城市漂泊等待机会也不愿回到自

< p>
己的原籍去。

这种单纯依靠教育来实现富裕生活的想法,

无可厚非,

但是我们也


必须认清社会发展的形势,脚踏实地地一步一步做起。


人的天性是趋乐避苦。

大学生职业选择是在客观的社会环境中 进行的,

如果


在择业中选择了到艰苦的地方实现自我价值,那么他就必须 面临如经济收入低、


居住条件差、发展机会少等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多东西都物 质化了,准


备为社会无私奉献往往被认为是幼稚的,

少不更事的。

因此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中


存在功利的现象不能只归结为道德问题更应该是社会问 题。


除此之外,大学生的就业观还会受到社会上很多隐性因素的影响。


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党和政府应该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

< br>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努力改善 就业


和创业环境。中共十六大把到

2020

年实现比较充 分的社会就业确定为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总结各地实践经验和借鉴国际做法的基础上,中


国已初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积极就业政 策的基本框架。


一、以提高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能力为取向的宏观经济政策


二、以重点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为取向的扶持政策


三、以实现劳动力与就业需求合理匹配为取向的劳动力市场政策


四、以减少失业为取向的宏观调控政策


五、以保障下岗失业人员基本生活为取向的社会保障政策


光靠政府的努力是远远无法改变这种形势的,

还需要我们大学生发扬艰苦奋


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1

)树立自主择业观。


根据个人的兴趣、

专长和条件,

自主决定干什么。

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聪


明才智,调动每个人的生产积极性、创造性。


行行出状元

——

罗福欢

1972

年出生

四川人

1995

年四川师范大 学教育系市场营销专业毕业

,在父母


所在的航天工业公 司工作。

1997

年,他在深入市场调研后发现,高档鞋擦洗业有巨大的市场。于 是他不


顾家人反对,毅然辞职,在成都市干起擦鞋的营生。为了擦好鞋,罗福欢认真研究 各种高档鞋的产地、


工艺等特点,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套擦洗高档皮鞋的独特工艺。他 的收费比一般鞋摊贵

5

倍以上,但


许多人仍纷纷慕名找他 擦洗皮鞋。罗福欢的鞋擦出了名堂。

2003

年,他告别擦鞋摊 ,在成都开设

罗记


擦鞋店

< p>。

如今,

罗记擦鞋店

”< /p>

已注册商标,在全国拥有

80

多家加盟店。


2

)树立竞争就业观。


要通过劳动力市场竞争来实现自主择业。

要努力学习,

提高技能和素质 ,


变观念,积极主动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


2006

7

23

日,央视经济频


道《绝对挑战》栏目为东风日产


招聘中国 区营销总监最终人选揭


开面纱,

辽宁选手葆旭东从

500 0


多名报名选手中脱颖而出,最终


战胜郑威和朱勇,获得百万年 薪


职位。



3

)树立平等就业观。


各种正当职业劳动者,

都是创造社会财富所必需的,

没有什么高低贵贱 之分。


不管从事什么工作,只要能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就能有所作为。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0-12-11 04:00,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jmy2z.cn/daxue/29119.html

关于当代大学生择业观的调查分析报告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