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大学查询网 > 高校介绍 >

福州大学美术涂良钰教授的口述校史-广州中医药大学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bjmy2z.cn/daxue
2020-12-11 08:44
tags:

-

2020年12月11日发(作者:松斋)


【如正式引用,须自行核实】


涂良钰教授的口述校史


学生记者

朱艳玲



一、采访时间


20 17

5

10

日。


二、采访地点


广州市越秀区中山一路

48

号广州中医药大学固生堂东山分


院。


三、人物简介


涂良钰,男,

1 956

4

月出生,湖北天门人,农工党党员,

< br>主任医师,教授,研究生导师,师从中国首位眼科院士李绍珍教


授,从事眼科临床 医疗、教学、科研与防盲治盲工作四十余年,


获西学中双学位。主持多项省厅部级以上课 题中获国家发明专利


一项、广东省“五个一百工程”二等奖一项,主编《中西医结合


治疗眼科常见病》等多部专著、教材及公开发表论文

80

余篇 ,


主持并主讲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

《中西医结合治疗眼底血证》


任广东省中医院眼科主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眼 科


教研室主任、广州中医药大学二附院农工民主党副主委、中国中


西医结合学会广东省眼科学会常务副主委、广东省医疗事故鉴定


专家及广东省医疗器械 评审专家,现任香港李福和教育基金会驻


中国医疗专员。擅长白内障、青光眼、眼底出血 、黄斑病、儿童



—1—

散光、弱视、近视、远视、斜视、飞蚊症等疑难眼病的中西医结


合诊治。

< p>


四、采访记录


记:我们通过在网上搜索 查找您的资料,得知您本科是学西


医的,请问您是在怎样的情况下选择了往中医方向发展 呢?


述:我是刚改革开放时的五年西医的本科生,当时是有一大


厚本的中医学教材,占了两百多个学时,需要学习的包括中医基


础理论 、中药学、针灸等。当时的本科阶段只学了一些医学知识


的皮毛,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皮肤 和中医等,当时学的时候就对中


医很感兴趣,尽管学了西医,但是还是觉得中医有很多优 势。中


医比较全面,是整体思维,是治本。西医的话,虽然现代科学先

< br>进,但是它只治标。一个全面科学的医学应该是既治标又治本。


何况中医历史悠久 ,很多精华,很多闪光的东西,很多瑰宝都需


要挖掘、研究。而且中医的确能解决很多西 医解决不了的问题。


当我在湖北医大毕业以后,我就想要从事医学教育 ,既当医


生又当老师。当时国家教委、卫生部要求省级以下的二级院校,


要把老师培养成适应时代的、知识先进的、适用于基础教育的人


才,就在全国招 考国内访问学者和国外访问学者,要求是比较拔


尖的,本科学历的,懂得外文、中医、西 医、知识面广的人才。


我是

77

级的学生,是比较规范的 五年制医学本科毕业的,学到


的知识比较全面,涵盖中西医,又在学校已经当了五年老师 ,所


以学校就推荐了我。当年我就考上了中山大学眼科中心,导师是


—2—


李绍珍教授,当时她是博士生导 师,在当访问学者的两年期间里


面她全程手把手带我,并且李教授在那两年期间被评选为 中国工


程院院士,是中国第一个眼科院士。她招了我以后就没再招了,

< br>我是她的关门弟子。李院士也是相信中医的人,所以我在她的熏


陶和指导下,中医 西医都学了一套,尤其是在做手术方面,得到


了很多训练。在离开中山眼科中心的时候李 院士推荐了我去往综


合医院。

理由是我来自于基层医院,

能力都比较全面,

像白内障、


青光眼、视网膜脱离、眼外伤、眼畸、斜视 ,甚至眼袋、双眼皮


等手术,我都会做。这样全会的医生在眼科中心,知识就不能得


到全部的发挥,

只能专门搞一样,

例如搞白内障就不能搞青光 眼。


尽管当时李院士想要留我在眼科中心,但我这样像万金油一样的

医生还是比较适合去综合医院。


记:那么,就因为这个原因,您就 来到了广东省中医院工作


吗?


述:到广东省中 医院也是一个契机加机遇,并且是在我个人


有一定的思想准备的基础之上发生的。当时正 好广东省中医院也


需要人才,尤其是引进中西医结合的人才。因为在广州,这么多


大学有附属医院,我们广州中医药大学有附属医院,中山大学、


南方医 科大学、广州医科大学、暨南大学等等也有附属医院,几


十所医院都在竞争。当时内地的 中医很萧条,很多中医院甚至都


开不了饭。

门口没有病人,

学校收不到学生,

荒凉得很,

在当时,


单纯的中医在任 何医院都是没有前途的。但是你看,现在我们中



—3—


医院的口碑、呼声都很不错,就是因为 早在二十年前,我们中医


院的党委、领导、院长,他们就想到了要招进一些中西医结合的


人才。那几年为了发展,每个科都在招人,并且招人的重点是招


西医的人才,而我就正好赶上了这样的机遇。


当时眼科的张梅芳主任年 纪比较大准备退休了,就需要一名


新的学科带头人,把眼科发展起来,正好我就赶上了。 作为人才


被引进广东省中医院。当时是

1993

年,我已 经主持过省级科研


课题并在顶级的眼科杂志上发表过论文,并因此被破格晋升为副


教授、副主任医师,而且师从于李院士,各种条件都比较符合。


进入省 中医后,我就帮助省中医开展了各种眼科手术。


还有一个原因,实际上 在当时,我是院士门下的访问学者,


并且当时我在三十多岁的年龄被破格评上副教授(当 年这样的情


况比较少)

在这样的情况下,

当时广东省内大部分比较好的医院


比如省医

(广东省人民医院)

我都可以去。

那么我为什么要选择


来省中医呢 ?一是因为我对中医比较感兴趣,觉得它比较全面;


二是因为省中医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的 第二附属医院,我还想上讲


台,还想拿粉笔,还想通过这样的一个平台把自己的经验传授 给


学生们。


记:来到省中医以后,您是否有经 历过从西医转变向中医的


转型阶段?这个阶段,医院有给予过您怎样的帮助吗?


述:虽然我能开展各种眼科手术,但是中医毕竟只学到一点

皮毛,还需要进修第二学位。当时是

1993

年,正好卫生部、国

< p>


—4—


家教委在办一个中医的 第二学士学位班。因为中医知识、中医基


础我只能算领略皮毛,也没有中医资格证,连处 方都开不到,尽


管当时我已经是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并且还有可能成为科室的


负责人,但是如果自己都不能胜任工作,还怎么领导别人呢?因


此,我就 以还是一个学生的心态参加了这个第二学位班的学习。


当时的医院对我 很重视,当时医院院长是吕玉波,他是一名


很有魄力、才干、远见的院长。他让我半脱产 学了两年半,上半


天课,

上半天班。

我到中医院来,

就要发挥我在眼科方面的专长。


于是我就买了一台手术显微镜,这是省中医第 一台,也是吕玉波


院长支持我买的。所以要感谢院领导的气魄、知识、投资。

< p>


同时还要感谢眼科原来的主任张梅芳主任,因为我不懂中


医,就跟着他学习。在我上班但没手术的时候,他看病我就坐在


一边,他号脉我就跟着号 脉,他开方我也学,把他很多经验方学


习吸收,

让广中省中医院眼科的中 医思路、

经验不会失传。

同时,


我也将西医眼科方面的知 识带给了科室里年轻的中医医生们。


记:

您曾作为省中 医的眼科主任,

在您在省中医工作的期间,


省中医的眼科有过哪些变化呢 ?


述:当时由于条件限制,即使其他科也引进了很多 专家,但


是很多大手术还是很难开展,所以我们眼科率先买了一台手术显


微镜。我还记得当时我们为了节约经费,买的是一台多功能显微


镜,心脏科、耳 鼻喉科、眼科都能用。于是我们中医院的一些常


规眼科手术就开展起来了,包括白内障、 青光眼、视网膜脱离、



—5—


眼外伤、眼畸、泪道阻塞、慢性泪囊炎、斜视、眼袋、双眼皮手


术等,只要是 我能开展的手术基本都开展了,一下就把眼科带动


起来。所以(当时)很多人对眼科就刮 目相看了。


我还记得当时护士长说买一个这么大的仪器,就你们眼科在


做。这些眼科手术在刚开始的几年都是我做,因为其他人都是学


中医的,需要学习,只能在一旁当助手,因为涉及到很多西医专


业的知识,例如解剖层次 、生理、病理是很重要的,没有五年以


上经验是不敢放手让他们做的。然后我就需要一些 助手,不过有


个原则,年轻的西医是不招的。因为年轻的不能做手术,至少要

< p>
一专多能、马上能做事的助手。当时有一句玩笑话说中医院领导


最精明了,

把别人培养了几十年的专家都挖过去了。

当时流行

“孔

< p>
雀东南飞”

,北方的人都过来南方工作。


后来,一些小的手术,我带了助手半年或一年,他们就会做


了,

但大的手 术,

我还是要带他们几年的。

而手术一开展了起来,


眼科 的收益就明显增加了许多,科室里每个人的工资和奖金都增


加了,大家都开心,我为这一 切感到很欣慰。所以我很感谢院长


能把我调过来,让我发挥西医的作用。


记:您曾经担任我校第二临床医学院的眼科教研室主任,您


可以 为我们分享一下您的教学历程与经验吗?


述:我是< /p>

1977

年上的大学,是文革以后的第一届大学生。


如果不 是因为邓小平同志的远见卓识,我们这些当时上山下乡的


青年还没有机会读大学。基本大 家都是在文革期间耽误了很多年



—6—


的大龄青年,几乎没有应届生。当年大家成绩都很好,但是因为


文革 不给上大学就耽误了。

文革期间我是负责务农的。

几年以后,

因为当时在农村的高中生都很少,所以我作为一名已经高中毕业


的青年就被提拔为民 办老师,在乡村里又干活又当老师。当了几


年老师也促生了我对于教学的爱好。而在我本 科毕业以后,我也


曾留校(指湖北医科大学)当了五年老师。


进入我们学校后,我至少讲了有十年的课,研究生的课也上


过,但主要以 本科教学为主。我在

1998

年评上了广州中医药大


学的 副教授。我是

1993

年来到省中医的,在获得中医学第二学

位后才能上中医的讲台,

我是在

1996

年开始上课的,在< /p>


1996-1997

学年获得过教学观摩一等奖。

过去这个 奖项是由学生


在学期末投票选出的,这次投票,统计人员都说我是最高分的,

< p>
有九十多分,我在之后的连续几年教学观摩都是优秀。后来,我


1997

年被评为优秀教师。


在课堂上我很多时 候都用不到讲稿。我在西医眼科方面的教


学有十年的时间,对于西医的眼科教材我非常熟 悉,能具体说出


什么病在哪个章节。

比如说白内障,

我能 迅速找出它的具体章节,


并且说出它的英文名称

cataract

。我现在在中医药大学讲课,假


如我讲白内障的话,我就会说,这个西医叫白内 障,我们中医叫


圆翳内障,英文叫

cataract

;比 如说青光眼,西医叫青光眼,而


中医则把它称为青风内障、绿风内障,分别对应慢性和急 性,而


英文则叫

glaucoma

。就这样,我把中医、 西医和英文一起讲并



—7—


且板书在黑板上,知识比较全面,同学们对此就很感兴趣了。这


样的教学能够让 同学们在查阅资料尤其是英文资料的时候比较方


便,比如说看到

glau coma

,他们就知道是青光眼了。又或者接


触到一些海外的药品

(那时候海外药品比较多)

在阅读说明书时,


能够准确明白药品如何使用或者哪些病证的人禁用这一药品。包


括我讲药理,讲什么药物 ,我也会把它(相应的英文名称)讲出


来,学生对于这一方面都很感兴趣。


由于在教学上,我也算得上作出了一点成绩,在医院也把手


术业务开展起来,

1997

年,省中医就把我评为“青年专业技术


拔尖人才”

,我还获得了特别津贴。


记:那么 在您的多年教学生涯当中,您有为学校做出一些比


较突出的贡献吗?

< /p>


述:接下来要说的,我觉得是我个人教学生涯当中的最大的


成就。 我以及我校第一、第二临床医学院眼科教研室的一批老师


(除我以外,还有黄国富、郑永 臻、李振萍、周至安、梁凤鸣、


欧扬、邱波、李敏坚、余扬桂、张梅芳等老师)

,在

2002

年的时


候,获得了广东省高等学校第 七批电化教育实验课程二等奖(获


奖项目:

中医眼科学)

这个奖项,

可以说是在广东省内,

都是不


多的。这是一个省厅级的课题,这个课题我们前后做了有一年多


快两年时间。

这个电化教育课题当时属于

“五个一百工程”

这个


课题当时是我主要负责的,因为我既懂得西医的教学又懂得中医


的教学 ,在两方面我都能做到很熟练,能顾及得比较全面。



—8—


这个奖项,在那一年的一等奖只有一名 ,听说是中大还是华


工,记不清了,二等奖也只有三个。而我们广州中医药大学,与


中大、华工这些教育部属高校相比,只能算是一个二流的学校。


在当 时各大高校一起搞电化教学的情境氛围下,我们的水平可以


说是进入到前三甲,和当时的 中大、华工并肩,可以说是很难得


的、是光荣的。

当时这个电化教育实验的主要成品就是一个录像带,这个录


像带的主要内容就是我用 “四步教学法”

(即提纲要点—集体讨


论—归纳小结—示教强化)来演示 教学。

“四步教学法”是我在


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的一套更有效 率的教学方法,是一


种旨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效果与创造性思维、


多元化智能的临床教学模式。

我将

“四步教学法”

< p>分为几个成果,


一个是我将它整理发表在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论文全名为

《中


医眼科临床教学四步法设计与应用研究》< /p>

,而其余分散的成果则


汇总在这个电化教育实验课程的主 要成品上,一开始是一个很大


的磁带,后来转成了光盘。


记:在您任职广东省中医院眼科主任的期间,您觉得眼科有


哪些称得上是质的 飞跃的发展与变化?


述:有两个质的飞跃。


第一个,由于我们之前开展了手术,我们的门诊量增大好几


倍了。


第二个,就是学术上的。我们的论文发表了不少。我记得我



—9—


一年写得多的话,至少发表三篇到五篇 ,我还发动我下面的医生


写。毕竟我们不光是要把工作做好,也要将其总结好,并发表到


全国、

甚至国际上的杂志。

除了发表文章,

我们还要参加全国的、


国际的学术会议,医院对此也比较支持。在会议上,我们把这些


论文发表了,如果论文的质量比较好,我们还能得奖,这又是一


个能够提高医院影响力的机会。比如在

1997

年,我获得了中华


华佗杯论文大赛的一等奖。在

1998

年,我主编出版了《中西医


结合治疗眼科常见病》

,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 p>
还有一个,我觉得也是很难得的。我们医院在

1999

年承办


了一个全国眼科眼底血证讲学班,是属于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


主要面 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等,是一个提高班,层次比较高,


囊括了全国各地的医生、老师, 包括北京、上海以及苏州和杭州


等。

当时是以张梅芳主任的名义申请的,

但是主要的组织策划人、


主讲人是我,当时是在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岛医院 的讲堂举办的。


为了保证讲学班的教学质量,我邀请了当时广州市内顶级的眼科


专家来讲课。我当时邀请了我校一附院的关国华、余扬桂教授,


中山眼科 中心的吴乐正、金成进、李长海、温旭东教授。每人就


自己的专业讲一两节课,我还将当 时的讲义编成了一本书作为教


材,送给当时的学员人手一本。通过这一次活动,又进一步 地扩


大了我们省中医的影响,以及提高了我们的学术水平。后来不少

杂志,如当时的《美中国际眼科杂志》都邀请我当编委,还有不


少研究所特聘我为研 究员,

后来我还被聘请为医疗事故鉴定专家。



—10—


还有两个表现,一个是国家有关部门 委托我们第二临床医学


院眼科教研室制定了考试库,由我牵头,编制一个中医眼科国家< /p>


级的考试库。除此之外,又编了一本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眼


科 专病中医临床诊治》

,张梅芳主任是主编,我是副主编。


综上所述,有国家级卫生出版社(指人民卫生出版社)

、有


省卫生出版 社出版的书籍,有国际杂志的编委、还有论文的一等


奖等等,各方面都表明了我们眼科的 学术水平的提高,再加上病


人的增多、收入增多,我们医院眼科的各方面发展与变化都显 得


红火。


记:您曾代表我校参与双丹明目胶囊 的多中心临床研究,可


以分享一下你在这其中的一些体会吗?


述:这个是我们和湖南、南京、北京、成都,一共五所中医


药大学一起合 作的一个科研课题。一开始是湖南中医药大学,他


们自己研发了一个新药,然后我们一起 来对它进行检验。然后因


为我中西结合,

懂得两种方法,

而搞科研,

主要按照西医的方法,


要严格地按照

CGP< /p>

(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的程序进行,所以


这个实验就由我来牵头了。在 实验方法设计好以后,由我牵头来


开展研究,我就相当于这五所中医药大学的综合研究组 的组长,


由我来对研究进行把关。这是一个新药研究,我们是要通过在临


床上使用和观察它才能得出这个中药它具体有怎样的作用和反应


的,而在这过程 中确实出现了不少问题,但我们都一一解决了。


在这过程中,我们开展了两年的多中心实 验,全国各地不同的病



—11—

< p>
人来吃这个药,然后我们搜集了很多的资料,还搞了双盲对照。


最后得出的 结果,这个药还是不错的,能够真正达到我们最初的


目的,无论是清肝、养阴、降低血糖 、保护肝脏,还是恢复眼功


能的视力等等,都有很大的作用。最后,国家医药管理部门批 准


这个药上市。并且我代表了整个课题组,参加了全国的一个级别


最高的新药研究开发研讨会,当时是在烟台举行的,研讨会给我


们颁发了一个很大的奖 杯,还打算将我们的成果推荐到国际杂志


进行交流。但考虑到这是一个新药,我们怕被人 仿造,所以我们


拒绝了在国际上进行公开。

显然,

这个课 题对我们广东省中医院,


对我们广州中医药大学是有着很大的影响的,毕竟这是一个影响


力相当大的项目。即使是到了现在,别人也经常和我们联系,要


求共同开发新药。我在《中国新药杂志》上发表了论文《双丹明


目胶囊治疗糖尿病视网膜 病变的临床研究》并获奖。


记:除了以上这些,您还曾代表我校或者省 中医参与过哪些


意义比较重大的活动吗?


述: 我在职的时候参加了香港的一个教育基金会,这个基金


会主要是做公益,是浸会大学的一 个分支。我参加了该基金会以


后,

我身份是该基金的一个驻大陆医疗专员 的。

而通过这一联系,


我们广州中医药大学二附院和浸会大学有了一定的 交流联系,互


相派老师学生进行访问学习。而该基金会,在

2016

年和省中医


眼科、固生堂合作,由省中医眼科进行全力的医疗技术支援及固< /p>


生堂出资,在贵州最边远的荔波县的荔波高级中学、小七孔中学



—12—


和甲良小学等三所学校进行了义诊活 动和开展了眼睛防护知识的


宣讲,活动全名为“

1000

童·验好眼·读好书·光明行动”

,时间为


2016

年< /p>

12

26

日—

2016

< p>年

12

31

日,学校还给我们颁发


了锦旗,一面挂在了我这里(指固生堂中涂良钰教授的办公室)


另一面在省中医那里。


除此以外,我还曾作为省中医的农工民 主党负责人之一,相


当于副主委,组织了(我院医生)对广东省怀集县的山区学校的


支援帮扶,一对一地帮助学生。


记:那么在最后, 在我校的广大学子中,有不少有意选择中


医眼科作为将来的发展方向的同学,您能否给予 他们一些建议与


寄语呢?


述:我经历了十几年 的西医临床教学以及二十几年的中医临


床教学,再加上从前上学的日子,加起来有四十多 年都在与医学


打交道,是该有点体会了。其中最主要的一个体会就是,不能说

< p>
中医或西医哪个更好,这两者不可比较。因为西医随着科学的进


步不断在发 展;中医则在不断地挖掘过去,在临床的检验下不断


挖掘、不断调整、不断继承。我对现 在的学生的建议就是,思维


应该是综合的、全面的,不管是什么专业的学生,都要立足于 你


本专业的功课,以中医的思想为基础,绝对不能丢掉经典,同时


西医的基础理论,也是要了解和掌握的,虽然你不一定要学得很


透。要掌握好中医西医 的“三基”

(基本理论、基本常识、基本技


巧)

中医和西医是两个领域、

两种不同的理论,

虽然他们不能融



—13—


合,但是作为医生,如 果你自己两个方面的懂的话,就能自身互


补,那么你就是全面的了。一定要把基础打好, 机会从来不亏待


有准备的头脑。


记:谢谢涂良钰教授!


附注:

照片

19

幅见以下诸页。










—14—



1.

涂良钰老师近照



—15—



2.

涂良 钰老师(中)与学生记者刘鑫(左)

、朱艳玲(右)合影



—16—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0-12-11 08:44,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jmy2z.cn/daxue/30584.html

涂良钰教授的口述校史-广州中医药大学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