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理工大学校史校情
200
题
浙江理工大学
葛建纲
1
、杭州知府林启(字迪臣)
(
1839
—
1900
)
,目睹十 九世纪
末我国蚕丝业的衰退,
认为“蚕丝为浙特产,而蚕业之盛衰,关< /p>
系国计民生至大”
。
在他的积极创议下,
经 呈准浙江巡抚廖寿丰,
于
1897
年
8< /p>
月(清德宗光绪二十三年七月)在浙江杭州创办了
蚕学馆。蚕学馆的学制,
初为两年,
1906
年起改为三年。
2
、杭州蚕学馆是国人自己创办的中国第一所纺织学校,也
是我国第一所农
业学校,第一所产学研结合的新式学校。
3
、蚕学馆的 创办,开全国蚕桑改良之先声,当时各报纷纷
报道,仿效推广,
《农学报 》
(全国最早的农学刊物)
,
《集成报》
(全国最早的文摘刊物)
,
《万国公报》
、
《时务 报》
、
《知新报》
等
全国性报刊全文刊载
林启筹办养蚕学堂禀、
养蚕学堂章程或消息。
4
、
林启在杭州共兴办了三个教育机构,
它们是求是书院
( 浙
江大学的前身)
、
蚕学馆
(浙江理工大 学和绍兴农校的前身)
、
养
正书塾(杭州高级中学和杭四
中的前身)
。
5
、林启思想开明,支持 维新,特别重视教育事业,被誉为
“谋班资卓识,兴学启新知”的教育改革家。
1
6
、蚕学馆的地 址在杭州西湖金沙港原关帝庙和怡贤王祠旧
址,占地三十余亩,也就是今曲院风荷的高庄
。
7
、
林启于
1897
年
4
月禀呈浙江巡抚廖寿丰筹划创设
“养蚕
学堂”
。
8
、
浙江巡抚廖寿丰于
1897
年
7
月批准筹 划创设
“养蚕学堂”
,
8
月林启委邵章在 杭州西湖金沙港筹建校舍,
9
月破土动工,
1898
年
2
月
29
日落成。
9
、蚕学馆开办时,总办由林启兼,第一任“馆正”为邵章、
< p>“馆副”为林贻珊、总教习为江生金。
10
、蚕学馆的办学宗旨是:
“除微粒子病,制造佳种,精求
饲育,改良土
丝,传授学生,推广民间。
”
11
、< /p>
1897
年,林启在罗振玉、孙淦的建议下,选派稽侃、
汪
有龄赴日本学习蚕丝,
蚕学馆选派学生留日,
开我国官费派留
学日本之先河,
同时,
他们的赴日也预示着国内大举派生留日时
代即将到来。
12
、蚕学馆共开设
19
门课程,包括物理、化学、数学、植
物、
动物 、
气象、
土壤论、
桑树栽培法、
桑树除害法、 p>
蚕体生理、
蚕体病理、蚕体解剖、养蚕法、缫丝法、显微镜使用法、蚕茧和<
/p>
2
生丝检验法、
器械法、 p>
肥料论和毒菌论等,
所有开设的课程都包
括实习实验。
13
、
蚕学馆遵照办学宗旨,
在教学上比较注重理论和实践相
结合,重视面向社会、面向生产实际、开展科研、推广成
果,这
一办学思想一直延续到现在,
“求知求实,创新创业”成了百年< /p>
办学的一大特色。
14
、蚕学馆 编译了不少著作,如《微粒子病肉眼鉴定法》
、
《蚕外记》
、
《饲蚕新法》
、
《蚕业述要》
、
《饲育要览》
、
《屑茧缫丝》
等学术著作,
缫丝技术,
起到
很
大作用。
15
、
蚕学馆试制的新蚕品种 曾输出日本,
在日本的
《蚕丝科
学与技术》
“日本家蚕育种史料”上有详细记载。
16
、
蚕学馆招生以秀才为多,
办学形式灵活多样,
理念超前,
首届学额为
30
名,
实到
25
< p>名(另自费附读生
8
名)
,
不 限省份,
供给伙食,另发零用钱三元。
17<
/p>
、蚕学馆毕业生各省闻争聘,他们在
20
多个省市从事蚕
< p>丝教育或生产科研工作。其中,第一届毕业生
18
名,第二届毕 p>
业生
11
名,第三届毕业生
6
名。
3
18
、鉴于蚕学馆创办三年取得的成绩,第一届学生毕业后,
《农学报》
创 办人罗振玉
(国学大师,
曾任交通大学前身南洋学
堂校长
)在《农学报》第一百二十期(
1900
年)上发表了题为
《杭州蚕学馆成绩记》
的文章,
对蚕学馆的办学给予了充分的肯
定,在国内外产生巨大的反响。
19
、日本蚕 学专家蚕学馆副教习轰木长太郎曾说:
“五大洲
蚕业以中国为最先进,<
/p>
蚕种也以中国为最好,
而中国新昌蚕种尤
为好。
20
、
1902
年浙抚任道熔惑于流言,认为蚕学馆无甚作用,
拟令停办。
经师生据理力争,
并在杭城昭庆寺设立试验场,
招湖
州熟悉蚕事农民,
以土法饲育和蚕学馆新法饲育作比较,
结果新
法远优于土法,始得拨款续办。
21<
/p>
、
蚕学馆办学十年,
成绩卓著,
浙江巡抚增韫奏请清 廷于
1908
年批准升格为“高等蚕桑学堂”
,御批“该 部知道”
。
22
、
蚕学 馆第一任馆正邵章,
因为办学有功,
受到清帝朱批
嘉奖。
奏折中称蚕学馆为“开全国蚕桑改良之先声”
。
23<
/p>
、
1910
年因学额扩增,原有校舍不敷分配,借西湖跨虹
桥下的崇文书院设分部。
4
24
、辛亥革命后,学校改名为“浙江公立蚕桑学校”
。
25
、林白水(
1874
—< /p>
1926
)是蚕学馆的创办人之一,
1898
年在蚕学馆任教,
他是我国留学海外学新闻学的第一人,
孙中山
曾书“博爱”二字相赠。
26
、
林白水教过书,办过学,
从过政,
自
1901
年
27
岁出任
《杭州白话报》主笔以来,一生先后创办或参
与编辑的报刊有
10
多种,是中国用白话报纸来做革命宣传第一人。 p>
27
、
“新闻记者应该说人话,不说鬼话; 应该说真话,不说
假话!
”这是林白水永不褪色的诺言,
1926
年
8
月
6
日,林白水 p>
被反动军阀张宗昌杀害于北京。
1985
年,国家民政部追认 他为
烈士,林白水被后人称为“中国报人的光辉楷模”
。
28
、
我国著名的民主战士和新闻事业家史量才
(
1879
—
1934
)
< br>为蚕学馆本科第四期毕业生。
1912
年他盘进《申报》自任总经
理;
1932
年创办了
《申报月刊》
,
1934
年
11
月
13
日在杭州回上
海的路上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 br>29
、
1904
年春天,史量才创办上海女子蚕桑学校,这 个举
措不仅开创了女子学科技的先河,
还站到了让女子服务社会,
自
立社会,贡献社会新风气的最前列。
5
30
、
1 919
年,史量才当选为世界报业大会副会长。他的办
报方针为“不偏不
倚,唯民喉舌,言论自由”
。作为中国报业大
王,史量才是我国新闻事业
的奠基人。
31
、
“人有人格,报有报 格,国有国格。三格不存,人将非
人,报将非报,国将不国”
。这是史量 才的名言,也是其立身之
本。
32
《申报》的“时评”和副刊“自由
谈”等充分
发挥了抗日反蒋的战斗作用,在申报自由谈阵地中,
涌现了瞿秋白、
鲁迅 、
茅盾、
陶行知等一大批共产党人和左联斗
士;时评社论
,指陈时弊,为共产党仗义执言。
33
、
我国著名蚕丝教育家郑辟疆为蚕学馆第三期毕业生,
历
任江苏女子蚕业
学校、
江苏省蚕丝专科学校校长及苏州丝绸工学
院院长、
中国蚕丝协会会长等职达四十余年,
毕生献身我国蚕丝
教育事业。
34
、民国元年(
1912
)
,杭州光复后,浙江高等蚕桑学堂继
续开办,奉令改名浙江高等蚕桑学校
,由朱显邦任校长,他是
1905
年蚕学馆第六期毕业生。
35
、
1913
年,学校在吴兴、海 宁、崇德、德清、嵊县创办
6
模范丝厂五所,为改良浙江土丝之创举。
36
、
1914
年,学校又在西湖沽经精舍,开办女子缫丝传习
所,推广新法缫丝。
37
、
1925
年,学校在艮山门外、湖墅、塔儿头、上泗、长
安等五地
设立改良养蚕场五所,
派学生负责消毒、
催青、
养蚕以
< p>作示范。
38
、
1926
年,学校设推广部,由朱新予任主任,并在杭嘉
湖、
萧绍 地区重点养蚕县开办蚕业改良场共十七处;
学校建造了
可贮蚕种五万张的
冷蔬库一幢、
三层楼蚕室五幢、
二层楼的缫丝
工场。这时
学校教学、推广并重,工厂、种场并举,可谓“盛极
一时”
。
< p>
39
、
1927
年,学校从五年级 起分设制丝、养蚕两专业,并
开始招收女士,实行男女同校。
40
、
1929
年秋季,学校奉令由西湖金沙港迁 至杭州笕桥。
41
、
1934
年,笕桥因创办航空学校,我校被迁建。先迁至
梅登高桥上课,
然 后择址在古荡老和山脚
(现浙江大学玉泉校区)
新建校舍,并于
1936
年秋开学。
42
、 p>
1936
年,
学校改名为浙江省立杭州
(
高级
)
蚕丝职业学校,
7
此校名一直沿用到
1952
年杭州解放。
43
、古荡新校址有
130
亩(
8
.7
公顷)
,按照教学、科研、
生产、实习、生活、健身等一体化的构想,分三期完成。
44
、
古荡新的蚕校,
除了有办公楼、
教学楼、
显微镜实验室、
蚕室、贮桑室以外,还有礼堂、膳厅、宿舍、浴室、工房和各种
球场,更具有普通种场、原种场,以及规模很大的实习缫丝厂。
缫丝厂
设有当时日本最先进的
80
部立缫机的缫丝工场,以及与
之配套的复摇车间、整理车间、炉子间及煮茧室、
滤水池、
贮茧
< br>库、制丝机械陈列室、锅炉间等。在当时,设备这样齐全、实习
基地这样先进、<
/p>
环境这样优美、
布局这样合理的蚕丝学校,
在国
内外都是罕见的。
1936
年,古荡新校落成,在落成典礼上,各
< p>界来宾无不为蚕丝学校新校舍的规模宏大、
窗明几净、
园林式建 p>
筑而叹为观止。
45
、
< p>我校古荡校址,在日本侵占杭州时期,
被作为军马场肆
意破坏,至
1945
年日本投降前夕,又被付之一炬,摧毁殆尽。
缪祖同(曾任蚕校校长)在“抗战胜利蚕校纪念册”中写道:古
荡原校舍缫丝
厂、蚕室、桑园、农场、运动场、庭园、以及一花
一木、一水沟、一石墩之布置,无不经
前陈(石民)校长之苦心
8
设计与惨淡经营。
46
、 p>
蚕丝学堂人才济济,
师资力量雄厚,
四十三名教职员工
中,留日和赴日进修回来的有
16
人,占
37.2% p>
,聚集了当时蚕
丝界精英。
47<
/p>
、
蚕丝学校陈石民校长培养学生不仅强调德育、
智育,
同
时也十分重视体育,
并坚持把体育作为升级、
专业的 重点考核项
目。
学校还成立了篮球队、
网球队等,
专诚聘请体育专家周汝型
等老师加强指导训练。
在历届省市体育 运动会上竞赛成绩名列前
茅,并曾多次参加全国运动会。
48
、
蚕丝学校学生柴焕锦曾两次参加全国运动会。
在 运动场
上、
越野赛跑、
登高比赛中多次获得冠军,
并保持了全省万米长
跑纪录直至解放。
他一生获奖累累,
声誉卓著,
被誉为
“蚕宝宝”
。
49
、
“五四”运动期间,我校学生杨贤江、朱新予等六人组< /p>
织宣讲团,
在杭州平海街省教育会的阳台上公开宣读,
宣传 抵制
日货,劝用国货,反对丧权辱国的和约。
50
、
1926
年冬,北伐军经过杭州,当时蚕校师生与党的地< /p>
下组织有联系,他们经常在玉带桥一带接触,学生中,马品瑶、
慎
士豪、
叶清之、
章步清等七、八人积极参加,
受到反动政府的 p>
9
追查、拘押,有三、四名学生被判刑入狱。
5
1
、
1931
年,
“九·一八”事变后,全国抗日 情绪高涨,当
时蚕校在“杭州学联”的领导下,负责笕桥、艮山门、东街路一
带的抗日宣传活动,
并派学生代表周绍模、
张耀澄参加杭州学联 p>
代表团赴南京请愿,要求“停止内战,团结抗日”
。
52
、都锦生(
1897
—
19 43
)
,
1917
年毕业于浙江省立甲种工
业学校机织科,后留校任教,其生产的丝织风景画,在
1926
年
费城世界博览会上获得金奖,誉满全球。
5
3
、
夏衍
(
1900
—
< p>1995)
,
1915
年入浙江省立甲种工业 学校,
是我国著名的作家、
剧作家、
电影艺术家,
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
先驱者之一。
5
4
、常书鸿(
1904
—
1994
)
,
1918
年考入浙江省立甲种工业
学
校染织专业,是我国著名的敦煌学家、画家。
55
、蚕 校毕业生罗化千(
1901
—
1986
)
,是我国著名的书画
家,早年投身于北伐战争,
“九一八”事变后 ,东北难胞纷纷流
亡关内,
其义卖楹联
700
< p>余幅,用于赈济东北难民,
被传为美谈。
< br>56
、我校校友吴先清,
1924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 国最
早的女共产党员之一,长期从事工人运动和隐蔽战线上的工作,
10
是远东地区最有名的女特工,
1937 p>
年因苏联肃反扩大化,
被
“清
洗”流放,
p>
1938
年,惨死苏联西伯里亚,年仅
34
岁。
1978
年,
被国家确认为“因公牺牲”
。 p>
57
、查济民(
1914
—
2007
)
,
1927
年考入浙江 省立甲种工业
学校染织专业,是我国著名实业家,
1997
年荣获香港特别行政
区政府颁发的“大紫荆勋章”
。
58
、
1938
年秋,蚕校学生高帆(< /p>
1922
—
2004
)奔赴延安,
< br>参加革命,
后成为著名的战地新闻摄影家,
曾任中国摄影家协会
< p>主席,个人作品集有《他从太行来》
。
5
9
、沈西苓(
1904
—
1940
)
,早年求读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
校染织专业,
是我国三 十年代著名的电影、
戏剧艺术家,
代表作
有《乡愁》
p>
、
《十字街头》
、
《船家女》等。
< /p>
60
、
1939
年,我校两位学生袁之平、 施益花(袁之平解放
后曾任浙江省丝绸公司经理)
,向当时校长缪祖同请 假回家,实
际是参加新四军,缪祖同知道他们是去参加新四军,当即准假。
61
、
抗战期间,学校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
坚持办学。
1937
年,
11
月
14
日,学校被迫内迁,在校长陈石民(后在校长缪祖
同
)带领下,先后在临安、寿昌、龙游、新昌、嵊县、缙云等地
11 < /p>
坚持办学八年。蚕校被誉为抗战的宣传队,科技的播种机,
“三
< p>农”的服务队。
1945
年
12
月< /p>
2
日学校由缙云迁回杭州。
62
、
1941
年日寇侵占嵊县,窜到学校,学校大部分图书仪
器遭洗劫。
在这种情况下,
我校教师刘启周冒着生命危险保存了
1500
倍显微镜一架、
800
倍显微镜四架。< /p>
63
、
抗战时期,
我校教 师刘坚拒绝当日本翻译,
以变卖衣物
养家糊口,
坚持任教 、
护校,
被师生赞为
“威武不屈,
富贵不淫, p>
贫贱不移”
的
“三不老师”
。
学校形成了
“自强不息、
敬业奉献”
的人文精神。
64
、
八年抗战,
学校在山区 僻壤一面进行抗日宣传活动,
一
面仍坚持上课。同时,
继 承蚕学馆的校风,
服务于社会,向附近
农村推广蚕桑改良方法,举办短期
培训班,培训初级技术人员,
深受流亡办学地村民的欢迎。
学校形成了< /p>
“爱国荣校、
服务社会”
的办学传统。
< /p>
65
、
1945
年
12 p>
月,学校由缙云搬回杭州。由于老和山下的
原校址已是一片废墟,暂在黄龙洞
及附近的护国寺复课。
66
、古荡原址复建后,学校于
1948
年
1
月搬入古荡新建校
< br>舍,并于秋季分蚕、丝两科招生。
1955
年
8
< p>月,因校址为浙江
12
大学扩用而迁出。
67
、 p>
学校一直重视面向社会、
面向生产实际办学,
通过实践
进行科研,取得了可喜成果。蚕校展品在
1914
年巴拿马国际博
览会上获金质奖。
1926
年,
我校参加浙皖丝 茧展览会获一等奖。
68
、
杭州解放后 不久,
军管会接管学校。
同年
7
月成立校委
会,
蚕校进行了改革与整顿,
调整了学校行政领导机构,
校务委
员会主任仍由原校长缪祖同担任。
69
、
1950
年的杭州蚕丝职业学校,曾在萧山坎山设立学 校
分部,由陈钟任主任。
70
、
1952
年,杭州蚕丝职业学校制丝科归属省轻工业厅主
管,养蚕科归属省农业厅主管。
71
、
1952
年
2
月,杭州蚕丝职业学校制丝科发展成为浙江
制丝技术学校。
72
、
1952
年,
杭州工业干校纺织科并入浙江制丝技术学校,
校名改为杭州纺织工业学校。
73
、
1953
年夏,杭州纺织工业学校与浙江工人技术学校合
并成立杭州工
业学校。
74
、
1958
年,我校改校名为浙江纺织专科学校,学制定为
13
五年一贯制专科。
75
、浙江 纺织专科学校从
1959
年开始招收四年制本科生。
< p>
76
、
1960
年,浙江纺织专科学校部分专业调整 ,更名为杭
州工学院。
77
、
1962
年,杭州工学院改名为浙江丝绸专科学校,学制
为四年制本科。
78
、
1964
年,学校由国务院批准定名为浙江丝绸工学院。
79
、
定名为浙江丝绸工学院后,
第一任院长是朱新予,
党委< /p>
书记是蒋华。
80
、
< p>杭州蚕丝职业学校养蚕科,经发展演变为现在的绍兴农
校,校址在诸
暨牌头镇。
81
、
定名为浙江丝绸工学 院后,
最初设立的三个专业是:
丝
织工程专业、制丝工程
专业与染整工程专业。
82
、
1970
年,因文革十年动乱,学校被下放,改名为杭州
工业学校,自
年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
83
1975
年,经国务院批准,恢复浙江丝绸工学院,归属
< br>浙江省领导。
84
、我校在
19 79
年设立丝绸美术与品种设计专业,这是我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