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大学查询网 > 高校介绍 >

大学相亲蔡袁强:“双一流”建设中我国地方高水平大学转型发展的若干思路——以浙江工业大学为例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bjmy2z.cn/daxue
2020-12-11 11:44
tags:

-

2020年12月11日发(作者:阮镜清)


蔡袁强:

“双一流”建设中我国地方高水平大学转型发展的


若干思路——以浙江工业大学为例



DOI:10.16298/.1004-3667.2016.10.08


要:作为国家战略,

“双一流”建设对我国高等教


育的发展格局必将产生深远影响,对处于快速成长期的地方


高水平大学的转型 发展也将起到很强的推动作用。以浙江工


业大学为例,深入分析“双一流”建设对我国地 方高水平大


学转型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认真研判存在的主要问题,

< br>并提出建设性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

“ 双一流”

;地方高


水平大学;转型发展

从我国地方高水平大学整体发展态


势来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 的发展和普及化程度


的加快,其通常都经历了几次比较大的转型发展。以浙江工


业大学为例,在其

60

多年的办学历程中,经历了“四次转


型”

:从单科性工科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科大学;从多科性

工科大学转变为综合性大学;从教学型大学转变为教学研究


型大学;从教学研究型大 学转变为应用研究型大学,目前正


处于第四次转型的重要关节点上。笔者以浙江工业大学 为


例,阐述“双一流”建设在我国地方高水平大学转型发展中


将 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一、

“双一流”建设为 我国地


方高水平大学的转型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 /p>

学科水平


与大学发展水平之间呈高度正相关,学科水平在很大程度上


影响大学的地位和学术声誉。

“没有一流的学科,就没有一

流的大学”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


案》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

“坚持以学科为基础。引导和支


持高 等学校优化学科结构,凝练学科发展方向,突出学科建


设重点,创新学科组织模式,打造 更多学科高峰,带动学校


发挥优势、

办出特色。

985

工程”

21 1

工程”

相比,

“双


一流”建设打破了高 校的身份固化,给所有高校提供了一个


“同台竞技”的良好平台,这就为地方高校特别是 不具备


211

工程”身份的地方高水平大学提供了千载 难逢的发展


良机。

“双一流”建设要求地方高校必须扎根区域,主动适< /p>


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区域经济社会共建发展共同


体。

从政策目标看,

“双一流”建设的终极目标是建成


高等教育强国。从政策契机看,

“双一流”作为一项公共政


策,既有历史传承性,更有现实创新性,它打破了“

985


程”

211

工程”身份固化、竞争缺失、机制不 活、重复交叉


等弊端,为我国“量大面广”的地方高校尤其是担当省属高


校“排头兵”的地方高水平大学的内涵发展、转型发展和跨


越发展提供了政策机 遇。从政策实施看,我国一些省(市、


区)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为了有效对接国家“双 一流”


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制定出台了具有区域特


色的“双一流”建设“地方方案”

,如广东省启动了“

7 7


区域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打造计划,浙江省实施了“省重

< p>
点高校建设计划”

“一流学科建设计划”

等等。

“双一流”


建设的深入实施为地方高水平大学的转型发展 增添了新的


内涵和发展动力。

201 5

3

月,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


报告中提出“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

2016


3

10

日,时任教育部部长袁 贵仁认为:中国高校转型


发展,实质上是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教育部副


部长杜玉波认为:推动高校转型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高等教育


所依存的 这个经济社会的大环境在转型,经济转型升级、产


业结构调整必然要求高校的办学思路和 人才培养模式做出


相应调整。

“双一流”建设适应了我国高等教育向内涵 建设


转变的态势,加快了我国地方高水平大学向应用研究型大学


转型发展的步伐。

二、

“双一流”建设倒逼我 国地方高


水平大学发展进行科学定位

办学定位对一所大学来说


至关重要。办学定位有着丰富的内涵,不仅反映大学的地位


(在国家和区域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作用)和方位(过去、现


在和将来 发展目标)

,还反映大学的品位。浙江工业大学提


出的

“ 建设区域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的办学定位,


就实现了水平定位 与特色定位的有机统一。

1.

区域特色鲜明


区域性大学是指那些暂时不具备全球性和全国性服务能力


与资源 拓展能力,但却能在特定区域内形成比较优势,成为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引擎的大学 。区域特色鲜明的大学


强调“高水平的科研立足于当地的区域特色,并且科学研究


及产出主要为该区域发展服务,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


巨大影响, 对该区域来说具有不可替代性。

作为一所< /p>


以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为主要职能的地方高水平大学,地


域性是 在找寻自身办学目标定位时首先需要考虑的对象,也


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标签和生命 力所在。长期以来,浙


江工业大学始终坚持“以浙江精神办学,与区域发展互动”


的办学特色,实施特色化、综合化、卓越化和国际化发展战


略,发扬“ 艰苦创业、开拓创新、争创一流”的精神传统,


有效对接国家战略和区域需求,深入推进 全面深化改革,较


好地发挥了人才泵、创新源、思想库的作用,为区域经济社

< p>
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学校


成为国家“

2011

计划”首批牵头高校之一,成功入选“浙江


省重点高 校建设计划”

。目前浙江工业大学正处于由区域性


大学向全国性大学转型 中,但无论是区域性大学还是将来成


长为全国性大学,区域(主要指浙江)始终是办学的 立足点


和基石,这是学校在全国、甚至在全世界范围内保持核心竞


争力的优势所在。

2.

综合性

< p>在地方高水平大学向综合性


大学发展的进程中如何保持特色发展和错位发展是一个重


要的战略问题。特色是一所大学水平、质量、品位、个性的


标志 。世界各国的综合性大学从来都是在办学理念、学科结


构、制度建设等方面各具特色。如 学科设置综合化并不意味


着设置每一个学科,而是根据自身情况和学校之间分工而有


所取舍。错位发展是地方高水平大学在竞争比较激烈的区域


办学环境 中采取的一种巧妙的发展思路。

“提高竞争力的策


略就是走差异化发展之 路

,

凭借自己的优势与特色来争得一


席之地”

。想与国内传统高水平大学比肩,同步进行各项质


点的建设,拼资源,拼投入,无 疑是用地方高水平大学的短


处去拼传统高水平大学的长处,将自己逼进“死胡同”

。以


浙江工业大学为例,由于浙江大学学科齐全,只要浙江工业


大学有的,浙江大学基本上都有,而且水平和层次更高,那


么浙江工业大学如何 定位和发展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自身


实力和优势,答案就是错位发展。由于浙江大学定位 为世界


一流大学,它的眼光是瞄准世界一流大学一些质点,这就使


得在它身后留出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形成事实上的“真空地


带”

,浙江 工业大学要巧妙地去补浙江大学发展留下的空位。


在学科重点方向、重点项目和重点计划 布局上,要与浙江大


学尽量形成错位,浙江大学已经有的,学校尽量少布局、甚


至不布局,即使布局也要在研究方向上有侧重点,浙江大学


做学科、产业 上游,浙江工业大学就做学科、产业中游和下


游,

更加接地气。

3.

研究型

如果说区域特色强调的是 地


方高水平大学在审视自身办学条件之后横向拓展办学空间


和资 源而形成的范围量度,那么研究型则是在审视自身办学


能力后纵向确定办学内涵而形成的 内涵量度。美国当代著名


教育家欧内斯特·博耶提出了新的学术范式划分,他将大学


学术分为发现的学术、综合的学术、应用的学术和教学的学


术。学术 研究型大学主要以发现学术为主,即主要以新知识


不断建构和新知识创造为主;应用研究 型大学则主要以综合


的学术和应用的学术为主,即知识的综合应用与发展,以应


用性视角去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要求知识创


新。主要包括 :一是此类院校不以知识创新和生产为主要目


标,但以创造性地将知识应用于实践并推动 实践发展为主;


二是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新问题和探究新知识。两个方面


相互促进、互为支撑,共同形成应用研究型大学的知识创新


和应用体系。因此 ,以浙江工业大学为代表的地方高水平大


学走的是应用研究型发展道路,即以应用基础研 究和应用研


究为主,与传统的以基础研究为核心的学术研究型大学有显

< br>著差别。三、我国地方高水平大学转型发展的主要问题


从外部大环境看,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新需求,我国


高等教育总体面临着 供给侧改革的压力,需要高校提供能有


效支撑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一大批知识、技术、人 才,教育


部期望相当一部分本科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就集中反映


了社会的这种需求。笔者以浙江工业大学为例,从宏观、中


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来论述我 国地方高水平大学在转型发展


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从宏观看

一流 学科不足和高端人才集聚不够是当前


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学校向高水平大学迈进的 根本


性问题。

学科发展与国家战略、

地方需求的对接度不 够紧密,


学科短板明显,

学科方向需进一步凝练,

学科高 峰尚未形成,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面临极大挑战。面对高层次人才白热化的


竞争形势,领军人才、青年英才、国际化人才和创新团队的


引进与培育力度需进 一步加大,重点团队的人才梯队建设需


进一步强化,

全员引才育才的工作 格局尚未形成。

2.

从中观


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成果产出、服务发展能力、国际


化 程度、文化建设等方面的不足是影响学校上层次、上水平


的关键性问题。人才培养定位不 够清晰,学研结合、科教融


合、寓教于研、科研反哺教学的机制尚未形成,全面深化改< /p>


革的教育教学举措需进一步落地,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培养


质量需 进一步提升。标志性成果的培育对象不够清晰,以重


大任务为牵引的国家、省、学校三级 协同创新中心体系建设


需进一步加强,科研重点领域需进一步聚焦,科研组织模式


需进一步创新完善,科研创新核心指标需进一步提升,重大


科研成果的 持续产出与转化机制需进一步健全,科研对经济


社会的支撑度和贡献度需进一步增强。教 育信息化、国际化


滞后学校改革发展进程。

“大气、包容、协同、开放” 的校


园文化需要进一步营造,

“厚德健行”校训和“三创”精神


需进一步弘扬,

教职员工的精神面貌需要进一步焕发。

3.


微观看

办学资源短 缺、内部治理体系不尽合理、推动和


服务发展的能力不足等是影响学校实现阶段性发展目 标、实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0-12-11 11:44,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jmy2z.cn/daxue/30934.html

蔡袁强:“双一流”建设中我国地方高水平大学转型发展的若干思路——以浙江工业大学为例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