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大学查询网 > 高校介绍 >

清华大学字体华中农业大学“社会保障”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社会学...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bjmy2z.cn/daxue
2020-12-11 14:23
tags:

-

2020年12月11日发(作者:柳支英)


b


华中农业大学“社会保障”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社会学理论与方法》

考试大纲


一、考试的学科范围


本课程的考试范围包括社 会学概论和社会学研究方法两部分。

其中,

社会学概论部分占

70

%,社会学研究方法部分占

30

%。


二、要求掌握的基本内容


社会学概论方面:< /p>

要求掌握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

掌握社会学的学科背景、

发展进


程、学科性质、

研究对象及其研究方法,

能够运用社会学 的概念、

理论与方法分析和解释社


会现象。

< p>
社会学研究方法方面:

要求掌握社会研究学方法的基本概念、

基本原 理和基本方式,


握社会学研究的具体方式和技术。


三、参考书目


郑杭生

主编:

《社会学概论新修》

(第三版)

,北京: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

2003

1

月版。


风笑天

主编:

《社会学研究方法》

(第二版)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2

月版。


四、考试的知识范围(课程复习大纲)


“社会学概论”部分


一、绪论


本章要求掌握社会学产生与发展的条件与历程,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

学科地


位及其研究意义。相关知识点参见《社会学 概论新修》

(第三版)第一章、第二章、第二十


一章、第二十五章。


(一)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1

、社会学产生的社会条件

2

、社会学形成的思想材料

3

、社会学发展的基本历程


(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1

、国外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及其分类


2

、国内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


3

、社会学研究对象与社会学基本问题


(三)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1

、社会学的方法论

2

、社会学的研究方式

3

、社会学的具体研究技术


b


b


(四)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1

、社会学学科地位的演变

2

、社会学与其他社会学科的关系


(五)社会学研究的意义


1

、社会学的理论意义

2

、社会学的实践意义



二、社会


本章要求 掌握社会的概念、特征、构成要素与功能,

了解社会学考察社会的角度,重点

掌握“社会唯名论”与“社会唯实论”及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的基本观点。相关知识点参见

< br>《社会学概论新修》

(第三版)第三章、第二章。


(一)社会的概念


1

、社会的基本定义


2

、社会的特征


3

、社会的构成要素(孙本 文的社会四大要素论与杨心恒的社会三要素论)


4

、社会的功能


(二)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


1

、宏观社会与微观社会的角度


2

、个人关系、群体关系与社会制度的角度


3

、血缘、地缘与业缘的角度



三、文化


本章要求掌握文化的定义、特征、类 型、结构及其功能,把握“文化中心主义”与“文


化相对主义”

等不同文 化模式评价倾向的基本观点,

掌握并学会运用

“文化堕距”

理论、

“文


化震惊”理论及“边际文化”概念。相关知识点参见《社会学概论新 修》

(第三版)第四章。


(一)文化的定义与特性


1

、文化的定义

2

、文化的特性


(二)文化的类型


1

、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2

、主文化与亚文化


3

、主文化与反文化

4

、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


(三)文化的结构


1

、文化特质

2

、文化丛

3

、文化模式


(四)文化的功能


(五)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


1

、文化中心主义

2

、文化相对主义

3

、对两种文化模式评价取向的评价


(六)文化理论及相关概念


1

、文化堕距理论


2

、文化震惊


3

、边际文化


四、人的社会化


本章要求掌握社会化的概念、 类型、条件与主体,把握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及其功能,


掌握有关社会化机制与过程的主要 理论。相关知识点参见《社会学概论新修》

(第三版)第


五章。


(一)社会化的含义


1

、社会化的定义

2

、社会学研究社会化的三种角度


(二)社会化的类型


b


b


1

、初始社会化

2

、预期社会化

3

、发展社会化

4

、逆向社会化

5

、再社会化


(三)社会化的条件与主体


1

、社会化的生物基础

2

、社会化的社会主体


(四)社会化理论


1

、有关“自我意识与人格发展”的理论


1

)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2

)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


3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4

)埃里克森的社会化过程“八阶段”理论


2

、有关社会化过程的理论


1

)生命历程理论

2

)社会化的生命周期


(五)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1

、政治社会化

2

、道德社会化


(六)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


1

、早期社会化的困境

2

、社会化的偏差与失败

3

、代差



五、社会角色


本章要求掌握社会角色的理论与 概念、社会角色的类型,了解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及


社会角色扮演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失调 问题。相关知识点参见《社会学概论新修》

(第三版)


第六章。


(一)社会角色的理论与概念


1

、社会角色理论的四个来源

2

、社会角色的基本定义

3

、角色集


(二)社会角色的类型


1

、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2

、自觉的角色与不自觉的角色


3

、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

4

、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


(三)社会角色的扮演


1

、社会角色的确定

2

、社会角色的表现


3

、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

4

、角色距离


(四)社会角色的失调


1

、角色冲突

2

、角色不清

3

、角色中断

4

、角色失败



六、社会互动


本章要求掌握社会互动的含义及 理论、

社会互动的情境与过程、

社会互动的维度与类型、


“集合行为”的特征、类型以及社会学解释集合行为的相关理论。

相关知识点参 见

《社会学


概论新修》

(第三版)第七章。


(一)社会互动的含义及理论


1

、社会互动的含义


2

、社会互动的理论


1

)符号互动论

2

)角色理论

3

)参照群体理论


4

)戏剧理论

5

)交换理论

6

)本土方法论


(二)社会互动的情境与过程


1

、社会互动的情境


2

、社会互动的过程


1

)贝尔斯的三阶段说

2

)芝加哥学派的四阶段说


3

、社会转型与社会互动


(三)社会互动的维度与类型


b


b


1

、社会互动的维度

2

、社会互动的类型


(四)集合行为


1

、集合行为的一般特征


2

、集合行为的理论


1

)梅尔瑟的基本条件说

2

)塔尔德的模仿理论

3

)勒朋的感染理论


4

)紧急规范论

5

)匿名理论

6

)控制转让理论


3

、几种典型的集合行为



七、社会群体


本章要求掌握社会群体的基本概 念,社会群体结构及其作用过程及初级群体的社会学


研究。相关知识点参见《社会学概论 新修》

(第三版)第八章。


(一)社会群体概述


1

、社会群体的定义与一般特征


2

、社会群体存在的基础


3

、社会群体的类型


(二)社会群体结构及其作用过程


1

、群体凝聚力


2

、群体规范


3

、群体内部关系


4

、群体领导与决策


(三)初级社会群体


1

、关于初级社会群体的研究


1

)初级社会群体的研究的发展

2

)初级社会群体研究的意义


2

、初级社会群体的基本特征


3

、初级社会群体的形成条件


4

、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


5

、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初级群体


1

)转型期初级社会群体的变化;< /p>

2

)初级群体的变化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八、社会组织


本章 要求掌握社会组织的含义、类型与结构及社会组织管理理论,重点掌握组织结构


中的非正 式群体、

我国转型期组织结构的特征与对策及组织管理理论。

相关知识点参见

《社


会学概论新修》

(第三版)第十章。


(一)社会组织概述


1

、社会组织的含义、特征与构成要素


2

、社会组织的分类


(二)社会组织结构


1

、组织结构的含义


2

、组织结构的基本形式


3

、组织结构中的非正式群体


4

、我国社会转型期组织结构的特征与对策


(三)社会组织的管理


1

、组织管理的含义


2

、组织管理理论的发展


b


b


1

)古典组织管理理论

2

)行为科学组织管理理论

3

)现代组织管理理论


3

、组织管理方式


1

)家长制管理方式及其特征


2

)科层制管理方式及其特征


3

)组织管理中的官僚主义问题



九、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 br>本章要求掌握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基本概念,把握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及


当前社会分层研究的主要内容,

了解当前我国的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现状。

相 关知识点参


见《社会学概论新修》

(第三版)第十一章。


(一)社会分层概述


1

、社会分层的定义与标准


2

、社会分化及其类型


3

、阶层、阶级与社会不平等


1

)阶级、阶层的一般涵义


2

)社会不平等


3

)社会分层研究的理论视角


(二)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


1

、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


2

、西方社会学的分层理论


1

)韦伯的三位一体分层理论

2

)帕雷托的精英理论


(三)社会分层研究的主要内容


1

、分层的方法与标准

1

)分层的方法

2

)分层标准


2

、层内关系与层间关系的定性研究


3

、对多元分层结构进行量化分析


1

)社会多元分层结构的含义

2

)结构弹性分析

3

)多元分层结构与个人多重


分层地位


(四)我国的阶级阶层状况


1

、改革前我国社会分层结构


2

、改革以来我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


3

、当前我国社会分层研究的若干问题


(五)社会流动


1

、社会流动的含义


2

、社会流动的类型


3

、影响人们获得社会地位的条件


4

、社会流动的功能



十、社会设置


本章要求掌握社会设置的含义及 相关基本概念,了解社会设置的构成、特征、类型与


功能。相关知识点参见《社会学概论 新修》

(第三版)第十二章。


(一)社会设置概述


1

、社会设置的含义


2

、社会设置的构成


3

、社会设置的特征


b


b


4

、社会设置的类型


(二)社会设置的功能分析


1

、社会设置的功能


2

、考察社会设置功能的角度


3

、社会设置的功能变迁与设置创新



十一、社区


本章要 求掌握社区的涵义、类型等基本概念,把握社区研究的方法,了解社区自身协


调发展的条 件与机制,

把握社区互动与协调发展的相关概念与理论,

了解我国的社区转型及< /p>


社区协调发展的困境与出路。相关知识点参见《社会学概论新修》

(第三版 )第十三章。


(一)社区概述


1

、社区的含义

1

)社区的定义

2

)社区与社会


2

、社区的类型


3

、社区研究的方法


(二)社区自身的协调发展


1

、地域环境与社区发展


2

、社区人口与社区发展


3

、社区文化与社区发展


4

、社区建设与社区发展


(三)社区互动与协调发展


1

、城乡协调发展


1

)城乡协调发展的融合理论


2

)城市布局理论


2

、转型期社区的协调发展



十二、城市化


本章要求掌握城市化的定义、过 程及有关中国城市化道路的代表观点,了解城市空间


结构及其变动的相关理论,

把握现代城市的社会特征,

理解城市问题与城市规划的基本概念、


相关理论。相关知识点参见《社会学概论新修》

(第三版)第十四章。


(一)城市化概述


1

、城市化的概念及其历史起点


2

、城市化的必然性


3

、世界城市化的历程


4

、中国的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历程


5

、关于中国城市化道路的代表观点


(二)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变动


1

、城市空间结构的古典模型


1

“同心环带”模型

2

“扇形”模型

3

“多核心”模型


2

、城市空间结构的分析

1

)市区

2

)郊区


3

、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动


1

)集中与分散

2

)生态隔离

3

)侵入与承继


(三)城市的社会文化特征


1

、城市文化特征的社会学理论


1

)滕尼斯: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


b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0-12-11 14:23,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jmy2z.cn/daxue/31430.html

华中农业大学“社会保障”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社会学...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