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大学查询网 > 高校介绍 >

广州大学网络1920年代上海的大学与学生文化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bjmy2z.cn/daxue
2020-12-11 15:57
tags:

-

2020年12月11日发(作者:唐麒)


《史林》


2004


年第


4



1920


年代上海的大学与学生文 化


[



]


郑< /p>


[


摘 要

]


 

青年学生是近代教育的直接产物


,


在学校这一近代制度和生活空间之中学习和生活


,

< br>体验着


近代的意义


,


在此过程中 创造了自己的文化


,


即学生文化

。本文通过考察


1920


年代上海地区大学的实际状况


及其运营情况


,


探索产生于其中的学生文化的内容和特点


,


并注意到当时围绕

制约大学和学生 们的时空构



[


关键 词


]


 

上海


;


大学


;


学生文化


[


中图分类号


]


 


K


295

.

1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p>


]


 


1007


2


1873


(


2004

< br>)


04


2


0099


2


07


[


作者简介


]


 

郑文祥


,

< br>教师


,


韩国

园大学校

要把握上海近代都市文化所具有的特性


,


也就是要揭示其< /p>

“近代性”


,


一个方便的途径就是追溯

< p>、


分析生活在近代上海都市的各社会阶级

阶层所体 验的

“近代”


,


因为他们是上海都市化的产物< /p>


,


他们


既要适应近代都市生活

< p>
,


同时也是上海这一

“近代”

都市的创造者

本文所关注的对象主要是青年学生


阶层

众所周知


,


青年学生是近代教育的直接产物< /p>


,


他们在学校这一近代制度和生活空间之中学习和


生活


,


体验着近代的意义


,< /p>


并在这一过程中创造了自己的文化


,


即学 生文化

学生文化是上海都市文化


“下 部文化”


,


是都市文化的组成部分


,< /p>


也是都市文化的表象之一

因此


,


探索学生文化的内容和特



,


可以为把握上海的近代都市文化的性质一个侧面提供行之有效的线索

< p>学生文化是在学校这一近


代制度和空间之内形成的


,


因此本文将通过考察当时上海地区大学的实际状况及其运营情况


,


从而探


索产生于其中的学生文化的内容和特点

并注意到当时围绕大学和学生们


,


及其制约他们的时 空构


不仅是近代都市的环境


,


还应考虑到


1920


年代的时代特点

与本文有关的


1920


年代的 时代特点


,


一是进入民国后确立的近代学制基础


,


大学体制逐渐完善


,


数量激 增


,


而且大学运营者相对来说具有


①< /p>


一定的自主性

二是反帝反军阀的国民革命成为时代课题< /p>

通过对其时代背景的分析


,


不仅 要把握


大学运营和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多样性


,

< br>②


而且试图结合


1920


年代上 海这一时代和空间的特点


,


能动


地再现 当时大学运营和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全貌


一 多样的大学运营与学生的日 常生活


上海地区大学的特征之一是运营主体多种多样


,


因此大学的运营方式也各有不同

根据运营主体

< br>的不同


,


可以分为国立大学

< p>教会大学和私立大学几大类

这些大学的共同点是立足于近代学制

< p>
,


教授


西方近代学术


,< /p>


但是因为大学运营者的教育思想和运营方式各不相同


,

< p>
所以也形成多种多样的学校面



,


国立大学中的南洋大学


,


教会大学中圣约翰大学和私立 大学中的复旦大学


,


是这种多样性的典型



R

uth

H

ayh oe


,


T

he

N

a

tiona

list

S

tory


,

1911-

1949,


Ch

i na



s

U

n

i versities


,

1895-

1995,

< p>
N

ew

Yo

rk


:


Garland

Pub


.

,

1996

.



1920-

30


年代中国大学的多种运营方针和学生多种多样的日常生活状况


,


参照


W

en


-


H

sin

Yeh


,


T

he

A

liena

ted

A< /p>

cad

e

my


:


C u

ltu

re

and

P

oliti cs

in

R

ep

ublican

C h

ina


,

1919-

1937,


Cam

bridge


:


H

arvard

U

niv


.

P

ress,


1990

.


?


9

9


?


从大学的运营特 色来看


,


南洋大学和圣约翰大学形成鲜明的对比

南洋大学以

“中体西用”

为宗



,


以培养工程技术人才为主要目的

而 当初为宣教而创立的圣约翰大学


,


以英文学等文理科为基础


,


主要是培养神学

商学

< p>、

医学领域的人才

由于两所大学的教育目的不同

< p>
,


吸收西方文化的范围也有所


不同

南洋大学以技术为基础


,


有选择地吸收西方学 术


,


而圣约翰大学则立足于基督教思想


,


比较广泛


地教授西方价值和学术

< p>以

“中体西用论”

为基础的南洋大学的教育方针


,< /p>


经历新文化运动的洗礼而逐


渐褪色

工科大学的框架被突破


,


强调

“尊孔”

“祀孔”

“读经”

的唐文治校长


,


在学生经历新思想

新文



学运动的洗礼之后


,


受到了来自学生的挑战


,


最后不得不辞职


在工科大学


,


学生大多要面临繁重的学业负 担


,


对学生的管理也相对较为严格


,< /p>


每天不得不埋头


于学习

复习


,


因为随时可以通过考试检验学生是否努力学习了

所以


,


至于学校内多种多样的课外活

< p>


,


他们很少能够参加

学生会

南洋学会

工程学会和青年会等课 外活动团体


,


“只是几个天才学生的


专 利”


,



这种主张也带有几分自嘲的意 味

仅有少数学生可以摆脱按部就班的学校生活


,


充分享受自


由的星期六下午


,


也很少能见到穿着洋服


,


乘电车到上海市内的学生

大部分在学校附近散散步


,


或者< /p>


是在宿舍看报纸

杂志


,


否则就是在图书馆学习

他们的日常生活


,


只是埋头于专业学习


,


以此为满足< /p>



的个人主义


,


甚至有学生会干部批评其为

“老生活”


教会大学的学生 平时的学习生活也同样很紧张


,


每天要上八个小时的课


,


晚上还有一小时的课



也有学生对自己日常的这种

“机械式生活”

表示不满


,


甚至有学生将其比喻为

“监狱生活

。< /p>


但是圣约翰大学的学生日常生活


,


与南洋大学学生的不同之处是他们有信仰生活


,


但是 更为引人


注目的是他们重视英语的方针

由于对英文有很 深的理解


,


由于在教育方针上以探求西方学术为教育

< p>
方针


,


除了国文之外


,< /p>


其他课程皆以英语授课


,



课外还开展英语演讲会


,


编辑出版英文校刊

《约翰声》


等课外活动


,


积极加 以奖励诱导

圣约翰大学学生的英语能力是上海各大学中最好的

< br>,


从全国范围来



< p>
,


也自认为是除了

“香港的皇家书院”

之外 的最高水平


实际上强调英语学习


,

< p>
在南洋大学也不例外


,


但是在南洋大学

< p>
,


不管怎么说也要受到专业工程技


术学习的限制< /p>

而在圣约翰大学


,


教育内容不仅 仅是专门知识


,


甚至价值观都包括在教育范围之内


行这种教育方针的结果


,


使得学生毕业后不仅能够在国际商业都市上海找到稳定的职业


,


也能保障他


们将来成为欧化了的上海都市文化享有者的地位

。< /p>

实际上圣约翰大学在当时也被称为

“富贵学校”


,




生也主要来自在上海成长 起来的资产阶级家庭

他们平时就喜欢穿西装


,


“洋装先生”

的别称



到星期六下午


,


几 乎全都身着西装


,


去上海市内看戏或看电影

。< /p>


私立复旦大学的学生与前不同


,


复旦大学 所具有的特色与创立者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

马相伯


κ

λ

β


曾参与立宪活动


,


与蔡元培等同盟会人士也有交往


,


β

< p>
也是


1905


年抵制美货运动的主要领袖之一


他虽然是一个天主教信徒


,


但是也是一个坚定的民族主义者

马相伯所具有的这种性格在学校运营上


也有所反映

在复旦公学时期


,


每周的作文题目都是与立宪制度

时事问题

、< /p>

中国工业化等问题有关的



W

en


-


H

sin

Yeh


,


前引书


,

101

< br>页


;


陈贻芳


:

< br>《驰名中外的上海交通大学》


,


《解放前上海的学校》< /p>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19 88



,



2 3



27




陈广沅


:


《交通大学 上海学校学生生活》


,


《学生杂志》


9


卷第


7


< p>
,

1922



7

< br>月



宗之发

范存忠


:


《南洋学生生活的批评及其改善的途径》


,


《南洋大学学生生活》


,

< br>上海南洋大学学生会南洋周刊社


,

1923




阎敦建


:


《圣约翰学生生活的面面观》


,


圣约翰年刊》


,

1925



3



,

19



;


学俊


,


《 礼拜六之面面观》


,


《沪江大学甲子年刊》

,


1924



,

< br>第


33



⑤< /p>


《圣约翰大学五十年史略


,

1879-

< p>1929



,


< br>8



13


。< /p>



《圣约翰同学小史》


,


圣约翰大学五十年史略


,

1879-

1929



,



52




K enneth

Sco

tt

L

atourette< /p>


,


A

H

istory

of

Ch

ristian

M

issions

in

Ch

ina


,


N


.


Y


.

:


T

he

M

ac

m

ill an

Company


,

1929,


p


.

628

.


Jessie< /p>


Grego

ry

L

utz

< br>,


Ch

ina

and

T

< p>he

Ch

ristian

Colleg

es< /p>


,

1850-

1950,


Itha ca

&

L

ondon


:

< br>Co

rnell

U

niv


.


P

ress


,

1971,


p


.

167

;


W

en


-


H

sin

Yeh


,


前引书


,



69



77




薛典曾


:


《圣约翰学生的衣食住》


,


圣约翰年刊》


,

1925


< p>
3



,



12




何 南绍


:


《圣约翰学生的消遣》


,


圣约翰年刊》


,

1925

< p>


3



,



14



κ


马相伯的简历


,


β


《爱国老人马相伯传略》


,


《< /p>

复旦大学志》

第一卷


(


1905-

1949


)


,


复旦大学 出版社


,

1985



,



217



2 28



λ


W

asserstrom


,


S

tud

en

t

P

rotests

in

< p>Tw

en

tieth


-


Ce n

tu

ry

Ch

ina


,


Stanfo

rd:

Stanfo

rd< /p>

U

niv


.


P

re ss,


1991,


pp.


40-

41

.


β


?


1

0

0


?



题目

为了培养学生的政治演说能力


,


学校章程规定每周组织演说会

学生们也十分关心中国 时事


和政治问题


,


学生们的政治见解常 常发表在同盟会员于右任编辑的

《神州日报》

《民呼报》

《民立报》



。< /p>

这种教育方针在


1917


年私立大学时期也被继承 下来


,


复旦大学的李登辉校长始终坚持复旦公

< br>④


学以来的

“学术独立

思想自由 ”

的教育方针


,


并且非常同情学生们的爱国运动


与其他大学一样


,


复 旦大学虽然也强调英语教育


,


但是国文

历史

地理

伦理学等课程不用外国



教科书


,


也不用 英语授课

在学校运营上反映了较强的民族主义倾向


,< /p>


而且招聘新文化运动中出现


的新进人物为教授

,


向学生广泛传授新思想

新文学

曾在复旦大学学习过的程天放后来回忆说


,


复旦



大学

“贯彻言论自由的精神

< br>,


政治方向明确”

复旦大学的学生不仅积极参与 五四运动


,


也是上海学


联和全国学联等 组织的骨干


,


这与复旦大学的教育方针有着一定的关系


上海的大学


,


随创办主体的不 同


,


在学校构成和学生文化方面也表现出多种多样

各不相同的特


这些特征基本上是 上海都市社会所具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反映


二 对

“ 近代都市”

的适应和学生文化


然而上海的大学也不只是具有多样性

具有多样文化表象的都市文化实际上摆脱不了经济都市


这一特 征的限制


,


大学也是如此

在具 有国际经济都市特征的上海


,


大学也要适应上海的这一特征


,



以大学也具有一些共性


以实用教育为主的大学运营方针就是来源于此


,


正如前面所分析的那样


,


南洋大学

圣约翰大学


在大学运营上都具有很强的实用教育性质

。< /p>

在南洋大学


,


传授科学技术


,


以培养近代科技人才


(


官僚


)



为目的

圣约翰的最大特点是重视英语教育


,


这也与上海是国际性经济都 市有关


,


因为英语是学生


在上海这种环 境下顺利地从事各种经济生活的必需手段

圣约翰大学毕业的学生大多进入工商业



,



从这方 面来看


,


英语教育所具有的实用性也就十分明显了


实用教育的强调


,


更是一些后起学 校不可回避的选择


,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沪江大学和复旦大学


美国浸礼会所设立的沪江大学也不得不放弃当初更加强调国文教育的方针< /p>


,



1911


年 起同圣约翰大



学一样


,


除了国文之外


,


都采用英语教学

。< /p>

到了


1919



,


放弃了原来立足于

“自由教育思想”

“完整< /p>


教育”

方针


,


转而采用立 足于

“职业教育思想”

的实用教育为主的方针


,


并对教育体制重新加以调整


1923

< br>年最终形成教育

宗教

社会

商学

理学等五个学科


,

< p>
对原来的学制也加以改编

在这一过程中


,


值得注意的是


,

1921


年开设的商科因是受欢迎的学科而急遽发展


,


相反

< p>
1918


年从文科中分离出来的


国文科却在


1922


年被废止

英语教育的强化和 商科的开设


,


显示学校教育向实用教育的方向演变


正是因为这样


,


沪江大学的学生人数在


1926


年发展到


466



,


成为规模较大的一所学校

大学体制建


立相对晚于圣约翰大学的沪江大学的这种学 制改编


,


正是为了适应上海这一近代都市的现实所作的


各种努力之中的一环


强调

“学术独立和 思想自由”


,


希图维持人文传统的复旦大学

,


也不能对实用教育置之不理

在扩


W

en


-


H

sin

Yeh


,


前引书


,



105


< br>(


1905


)


,


复旦大学志》

《复旦大学章程》


,

< p>


75



76

< p>


W

en


-


H

sin

Yeh


,

< br>前引书


,



105



对于


1912

< br>至


1936


年担任校长的李登辉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活动< /p>


,


参见

《李登辉传略》


,


《复旦大学志》


,


< br>247



257



;


何碧



:


《爱国教育家李登辉》


,


上海解放前 的学校》


,



55


59




赵少荃


:


《复旦大学的创立和发展》


,


解放前上海的学校》


,< /p>



42



43< /p>




程天放

< p>
:


《程天放早年回忆录》


,


台北


:


传记文学社


,

1968



,



29



30




实际上南洋大学的毕业生大部分就业于技术性岗位


1920


年毕业于土木工学专业的周浩泉回 忆


,


当时和他一起毕业的


16


人中除了有


7


人出国留学或当教师外

< p>
,


其余所有的毕业生都到个人企业或政府机构担任技术人员


(


周浩泉


:


《回忆南洋公学< /p>


(


节录


)



,


《文史资料选辑》


1979


年第


6



,


转引自

《交通大学校史资料选编》

第一卷


,



297




截止


1929



,


圣约翰大学毕业生进入社会的情况是


,


服务于教育界和商界各


200



,


为最多


,


其次服务于政界 者为


100



《圣约 翰同学小史》


,


圣约翰大学五十年史略


,

1879-

1929



,



55




关于沪江大学教育方针的变更情况


,


可参考王立诚


:


《美国教会高等教育 在中国沪江大学个案研究》


,


复旦大学博士论文


,


1995



,



18



33







?


1

0

1


?


充大学体制的同时


,

< p>
也不得不于文理科之外又增设了商科

随着商科的设立


,


复旦大学开始大量培养



近代工商业所需要的专门人才

同沪江大学一样


,


商科也成为复旦大学最受欢迎的学科


1924


年商


科有学生


301



,


占全校学生数的三分之二

根据


1908


年至


1927

< p>
年间复旦大学毕业学生统计表


,




科毕业人数是文科毕业学生数的两倍以上

由 此可知商科学生占复旦大学的大部分


,


是十分受欢迎

< p>
的学科


复旦大学之所以不得不适应上海都市社会的情况而 开设商科


,


也是因为学校运营费用全部依赖

学费的缘故

尽管李登辉校长曾全力募集社会捐款


,


但是收效甚微


,


学校运营费用仍然全部 来自学生


所缴的学费


,


所以时常感到经 费不足

教授的月工资常常还不到南洋大学的一半


,


教授人数也不到当



时清华大学十分之一的 水平

从这种大学运营资金结构来看


,

< br>开设商科也许是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


也意味着不得不适应 工商业都市上海的实际情况


学生正是在这样运营的大学


,


这种近代性制度和空间之内体验了

“近代”

< br>,


以实用教育为主的近代


教育

南洋大学虽是最为典型的例子


,


其他的大学也不例外

教会大学和私立大学都沿着强化实用教


育的方向改编学制< /p>


,


设立新学科

大学当局以实用教 育为主的大学运营方针对学生的日常生活产生相


当大的影响


,< /p>


结果也影响到他们的政治和社会意识


对于南洋大 学来说


,


大多具有很强的

“技术救国”

“科学救国”

“教育救国”

意识

辛亥革命前后南



洋大学的学生们几 乎不受任何政治势力的影响


,


大部分学生沉浸在

“技术救国”

的思想主张之中


种情况 在进入民国以后也没有大的变化

即使是在


1925


年五卅运动之后加入共产党的电气工学科学


生陆定一


,


在大学一

二年级时


,


也就是


1922-

1923

< br>年时


,


也是厌恶政治


,


要走工业救国

科学救国



术救国的道路

教会大学学生的情 况与南洋大学学生有很大的不同


,


由于受大学当局的严格控制< /p>


,



日常生活简单机械

< br>,


所以社会活动也大多集中在与宣教目的有关的社会改良事业上

因此


,


很难想


象他们会 对中国社会的政治和时事问题予以关注

实际上正如教会学校学生们自己所指出的 那样


,




部 分学生对政治问题或时事问题要么反应迟钝


,


要么漠不关心


三 

“社会改革的志向”

与学生文化


可是


1920


年代的上海学生文化再也不能像 前面所阐述的那样


,


可以根据大学运营方针和学生日

< p>
常所受教育的内容来加以充分说明

上海学生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从大 都市扩散到全国的所谓

“广义的


五四运动”

的影响

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


,


学生们所经历 的所谓

“心的革命”


,


充分地唤起了上海学生们


追求社会变革的意志


对学生个人和集团的社会 作用的主体性认识


,


经历了五四运动之后


,


在学生之间广泛形成

这种



认识上的变化被教育家蒋梦麟称为

“心的革命”

这种

“心的革命”

使学生不仅追求变革作为自己学

习和生活场所的学校的运营


,


也激起了追求变革既存社会秩 序的意志


,


上海地区的学生也毫不例外


伴随着心的革命


,


形成了学生们追求社会变革 的志向


,


是形成


1920


年代上海学生文化的另一因


可是这种社会 变革的志向也如以前学生文化的特点和实用教育为主的大学运营现实有着颇为密


切的关系

也就是说


,


是在既存学生文化 的延长线上得以具体化的


,


或者作为实用教育的社会实践的


焦雨亭

沈承熔


:

< br>《解放前复旦大学商学院概况》


,


复旦 大学志》


,



367

< br>页


《复旦大学志》


,

< br>第


305



306



《复旦大学志》


,



106



109



W

en


-< /p>


H

sin

Yeh


,


前引书


,



96



陈清泉


:


《陆定一同志在

五卅”

前后》


,


人物》


,

1983


年第


3



例 如沪江大学


,


该校学生们从事社会活动的中心机构是基督教青年 会

。青年会负责管理经营义务日校

主日图书馆

义务夜


校等职业介绍所

职工青年会等< /p>


,


主导学生们的社会活动

。对此

< br>,


可参考林绍昌


:


《本校学生生 活》


,


沪江大学年刊》


,

1923



,


第< /p>


38




邱培豪


:


《改革沪大刍议》


,


沪江丁卯年刊》


,

1927



,



17< /p>




对于蒋梦麟所说称

心的革命”

的内容和意义


,

< p>
可参考白永瑞


:


《中国现代大学文化研究》


,


韩国汉城


:


一潮阁


,

1994



,



106



107< /p>








?


1

0

2


?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0-12-11 15:57,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jmy2z.cn/daxue/31711.html

1920年代上海的大学与学生文化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