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
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
*******************************************
学科、专业名称: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所有专业
研究方向:
考试科目名称:阅读与写作
说明:《阅读与写作》共五题,任选三题,每题
分,共
150
分,多选不给分。请根据
< br>题目要求答题。
一、
如何理解下面这段话?请用你熟悉的古代文学 史实加以说明。(可宏观,可微观,亦
可据此而自拟题目。)(
50 p>
分)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
人所造之境必合
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王国维《人间词话》)
二、
请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写一篇短文,角度不限,字数在一千字以上(
50
分)
《黄侃先生二三事》
中国文人似
有放诞的传统,
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
放诞与其说是真性情的流露,
不如说是
专制制度下无奈的装疯卖傻。
就群体而论,
文 人放诞怪癖的行为,
既能见自由之态又能显率性
之真,
恐 怕也只有晚清和民国间的读书人了。
如章太炎将袁世凯所授大勋章贬做扇坠,
辜鸿 铭
大辫长袍徜徉北大校园,逻辑学家金岳霖与鸡共餐……黄侃也堪列其中。
黄侃为章太炎门生,学术深得其师三昧,后人有“章黄之学”的美誉;其禀性一如其师,嬉笑
怒
骂
,
恃
才
傲 p>
物
,
任
性
而
为
,
故
时
人
有
“
章
疯
”
、
“
黄
疯
”
之
说
。
1908
年春,光绪帝与慈禧太后先后病逝,清廷下令各地举行“国丧”。当时,高等学堂学生,
同盟会会员田桓在“哭临”(指追悼皇帝的仪式)时,流露不满情绪,堂长杨子绪高悬虎头牌
警吓,并欲开除田桓学籍,黄侃获悉,大怒。闯入学堂,砸烂虎头牌,大骂一顿而去;又过几
天,
田桓带头剪辫以示反清,
杨子绪恼怒异常,
又悬挂虎头牌,
黄侃闻讯,
手持木棒冲进学堂,
先
砸
烂
虎
头
牌
,
< p>又要
痛
打
杨
子
绪
。
1911
年
7
月,黄 侃因宣传革命,被河南豫河中学解职,返乡途经汉口之际,同盟会同志
及友人为他设宴洗
尘。席间论及清廷,革命浪潮的高涨,黄侃激愤不已,当晚,黄侃借酒性挥
毫成文,题为
《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文章刊出,舆论哗然,各地报刊或纷纷报道,或
全
文
转
载
,
清
廷
< p>惊恐
万
分
。
黄侃不仅
有革命之壮行,
亦多名士之趣行,
一次,
他在课堂上兴起,
谈及胡适和白话文说:
白话与文言谁优谁劣,毋费过多笔墨,比如胡适的妻子死
了,家人发电报通知胡适本人,若用
文言文,“妻丧速归”即可;若用白话文,就要写成
“你的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呀”11
个字,
电
报
费
要
比
用
文
言
贵
两
倍
,
全
场
捧
腹
大
笑
。
黄侃曾经在中央
大学任教。
学校规定师生进出校门需佩戴校徽,
而黄侃偏偏不戴,
门卫见
此公不戴校徽,便索要名片,黄侃竟说:“我本人就是名片,你把我拿去吧!”争
执中,校长
出来调节、道歉才算了事。在中央大学教课的名流颇多,大多西装革履,汽车
进出,最起码也
是包车。
唯有黄侃进出学校,
穿一件半新 不旧的长衫或长袍,
并用一块青布包裹几本常读之书。
一个雨天,其他教
授穿胶鞋赴校,而黄侃却穿一双土制皮木钉鞋以防滑践泥,课后晴天,他换
上便鞋,将钉
鞋用报纸包上夹着出校门,新来的门卫不认识黄侃,见他土里土气,又夹带一包
东西,便
上前盘问,还要检查纸包,黄侃放下纸包就走,从此不再去上课,系主任见黄教授连
续几
天未到校,以为生病,便登门探望。黄侃闭口不言,系主任不知所以然,急忙报告校长,
校长亲自登门,再三询问,黄侃才说:
“学校贵在尊师,连教师的一双钉鞋也要检查,形同搜 p>
身
,
成
何
体
统
?
”
校
长
再
三 p>
道
歉
,
后
来
托
名
流
相
劝
,
均
无
效
果
。
志士之狂、名士之狷,当然不
是黄侃的全貌,他对学术的谨严与虔敬,恐怕才是其性情的
根本。黄侃治学非常严谨,对
待著述十分谨慎、认真。所治经、史、语言文字诸书皆反复数十
遍,熟悉到能随口举出具
体的篇、页、行数,几乎没有差误,即便如此,依然不轻易为文。他
常说,学问之道有五
:“一曰不欺人,二曰不知者不道,三曰不背所本,四曰为后世负责,五
曰不窃。”黄侃
还经常教育学生,中国学问犹如仰山铸铜,煮海为盐,终无止境。作为一个学
者,当日日
有所知,也当日日有所不知,不可动辄曰我今天有所发明,沾沾自喜,其实那所谓
发明,
未必是发明。
以学术“新”、“旧”论,黄侃与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新文化学人可谓泾
渭分明,但在
内在精神方面,他们对学术独立、自由精神的追求、甚至革命行动的激烈等
,恐怕也有许多相
似之处吧。
三、阅读莎士比亚剧本《哈姆莱特》哈姆莱 特的台词,联系现实写一段你对这段
台词的评价和理解。(
50
分)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
的仪表!多
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
精华!万物的灵
长!”
四、下面的文字是汤因比《历史研究》第
六部·统一国家·官方语言和文字的论述,请你
分析他的观点,就当今的共同语与方言、
强势语言与濒危语言等问题谈谈你的观点并予以论
证。(
50
< p>分)
几乎可以认为是当然的;
统一国家必须有思想交流的正式媒介,
而这些媒介不仅包括口头
传达的语言,
而且包括某种看得 见的书法。
差不多在所有的场合,
看得到记录都是采用官方语
言的文字;虽然印卡人只用结绳的记号而没有什么记录制度也成功地维持了几乎是极权的制
< br>度,但这必须认为是一种例外的巧妙技术。
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事例:
竞争者都排挤出去了。
例如,在埃及的“中王朝”,官方语言和文字必须是古典埃及的象形文
字;
在日本幕府时代,
则必须是日本语言和那些已在日本使用的具有特殊用法的汉字;
在俄罗
斯帝国,
则必须是俄罗斯语言和由希腊字母变化而来的斯拉夫文 字的大俄罗斯变体。然而,
这
种单纯的情况,
不是一般性 的。
关于官方语言和文字,
帝国缔造者所面临的问题不是批准一种
既成的事实,而是要从许多竞争者之间作出一项困难的选择工作。
在这些情况下
,
帝国缔造者大多给他们的本族语言以官方语言的地位,
而且如果这个语言在这< /p>
以前还没有具备文字,
他们就为了这个目的或者给它借来一种文字或者给它 发明一种文字。
的
确,
也有这样的事例:
帝国缔造者放弃了本族语言以支持在他们领土内已经通用的另一种语言,
如混合语言,<
/p>
或者甚至是为了支持一种再度流行的古典语言。
然而,
最常见的办法 是帝国缔造
者使用他们的本族语言和文字作为官方通用的语言和文字,而不予以独占地位
。
五、秘书学案例分析:(
50
分)
什么时候我才能独挡一面?
新官上任三把火。小张到市委办公室报到后,决心把三把
火烧得旺旺的,一举赢得科长、
主任和分管秘书长的认可与表扬。
他是市 委办公室新招进来的公务员,
笔试和面试双第一。
在
前往
市委办公室报到之前,
小张也曾听说,
市委办公室作为全市工作的参谋部和服务台 ,
对工
作人员的素质有着很高要求。
小张当然充满信心,
别说他是双科状元,
就凭在大学期间三年校
报主编和学生
会主席的经历,应付市委办公室的工作应该不成问题。
然而,
到秘书科< /p>
3
个月了,
科长不是交代他做一些收收发发的小活,
就是让他给老同志当
帮手,
一直不让他单独执行任务。
科 长经常告诫他,
要好好向老同志学习,
尽快适应科室工作,
将来好独当一面。
小张却认为,
通过三个月的工作和学习,
他已 经完全熟悉了市委办公室工作
的内容、
程序以及方式方法,
自己完全可以独立执行任务。
他暗下决心,
不鸣则已,
一鸣惊人 ,
要尽快干出几件漂亮活,
让科室老同志看看他的本事,
让科长、
主任和分管秘书长知道可以委
以他重任。
机会终于来了。
市民渴望已久的市图书馆建设落成,
市委决定明天上午
9
时举行隆重的挂
牌仪式,市委常委、四大班子领导以及市直有关
部门领导都要参加。由于时间紧迫,科室的老
同志全被抽到会场服务。科长看了看小张,
说:
“今天你就在办公室负责下通知,市领导和市
直有关部门的领导,一
定要一个个通知到,千万不能漏了人。另外,明天一早你也要上会,与
科室的同志一起,
全力办好这次会议。”但他的眼神有些犹疑。
“科长请放心,保证完成任务。”小张心里
一阵激动,随即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中。为确保不
漏一人,他专门把与会领导名单列出来
,让科长临行前审核后,他再逐一通知。整整忙到下午
5
点,终于通知完 了参会的所有领导。小张长长嘘了口气。心想,晚上不用加班,可以睡个安
稳觉了。5<
/p>
点半,小张刚锁上门准备下班,手机突然响了,科长在电话中说:因市委书记另有
< br>要事,会议提前到
8
点半开始,让他通知所有与会领导本人,一定要准时参 加。小张只得重新
回到办公室,逐一进行电话联络。从
5
点半一直忙活到晚夜里
10
点,终于有了眉目,除了市
人
大王主任没有联系上,
其余领导均已知道新的会议时间。
小张轮番给王主任和他身 边的工作
人员打手机,
结果仍是无法接通。
于是他只好和 人大办公室联系,
对方回答说:
王主任下乡了,
可能在山
里,手机信号不好,不过他夜里会赶回来的。此时小张决定先去吃点东西,明天一大
早再
与王主任或他的秘书联络。
谁知晚餐过后,
他回到宿舍便进入梦乡,
醒来只记得科长让他
提前到会场的嘱咐,到了现场就忙碌起来,把通知王主任的事情抛
到九霄云外。
8
点
29
分,挂牌仪式即将 开始。市里领导都来了,唯独见不到人大的王主任。科长心急
火燎地找到小张,急声问道
:“你通知到人大王主任没有?”小张肯定地回答:“通知了,可
后来联系不上,
更改时间的事情他可能还不知道……”
说到这里,
他的头上冒出了豆大的 汗珠。
“你呀!”科长狠狠地瞪了小张一眼,连忙拨通市人大王主任的电话。然后,他将
情况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