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
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p>
*****************************************
**************************************************
******
招生专业与代码:
055200
新闻与传 播(专业学位)
考试科目名称及代码:
p>
334
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
A
卷
考生注意: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卷)上,写在本试题上一律不给分。
一、名词解释(选做
4
题 ,每小题
5
分,共
20
分,多选不给分)
1.
再生性新闻线索
2.
描述型新闻导语
3.
组合报道
4.
据事议理
5.
过滤气泡
6.
原生广告
二、简答题(选
做
3
题,每小题
10
分,共
30< /p>
分,多选不给分)
1.
简述时效性原则对于新闻价值实现的意义。
2.
结合具体案例,简述机器新闻写作的特点与应用领域。
3.
简述新闻评论中比较说理的主要方式。
5.
结合具体案例,简述电视新闻栏目编排如何形成节奏。
3.
简述广告心理效果测评的原理和方法。
三、论述题(选做
2
题,每小题
25
分,共
50
分,多选不给分)
1.
在传播格局变革的语境下,怎样看待新闻生产领域中“非虚构
话语”的集
中出现和非虚构写作的大规模生产现象?
2.
结合相关理论与案例,
论述如何提升中国故事的对外传播效果。
3.
为什么说“内容为王”是新媒体时代广电媒体生存与发展的不 p>
变铁律?
4
.结合广告营销理论分 析“把客户变成股东”这一说法的可能性
和合理性。
< br>考试科目:
334
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
A
卷
共
3
页,第
1
页
四、实务题
(选做
1
小题,每小题
50
分,共
50
分,多选不给 分)
1.
根据材料和新闻背景,完成以下两道题。< /p>
(
50
分)
(
)根据以下材料,写作一篇综合消息,题目自拟
,
字数在< /p>
500
字
以上。
(
25 p>
分)
材料
1
:
2
016
年
4
月
22
日晚,有网友在
、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上发布一段视频,视频内容
为数名女生掌掴一名女生。在不到
100
秒的视频中,女生被掌掴
32
次,其间一直没有反抗。
2016
4
月
28
日
13
< p>时许,重庆彭水桑柘中学学生沈某(
男,
14
岁
)
与同校学生赵某
(
男,
15
岁
)
在校内因同学间纠纷发生争执。争执中,沈某持刀刺中 赵某胸部,赵某经送桑柘卫生院
抢救无效死亡。
< br>2016
年
5
月
14
日雯雯 在济南历城区某中学读初二,成绩优异、性格爽朗。刘女士觉得女
儿表现异常,再三追问
之下,女儿痛哭流涕,才说出自己的遭遇。大概在半个月前,雯雯因为
跟同班一个男同学
多说了一会儿话,就被该男生的女友喊来俩同伴扇了耳光。
201
6
年
5
月
16
日,一段校园暴力视 频被疯传,一名中学生男孩,被一名身体强壮的同学
殴打,其中几十人围观,据网友称,
这起事件发生山东日照五莲街头中学。
2016
年
5
月
19
日,西安某学院
17 p>
岁女生小宜看到陌生人靠近,就会浑身发抖,蜷缩起来
说“别打我”,而她这
样的反应,只是因为连续两次遭受同宿舍
5
名女孩的群殴。
p>
材料
2
:
2018
年
11
月
12
日,广东省教育厅等
13
部门联合印发《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
治理方案的实施办法《试行》》(以下简
称《实施办法》),对校园欺凌的种类、预防、治理
等问题作出明确规定。《实施办法》
自
2018
年
12
月
1
< p>日起实施,有效期3
年。
《实施办
法》适用于我省普通中小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
(
以下简称“学校” p>
)
校
园内外的学生欺凌综合治理工作。《实施办法》所称中小
学生欺凌
(
以下简称“学生欺凌”
)
是
< p>指发生在校园内外、学生之间,一方
(
个体或群体
)
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
络等手段实施欺负、
侮辱,
造成另一方
(
个体或群体
)
身体伤害、
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
《实
施办法》明确,欺凌事件分为情节轻微的一般欺凌事件、情节比较恶劣的严重欺凌事
件、
屡教不改或者情节恶劣的严重欺凌事件。
其中,欺凌者恃强凌弱给被欺
凌者身体和心理造成轻微痛苦,其行为没有违法,属于情节
轻微的一般欺凌事件,如给他
人起侮辱性绰号的事件;侮辱其人格,程度较轻的事件。
欺凌者恃强凌
弱的行为尚未违法、对被欺凌者身体和心理造成明显伤害,属于情节比较恶
劣的严重欺凌
事件。如对被欺凌者拳打脚踢、掌掴拍打、推撞绊倒、拉扯头发等物理攻击的事
件;捏造
事实诽谤被欺凌者的事件。
而屡教不改或者情节恶劣的严重欺凌事件则
包含经过学校教育再次恃强凌弱的事件;在社
考试科目:
334
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
A
卷
共
3
页,第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