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打印店-大学打印店
9
楼半月谈
2012111
农业科技创新呼唤人才大战略
【
201 2
年
1
月1
1
日】
农业科技创新呼唤人才大战略
?
编者按
2
01
2年新年伊始,< /p>
三农领域再次奏响改革创新的强音。
2
0
11年 p>
12
月
28
日闭幕的
中央农村
工作会议释放出一个强烈的信号:
“
农业科技创新
”
将成为
201
2年中国三农发展的主旋
律。
?
这次会议系统回顾了党的十六大以来农村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
,
深 刻阐述了今后农业农村发展
的若干重大问题,分析了当前农业农村形势
,
讨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
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
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
(
讨论稿
)
》
,
全面部署
2
01
2
年农业农村 工作
“
强科
技保发展、强生产保供给、强民生保稳定
p>
”
的各项任务。
中央对于农业科技创新的部 署可谓正当其时。当今世界
,
农业的竞争实质是农业科技的竞争
,
提升农业整体的竞争力
,
迫切需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 。数据显示,到201
0
年底
,
中国农业
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
2%
,首次超过了土地、劳动力及物质投入 要素的贡献份额。
?
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科技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方面 都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原始
创新和关键技术成果明显不足。
“
< p>十一五”
期间,我国农业科技转化率只有
4
0
%
左右,远低于发
达国家
80%
以上的水平。究其原因,核心问题还是缺乏人才,尤其缺乏在一线推广、普及、转
化农业科技成果的人才。
?
?
据
2008
年《中国农 村发展报告》统计
,
全国农村所拥有的农业
科技人才
p>
,
仅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
0.64%
。美国、日本、德 国等发达国家每万名农业人口中就有
40
多名农业科技人才
,
而我国仅有6名。这种状况不仅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也与我国农业的基
础地位很不相称。
?
“
十二五
”
期间
,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任务很重,尤其要显著提高农 业科技进步的贡献
率,
但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的现状却难尽如人意。
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长潘海平指出,
农业科技
人才队伍总量不
足、结构不合理、作用发挥不充分等老问题尚未有效解决
,
随着农村劳动力的持< /p>
续大量转移,农村实用人才素质低、后备力量不足的新问题愈加凸显。
?
?
2
01
2年是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一
年
,
人才建设提速已经迫在眉睫,显然我们必须要有农业科技人才的
大战略
!
带着这样沉甸甸的思考,半月谈记者奔赴黑龙江、河南、山西 、湖南等农业大省进行了
深入调查。
现状:基层队伍青黄不接
——
农业科技创新呼唤人才大战略
?
近期 p>
,
半月谈记者深入黑龙江、河南、山西、湖南等地进行调研发现,各地推进农业科技创
新的热情很高,对人才建设相当重视并进行了有益探索
;
大批农业科技人员坚守基层一线,奉献
才智,建功立业。但仍有一些地方农技推广应用队
伍存在
“
量少质低
”
的问题
; p>
不少农业院校出现
生源质量下降、
“
学农不愿 务农
”
等现象。由此带来的基层农业科技动力缺乏
,
成为发展现代农业
的主要掣肘。
?
不是不需要
,
只是进不来
河南省开封县是一个有
120
万亩耕地的农业大县,也是一个生猪 调出大县,年出栏生猪近
80
万头
,
畜牧 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
40%
以上。但是
,
最近< /p>
10
多年来
,
该县畜牧局没有新进过一个大
中专以上的毕业生。现有的专业技术人员,年龄也都在4
0
岁以上 ,专业技术人员出现严重断
档。
?
开封县畜牧局副局长刘景超 告诉半月谈记者
:“
现在之所以没有新进人员
,
不 是不需要
,
而是进不
来。
”
畜牧局是财政全供事业单位,
上级要求定编定岗定人
,
只有空编 的情况下才能进人
,
而且逢进
9
楼半月谈
2012111
农业科技创新呼唤人才大战略
必考。畜牧局没有空余的编制,自然不能新进人员。
?
刘景超说
,
这几年畜牧业发展很快
,
也出 现了一些新的疫病种类,如果专业技术人员不注意学
习,很难跟上形势。在个别地方,防
疫员去规模养殖场搞防疫,人家不信任,根本不让进场地,
怕消毒搞不好反而带来疫病。
“
现在的局面是
,
新人进不来
,< /p>
老人的技术不行,跟不上形势。
”
?
山西省农技推广总站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
,
近5年来,全省
11
个地市中
,
有
6
个市没有学 生分
配进入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有的县乡农技推广部门已经十几年没有引进
“
新鲜血液
”
了。
近年来
,
山西省大力发展设施蔬菜产业,
并提出< /p>
“
十二五
”
期间要新发展10
0 p>
万亩。
山西农业大
学园艺学院院长邢国明说
: “
这
5
年间要新发展10
0
万亩设 施蔬菜
,
就需要
100
万具备蔬菜种植技
术的菜农、
1
万名技术员和
2
00 0名专业人才。但现在很多地方根本没有这方面的条件
,
有的县
< br>乡农技推广部门连一个蔬菜专业毕业的技术员都没有。
有的地方已经出现了由于菜农不具备 基本
种植技术而失败的案例。
”
?
?
山西太原市清徐县集义乡大常村是一个老菜区
,
种植户毕贵林、
< br>张乙明等告诉记者
:“
我们从
200
9年建 大棚到现在
,
都没有技术人员指导过
,
全是凭过去 种露地菜
的老经验。搭的棚子很简单
,
没有过多技术上的 考虑,现在就出现了保温性能不好的毛病
,
只能种
西芹、
生菜、菜花等不值钱的菜,想换品种都换不了。有时候菜长虫子了,不知道打什么药,大
家就乱打。
”
占编不在岗,干事却难留
除了进不来,基层农技推广队伍还存在留不住的问题。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
,
由于 待遇落差等
原因,县级农业部门及乡镇党委、政府对乡镇农技推广人才形成了
虹吸
”
效应。山西晋中市祁县
城赵
农技推广区域站站长张利民说,
他们的编制全部占满,
但不在岗现象突出。
本来有几名大学
生干得不错
,
但被县农委调走了
,
还有一个表现较好的,也被调到乡镇工作。
?
河南省开封县农业局副局长张海军介绍
,
该局下面有个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 ,设备好多都
是进口的,但中心8个编制,只有两个专业技术人员
, p>
一个是学农学的
,
一个是学植保的,根本不
懂
农产品检测,
也去上海、
北京学习过
,
还是不会操 作。
像原子吸收色谱仪
,
光按键就有六七十个,
< br>根本不知道该摁哪个。现在每次做检测
,
都得请市农业局的技术人员来,给 人家报销点路费和补
贴。据说河南农大有学这个专业的
,
但县里的条件差
,
根本留不住人家。
?
?
半月谈记者在基
层调查时还发现
,
除了没 有编制,在一些地方
,
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编制还成了地方党委、政府以
及有关部门辗转腾挪的
“
自留地
”
。山西某县一个农技推广中心,20
05
年核编时有
36
个编制
,
现在只剩下了9个。
?
该中心主 任告诉记者
:“
这些年由于党委政府在不同时期的侧重点不同,县级农业工作的重
点也不同,
只要哪项工作重要
,
就要单独 成立部门,
扩充编制
,
没有编制就在我们这里解决。
”
据介
绍
,
这些年农业部门内部新成立 了果业中心、蔬菜中心、种子管理站、执法大队、农产品质量检
测站等部门,大部分编制
和人都来自农技推广中心。
山西省农技推广总站的调查报告显示,
1309
个乡镇的基层农技推广机构
,
共有编制
4720
个,
实有人员仅
3378
人,空编率达到2
8.4
%。山西省农技推广总站副站长王海滨表示:
< p>“之所以如
此,主要是留不住人,很多年轻人只是把它当成一个从业
的跳板。
”
?
农科频遇冷,学农不务农
“
作为全国重点大学
,
5
年前 p>
,
我们学校农科专业学生录取分数要比一本线高十几分,
2011 p>
年只
比一本线高4分,而其他一些非重点学校的热门专业
,< /p>
却让家长和考生趋之若鹜
,
吸引了很多高分
考生。
”
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丁艳锋无奈地告诉记者。
9
楼半月谈
2012111
农业科技创新呼唤人才大战略
东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徐梅说,农业是 艰苦行业,无论从事科研还是技术推广都很辛
苦,对考生的吸引力远比热门专业小得多。
社会需求和考生需求不是一回事
,
当考生更多地考虑
毕业
后的社会地位、生活环境、工资收入等条件时,就出现了专业冷热不均的现象。
?
黑龙江农垦人才中心主任唐志斌用
“
奇缺无比
”
来形容目前垦区农科专业人才短缺的现实状况。
他说
:“
按理说我们是搞大农业的,传统农业专业人才应该充足,可现实是长项变成了短腿,就连
< br>学农的大学生也不愿意来垦区工作。
”
农技推广部门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半月谈记者,他于
1
9
96 p>
年毕业于黑龙江省一所农业院校
的植保专业。当时班级共有
2 8
人
,
目前只有
3
人从事植保相关 工作,其中一位同学留在省里农口
单位,另外两人在县级农技推广中心,其余
人全部改行。
?
据了解,为吸引人才落户,黑龙江省 农垦总局在全国农业院校设立了辐射百余所院校的1
0个人才引进招聘基地
,
建立了
5
0余个毕业生实习基地。
各管局、< /p>
农场还结合实际情况,
在安家
费、工资福利、住宿、落户等
方面出台了不同优惠政策。例如
“
省重点院校和普通院校重点学科
的本科毕业生可领安家费3万元
;
本科以上毕业生,
家是 农村的,父母及
16
周岁以下弟弟妹妹可
随本人到分局或
农场落户,免收落户费用。
”
唐志斌说,尽管如此,黑龙 江垦区还是面临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专业技术人员素质
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等问题
。据保守估计
,
这个垦区在
3
到5年内至少需要农 学、农机、畜牧、兽
医、植保、水利等近
10
个涉农专业 大学生
1
.
5
万名至2万名
, p>
人才引进压力非常大。
徐梅表示,我国对艰苦行业 的人才培养一直重视并有所倾斜,农科专业年学费多年保持在
3
0
0
0元左右的较低额度。但目前的现实情况是,一些农村孩子上大学就是为了离开农村< /p>
,
或者学
了以后也不爱农
,
使得农村能读大学的考走了
,
不读大学的也出去打工了。大学生到不了农村,下< /p>
不了农场
,
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
这一现实值得关注。
心声
:
期待农科一线提高吸引力
?
?
——
农业科技创新呼唤人才大战略
?
?
基层农业
科技人才奇缺
,
农业科技创新又急需人才储备,
如此强烈的需求为何难以吸引更多农业科技人才
?
半月谈
记者走访了几位相关人士。
自述者一
?
李红举, 河南省上蔡县人
,
信阳农业高专农学专业
20
0< /p>
1
届毕业生,现在某医药公司当销售
代表。
?
?
我们一个班共有
23
名学生,到现在为止,还干这个专业的只有一个人。他还是< /p>
因为考了研究生,才没有改行。其他的,要么考上了公务员,要么去了企业
,
也有自己开公司的。
真正在基层(指县、乡、村
) p>
农业部门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
,
一个也没有。不是我们不想,而< /p>
是去不了,这些单位大都是财政供给单位,受编制所限
,
进 人很少。
?
我是农家子弟
,
对农村 非常熟悉
,
也知道农民对科技的渴望
,
但是,没有 办法。老家是个农业
大县
,
企业少,毕业生都往政府机关 挤,各个单位都人满为患。县里几乎没有空编的单位,也很
少有招考的机会。据我所知<
/p>
,
这几年
,
县里农业部门几乎没有招过人
< p>,乡里想要人,但是他们又没有
编制
,
我们不能去。
除了这些单位很少要人、 p>
进不去以外
,
还有一个原因,
就是真去了,
< p>我们所学的和工作中要用
的基本是两码事。像我
,
学 的是农学专业
,
专业方向是育种。实际上
,
像我们 这种专科层次的学生
,
搞搞技术推广还可以,搞科研、育种根本不行,学
的东西基本用不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