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诗词大会观后感精彩点评五篇
中国诗词大会观后感
《中国诗词大会》开播以来受到社会广泛关注,节目中多位具有
深厚古诗词素养的年轻
学生更是实力“圈粉”
,被网友称赞“腹有诗
书气自华”
。学者表示,兼具典雅韵律与人文精神的古诗词在现代社
会仍能引发情感共鸣,
要加强古诗词的审美教育,
促进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在年轻人中更好
地传承和发展。
不靠颜值靠才情
年轻学子频获赞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 下。
”念出
《诗经·七月》中这句名句的,不是学者教授,而是来自上海
复旦大
学附属中学的
16
岁高一女生武亦姝。
< p>她在2
月
1
日
《中国诗词大会 》
节目中战胜北京大学博士生陈更,成为新擂主。诗词量
2000
首,答
题时气定神闲,还有高颜值,有网友感叹武亦姝“满足了自己对古代
p>
才女的所有想象。
”
这位把陆游、苏轼、李白封为自己“三大偶像”的“
00
后”说:
“喜欢诗词是一件很单纯的事,
古典诗词中蕴含的美感 和情意,
在现
代语言中很难找到。
”
而在《中国诗词大会》上,像武亦姝这样的高手还有很多——
13
岁的初一学生叶飞,擅长用文言 文写作,小小年纪就有不俗
的诗词积累
;
上海文来中学学生侯尤雯,
2
岁开始读诗,曾获 上海市中学生古
诗文阅读大赛一等奖,
为本届诗词大会从百人团刷入挑战 赛的最小年
龄选手
;
p>
北大博士生陈更,
工科出身,
却满腹文才,
是连续多场 的擂主……
此外,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
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等学者,
也因为在节目
中对古诗词引经据典、
信手拈来的精彩点评,
受到网友
热
捧。网民“月亮
abby
”说:
“看了节目,体会到诗词的意境美 ,和
诗人的胸怀,原来中国古诗文这么有趣。
”
除了擂台上那些“行走的诗词库”
, 节目中的“百人团”也值得
尊敬。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中国诗词大会》 学术总负责人李定广说,
“百人团”
选手绝大部分是年轻学生和各行业的 普通人,
年龄上以
“
90
后”
00
后”
为主,
有些是父母比赛子女看,< /p>
有些是子女比赛父母看。
“古诗词在家庭教育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
”
古诗词能与年轻人情感共鸣
武亦姝在接受采访时说,通过读《放翁词》
,她能够感知陆游性
情中可爱有趣的一面,
他的作品有一种很特殊的温柔和深情,
有时候
也可以很明快、很清新
;
而苏轼“可以根据人生境遇调整心态”
,读东
坡词让人有好心情,
不知不觉中,
苏轼豁 达的人生观也让她有勇气笑
对各种人生挑战。
“尽管时空相隔,但古诗文中蕴含的情感是贴近当下的。
”复旦
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
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说,
诗文是古 代文人墨客
基于对心态、
社会的理解进行的创作,
其中包 含了很多人生的共同体
验。
“不管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都对美好的事物 有向往之情,当人
们遇到挫折和烦恼时,心灵也同样需要一个宣泄的出口。
”
李定广说,中国古诗词韵律齐 整,用语凝练,有音乐性又给人留
下想象空间,是为“天然美”
,常读常 背古诗词能够培养孩子良好的
语感和美感。此外中国古诗词还具有“内涵美”
具有人格力量。
在《中国诗词大会》近日一场比赛中,选手王轶隆身患癌症的母
亲病情出现反复,王轶隆决心暂别赛场为母亲尽孝。李定广认为,学
习古诗词不
仅是学知识,更是传承品德与精神。
“爱国、爱家、爱生
活是古诗词的重
要题材,
这些共通的个人情感和人性思考,
可以在年
轻人
中间引起共鸣。
”
专家还表示,雅与俗此消彼长,在网络文化流行的今天,学习古
诗文也能够让年轻人提升
审美素养,
提高语言表达层次,
对抵御粗鄙
的网络语言发
挥积极作用。
今天该如何学习古诗词
?
公众对中华古诗词的日渐关注和喜爱,
让李定广欣慰,
但他表示,
目前大部分人学习古诗词还是基于实用主义,
尽管中小学教材中古诗
词比重较以往有所增加,
但教学仍以应试为主,
老师要求学生死记硬< /p>
背,
学生体会不到诗词的意境和美感,
留在脑子里的不过是 文字符号
而已,且只会让学生觉得“好难”
“没意思”
。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申小龙说,< /p>
不能像教外语一样,
去精确分析
一首诗词每个字、句的意思
,或是用现代汉语把诗词解释得太直白。
“每一首古诗词,
不同人应该有 不同的体验,
而不是老师给出的标准
答案。
”
< p>
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加强古诗词的审美教育。 李定广说,教师应
更多阐释诗词的美妙之处,
从艺术和情感两方面讲明其 美在何处、
妙
在何处,引导学生自然地、自发地体会诗词中的温暖和情意
。
专家表示,
公众 关注诗词大会,
其实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
近。传统文化教育需进一
步切合时代,精心选择内容,并利用现代传
媒方式进行传播,也不排斥健康的娱乐化形式
。从社会角度而言,需
要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相互促进。
中国诗词大会观后感
4
,
5
岁的时候,妈妈就叫我背唐诗。不觉得痛苦,诗词押韵,
和儿歌差不多,
“粒粒皆辛苦”
,
“上山 打老虎”
,也分不出高下。背着
玩就是了。
慢慢地,就长大了。
春天,看到了盛开的桃花,突然明白什么是“桃之夭 夭,灼灼其
华”
。
夏天,跟爸妈去湖里玩,小舟在荷叶中穿过,知道了什么是“接
天莲叶无穷碧”
,什么是“水光潋滟晴方好”
。
秋天,过了天高云淡,就是凉风乍起,梧叶票黄,知 道了什么是
“老树呈秋色”
,什么是“苒苒物华休”
。< /p>
冬天,西风凛冽,天空阴沉,行人都 急匆匆的奔走,到了家,烤
了炉子,外边洋洋洒洒的下起了雪。知道了什么是“晚来天欲
雪”
,
-
-
-
-
-
-
-
-
-
上一篇:榜样的力量观后感800
下一篇: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读后感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