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大学查询网 > 高校介绍 >

厦门大学在职研究生南开大学法学研究生招生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bjmy2z.cn/daxue
2020-11-24 23:50
tags:

韩国的大学排名-韩国的大学排名

2020年11月24日发(作者:黄品冠)


南开大学




一、学校简介



1.

学校现状


著名的爱国教育家严修和张伯苓先生创办 的南开大学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


的母校。座落在渤海之滨、风景秀丽的天津市。

允公允能、日新月异

是南开


的校 训。她培养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科学家。

陈省身教授、吴大猷教授等著


名科学家都曾执教于南开大学,著名剧作家曹禺先生也曾就读于南开大学。


南开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

,

是首批进入国家

工程

建设的院< /p>


校之一,

同时也是一流的“985”院校,

是全国首批建立 研究生院的

22

所单位之


一,是一所包括人文社会科学、 技术科学、经济管理科学、生命科学、医学、农


学及艺术学等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

09

年在全国的综合排名为第

15

名。南开大


学以学风严谨著称于世,早在

30

年代就开始了研究生教育培养工 作。经过数十


年的发展,现可在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 、教


育学等多学科授予博士、硕士学位,有博士学位授权专业

98

个、硕士学位授权


专业

154

个、专业硕士学位

5

个、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

12

个、国家重点学科

18


个、市级重点学科

24

个、博士后流 动站

17

个。


南 开大学创建于

1919

年,创办人是近代著名爱国教育家张伯苓和严修。抗日


战争时期,

南开大学与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在昆明组成举世闻 名的西南联合大学,


被誉为“学府北辰”。

南开大学秉 承“允公允能、

日新月异”的校训,

弘扬“爱


国、敬业、 创新、乐群”的光荣传统,培养了以周恩来、陈省身、吴大猷、曹禺


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杰 出人才,为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000


12

25

日,

教育部和天津市人民政府签 署重点共建南开大学协议,

南开大学跻


21

< p>世纪国家重点建设大学行列。


南开大学占地

144.3

万平方米(

2164.5

亩)

,建筑面积

121

万平方米,校园网


络设施先进,

图书馆藏书

327

万册。

除主校区 外,

还建有迎水道校区

(天津市内)


泰 达学院(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

。按照“独立办学、紧密合作”的原则,与天

津大学全面合作办学。


南开 大学是国内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

研究型大学之一。

在长期的办学过

< p>
程中,形成了文理并重、基础宽厚、突出应用与创新的办学特色。有

22

< p>个专业学


院(系)

,设有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现代远程教育学 院。学科覆盖文、史、


哲、经、管、法、理、工、农、医、教、军全部

1 2

个门类,是一所覆盖全部学科


门类的研究型大学。

学校 积极构建和发展适应

21

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


要的学科体系,现拥有

73

个本科专业,

208

个 硕士点,

122

个博士点,

17

个博士学


位授权一级学科,

18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6< /p>

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覆盖

35


个二级学科)

9

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48

个省市 级重点学科,

1

个国家重点


实验室,

18

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1

个国家工程中心,

8

个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


和科学研究基地,

1

个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6

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

究基地,

7

个“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

4

个“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


南开大学拥有一支阵容 整齐、结构合理、学术精湛、锐意创新的师资队伍。


1848

名专任教师中有博士生指导教师

526

人,教授

628

人,副教授

657

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 工程院院士

10

人,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5

人,

“973”


和“863”计划首席专家

8

人,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12

人,< /p>

国家级


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11

人,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20

人,

长江学者特聘讲座


教授

9

人,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27

人,

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14

人,


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包括原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入 选者

93


人,

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

10< /p>

人,

全国高校教学名师

5

人,

天津市 特聘教授

4

人,


天津市“13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

24

人。



2.

学校历史



早期的南开大学作为私立大学,其经费除政府少许补贴和学费及校产 收入


外,

基本赖于基金团体和私人捐赠。

本着“贵精不贵 多,

重质不重量”的原则以


及投资所限,学校规模一直较小,

< p>1937

年在校学生仅

429

人,但师资力量较强,


凌冰(教育)

、姜立夫、刘晋年(数学)

、饶毓泰(物理)

、邱宗岳、杨石先(化


学)

、李继侗、熊大仕(生物)

、蒋廷黻(历史)

、李济(人类学)

、肖公权、徐谟、

张忠钹(政治学)

、何廉、方显廷、陈序经、李卓敏(经济)

、黄钰生(心理 学)


张彭春(教育学)

、柳无忌(英文)

、司徒月兰(英文)

、冯文潜(哲学)

、张克忠、


张洪 沅(化工)等。竺可桢(气象、地理)

、汤用彤(哲学)

、萧叔玉(经济)


范文澜(历史)

、罗隆基(政治)

、吴大猷( 物理)等也都曾在南开短期任教


经 过长期的艰苦创业,

南开大学终以优越的学术环境、

严谨的科学训练方针


以及崇尚务实的精神而名驰南北,为国家和民族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周恩来、

< br>陈省身、吴大猷、曹禺等是其杰出代表。


1937

< p>年

7

月,正处于成熟发展时期的南开大学不幸惨遭日本侵略军狂轰烂


炸,三分之二的校舍被毁。同年

8

月,南开大学与北京大学、清华 大学合组长沙


临时大学,三校校长张伯苓、蒋梦麟、梅贻琦为常务委员,共主校务。翌年

4

月,


长沙临时大学迁往昆明,

改称西南 联合大学。

1939

年南开经济研究所迁至重庆沙


坪坝南 开中学内,继续开展研究工作,并招收研究生;

1942

7

月,南开在昆明


成立“边疆人文研究室”

,并出版《边疆人文 》刊物。联大期间,三校风云际会,


艰苦创业,

和衷共济,

为国家民族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科学人才和革命志士,


写了中国教育 史上的光辉篇章。


抗日战争胜利后,

三校复员北归,< /p>

1946

年南开大学迁回天津并改为国立。


校后设文学院、

理学院、

政治经济学院和工学院,

< p>16

个系,

另设有经济研究所、


应用化学研究所及边 疆人文研究室。

师资力量有了加强,

一批学者如吴大任、


之琳、肖采瑜、傅筑夫、高振衡、李广田、罗大冈、汪德熙、谢国桢、张清常、


王玉哲、

杨生茂、

司徒月兰等来校任教。

张伯苓在担任校 长长达

30

年之后,

1948

< br>年离任,由何廉代理校长。


1949

1

月,天津解放,南开大学开始了新的历程。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南开


大学的发展,

周恩来总理于

1951

年、

195 7

年和

1959

年三次回母校视察;

1958

年毛


泽东主席来校视察;

1994

年江泽民总 书记视察南开;

李鹏、

朱鎔基等也曾先后视


察南开,党和 国家领导人给南开师生以极大的鼓舞。


1952

年全国 高等学校院系调整,

南开大学由一所学科比较齐全的大学变成了


一所仅拥 有文理学科的综合性大学,设有

14

个系,

3

个专 修科。院系调整后,郑


天挺、雷海宗、吴廷璆、李何林、朱维之、李霁野、季陶达、顾昌 栋、温公颐、


陈仁烈、

江安才、

曾鼎禾、

杨宗磐调入南开;王赣愚、

何炳林、

陈荣悌、

陈茹玉、

< p>
陈天池、王积涛、严志达、崔等一批国外留学者纷纷回归,相继加入南开教席。

1958

年,南开大学的贸易、企业管理、会计、金融、财政、统计等系转入新组建


的天津财经学院。

1960

年设立地质地理系(

1 961

年停办)

、物理二系(

1961

年转


入兰州大学)和哲学系。

80

年代前,长期停滞于

9

个系的设置,即数学、物理、


生物、化学、中文、外文、哲学、政治 经济学、历史等系。


1966

年至

19 76

年,

南开大学正常教学秩序被破坏。

1966

年至

1971

年教学、


研工作完全瘫痪 ,五年之久不招生、上课。

1976

7

月唐山大 地震波及天津,学


校大部分校舍遭到不同程度损坏。

< br>改革开放以来,

南开大学焕发青春活力。

1980

年以后,

南开大学为适应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

利用老专业基 础好的优势,

建立了一批新的专业和研究机


构。

文科重点 增设了以财经类为主的应用性专业,

并在此基础上于

1983

年恢 复了


经济学院,理科重点增设了交叉、边缘和高新科技类专业。到

80< /p>

年代中后期,南


开大学发展成为一所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 学、生命科学、管理


科学及艺术等多学科的综合大学。


1994

年,成立于

1983

年的天津对外贸易学院并入 南开大学



二、法学院简介


1.

院系情况


南开大学法 学院于

2004

5

月成立,在全国法学院中排名

13

,由原法学系、


法学研究所和国际经济法研究所等单 位组成。

法学院现有职工

64

人,

专任教师

46


人,其中教授

17

人、副教授

21

人、讲师

10

人。法学院现有法学理论、法律史、宪


法与行政法、民商法、经济法、诉讼法、国际法、资源与环境保护等

8

个法学硕


士点和法律硕士

(JM)

专业学位点,< /p>

及法学本科学生。

其中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


人才支持计划 ”入选者

2

人、

天津市“五个一批”人才入选者

1

人、

南开大学教学


名师奖获得者

1

人、

天津市优秀法学家当选者

3

人;

天津 市优秀中青年法学家当选


11

人。学院围绕师资队伍建 设,努力实施“名家、名著、名派”工程,培养名


师,出版名著,形成名派,建设一流的 学术队伍。有计划内在校生

1388

人,其中


硕士研究生

829

人,本科生

559

人;研究生课程班学生< /p>

82

人。


< p>法学院现有法学理论与法律史、宪法与行政法、民商法、经济法、诉讼法、


刑法、< /p>

国际法、

资源与环境保护法等八个教研室和法学研究所、

国际经济法 研究


所等两个研究机构。设党委办公室、行政办公室、教学科研办公室、团委及学生


工作办公室、

法律专业硕士教育中心、

培训中心等工作机构,

建有图书资料中心、


物证实验室、模拟法庭、计算机房等教学科研支持系 统。


南开大学从

1 919

年建校起,

本着“文以治国,

理以强国,

商 以富国”的办学


思想,

就十分重视作为培养治国人才的法学学科的建设。

顺应当时法学学科的发


展趋势,

强调法律、

政治、

经济等多学科密切结合。

因此,

在南开大学的历史上,< /p>


法学学科先后属于南开大学的政治经济学院和法商学院。

建校之初,

南开大学就


聘请了著名学者为南开学生开设法学类课程。二十世纪二、三、四十 年代,著名


学者和法律专家梅汝璈、徐漠、肖公权、王赣愚、张金鉴等先后任教于南开, 或


在南开承担法学课程。

王赣愚教授一直执教于南开,

并 且在上个世纪

80

年代中期


仍然指导国际经济法硕士研究 生,

直至

1997

年病逝。

1980

年,

南开大学建立法学


系,

首任系主任是潘同龙教授。

高尔森教授在国内较早开展国际经济法研究,


在当时的 国际经济研究所内设立了国际经济法研究室,

1995

年成立国际经济法研


究所,

高尔森教授担任首任所长。

1985

年,

我国著名法学家李光灿教授调入南开


大学,

由李老领衔成 立了南开大学法学研究所,

李老担任名誉所长。

法学研究所


初建时,

聘请了国内许多知名学者来所指导和从事研究工作,

著名法学家吕世伦


教授担任首任所长。


随着校内管理体制改革,

南开大学于

1994

年按法学门类组建包括法学、

政治


学、

社会学等学科在内的法政学院,

并于

< p>1998

年开始实体化运作。

为了推动各学


科的发展 ,南开大学于

2004

5

月决定按法学一级学科 成立法学院。


2.

院系名师


梅汝璈


中国法学家


·一生


梅 先生出生在

1904

11

7< /p>

日出生在江西省南昌市郊区朱姑桥梅村

(

在南莲

路上的南昌铁路南货场附近

)

20

年代在清 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学习。在清


华学习期间,梅先生在《清

1924

年自清华学校毕业后赴美国留学。


1926

年在斯坦福大学获得文科学士学位,并被选入怀·白塔·卡帕荣誉学


会。


1926

年夏~

1928

年冬在芝加哥大学法学院攻读法律,并获得法学博 士学位。


在此期间,

梅汝璈曾与同学施滉、

冀朝鼎等组织 了中山主义研究会,

以响应国内


发生的北伐革命行动。


1929

年春,他游历了英、法、德 、苏等国后回国。先后任教于山西大学、南


开大学、武汉大学,讲授英美法、政治学、民 法概论、刑法概论、国际私法等课


程,

还担任过当时内政部参事兼行政诉 愿委员会委员、

立法院委员及立法院涉外


立法委员会主任委员和外交委员 会代理委员长、

国防最高委员会专门委员、

中山


文化教育 馆编译部主任及《时事类编》半月刊主编,同时在复旦大学、中央政治


学校等院校兼职讲 授英美法课程。


1946

1948

年,

梅汝璈代表中国出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法官 ,

参与了审判对


20

世纪

30

< p>~

40

年代发生于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大规模侵略战争负有主要责任的


日本战争罪犯的工作,同某些庇护日本战犯的势力进行了坚决而卓有成效的斗

< br>争。

在历时两年半开庭

818

次的漫长过 程中,

梅先生始终坚持法律原则,

有礼有


节,

< p>在“法官席位之争”、

“起草判决书”和“坚持死刑处罚”等关键时刻维护

< br>了祖国的尊严和人民的利益,

赢得了世界的赞赏与尊重,

出色完成了任务,

赢得


了周恩来总理的高度评价:

“他为人民办了一件大好 事,

为国家争了光,

全国人


民都应当感谢他。

< p>”时任教育次长兼国立政治大学校长顾毓琇先生曾赠剑与梅先


生,并称他为壮士。< /p>


1948

年底,

国民党政府又任命他为行政院政务委员兼司法部长,

他拒绝到任,

并于一年后辗转到达北京,担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顾问兼条约委员会委


员。< /p>


1954

年当选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人大常委会法案委员会委员。

他是第三、

四届政协委员。


此后,历任第 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案委员会委员,第三、四届中


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 员会委员,

以及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

中国人民外交


学会 常务理事、

中国政法学会理事等职,

为中国的外交事业和法制建设作出了积


极的贡献。


60

年代开始撰写《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一书。


1973

10

17

日逝世,享年

69

岁。


著作:


梅汝璈的主要著作有:

《现代法学》

(上海新月书店

193 2

年)以及《最近法律


学》

《法律哲学 概论》

,用英语撰写的著作《中国人民走向宪治》

《中国战时立


法》

,等等。论文主要有:

《训政与约法》

1930

年)

《盎格罗·萨克逊法制之研< /p>


究》

1931

年)

《陪审制》

1931

年)

《中国旧制下之法治》

1932

年)

、< /p>

《中国与


法治》

1932

年)

《现代法学的趋势》

1932

< p>年)

《对于刑法修正案初稿之意见》


< p>1933

年)

《宪法初稿中“宪法保障”篇之批评》

1933

年)

《英国民事诉讼之


新秩序》

1933

年)

、< /p>

《拿破仑法典及其影响》

1933

年)

< p>、

《刑法修正案初稿》

1934


年 )

华周刊》

发表多篇文章,

如第

286

期的

《清华学生之新觉悟》

< p>295

期的

《辟


妄说》和第

308< /p>

期的《学生政治之危机及吾人今后应取之态度》等,表达出其年


轻时代的忧 国忧民之心《刑法修正案中八大要点评述》

1935

年)

《宪法的施行


问题》

193 5

年)等,

[8]

以及东京审判结束时发表的《告日本人民书》< /p>

1948


12

2

日载于《朝日新闻》

1962

年为揭露日本右翼势力复活军国主义阴谋而写


的《关于谷寿夫、松井石根和南 京大屠杀》

《文史资料选辑》第

22

辑,中华书 局


1962

年版)

。此外,他于

50

年代还撰写了《制定侵略定义的历史问题》

《世界人


民坚决反对美国对日本的和约》

《战争罪行的新概念》等论著。遗著《 远东国际


军事法庭》一书由其亲人梅小璈整理后于

1988

年在法律出版社出版。


高尔森


安徽省安庆市,是我国著名的法学家,我国国际税法学科的开创人。


1948

年高尔森考入北京大学法学院,

195 2

年毕业后分配到南开大学从事马列


主义教育工作。

后因 被定为严重右倾被调离南开。

1979

年重新调回南开大学工作,


开始了二十多年的学术奋斗历程。


高尔森年轻时就才华出众,在大学三年级时曾翻译出版三本著作,其中两


本译自俄文,一 本译自英文。

1975

年《南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创刊,创


刊号上就有高尔森的论文发表。

1 979

年起,

高尔森深入研究国际经济交往中的


法律问题 ,

他敢于接受并承担国内尚无人或很少有人从事研究过的课题,

如国际

< p>
税法、

专利法、

英美合同法等,

高尔森不仅是新中国 第一本系统介绍英美合同法


原理的学术论著的作者,

还曾以精辟的论文对 我国专利法的出台发挥了作用。


尔森教授出版个人撰写和主编的论著共

10

本,

论文近

30

篇,

开设了多门国际经济


法律课程,

培训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校教师、< /p>

国家干部和学生,

并应邀在全国多所


重点大学讲学。高尔森 的研究成果博得广泛的称誉,他主编的《国际税法》

,于


1991

年获第四届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并于

1992

年获第二届司法


部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截止到

1997

年该书已

9

次印刷;他所发表的论文中有

3


篇获得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曾有

8

篇论文被多次转载,多次 在重要


会议上宣读论文受到高度评价。

其中,

1980< /p>

年在全国第一次专利法研讨会上宣读


题为《我国实行专利制度的必要性及其 有关问题》的论文,受到极高评价,国家


科委副主任、

会议主持人武衡同 志要求印发人手一份,

国家专利局一些领导一直


称高尔森是我国建立专利 制度的有功之人。

1982

12

月,

< p>高尔森在上海举行的我


国第一次国际经济法研讨会上,宣读了题为《吸引外资与税收 优惠》的论文,受


到与会

300

多人的一致高度评价,该 论文发表后曾被转载

9

次。

湖首大学-湖首大学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


大学洗澡-大学洗澡


大学什么样-大学什么样


临沂大学官网-临沂大学官网


偶的大学-偶的大学


福建老年大学-福建老年大学


东南大学 自动化学院-东南大学 自动化学院



本文更新与2020-11-24 23:50,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jmy2z.cn/daxue/3228.html

南开大学法学研究生招生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