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叹情已往,伤爱已逝
——《伤逝》读后感
《伤逝》
写于
1925
年
10
月,
被认为是 鲁迅虚构得最多的一篇小说。
在
《鲁迅作品里的小说
人物
》中,周作人先生对鲁迅小说中人物及其原型都一一进行了说明,唯独《伤逝》是个例
外
——“
《伤逝》这篇小说大概全是写的空想,因为事实与人物我一点都找不出什么模型或
依据”
。
1
正是这种虚构给予了
读者对于文章更丰富、复杂的猜想与阐释。鲁迅先生的文章从
来意蕴深远,优秀的文本正
是在不断的言说中焕发生命,
《伤逝》即是如此。而长期以来对
《伤逝》
的权威解读似乎都最终将其固定在对五四运动及精神的探究。
但在此,
< p>我想选择一
个或许是最表层的文本——爱情与家庭的层面上来谈谈我对这篇文章主人
公及其文章本身
的浅薄认识。
《伤逝》
是鲁迅唯一一部以青年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小说,
然而与五四时期泉源的美化爱情、 p>
视爱情为动力的小说不同,
《伤逝》却如其名,以一场五四精神冲击下的爱情 悲剧真实地揭
露了爱情与人生的困境。
《伤逝》以“涓生的手记”
,透过涓生的视角叙述整个故事。第一遍
将文章读完,
也许很多 读者也会和我一样受到涓生叙述的影响,
认为涓生与子君曾真真切切
地爱
过彼此,
只是因为同居后子君沉迷于家务俗世放弃了对精神的追求,
而涓生仍有更 高的
精神期待,爱情最终因此消亡。然而再读几次,细细品读、斟酌,试着走出涓生的视
角,就
会发现隐藏着的诸多倪端。
“如果我能
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与悲哀,为子君,为自己”
。
这
便是
《伤逝》
著名的开头。初看,
似乎确实能感到一股压抑悔恨的 情绪在一开始就笼罩
全篇,给小说奠定了一个不可动摇的调子。但“写下我的悔恨与悲哀
”
,
“为自己”还不难理
解,但“为子君”便有些费解了
。一切为逝者而说的话,不都是为了生者吗?更何况是“写
下我的悔恨与悲哀”
。即便一定要为逝者写些什么,那就只能认为是在生者看来,即使逝者
已逝,
p>
自己却还有一些未尽之言,不吐不快。
甚至是当她活着的时候,
某些无 法畅言之事正
好可以留待在她死后。因此,所谓“为子君”
,本质上也还 是“为自己”
。
涓生曾赞赏子君曰:
“ 比我还透彻,坚强得多”
。而后来又说她“稚气”
、
“好奇” p>
、
“未脱尽旧
思想的束缚”
,
两者不就矛盾了吗?由此看来,
涓生对子君的认识一开始就有些模糊、
游移, p>
甚至随便。
他所爱、
所欣赏的,
到底是子君这 个真实的个人,
还是涓生在子君本身的基础上
所臆想出来的、符合自己喜
愿的子君形象呢?甚至他们在一起的“仪式”
,也只用涓生从西
方电影上
“含泪握着她的手,一条腿跪了下去”的求爱,
以及子君的很快就令涓生惭愧甚至
害怕的
“温习旧课”
。
他们就这样匆匆忙忙地奔向了爱— —即使,
他们还没有学会如何去爱。
爱的顶峰迅速被逾
越,情形开始急转直下。涓生开始“觉醒”
,认为“爱必须时时更新、
生
长、创造”
。短暂潦草的蜜月之后,涓生对子君的欣赏渐渐由不断地发现其缺点所代替。
醉心于家务的子君
“终日汗流满面
,
短发都粘在脑 额上了
,
两只手又只是这样地粗糙起来”
。
当 p>
1
《鲁迅作品里的小说人物》
,周作人,北京文 艺出版社,
2013
-
-
-
-
-
-
-
-
-
上一篇:南怀瑾易经杂说读后感
下一篇:萧乾散文读后感3篇